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報酬咋算?是工作量不飽和還是無休辦公

2020-12-21 中國網

「因居家辦公工作量不飽和,職工應在家工作3個工作日,休息2個工作日(由年假、探親假、事假抵扣),暫定到3月10日。恢復上班時間另行通知。」2月9日,遼寧復工前一晚,瀋陽某電子商務公司運營助理王榮博收到該條群通知,意味著這個月她只能拿到60%的月薪。

疫情開始後,不少用人單位要求部分或者全部的職工居家遠程辦公。然而,記者採訪發現,有部分用人單位跳過協商環節,單方面以工作量不飽和、不打卡、不跑業務為由,少發工資、不發全勤獎和加班費,只發生活費。

職工:居家辦公=無休辦公?

「工作本來就有連續性,還能不做了?」王榮博對公司的安排有些不解。王榮博每天的工作內容包括跟蹤電子商鋪綜合運營數據和單品數據,日常產品發布,客戶、售後、活動策劃,上下架時間調整等基礎運營。儘管疫情期間,物流停發、產品上新取消,工作量確實有減少,但是她每天都需要「上線」工作。跟上司反饋後,上司建議她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4小時,這樣也算是一周工作3天。

相比於王榮博,葉馨則忙得焦頭爛額。

2月17日11時,葉馨已經報了3個報表,給5個客戶發了新產品推廣方案。她是瀋陽一家精密儀器經銷企業的銷售二組組長。中午匆匆吃完泡麵,上報了部門隔離情況表。幼兒園休課,她陪孩子做了口語練習,還發了朋友圈認證。去菜市場買好一周的蔬菜肉蛋後,她又回到電腦前奮戰。

「覺得比上班還累,『居家辦公』成了無休辦公。」葉馨說。每天9時30分開視頻會議,下午和客戶微信聊業務,抽空填報表、寫匯報,做計劃,還要「早7晚11」接收領導、同事的工作微信。

讓葉馨不能接受的是公司通知:因遠程辦公不打卡,公司難以計算滿勤和加班情況,取消這一期間的全勤獎和加班費。葉馨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全勤獎為500元,加班費為35元/小時。她居家辦公7天,粗略累計加班18個小時,加班費630元,而周末未休,應當有700元的加班費,算下來,少拿了1830元。「這只是一周少拿的,假如疫情持續3個月,將預計少拿近2萬餘元。」

同在銷售崗位上,2月15日,在大連一家房產中介工作的姜宇飛也在居家辦公,但他僅領到了這個月的生活費1267元。公司通知不裁員一人,疫情期間跑不了業務,所以停工到3月底。「說是停工,很多過年前說好要看房的顧客,這階段還要時不時發發信息維護起來。仍有許多新客戶在諮詢,還要統計許多去年的顧客信息及數據,每天也挺忙的,這些怎麼能不算做居家辦公呢?」姜宇飛說。

企業:工作時帶娃追劇還想拿滿工資?

王榮博的上司劉如玥也在居家辦公。「朋友圈裡,上午說白鳳九太可愛,帝君的『冰塊臉』演技不好。中午曬新學的土豆絲餅做糊了。下午說跟想看動畫片的娃鬥智鬥勇仨小時。邊帶娃、追劇邊工作還想拿滿工資?」劉如玥認為,一些職工在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還會穿插時間做私事,企業自然不願意給「滿打滿算」的報酬。

記者電話採訪了12家採取居家辦公開工模式的網際網路、金融、電子商務企業的職工得知,像葉馨的企業一樣,原來有全勤獎、加班費的居家辦公後都取消了。給出理由排名前三的是:

「職工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模糊,無法計算哪些算是加班,哪些算是正常工作。」

「上班3個小時能完工的活,在家『磨洋工』做一天,這樣的情況不能算作加班。」

「全勤獎是鼓勵職工不遲到、不請事假,居家辦公門都不出,哪來的遲到。彈性辦公,晚睡晚起辦公也可以,所以說不給也理所當然。」

2月5日,瀋陽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萬東強調,關於停工、停產期間工資支付相關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即企業延遲復工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按照不低於瀋陽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執行)。

在疫情帶來的巨大經營壓力下,部分企業選擇延長停工時間來降低成本。瀋陽一小型家具生產企業總經理柴國華告訴記者,2月3日、10日、24日、3月10日,他已經連著發了4個延遲復工的通知。他所在的企業共有一線職工32人,按規定,如果延遲復工不到一個月,他將平均支付給每個人月薪3200元。超過一個月,他則支付1267元(瀋陽市最低工資標準1810元的70%),而這兩者相差61856元。柴國華說,迫於用工成本壓力,很多企業主會選擇後者。

專家:企業應與職工協商,共渡難關

「企業單方面更改薪資計算方式,是居家辦公報酬有勞資爭議的關鍵。」瀋陽大全律師事務所律師刑燕說。

勞動合同法第15條規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以某項工作的完成為合同期限的勞動合同。刑燕認為,如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未約定薪資計算方式的,用人單位單方變更薪資計算方式的行為,實際屬於未經勞動者同意而變更勞動合同,屬於違法行為。

疫情發生後,遼寧省總工會、遼寧省人社廳等聯合下發了《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係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明確了對受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鼓勵企業通過協商民主程序與職工協商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

按規定,王榮博、葉馨、姜宇飛所在的企業做法欠妥當,既沒有通過協商民主程序,也沒有與職工協商。

「特殊時期,我們知道企業困難。作為企業的一員,要與企業共患難。企業能夠挺過難關,我們的工作崗位就能保住,才有長遠的發展。」葉馨表示,「職工懂得唇齒相依的道理,只是希望企業多與我們協商。」

2月17日,柴國華收到了企業職工代表發來的簡訊:「柴總,我們大家都是你帶出來的。企業經營好時,你給大家發獎金。遇到難關了,不能讓你一人扛,我們願意領取最低生活費。等疫情結束了,我們還跟著你幹。」這讓柴國華心裡五味雜陳。他表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會主動與職工協商降薪等相關問題,要保住企業,也要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部分受採訪對象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遠程在家辦公,公司能降薪嗎?答案來了!
    從疫情爆發以來,居家辦公降薪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支持方認為在家辦公工作飽和度不夠,企業可以適當降薪,以優化用人成本。反對者則不贊同這一觀點,認為企業安排員工在家工作,員工同樣付出了勞動,工作飽和度不夠也並非個人意願,不能以此理由降低薪酬。
  • 居家辦公降不降酬 北京人社局發布案例回應
    來源:北京商報作者:陶鳳 常蕾11月19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2020年涉新冠肺炎疫情勞動爭議仲裁十大典型案例,涉及試用期延長、居家辦公、勞動合同續訂、帶薪年休假、待崗、輪崗輪休、勞動合同解除
  • 全民戰疫之下,居家辦公成為主流,未來將會如何?
    不單單上海,也不單單是世界500強,很多企業都已經開始了復工。但是要弄清楚一點:企業復工率並不代表員工到崗率,這些已經復工的員工中很大一部分還是處於居家辦公的狀態。自2月3日至2月10日起,由于禁嚴令的實施,很多企業急於開展業務復工,允許員工開始居家辦公的生活。
  • 居家辦公更輕鬆嗎?矽谷員工:居家辦公令人疲憊
    【環球時報記者 劉皓然】居家辦公更輕鬆?矽谷的「碼農」、IT精英們並不這樣認為。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7日報導,匿名職場通信軟體「Blind」近日對亞馬遜和微軟等矽谷巨頭企業中的3023名僱員進行調研,結果顯示高達68%的受訪者認為居家辦公比到辦公室上班更令人疲憊,比今年2月的一項同類調研增長了7個百分點。
  • 居家辦公,何以成為熱潮?
    同時,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原定的復工日期被一再延後,面對嚴格的防控措施,眾多企業紛紛選擇開始讓員工居家辦公,除了常用的微信、QQ,許多企業還用上了過去可能並不太常用的Skype、Zoom等軟體。而字節跳動、騰訊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也紛紛向自己的員工推廣飛書、騰訊會議等軟體。
  • 居家辦公,額外徵收「特權稅」?!
    不過,這個稅並不是針對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的人。根據外媒的報導,德意志銀行的這項建議針對的是在疫情結束後仍然希望選擇居家辦公的人。該銀行的一項跨國調查顯示,在上班族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希望在疫情結束後仍然可以一周裡有2-3天居家辦公。
  • 手機打卡算出勤時間?延期復工工資咋算?
    為避免聚集性疫情,不少職工居家工作或錯時上班延期復工,職工工資該咋算?閱讀提示近日,各地紛紛發布延遲復工的消息,不少企業採取靈活方式安排工作。防疫時期,用工雙方最關心的莫過於工資將如何計算。不論是延長假期,還是延遲復工,用工雙方最關心的莫過於工資將如何計算。記者採訪發現,各地對於延遲復工期間的工資發放及加班工資支付時間的規定並不統一,專業人士指出,考慮到各地疫情不同,應以地方發布標準為準。
  • 居家辦公兩不誤,一件居家服是如何搞定精緻女人的?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總是一身精緻的英國女人是如何在疫情時刻選擇舒適著裝辦公的呢?我們問了問這些英國職場女人,她們都同意JOCKEY居家服是能夠讓女性在居家辦公時刻散發自信的。今年JOCKEY為了從各個方面滿足了辦公人士需要在家辦公的全部需求,在舒服自在的居家服中藏下了俘獲人心的魔力——JOCKEY內衣均採用可持續的天絲™(TENCEL™)纖維製成,賦予了衣物環保、透氣親膚、等讓人由內到外均感到舒適自在的特點。作為熱衷於慈善事業的編輯Delphine Chui表示,她非常喜歡穿著可生物降解的服裝,這代表著她一直以來堅持的可持續發展觀。
  • Remerge居家辦公指南
    了解Remerge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Remerge工作,靈活選擇在家辦公是慣例
  • 居家辦公睡覺紊亂,居家防疫如何科學作息?
    居家防疫期間,72.5%的受訪者建議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  僅31.9%受訪者每天能在23:00之前休息  80後女孩劉曦春節假期未結束時就返京了,最近在家辦公,為了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她特意制訂了作息時間表。「我要求自己每天7:30起床,洗漱完去做飯,8:00左右整理房間,最晚8:30,我就能開始辦公了。
  • Home office丨如何打造理想的居家辦公空間
    後疫情時代,之所以有人依舊能選擇居家辦公,除了疫情作為導火索推動人們踴躍地嘗試居家辦公的可行性,其時代背景下的移動化設備與遠程科技是必不可少的技術保障。居家辦公能夠減少通勤時間,也能夠減少公司的通勤成本。但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居家辦公很難進入工作狀態並且大大增加了團隊之間的溝通成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創建高效的居家辦公環境?
  • 美國居家辦公百態:有人996有人自然醒
    來源:新浪財經圖文/新浪財經 魏天諶今年4月以來,疫情衝擊下有超過60%的美國人居家辦公。新浪財經訪問了若干位近來居家工作的美國金融和科技行業從業者,受訪員工普遍表示,公司目前不強制要求短期內回到辦公室。考慮到當前美國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大多數人說居家辦公以來面臨了更長的工作時間和更大的壓力,但也有少數人比較幸運,獲得了更加靈活輕鬆的工作任務。金融從業者普遍表示工作時間變長、壓力增加。
  • 疫情引爆居家辦公 「椅業之鄉」生意好得離譜
    但是,今年10月份,他們接到的任務是每天須完成1500個座椅模架工作量。剛剛過去的國慶節,他所在的注塑生產組,只放了一天假。高師傅對記者稱,「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在擔心疫情沒活幹,沒想到現在根本忙不過來。比如說,生產座椅模架所需要模具,年初的時候是8臺,後來增加到10臺,最近又添加到12臺,但還是完成不了生產任務。現在,生產組實行三班倒的工作制,機器24小時不間斷開工。」
  • 杭州向各單位(組織)發出倡議,以居家網際網路辦公或遠程辦公形式開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今天上午,杭州市「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關於數字賦能線上審批服務遠程辦公的通告》,通告中提到,「全市要加快推進數字賦能線上審批服務遠程辦公,各級各部門實行線上審批服務,並倡議各單位(組織)充分藉助我市數位技術優勢,以居家網際網路辦公或遠程辦公形式開展復工
  • 聯想研究報告:72% 的員工居家辦公效率更高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 聯想官方今天發文,稱其最新的全球研究報告顯示,72% 的員工居家辦公效率更高。IT之家了解到,這份名為《辦公技術與演進》的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受訪者(72%)表示日常工作方式在過去三個月裡發生了變化。
  • Gensler美國辦公空間調查-混合辦公模式的未來
    結論#3:政府和公司出臺的政策不斷影響著大多數美國員工的辦公地點和行為——但如果能自由選擇,員工往往會選擇在公司辦公。大多數員工不太能決定自己在哪工作。重要的是,辦公空間是人們結交不同種族和民族朋友的主要場所。種族和民族多樣性不只是有利於開展人際關係。在多元化組織中工作的員工更有自主權,工作滿意度更高,並且認為其所在的公司更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 快訊|富士通鼓勵員工居家辦公 計劃3年削減50%辦公空間
    7月6日,據外媒報導,富士通今日宣布,未來三年內,將把公司位於日本的辦公空間削減50%。與此同時,富士通鼓勵8萬名辦公室員工主要在家工作。富士通將其稱為「工作形式上的新轉變」。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將改變員工傳統的辦公方式(每天從家到固定辦公室),通過員工之間的高度自治和相互信任,為客戶創造價值。」
  • 偌大的家,「居家辦公」哪裡容得下一張書桌?
    因為防控的需要,聚集性的「復工」基本不被採納。「居家辦公」這種新模式成了中國經濟「復工」的權宜之計。有數據統計,全國目前千萬家企業實施「在家辦公」,近2億人開啟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模式;各行業中,企業採取在家辦公措施佔比最高的是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既然是辦公,要張辦公桌不過分吧!
  • 被領導發現搞副業,馬上狂加工作量,怎麼辦?
    1.自由的時代已來因為固定在一個地方辦公實在是太有局限了,包括水電、辦公場所、運輸費用等,僱傭人員產生的勞動關係也存在著各種費用和風險,簡言之,員工拿著工資可能不幹活。而自由職業者,超級個體,按照項目完成情況得到報酬,比企業裡那些所謂高大上的績效考核要清晰明確得多!
  • 在外企被捧上天的「在家辦公」為什麼在我們這變成「一地雞毛」?
    在其他崗位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理髮師雖然不一定時時刻刻都在幹活,但是理髮店的店長完全可以通過調整理髮店內理髮師的數量,來控制每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與產出。即使是一些更加看重「個人能力」、「工作效率」的崗位類型(例如會計),在工作過程當中,也會不知不覺間形成面向「過程」的組織習慣,不管你工作效率有多高,個人能力有多強,你不會因為自己的效率高而減少你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