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讀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種地?|《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2020-12-18 園長大白熊

這次大白熊想要是一本寫滿故事的書——《鄉土中國》

開篇,它就從社會學的角度解答了我一直疑惑很久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種地?

01寫在前面

大白熊在首次接觸到《鄉土中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拒絕的,只看書名會覺得多半是一本觀念老舊的教科書吧?

恐怕與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相隔甚遠,而且該書首次出版於1948年,如果沒有樊登讀書APP的背書,恐怕永遠都不會去看這本書。

但是聽過一遍講解之後,可能是非社會學專業原因,數次震驚於該書所提出的理論與洞察,從整個中國歷史的宏大角度解釋了中國社會的文化與現象,如今回頭來看依然是有超強的價值。

02書&作者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1910.11.2-2005.4.24),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1935年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俄國、英國,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

博士在讀期間著有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

《鄉土中國》對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書中有一個經典理論,深刻的詮釋了當今中國從「禮俗社會」向「法理社會」的轉變:

「在社會學裡,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

03為什麼中國是鄉土的?

「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第一章裡最開始的經典名句,也為本書定下了基調。

大白熊對此深有體會,下面分享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本來大白熊的家裡就是一個小花園,粗略估計父母種了30盆以上的各式各樣的花。

但,我想說的是,我有一個朋友是美國Computer Science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在美國休斯頓做軟體工程師,聽起是不是很的高大上?

然而,去看他的朋友圈,就會發現好多他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種了好多農作物!!!

比如:茄子,橘子,西紅柿,完全沒有辦法與一個在美帝的軟體工程師聯繫到一起。

國內人眼中的美國軟體工程師,大概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然而實際上卻是這樣的:

而且國內不管幾線城市,即使是北上廣深,依然可以在市區的小區裡看到大爺大媽種的蔬菜水果,如果種的是花,我猜那多半是內心嚮往美好生活的小姐姐。

不得不讓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敬畏,難道種植文化就如此強勢,甚至已經深深的刻在人們的基因裡了麼?

《鄉土中國》中費老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很奇怪地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於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裡一鑽,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v,俄國著名人類學家)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雖然美國也有人很多人耕種,但大多都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不會像中國形成村落(具體書中有詳細講解)。而中國的村和村之間是有隔膜的,相對的孤立,因此流動率也變小,社會圈子也小,從而產生了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即使是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朝陽區人民群眾中的大爺大媽,可以說是對附近小區裡的每一家住戶都如數家珍,不然也不會那麼成功的給我們的人民警察提供了無數的辦案線索。

「BJCYQZ」(北京朝陽群眾)被網友提名為與,中情局CIA、克格勃КГБ、摩薩德Mossad、軍情六處MI6,並列的「世界第五大王牌情報組織」。

這裡又提出了一個概念,來自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理論:「有機的團體」和「機械的團結」。

有機的團體 Gemeinschaft: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即中國人所熟悉的禮俗社會。機械的團結 Gesellschaft:一種為了要完成某一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就是隨著時代發展,中國逐漸轉向的法理社會。

中國正從「禮俗社會」「法理社會」轉變,並且城市化越深入,法理社會的意識形態就越明顯,所以就會發現一線二線城市相對於三線四線城市的社會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所有人都是熟人,那麼信任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而城鎮化加速,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陌生,由此才需要合同、籤字、蓋章、背書。

而同時正是由於信任的缺失,才導致「錢」、「金銀」、「一般等價物」的誕生,不然可能區塊鏈根本就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這種骨子裡帶來的來自熟悉的信任至今都沒辦法讓歐美國家完全理解,用本書中的話來說就是:「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貴族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04關於文字下鄉

「文字下鄉」是什麼?

文字下鄉主要是只在上世紀60、70年代,一部分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當知青,教農民讀書識字,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幫助農村脫貧致富的事情。

但是當年的鄉下真的需要文字麼?

通常溝通途徑的有效性是:

當面溝通 > 視頻溝通 > 電話溝通 > 文字溝通

可見文字溝通並不是效率最高的形式,具體要看使用的場景。

結合溝通漏鬥的方法論可以看出,與人溝通時信息會逐步模糊,但如果足夠熟悉的人,可以減少信息的丟失,有時一個眼神就可以知道雙方的意思。

所以本質上鄉下是不需要文字的,人們擁有效率更高的溝通方式,但這些溝通方式的高效率卻僅限於熟人社會,而陌生人社會則更需要文字。

如今看來,文字下鄉在當年雖然效果並不明顯,但長遠看來,卻有很大的意義。由於中國社會逐漸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文字的重要性也就逐漸的凸顯了出來。

由此提出了,文字下鄉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處在鄉土社會的人增加知識,而不是提高智力。

也因此,即使開設了那麼多鄉村學校,並沒有真的讓鄉下人「聰明」起來。本來智力就很難通過後天培養,但是知識卻可以一直累積。

但通常人們會把文盲與智力低,作為同義詞理解。

05不識字是否等於智力低?

在過去人們會認為鄉下人是「愚」的,這裡更多的是指智力上的愚笨,但鄉下人真的智商不高麼?

愚:本義,性格孤僻,不諳熟人情世事。指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觸的人,他們不但消息閉塞,還養成了孤獨的性格,同這樣的人很難對話溝通交朋友。

而當今「愚」已經更多的變成笨蛋的同義詞。仔細想想,愚公移山,愚公真的智商不高麼?智叟就真的聰明麼?但愚公卻真的性格孤僻,不諳世事。

城裡人會嘲笑鄉下人沒見過市面、土氣,但這裡實際上指的是知識上的匱乏,而不是指智力的高低。舉個慄子,城裡人去了鄉下,面對這一大片一大片農作物,有幾個能叫得出名字呢?如果叫錯了,鄉下人並不會嘲笑,而多半是直接告知。

最終其實是認知的問題,與智力無關,智力指的是學習能力,而根本沒有學習的機會,何談學習能力差呢?也就無法論證智力的高低。

這裡可以參考「達克效應」 D-K effect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有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這話應該是達爾文說的)。【引自百度百科】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和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引自《知識大遷移》作者[美] 威廉·龐德斯通】

由此可見,那些嘲笑鄉下人土氣的人,其實是因為缺少「關於鄉下人不清楚城市知識」的思考而產生的思維局限,反而是智力不高的表現。

長輩們經常會教育晚輩要有修養,不要嘲笑別人,而長輩們的智慧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防止人們在嘲笑別人時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愚笨。

作者公眾號:園長大白熊

相關焦點

  • 為你讀書|《鄉土中國》告訴我們什麼是鄉土社會
    但是,為什麼經歷了城市文明的洗禮,大部分人還是一身的「土氣」呢?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的開篇就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雖然有很多階層,但是這些階層其實都是從鄉村社會分離出去的。即使許多階層已經慢慢地城市化了,但在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上,他們還帶有很多鄉土的痕跡。所以才說,弄明白了中國鄉土社會,就弄明白了整個中國社會。
  •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費孝通《鄉土中國》本書收錄了費孝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費老嘗試回答作者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 《鄉土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上)
    《鄉土中國》是值得一讀的書,它解釋了中國人許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緣故。它不像其他許多書,不是極度讚揚,就是冷嘲熱諷,畫著圈來讓你疑惑。作者費孝通先生對中國有著踏實的了解、敏銳的觀察,卻沒有那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對國人指指點點,他感同身受,始終保持著一位學者的理性。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人?
  • 為你讀書|從《鄉土中國》看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
    鄉土社會中的道德和法律須依據私人間的關係親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第三,鄉土社會自成天地,自給自足。在這裡,人們所看重的,是原有社會關係的穩定,所以,家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族是一個綿續性事業社群,以同性為主軸、異性為輔軸的單系組合,更適合於完成社會事業的需要。同時,異性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鄉土社會拒絕浮士德精神,男女有別被固化。
  • 費孝通與鄉土中國
    在費孝通看來,中國在抗戰勝利之後會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要解決,那就是我們將建設成怎樣一個國家。抗日的戰場上,他無法參與搏殺,但解決戰後的重建問題,他的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深入地科學地研究中國鄉土社會,是必不可少的。選擇雲南,也是時局使然。費孝通回國時,正是日本侵華的洶湧時刻,廣州、漢口淪陷,費孝通不得不繞道越南進入中國大後方,也是當時文人、學者匯集的雲南。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鄉土中國》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是費孝通先生作品中的傑出代表。一提起社會學,我們可能都會感覺很學術,很高深。然而,這本書我們一拿起來,還是感覺很親切的。它是費孝通先生講課的內容,因為是口語表達,所以讀起來還是通俗、流暢的。
  • 讀書筆記 開啟讀書的另一扇門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開闊的眼界和紮實的積累,但是開啟讀書卻很難,或者說堅持讀書很難。不為讀書而讀,只是通過讀書讓自己更充盈、更凝練,打開讀書這扇門至關重要,而讀書筆記就可以讓你的點點滴滴變成生活的井井有條。《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著名的代表作。
  • 不動筆墨不讀書,如何高效地做讀書筆記?(經驗總結)
    我是一名讀書寫作愛好者,今年已經累計閱讀了60幾本書,寫了30多篇讀後感,我就說一下讀書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和一些寫讀書筆記的經驗吧。一、為什麼寫讀書筆記? ①只是一味的讀書,等於沒有讀過 仔細想一下,你讀過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呢?
  • 《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 2020-12-17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校長:《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同通知書一起寄贈給新生
    隨同通知書一同寄出的,還有清華校長邱勇致2020年新生的一封信及贈書《鄉土中國》。提及贈書理由,邱勇介紹,《鄉土中國》是一部飽含家國情懷的經典力作,是清華校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品,它基於大量紮實的社會調查,以平實的語言概括出中國農村社會的主要特徵,探尋了家國鄉土深處的文化根脈。
  •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個法學生,一定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博覽群書,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本經典書籍,名字叫做<<鄉土中國>>,這是社會學領域與法學領域都應該拜讀的名著
  • 最窩囊明星大衣哥被踹門,原罪除了窮和惡,是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本來大衣哥在登上春晚功成名就後,沒有選擇講唱歌作為其主業,重新回歸鄉土生活。本來算得上是演藝界的一股清流。但是之後大衣哥再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時候,其身上的話題屬性就超越了其歌唱屬性。「為家鄉出錢修路」,「推掉50萬商演回家收糧」,「借錢給鄉親」,同時也有「為慕名上門的人講說歌唱技巧」。
  •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種地?
    種地不賺錢了!往前看50年,50年以前的時代,至少在我國,還是農耕時代的時候,人們的需求還只能單純的想擁有土地,想填飽肚子。那時候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擁有一塊土地,等於擁有了全部,其中就包括人的生存權利。短短50年,人們從追求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穿得好,住得好,到追求自由,身體,心靈,靈魂。而以前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經無法滿足現在人們的生活了。
  • 如何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者對所閱讀書籍後通過自身理解再創造出的產物,不是單純的摘抄也不是用彩色筆圈出幾個重點句子,而是建立在對全書知識框架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後,在自己腦海中進行整理再輸出的一種行為。但是大部分人卻不知道如何寫讀書筆記,不是記得毫無章法就是鬼畫桃符,對於這種筆記估計沒有人會想復盤重新再看。
  • 中國人都不了解的中國紋飾,你見過嗎?
    當他把這些紋樣繪製出來,出版《中國紋樣》的時候,在西方引起了轟動——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瓷器的紋樣。而之前他們所見的不過只是歐洲人定製的瓷器,都是他們熟悉的紋樣。近年,《中國紋樣》在國內出版的時候,讓國人感到驚嘆——原來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紋樣,而我們卻感到如此陌生;我們了解自己的文化,竟然還要藉助外國人的力量。
  • 「視覺筆記」如何把讀書筆記變成財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糕小糕視覺筆記,ID:gxgoal】,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開始之前問一下大家,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可能很多同學是可以回答一個書名。但如果我繼續問下一個問題: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你最喜歡書裡的哪一部分?
  • 如果中國農民去遠東地區種地,俄羅斯歡迎嗎?
    隨著中國糧食進口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同時中國與幾個傳統的糧食供應大國比如說美國,加拿大,巴西等的國際關係並不穩定,俄羅斯似乎也嗅到了一線商機,那麼多土地,荒廢了多可惜?於是把土地租賃給中國人種便成了一種聲音。
  • 王希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實踐情況如下:一、教學目標(一)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鄉土中國》中的核心概念。(二)提出並研討《鄉土中國》中未充分討論的概念。(三)結語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並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展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複雜的。我讀《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有句話,說農村的社會「自有另一種複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深覺認同。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想要提高讀書效率,試試做筆記
    主持人董卿很喜歡讀書,她曾經說過,讀書能讓人學會思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安靜下來。書能帶給你心靈的寧靜、人生的智慧、精神的愉悅。讀書有好處,長期堅持讀書更有好處。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會遭遇以下情況,比如讀完一本書發現這本書很好,但是具體怎麼好說不出來。
  • 讀書筆記——學會做讀書筆記,整理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為什麼必須要做讀書筆記?因為如果一味低頭讀書,讀完就忘就是常態,甚至合上書本那一刻,你已經講不出書中重點。而這點對於實現讀書變現就是最大的障礙。有人說,一篇講書稿就能拿到3000元,多厲害,多羨慕,我也要寫。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