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血糖對於各位糖友一定都不陌生,患上糖尿病後,幾乎每天都要測量血糖,有的時候餐前餐後的血糖都要測量,旨在通過血糖測量,將血糖含量控制在穩定水平,現在常見的測量血糖主要是指尖血糖測量。那麼,我們在做生化檢查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測量靜脈血中的血糖水平,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哪種測量方式會更高一些呢?今天漫話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血糖的這些事!
什麼是血糖?
我們平時吃進去的米飯、麵條以及其他食物,其實都是大分子形式存在的,經過消化吸收後,這些營養物質進入血液之中,一般是進入靜脈血液中,是以葡萄糖的形式進入,血糖之中的葡萄糖水平就是血糖。葡萄糖才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被機體組織所吸收。一般來說,血糖的水平應該是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水平,就是血糖不斷被消耗,然後又源源不斷的從外界補充入血。這樣才能完成整個機體的運轉。
指尖血糖和靜脈血糖哪個更高?
如果不在同一單位量的來比較的話,一般很難以做出判斷,就比如說5mL靜脈血和1mL的指尖血糖含量肯定是不一定的。所以真要必要,還需要限定條件就是相同單位條件下。
另外,對於血糖水平而言,空腹和餐後的血糖又不一樣,要判定究竟是指尖血糖高還是靜脈血糖高是需要分一下兩種場景:
1.空腹血糖水平:指尖血>靜脈血
一般來說,沒有進食之前,體內的血糖消耗多是在動脈運送鮮紅的血液到全身各處,然後經過毛細血管交換再回靜脈,這一部分血壓在空腹的情況下,指尖的血糖水平是要高於靜脈血中的血糖水平。
2.餐後血糖:靜脈血>指尖血
對於餐後,由於攝入了含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尤其是在小腸等部位,會逐漸的進入靜脈,這個時候如果抽的是靜脈血的話,就會發現血糖水平是高於指尖血糖的。
3.指尖血糖和靜脈血糖的區別
兩者其實體現在檢測的成分不一樣,指尖血糖基本是測量的全血糖,而靜脈血抽出來之後,會經過一些離心處理,會將全血中的血細胞等離出去,因此測定的血糖成分存在不同。
此外,在糖尿病診斷的時候,都是通過抽取靜脈血進行血糖測量,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也是當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者是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血糖≥11.1 mmol/L後才會被診斷為糖尿病,而指尖血糖的測量多是平常監測血糖的變化水平。
血糖測量的意義在於何處?
對於正常人來說,血糖基本能夠維持到正常水平,因為我們體內能夠分泌胰島素,這是當體內的血糖水平升高的時候,會讓血糖降下去。但是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就是胰島素分泌的 不足,導致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後血糖持續升高,不會降低,這就是糖尿病主要的高血糖症狀。由於人體胰島素不能夠自主發揮監測血糖的功能,因此,在平時 的生活中,就需要通過人工測量血糖的水平,來監測血糖的變化,如果血糖偏高的話,就應該及時的通過服用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這也是血糖監測點 意義所在。
目前測量血糖的儀器有很多,多是測量指尖血糖水平,很多人就能夠在家完成血糖測量,當然,自己在家測量血糖的朋友需要注意,一定要選擇正規準確的血糖測量儀,這樣才能準確的反應自身血糖的水平。
漫話點評
血糖測量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現在提倡60歲以後的老年人有條件可以做一些血糖的測量,當然,如果有「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多以及體重減輕,一定要測量血糖水平,判定自己是否有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糖友們,也一定要注意,按照醫囑按時服藥,並且及時的監測指尖血糖值,將血糖控制到穩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