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燒香的意義

2022-01-30 愛道堂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燒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淨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燒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裡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燒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裡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汙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相關焦點

  • 初一十五要上香,這有什麼講究嗎?
    在初一十五上香,是古代先秦祭祀禮儀與宗教禮儀融合的結果。先秦時期,每月的朔望即初一十五有祭祀的禮儀,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記載「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眾也」,即在初一、十五舉行大祭。但是先秦時期的朔望殷奠僅針對大夫以上階層,在逝者死後尚未下葬之前,若逢初一、十五則舉行重大的祭祀。畢沅解釋說:「朔奠謂未葬前,月朔大奠於殯宮。今若有新物,則其禮如朔之奠。大夫以上則朔望大奠,若士則朔而不望。」這一禮儀並沒有普及到全民,只針對中上等貴族,而且這種祭祀儀式中也沒有燒香禮儀。
  • 古代初一十五都去寺廟燒香禮佛,有什麼注意的地方?
    初一十五燒香禮佛是來自佛教的一個習俗,當然,燒香禮佛是沒有固定日子的,心中有佛,隨時隨地都可以禮佛。並不一定要拘泥於哪一個日子或者地點。也不一定非要在這一天燒香供佛祭拜。但是由於佛教的反全民化,普通信佛者為了向佛祖展示虔誠的心,一個月選了兩天來拜佛,這兩天和天下僧尼都一樣的清規戒律,不吃葷,沐浴齋戒,前往寺廟燒香禮佛,誦經祈求保佑自己平安。選的日子是月初和月中,從初一到十五,以示禮佛之初心到月圓都不變。也可以把這兩天看作是佛教信徒的禮拜日,或者古時候的休假日,耕勞半月抽出一點時間休息一下,順便禮佛禱告。
  • 為何每逢初一和十五要燒香拜佛?只因是此日子,說出來你不得不信
    小時候,每到農曆的初一和十五,媽媽就會準備好貢品放在家裡供奉的佛前,然後吃飯前總是會去燒香祭拜,當時年紀比較小,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燒香拜佛,而且是固定的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好像是一個很神奇的日子。長大之後,查閱了許多知識,才明白,原來初一和十五是十齋日,所謂十齋日就是黑白無常在人間遊歷的日子,如果這幾天做了什麼不好的事,肯定是要好好拜佛去祈求原諒的,即使沒有罪過,在十齋日去祭拜,就會保你平安如意,也可以為家人們祈福,保平安。到了現在,依然會有很多很多人沿襲著這個風俗,所以每次到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這兩天,寺廟裡香火會特別的旺盛。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98%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在佛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大家知道燒香也是有講究的嗎?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下上香的規矩之初一十五上香的講究吧。  01  上香的來歷  1、初一和十五,月亮由虧到滿,然後轉滿到虧。月亮的不斷變換,是有很大的加持。
  • 初一、十五吃齋的意義!
    有專家作過考證,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蔬食,此義與我們現代意義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種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區別只是現代人已很難吃上他們理念中的「天然純素食」;第三指無功而食祿,那已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事,與本文之旨無關。古老的中醫學一直是主張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的。
  • 為什麼在初一和十五上香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法。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另外,上香既是供養佛菩薩,也同時供養了六道中其他眾生。其中鬼道眾生有一類是以香為食物的,上香也是供養他們,鬼道眾生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上的香對他們來說等於是中午飯和晚飯.
  • 為什麼初一、十五要焚香呢?有什麼說法嗎
    小時候,常常看到母親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就會在香爐裡點上幾支香。然後拿去屋外場心,放在凳子上,最後對著香爐拜三拜。後來查了一些資料,才了解了民間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的習俗。原來初一和十五是十齋日,所謂十齋日就是黑白無常在人間遊歷的日子。如果這幾天有人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那肯定是要好好拜佛去祈求菩薩原諒的;即使沒有罪過,那麼在十齋日去祭拜,菩薩也會保你平安如意。也可以為家人們祈福,保平安。
  • 農曆初一、十五為何特別重要?
    農曆初一和十五是什麼日子?  初一十五是一個月中的具體兩天,初一是農曆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農曆每月的第十五天,同時,初一十五也是佛教中的十齋日,《地藏經》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 聽說初一要去燒香
    01今天是初一,同事們說去燒香。我從來沒有特意去燒過香。平時初一十五家裡老人也會燒香。而我是從來不理這些事的。也不是不信,只是沒有遇到一個契機吧!偶爾,遇到難事的時候,也會悄悄躲在被窩裡求各路神仙。同時也很矛盾,如果,真的有神仙,那他們豈不是要忙壞了。世人那麼多,求得又那麼多。同事喊我去。
  • 佛教知識| 初一、十五為何這麼重要?
    初一十五是一個月中的具體兩天,初一是農曆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農曆每月的第十五天,同時,初一十五也是佛教中的十齋日,《地藏經》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 為什麼初一十五寺廟裡香火旺盛?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在每年的初一十五,很多人都會去當地的寺廟裡拜佛燒香,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求得這一年的好運,那為什麼大家都選擇在初一十五去寺廟呢?話說,在初一和十五這兩天,都是十齋日的日子,應多做善事,無常大鬼在觀察遊歷人間,記錄人之過和罪業,平時要謹慎不做惡事,這幾天則要更加小心才能吉祥如意,而燒香拜佛不僅可以消業,而且功德無量,這就是每年的初一十五寺廟香火旺盛的原因。燒香拜佛,其實是對佛祖的起碼尊重,而對於一些忠實的信徒來說,還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
  • 為什麼提倡在初一、十五吃素?
    有專家作過考證,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1、是指蔬食,此義與我們現代意義的素食重合;2、是指生吃各種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區別只是現代人已很難吃上他們理念中的「天然純素食」;  3、指無功而食祿,那已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事,與本文之旨無關。
  • 有宗教信仰的人初一十五燒香擺供,都有啥講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有宗教信仰的人初一十五燒香擺供,都有啥講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戰爭、兵戈。 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從古人的這句話中,不難反映出古人對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敬畏和崇拜之情。
  • 農村老人常說:「陰曆十五搭初一,家裡幹活多注意」什麼意思?
    一,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在農村老人們常說的「男怕初一」指的是正月裡的初一,並不是每個月的初一。因為在正月初一這天,正是是大過年的閒暇熱鬧日子,如果男孩趕在正月初一生,俗以為是嬰兒性鬧,不讓父母安生,好不容易過年想輕鬆一下,歡樂一下,一生孩子,又很緊張、又繁忙,甚至於還要擔心、害怕、受苦、受累,所以忌諱此時生的孩子,說是長大妨父母,而「女怕十五」說的是十五正是元宵節,因為生了女孩子大人不能觀燈遊賞事小,還擔心女孩生在這個時辰,長大了會貪玩耍,無管教,成為一個「瘋丫頭」,克傷父母。
  • 今年清明節是三月初一,有人說初一不宜上墳,這說法靠譜嗎
    清明小長假馬上就來到,也不知道怎麼了,一逢遇到一些節日,就有人拋出來一些這不行、哪不宜的說法,像去年過年的時候,就有流傳說大年三十不能貼對聯的說法,而且這種說法還滲透相當廣泛,造成很多人還真的不在大年三十貼對聯,這個大年三十不能貼對聯,據說是什麼絕日,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泛濫起來,造成了這樣那樣的說法,現在快到了清明節,這不又有人說清明節是三月初一,按照民間的一些說法是初一十五不能上墳的,
  • 上香有講究,初一十五拜一拜
    信仰佛教的共同觀念,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年輕人也會隨著大人做做樣子拜一拜。
  • 豫晉交界有座神奇的廟宇,初一、十五人流湧動!
    每逢初一、十五前來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因這裡有姜太公的傳說,便成為姜公廟。關於這個廟宇,有這麼一個傳說,姜子牙一次雲遊四方,路過此處,看到此處群山巍峨挺拔,山上鬱鬱蔥蔥,紫氣繚繞、仙氣升騰,河水蜿蜒纏繞、金光粼粼,好一塊風水寶地。便按落雲頭,稍作休息。
  • 「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雖然是俗話,但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暗藏兇險
    導讀: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中聽說到這樣的一句話,」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按理說初一是農曆每個月的第一天,為何不說躲過初一,躲不過三十呢?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初一和十五的這兩天有玄機,本文要說的就是:"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雖然是俗話,但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暗藏兇險。
  • 為什麼要在初一十五吃素?
    在深圳龍華,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某些大街上就會突然冒出許多步履蹣跚的老公公老婆婆,他們穿戴一新,三五成群,相攜相扶,相依相伴。因為珍膳緣素食館全年初一、十五都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用餐,老年人的體質已從生命的頂峰逐漸走向衰老,物質代謝遠不如青少年旺盛,加上肌肉的力量逐漸減小,消化腺分泌功能逐漸減退,一些代謝產物容易堆積。這時如動物性食品吃得多了,就會使體內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以及其它有害物質增多,將導致心肌梗塞、中風、腸癌等疾病的發生。所以珍膳緣素食館提倡老年人多吃素食!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小孩生在初一和十五,有啥講究?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孩子出生有啥講究嗎?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