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白熊想要是一本寫滿故事的書——《鄉土中國》。
開篇,它就從社會學的角度解答了我一直疑惑很久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種地?
01寫在前面
大白熊在首次接觸到《鄉土中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拒絕的,只看書名會覺得多半是一本觀念老舊的教科書吧?
恐怕與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相隔甚遠,而且該書首次出版於1948年,如果沒有樊登讀書APP的背書,恐怕永遠都不會去看這本書。
但是聽過一遍講解之後,可能是非社會學專業原因,數次震驚於該書所提出的理論與洞察,從整個中國歷史的宏大角度解釋了中國社會的文化與現象,如今回頭來看依然是有超強的價值。
02書&作者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1910.11.2-2005.4.24),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1935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俄國、英國,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
博士在讀期間著有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
《鄉土中國》對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書中有一個經典理論,深刻的詮釋了當今中國從「禮俗社會」向「法理社會」的轉變:
「在社會學裡,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
03為什麼中國是鄉土的?
「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第一章裡最開始的經典名句,也為本書定下了基調。
大白熊對此深有體會,下面分享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本來大白熊的家裡就是一個小花園,粗略估計父母種了30盆以上的各式各樣的花。
但,我想說的是,我有一個朋友是美國Computer Science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在美國休斯頓做軟體工程師,聽起是不是很的高大上?
然而,去看他的朋友圈,就會發現好多他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種了好多農作物!!!
比如:茄子,橘子,西紅柿,完全沒有辦法與一個在美帝的軟體工程師聯繫到一起。
國內人眼中的美國軟體工程師,大概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然而實際上卻是這樣的:
而且國內不管幾線城市,即使是北上廣深,依然可以在市區的小區裡看到大爺大媽種的蔬菜水果,如果種的是花,我猜那多半是內心嚮往美好生活的小姐姐。
不得不讓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敬畏,難道種植文化就如此強勢,甚至已經深深的刻在人們的基因裡了麼?
《鄉土中國》中費老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v,俄國著名人類學家)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雖然美國也有人很多人耕種,但大多都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不會像中國形成村落(具體書中有詳細講解)。而中國的村和村之間是有隔膜的,相對的孤立,因此流動率也變小,社會圈子也小,從而產生了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即使是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朝陽區人民群眾中的大爺大媽,可以說是對附近小區裡的每一家住戶都如數家珍,不然也不會那麼成功的給我們的人民警察提供了無數的辦案線索。
「BJCYQZ」(北京朝陽群眾)被網友提名為與,中情局CIA、克格勃КГБ、摩薩德Mossad、軍情六處MI6,並列的「世界第五大王牌情報組織」。
這裡又提出了一個概念,來自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理論:「有機的團體」和「機械的團結」。
有機的團體 Gemeinschaft: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即中國人所熟悉的禮俗社會。機械的團結 Gesellschaft:一種為了要完成某一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就是隨著時代發展,中國逐漸轉向的法理社會。
中國正從「禮俗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並且城市化越深入,法理社會的意識形態就越明顯,所以就會發現一線二線城市相對於三線四線城市的社會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所有人都是熟人,那麼信任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而城鎮化加速,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陌生,由此才需要合同、籤字、蓋章、背書。
而同時正是由於信任的缺失,才導致「錢」、「金銀」、「一般等價物」的誕生,不然可能區塊鏈根本就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這種骨子裡帶來的來自熟悉的信任至今都沒辦法讓歐美國家完全理解,用本書中的話來說就是:「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貴族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04關於文字下鄉
「文字下鄉」是什麼?
文字下鄉主要是只在上世紀60、70年代,一部分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當知青,教農民讀書識字,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幫助農村脫貧致富的事情。
但是當年的鄉下真的需要文字麼?
通常溝通途徑的有效性是:
當面溝通 > 視頻溝通 > 電話溝通 > 文字溝通
可見文字溝通並不是效率最高的形式,具體要看使用的場景。
結合溝通漏鬥的方法論可以看出,與人溝通時信息會逐步模糊,但如果足夠熟悉的人,可以減少信息的丟失,有時一個眼神就可以知道雙方的意思。
所以本質上鄉下是不需要文字的,人們擁有效率更高的溝通方式,但這些溝通方式的高效率卻僅限於熟人社會,而陌生人社會則更需要文字。
如今看來,文字下鄉在當年雖然效果並不明顯,但長遠看來,卻有很大的意義。由於中國社會逐漸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文字的重要性也就逐漸的凸顯了出來。
由此提出了,文字下鄉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處在鄉土社會的人增加知識,而不是提高智力。
也因此,即使開設了那麼多鄉村學校,並沒有真的讓鄉下人「聰明」起來。本來智力就很難通過後天培養,但是知識卻可以一直累積。
但通常人們會把文盲與智力低,作為同義詞理解。
05不識字是否等於智力低?
在過去人們會認為鄉下人是「愚」的,這裡更多的是指智力上的愚笨,但鄉下人真的智商不高麼?
愚:本義,性格孤僻,不諳熟人情世事。指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觸的人,他們不但消息閉塞,還養成了孤獨的性格,同這樣的人很難對話溝通交朋友。
而當今「愚」已經更多的變成笨蛋的同義詞。仔細想想,愚公移山,愚公真的智商不高麼?智叟就真的聰明麼?但愚公卻真的性格孤僻,不諳世事。
城裡人會嘲笑鄉下人沒見過市面、土氣,但這裡實際上指的是知識上的匱乏,而不是指智力的高低。舉個慄子,城裡人去了鄉下,面對這一大片一大片農作物,有幾個能叫得出名字呢?如果叫錯了,鄉下人並不會嘲笑,而多半是直接告知。
最終其實是認知的問題,與智力無關,智力指的是學習能力,而根本沒有學習的機會,何談學習能力差呢?也就無法論證智力的高低。
這裡可以參考「達克效應」 D-K effect: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有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這話應該是達爾文說的)。【引自百度百科】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和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引自《知識大遷移》作者[美] 威廉·龐德斯通】
由此可見,那些嘲笑鄉下人土氣的人,其實是因為缺少「關於鄉下人不清楚城市知識」的思考而產生的思維局限,反而是智力不高的表現。
長輩們經常會教育晚輩要有修養,不要嘲笑別人,而長輩們的智慧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防止人們在嘲笑別人時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愚笨。
作者公眾號:園長大白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