鄉土中國|中國基層社會的禮制秩序,傳統農村的鄉土本色

2020-12-21 碧玉壯成一樹高

按照社會學對社會性質的劃分,傳統農村是禮俗社會,現在城市是法理社會,禮俗社會按照禮儀風俗維繫,個人與社會構成緊密的關係網,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也是鄰裡之間評價為人的依據。

過去的西洋商人認為中國人生來講信用,因為傳統中國是講究禮俗的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不假思索的坦誠,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為人可靠是在交際圈中立足的根本。相對於禮俗社會而言,法理社會中人和人的關係淡漠,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隱患,因此空口無憑畫押籤字,做事兒沒有法律支撐,沒有律師把關是不能夠安心的。

說過去的中國農村沒有法律觀念,是因為鄉土社會教化人,靠的是禮俗,不靠法律,對地方官員來說公堂最好形同虛設。要是對簿公堂喊冤的和犯罪的都得先打幾板,以懲戒惹是生非的行為。有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嗎?人們犯了事兒那是教化的責任,不是法律的問題。這種重教化輕法律的鄉土社會也有好處。在封閉環境中,村民生於斯,死於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任,有從心所欲,不亦樂乎的放鬆。

今天的城市生活講究高效快節奏,人們行色匆匆,關係止於臉熟,傳統鄉村那套靠信任維繫的社會秩序就不適用了,學習法律的必要性開始彰顯,陌生人之間不再心安,鄉土不再是衣錦還鄉的歸處,土氣才成了罵人的詞彙。

一、鄉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社會,從基層往上才構成城市社會,城裡人笑話鄉下人稱作土氣,可土是中國人的命根,從前的遊子離鄉前,必定收到一包紅紙包著的皂泥,家裡的老人會細細叮囑,若出門在外水土不服,就把造泥煮水服下以緩解思鄉的病症,這是一種情懷。

在西遊記第12回,玄奘秉承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中,這樣描寫玄奘像太宗此行的場景,太宗將一撮塵土,彈入為玄奘鑑別的宿酒。說到寧戀本鄉一粘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玄奘感念陛下的粘土之情,飲進此酒,坊出官而去,可見土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中國的農耕文明是儒家文化各類宗教思想的集合,也是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的結果。

中國人對泥土的特殊情感與悠久的農耕文明脫不開關係。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農曆24節氣,就是一部指導農事生產的立法。如立春、立秋是季節的開始,要耕耘播種,要準備迎接糧食的豐收。如驚蟄、清明是萬物復甦,春雷萌動,也是春耕大忙熱火朝天的時候。如穀雨、大雪是對降水量的預測,是雨生百穀,是瑞雪兆豐年的喜悅。如小滿、芒種是鼓勵開始灌膠,預示著作物即將飽滿成熟,春種秋收,四季輪換便是農民一年的生活,換來一代代人活命的口糧。靠農業謀生的人安土重遷,他們像一粒種子紮根泥土,除非戰亂災荒,不肯背井離鄉,即使被迫另闢土地也會迅速落地生根。在兩、三代間重建村落,即使流亡海外也期盼著認祖歸宗,臨終了才能埋進祖墳。

清代洪昇的《長生殿》有唱詞到:悲嗎?起孤魂獨自無回合;驚嗎?只落得半明途野鬼多。用孤魂野鬼形容無人祭祀的鬼魂。在看中我們宗族血親的鄉土社會,沒有找不到歸處的孤魂,也沒有淪為野狗口糧的屍身。因此鄉土社會是穩定的封閉的,一般不與其他區域接觸,人口和文化流動都很小。

我曾經詢問張北一帶的語言學家,當地人的語言是否受蒙古語的影響?對方回答不僅語言不受影響,在生活習慣、人口結構、生產方式方面也基本維持原貌。農耕文明的莊稼漢,即使到了西伯利亞也要嘗試播種種子,看有沒有發芽的可能。當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經驗只靠口耳相傳,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不知秦亡漢興,只是家長裡短,沒有新聞,只要傳說。

對比美國和中國的農村可以發現聚居方式的差異,美國農村地廣人稀,因此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經營著大片農田;中國農村耕地狹小,因此屋簷相接,聚村而居。中國鄉村聚居方式的形成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聚村而居,符合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生產條件。因為小農所以耕地相接,家舍臨近;因為自然,所以沒有大型機械,村民要相互合作,共用水利設施。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繼承的結果,兄弟們平分了父親遺留的土地,自然要做鄰居,每個人的土地都變得更小,房屋卻更加稠密,即使另外開闢新田,也要接臨原先的土地,不會距離太遠。

第三個原因是聚村而居,有利於共同防衛,鄰裡之間能互相照應。由於人口稠密,聚村而居,中國人的人際距離遠遠小過地廣人稀的國家,農村裡誰家生的孩子,全村都要送紅雞蛋,誰家有喪事,臨近的幾戶都要抬棺,哪家出了什麼新鮮事兒,鄰裡們了如指掌,全村有十幾個王大哥,誰是誰都一清二楚,有什麼要緊事把孩子託付給鄰居看一天大可放心,這就是鄉土社會的人際距離。

直到今天,如果你聽到敲門聲時問誰呀?對方回答:我呀。那這個回答「我呀」的人,其實還保留了鄉土社會的交往習慣,因為只有在人與人朝夕相處的鄉村,才有聽聲識人的可能。這在人們往往只有一面之緣的現代城市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今天遇到別人問誰呀?再回答「我呀」,就有可能鬧出笑話了。因為人際距離窄,交往範圍小,在傳統鄉村很少有使用文字的機會,畢竟文字絕不會比輔助以表情和動作的口語更能傳情達意。

傳統鄉村的生產生活經驗,依靠口耳相傳就足夠。識不識字不打緊,畢竟文字向來屬於廟堂,不屬于田野。城裡人說鄉下人文盲,就是愚的表現是沒道理的。因為對比城市來說,鄉下接觸文字的機會少,接觸生活的機會多,如果城裡人說鄉下人不識字是愚,那麼城裡人不會趕狗,在鄉下人眼裡也一樣是愚了,不同群體所需的共同經驗不一樣,城裡人能夠理直氣壯的看低鄉下人,大體上有兩個意識形態的原因:

其一是自我中心,不尊重不同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接受不同於自己的自由思想,這是作為輿論殺手的烏合之眾必備的狹隘與偏見。

第二個原因是拜金主義,把財富當作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城裡人嘲笑鄉下人不識字,大約和土豪嘲笑窮書生一樣,是同一種心態在作祟吧。

中國基層社會是鄉土社會,農耕文明的禮俗殘留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深愛泥土,安土重遷,過著渾然忘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鄰裡和睦,不知老之將至,經驗和消息滿足於口耳相傳,特別需要記載的日子靠節省其實就足夠。這是一個逐漸失去存在土壤的社會,是疏遠了時代的社會,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他愚說他土,他只是老了,過時了。

二、倫理秩序

中國鄉土社會是禮俗社會,人情社會也是關係社會,它有大大小小的關係網組成,所有關係網從上到下連接為最大的關係網,也就是關係社會。中國是關係社會與作為傳統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息息相關,關係社會的主要特徵,無不能在儒家思想中找到發源。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談一談儒家思想與關係社會的內在聯繫。

關係社會有兩大特徵:第一個特徵是自我主義,每一個關係網都以自己為核心,一層層鋪展開,先是自己,然後是家是國是天下。不論是從自身這個小處著眼,還是從國家的大處著眼。

《禮記·大學》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與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君子看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人看來是為了國要犧牲天下,為了家要犧牲國,為了生要犧牲家,西方人詬病中國人自私,沒有公共道德,就是儒家思想在小人頭腦裡演化的結果。門前向後的小河必定要利用來洗衣、洗菜,哪管著水最後喝到誰嘴裡。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雪保不齊還要對到別人家門口,可見事有兩面性。火藥在有的人手裡是煙花,在有的人手裡就是武器,人與人最大的不同莫過於思想境界的不同了。

關係社會的第二個特徵是等級秩序,關係網既然一起做中心,那這個網的穩固程度和勢力範圍,就看中心人物的影響力了,小到光棍一條,大到形同國家。紅樓夢裡的賈府不就如同一個小國嗎?中國人對世態炎涼最有感觸,是因為對一個大關係網來說,一旦中心人物失事,相當於一個國家頃刻瓦解。所謂樹倒猢猻散,昔日賓客盈門,今日門可羅雀,怎能讓人不感慨,人走茶涼啊。

對一個龐大的關係網來說,等級秩序尤為重要。《禮記·大傳》是這樣形容等級秩序的:「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直接宣布了這構架不可變更。

儒家學說最講究人倫,人倫---人之倫,這個倫要怎麼理解呢?倫也,水紋相次有倫理也,也就是說倫是調理是秩序是類別。

為了維護人倫,儒家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標準,所謂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往好了看能協調社會關係,我壞了看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便成為封建專制了。

孟德斯鳩認為專制國家的統治原則是恐懼,要靠嚴法酷刑,天子一怒,必須伏屍百萬,流血千裡,才鎮得住場。統治者錯也是對的,或者找臣下頂罪,不能留下把柄。因為被統治者無一不痛苦,無一不怨恨,身居高位的人想把生殺大權拿穩叫無堅不摧,統治者一露怯暴力革命就來了。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政體是不能長久的。人類一旦醒悟過來,就把它拋棄在歷史的路上。

我們透過儒家思想了解了鄉土社會倫理秩序的發源,是有兩面性,儒學講自我主義在君子手裡是推己及人,在小人手裡是損人利己,儒學講等級秩序,用的好是和諧社會,用的不好是封建專制,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境界的不同,再好的寶劍在屠夫手裡,也只能用來殺雞宰牛。

三、東西格局,對比東西方的文化背景,發現社會格局差異的產生根源。

我們來對比東西方的文化背景,發現東西方社會人際關係格局的差異,依據東西方不同的社會格局,費老師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兩個概念,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是差序格局,是以私人關係為單位組成的小團體社會。

在差距格局中,每個小團體各自為營,相對獨立,不構成關係密切的共同體。因此在東方社會小團體利益或者說私人利益,優先於大團體利益,也就是公共利益。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每個公民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個個體為了實現合作而訂立契約,組成團體。

因此西方社會講究人的獨立平等,也講究公共利益的崇高。東方是人情社會,西方是法治社會,在東方社會沒有超出私人關係的道德,有所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孝悌、忠信、仁愛、禮義,無不是私人關係的要素。

當私人關係和公共關係發生衝突時,持傳統觀念的中國人更有可能優先保全私人關係。比如平時痛恨貪汙腐敗的人,在面對親友貪汙的事實時,也得幫助親友遮掩。西方社會與宗教構建道德體系的基礎,基督教教義又可以派生出人人平等,愛無國界的理念。比如無論人的貧富貴賤,上帝都一視同仁。比如上帝依據人的善惡行止公正裁決下地獄,還是上天堂。比如耶穌和人一樣是上帝的子民,為此耶穌甚至否認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比如耶穌的愛是沒有國界的,願意犧牲自己,為全人類贖罪。

宗教的平等觀念後來逐步演變為西方社會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政治原則。如美國獨立宣言開宗明義道:全人類生來都平等,他們都有天賦不可奪的權利。

東方社會是恥感文化,西方社會是罪感文化,只有恥感文化的民族以日本為代表,這是一種注重禮儀廉恥的文化形態,具體表現為在乎他人的評價,由他人支配行動,恥感文化下的人民秉持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願意放棄個人主張,以隨大流。只有罪感文化的西方社會,依靠人的良心建立道德標準,因為上帝是凌駕萬物,洞察一切的存在,因此人只要違背了道德,不論是否被人發現都有罪,對東方人來說,不被看見的壞事是不受良心拷問的,自家的私事輪不到外人議論,而西方人則不然,對他們來說道德約束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存在。

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下都有小人存在,不同之處在於東方的小人是偽君子,西方的小人是真小人。東方社會的主軸結構是縱向的,以親子關係為基礎,西方社會的主軸結構是橫向的,以兩性關係為基礎,縱向結構具體表現為在家庭中以父子關係為中心以及父親的親屬構成氏族,女兒和女婿被排斥在氏族中心之外,在社會上以上下級關係為中心,下屬在領導面前是沒有個人意見的,言聽計從是職場上討巧的做法。西方社會的橫向結構具體表現為在家庭裡以夫妻關係為核心,子女是夫妻關係的配角,子女一旦成年便要離開家庭,這個西方人來說不是人情問題,是權力問題。如果說東方社會攀交情,西方社會就是爭權力,在社會上西方社會崇尚人人平等,思想自由,因此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職場還是輿論,對個性化要求,弱勢與少數群體的呼聲,都能秉持相對寬容的態度。

東方社會的兩性關係是次要的、隱晦的,西方社會的兩性關係是主要的敞開的。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男人有男人的勞作和娛樂,女人有女人的勞作和娛樂,男人不論有事沒事都不常呆在家裡,要到街頭巷口到娛樂場所,找男人籤個樂子,否則會被認為沒出息。女人要多著家以便照顧孩子。平時家長裡短的說笑也只限於女人之間,不談男人的話題,相對於東方兩性間嚴格的界限感,西方社會的兩性關係相對開放,這與西方曾經利於性解放運動和三次女權運動有關。

這些運動變革了西方中世紀和維多利亞時代的禁慾觀,否認了宗教性道德,提倡婚姻與性愛自由。性解放運動,一方面提高了性病患病率、離婚率和墮胎率,另一方面肯定了人在不違背法律原則,不傷害和強迫他人意願,不侵犯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前提下,有支配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自由,這是對人先天權利的肯定。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社會格局。傳統的中國鄉村是人治社會,西方是法治社會,從鄉村到城市,從人治到法治,是現代社會轉型的方向,也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但法治不等於沒有人情,任何法律的解釋都離不開人道精神和社會輿論的支撐。法治歸根究,底是人依法而治。

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鄉土本色,鄉土社會,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作為一種文化印記是遺留在中國人的血脈中,一個時代可以過去,一種民族記憶卻不能被遺忘,這是我們成為今天樣子的原因。

其次我們說了儒家思想與鄉土社會倫理秩序的內在聯繫,關係社會其一講究自我主義,其二講究等級秩序,都能在儒學中找到發源,事有兩面性,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再壞的學說,在君子手裡也有價值可循,再好的理論,在小人眼中也逃不過功利。

最後我們對比了東西方社會的不同格局,西方是界限分明的團體格局,西方人若說攜全家拜訪,訪客必定是夫妻二人和未成年子女,東方是人情維繫的差序格局,家庭概念小到一家三口、七姑八姨沒有定論,一表三千裡,大概就是中國龐大親屬關係網的真實寫照吧。

相關焦點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吳教授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家族、禮治秩序等方面詳細分析了鄉土中國的特色與淵源,回顧了鄉村跟城市的人文結構構建的不同,說明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所處的鄉土環境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網絡,進而詮釋了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的顯著區別。
  • 《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 2020-12-17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費孝通與鄉土中國
    1979年3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籌備處召開社會學座談會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的概念一、鄉土本色與熟人社會費孝通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所以想真正理解中國,理解中國人,就要先理解中國社會的鄉土本色。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指導:第一章《鄉土本色》精讀提綱
    一、章節閱讀指導《鄉土本色》作為《鄉土中國》的第一章,對全書內容具有統領性作用。「鄉土」即家鄉的土地,可借指家鄉。「本色」即事物的本來面目、性質或品質。「鄉土本色」可以理解為「家鄉的本質」「家鄉的特點」。結合首段文字看,這裡的「家鄉」並非指某人或某類人的故鄉,而是指「中國社會」。
  • 《鄉土中國》,讓你更好的理解中國社會
    對於完全依靠土地吃飯的中國農民,沒有什麼比「當下的穩定」更為重要,於是「重複」就變成了中國真正的鄉土本色,守望故土,日復一日的去重複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給自足,安於現狀,就這麼來來回來幾百年,從來沒有走出去過,也沒讓外人進來過。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被這樣數不清的鄉村和鄉民們穩定的延續下來,逐漸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熟人社會」。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本書的第一章是「鄉土本色」,這一章是全書的總論,雖然內容不難,但是完全理解也不那麼容易。你了解「鄉土性」嗎?作者在這一章中談論的核心,就是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確切地說,就是本章的第一句話:「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費孝通《鄉土中國》本書收錄了費孝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費老嘗試回答作者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 為你讀書|《鄉土中國》告訴我們什麼是鄉土社會
    這一期,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社會的基層,也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有這樣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分布著一大批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說到底,這些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第二,鄉土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
    「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二場就傳統中國而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熟人社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1989年拍攝的政論片《河殤》中,將中國的文明定性為「黃色文明」,即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把它與西方開放的、具有活力的「藍色」文明區別開來。
  • 清華校長:《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同通知書一起寄贈給新生
    隨同通知書一同寄出的,還有清華校長邱勇致2020年新生的一封信及贈書《鄉土中國》。提及贈書理由,邱勇介紹,《鄉土中國》是一部飽含家國情懷的經典力作,是清華校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品,它基於大量紮實的社會調查,以平實的語言概括出中國農村社會的主要特徵,探尋了家國鄉土深處的文化根脈。
  •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 -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序言主題:中國社會學 / 鄉村社會學目的: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性質:從具體社會中提煉出來的概念;「鄉土中國」是指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
  • 《鄉土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上)
    《鄉土中國》是值得一讀的書,它解釋了中國人許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緣故。它不像其他許多書,不是極度讚揚,就是冷嘲熱諷,畫著圈來讓你疑惑。作者費孝通先生對中國有著踏實的了解、敏銳的觀察,卻沒有那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對國人指指點點,他感同身受,始終保持著一位學者的理性。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人?
  • 「我抒我讀」投稿|讀《鄉土中國》有感
    《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到今天讀來已經62年了。全書收錄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是由費孝通所講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整理而成。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 王希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實踐情況如下:一、教學目標(一)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鄉土中國》中的核心概念。(二)提出並研討《鄉土中國》中未充分討論的概念。(三)結語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並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展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複雜的。我讀《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有句話,說農村的社會「自有另一種複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深覺認同。
  • 為你讀書|從《鄉土中國》看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
    比如你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兒子,還是一個丈夫,這些身份標籤,便是你與社會的聯繫,但是不論哪種身份,你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或者通過婚姻關係,結識雙方家裡親戚,像水中的波紋一樣,由內向外進行輻射,形成了龐大的社會關係網,這就是鄉土社會網狀的「差序格局」。而在這種「差序格局」下,鄉村社會是如何維持秩序的呢?
  • 上升的大地: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像 | 有書看
    ,更因如此,鄉土情懷、鄉土中國常為人們津津樂道。今天,我們開始第16期「有書看·有話說」的徵集,書目為《上升的大地: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像》,講述鄉土中國在當代中國煥發出的新活力。在21世紀的今天,了解中國的鄉土經驗,是令人振奮、也是令人警醒的。
  • 評《上升的大地》:文學想像能否作為打開「中國鄉土」的方法
    半個世紀前是鄉土中國,半個世紀後是文化自覺,都是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站在本土歷史文化傳統與世界格局之上對中國道路的全局性的觀照,也是一個中國讀書人在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習得與創造性地同中國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思考中國問題的恰切的視角。
  • 《鄉土中國》高考整本書閱讀2鄉下人「愚」嗎?鄉村的社會學解析
    歡迎各位跟我一起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是高考整本書閱讀內容,同時也是一本經典的社會學經典,想跟我一起閱讀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導讀: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在基層的鄉村,個體十分依賴土地,而鄉村之間又彼此隔膜。
  •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對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03為什麼中國是鄉土的?「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第一章裡最開始的經典名句,也為本書定下了基調。不得不讓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敬畏,難道種植文化就如此強勢,甚至已經深深的刻在人們的基因裡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