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社會的基層,也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有這樣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分布著一大批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說到底,這些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第二,鄉土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換句話說,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在生活上是互相合作的,人們基本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為Face to face group,即「面對面的社群」,在面對面的社群裡,人們甚至不必見面,僅僅憑藉腳步聲或者說話聲音就知道對方是誰;第三,鄉下人愚。這當然不是指鄉下人的智力不及城裡人,而是說,在鄉村生活所需的知識與在城裡生活所需的,是不同的。
那麼,下面我們就圍繞以上三點,具體講講:
我們先從一身「土氣」的中國人,來看看中國社會的土性,當然,這個「土氣」是要加雙引號的。
隨著城市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士湧入城市,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他們身上開始具備一些城市人的特質。但是,為什麼經歷了城市文明的洗禮,大部分人還是一身的「土氣」呢?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的開篇就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雖然有很多階層,但是這些階層其實都是從鄉村社會分離出去的。即使許多階層已經慢慢地城市化了,但在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上,他們還帶有很多鄉土的痕跡。所以才說,弄明白了中國鄉土社會,就弄明白了整個中國社會。
為了更好地方便大家理解中國人的「鄉土性」,費孝通先生從「土」字切入,從中國人的農業本性去分析這一問題。「土」,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泥土,對於鄉下人來講,他們是離不開泥土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故土居住,這裡就是他們的根,寄託著他們的許多情思。在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出發取經之前,唐太宗為他踐行,取了一小撮泥土放入唐僧的酒杯中,並對他說:「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這一幕表達的就是對故土的無盡情懷。同樣,在電影《一曲難忘》中,講述東歐農業國家波蘭的時候,也有著類似的情節,可見「土」在鄉村文化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土地是鄉下人的謀生根本。鄉下人最基本的謀生手段就是耕田種地。在鄉村,有劃分土地的傳統,一家人在所劃分到的土地上勤懇經營,用以保障基本的生存。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社會的特性就是直接取資於土地,與工業社會或者遊牧社會不一樣。工業社會的人可以遷移,可以擇地而居,他們的遷移是沒有太多障礙的;遊牧社會也是一樣,逐草而居,飄忽不定。但在農業社會裡,大家賴以生存的手段就是種地,土地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移動的,長在土地裡的莊稼也沒辦法移動,常年在農田裡侍候莊稼的人,相當於半個身子都插入了土地,這一身土氣,也是因此而染上的。
土地是鄉土社會的根本,經過幾千年的生息發展,人們對土地的執著已經深入骨髓。即使鄉下人進了城,但泥土賦予他們的特殊的「土地的味道」,還是牢牢地刻在了身上。所以才會有史祿國教授說的,中國人即使到了西伯利亞生活,仍然試圖撒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其次,我們再來講一講鄉土社會中的「熟人社會」。
費孝通先生說:「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裡長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講一下「熟人」的定義。「熟人」,是指彼此比較熟悉,曾經打過交道,有一定關係的卻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這樣看來,只要彼此打過交道,都可以稱之為熟人。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以經驗事實為基礎,提出了「熟人社會」的概念。但他沒有把「熟人社會」做嚴格的概念界定,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小圈子」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係,人與人通過這種關係相互聯繫,構成了一張張關係網。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有著龐雜的關係網,是典型的熟人社會。
了解了「熟人」及「熟人社會」的概念,我們再來理解,為什麼說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社會是具有地方性的,在上個世紀,大部分的鄉下人生於斯、死於斯,他們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自己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生活在鄉土社會的這群人們,其實是被生活困在土地上的一群人,他們周圍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這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如果說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人與人的關係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每個孩子都是在大家的眼中長大的。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鄉民之間會多方面、經常性的接觸,用一個詞來概括,就可以被稱之為「熟悉」。
比如,陳忠實老師的經典著作《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平原上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的故事。白家和鹿家合而為村,稱為「白鹿村」,他們世代居住在一起,相互依存,以白嘉軒和鹿子霖為代表的父輩,為了族長的位置暗自較勁,兩家的祖輩及子孫都自小相識,有著情感、恩怨的糾葛,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們所生活的「白鹿原」,就形成了典型的「熟人社會」。
講完鄉村社會的土性和熟人社會,下面我們再談一談鄉下人的「愚」,我們可以先提個問題,不認識韭菜的「城裡人」真的比不認識英文字母的「鄉下人」聰明嗎?
《鄉土中國》中有這樣一段話:鄉下人在城裡人眼睛裡是「愚」的。不少提倡鄉村工作的朋友們,經常把「愚」和「貧病」聯合起來,作為中國鄉村的症候。但費孝通先生並不認為鄉下人是「愚」的。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天,一個城裡的小男孩來到了鄉下,看到田裡的韭菜,說:「這麥苗長得真不錯。」旁邊鄉下的孩子就嘲笑他:「真笨,連麥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不過,城裡的孩子也同樣嘲笑鄉下孩子不認識英文。那這種情況下,不認識韭菜的「城裡人」真的比不認識英文字母的「鄉下人」聰明嗎?還是,他們根本就是在不同的認知系統裡,五十步笑百步呢?
針對這個問題,費孝通先生從文字下鄉的角度,分析了潛藏在城鄉的兩種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式。
在20世紀40年代,文字顯然還沒有在鄉土社會中普及,所以文字下鄉是為了傳遞文明,為了幫助鄉土社會中所謂的「文盲」農民識文斷字。
文字主要是用於傳情達意,以固定的象徵體系來推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想要傳情達意,文字可不是唯一的方式,聲音、表情、動作同樣具有這一作用。「暗送秋波」「眉目傳情」不就是通過眼神去表達情誼的嗎?如果沒有空間的阻斷,也就是說,當人們面對面地交流時,文字並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有時甚至是一種交流的累贅。因為面對面時,人們很少選擇現場寫字的方式來進行交流,通過聲音、動作、表情,就可以進行直接、準確、生動的表達和交流。城裡人可以用情書打動喜歡的人,鄉下人同樣可以用一個動作、一首山歌,確定兩個人之間的心意,這兩種表達方式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城鄉在空間上是不一樣的。鄉土社會的空間更具有封閉性,鄉村生活裡的生產、生活區域往往相距不遠,人們可以經常見面,跟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相比,鄉土的人際交流更具直接性。於是交流上使用文字也就不多,使用聲音、表情、動作來直接交流,更符合鄉土生活的特性。
所以鄉土社會缺乏文字普及,人們不認識英文,不知道巧克力是什麼,並不是因為鄉村「不文明」,而是因為「非文字」的直接交流比文字的間接交流更為實用。
那前面我們提出的關於不認識韭菜的「城裡人」真的比不認識英文字母的「鄉下人」聰明嗎?這裡也就不難得出答案了,肯定不是的。
究其本質,無非是城裡人和鄉下人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認知上產生的不同而已。他們了解到的都不是世界的全部,只不過是自己生活環境下的那一部分世界而已。文盲也不是因為鄉下人「不聰明」,而是鄉土生活的特性所致,因為鄉土社會是個面對面的社會,一代代人積累的經驗,通過口口相傳,足以滿足鄉村生活的需求。
就像很多城裡人不認識野外的植物、動物一樣,鄉下人不認識英文,不知道巧克力是什麼也並不奇怪。從認知的角度來講,城裡人和鄉下人,見識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面對這個世界,當然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無關聰明和愚昧。
圖片來自新華網、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