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讓萬千家庭發現史上最強災難片,既不是開學,也不是期末考試,而是24小時和娃宅在家裡。
起初,家長們被每天持續增長的確診人數、疑似人數、不斷刷新的感染方式,搞得恐慌、焦慮,擔心著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安全。孩子們則在父母一再推遲上班的氣氛中,預感到「意外的幸福就這樣降臨了」——不會如期開學了。於是,開始無視學習計劃、怠慢假期作業,任由父母在耳邊嘮叨,就是粘著電視、手機、平板不放手。
家長們本來就情緒不佳,再看見娃的各種不要學習,憤從憂中生,於是忍不住指責嘮叨、發火吼叫,孩子則愛答不理、頂嘴反抗,親子摩擦和疫情的確診人數一樣不斷攀升。
後來,好不容易盼來了「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始通過「網課」給孩子們收心。本以為終於有老師來管管孩子了,沒想到「網課」反而升級了矛盾:
「我這兩天都在失眠,一天比一天嚴重。我工作本來就忙,現在出門還怕被傳染(新冠肺炎)。可是,一打開微信就看到老師布置的各種任務,心裡又煩又急。」
「我和老公還沒開工,經濟上還是有一定壓力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我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我老公也跟著發火,孩子就哭個不停,課也沒聽下去……照這樣下去,他回到學校肯定落後,一想到這裡,我就睡不著覺。」
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開學時間尚未確定,孩子宅在家還會有一段時間,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孩子才不會荒廢學業?
事實上,孩子是可以獨立學習的,關鍵是學什麼?中國家庭教育一直缺少兩方面的學習,一是生活學習,二是興趣學習。
生活學習,是指讓孩子們學習做飯、打算房間、養花種草等生活和生存技能。或許您會說,這不就是做家務嗎?對,就是做家務。做家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獨立人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還能提升兩大學習能力:注意力和程序力。
以做飯為例。準備食材時,注意力開小差,菜沒洗乾淨,吃飯時就可能吃到沙子;切菜不小心,會切到小手,流血又很疼;炒菜時,一個不注意,火候沒把控好,熱油噴出來,燙到小手,還會嚇人一跳。這些小傷小錯會在潛移默化中迫使孩子自覺管理注意力,比家長的說教嘮叨強過百倍。
另一方面,做飯有一個複雜的流程,從選料切洗,到蔥姜蒜、調味料與蔬菜、肉類下鍋的順序,都很有講究,可以說,流程「差之毫厘」,味道「謬以千裡」。所以,做飯其實是一個讓孩子體會流程,練習規劃步驟的過程。
研究表明:人類學習模式的40% 來自於生活。因此,家務能幹好的孩子,學習也不會差。
下面再來看興趣學習。興趣學習是幫助孩子找到興趣點,讓他學習自己所喜愛的東西,無論它是不是考試內容。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點,哪怕您要說我的孩子就只對遊戲感興趣,也可以以此出發開展學習。比如,引導孩子研究某個遊戲的最佳闖關攻略、或者對比兩款遊戲的優劣。要完成這個任務,孩子就不得不進行搜集資料、閱讀分析、對比推理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其實,孩子增加一份對遊戲的理性認識,就會減少一份對遊戲的感性依賴。
此外,家長還可以用最新的知識、技能吸引孩子,讓他掌握一些有效有益的新本領,並使這些內容與文化課學習產生一定的關聯。比如,讓孩子也做一做直播老師。疫情之下,不便出門,網絡就成了最有創造性的舞臺。
最近,我家樂山小朋友看到我經常給學生做直播,就很感興趣,模仿著做了《塞下曲四首》的PPT,通過直播平臺講給親友聽。這項學習任務完全不用催,他自己就很認真很上心,學著我的口吻,還能主動注意自己的姿勢和形象。更為重要的是,他講完之後,四首不好背的唐詩早已爛熟於心,不僅如此,通過深度解讀這四首詩,還形成了自己的記憶方法,再學新詩就更容易了。
最後,家長要嘗試營造一個積極的家庭學習環境。疫情之下,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是首要的。如果家長恐慌、焦慮,孩子肯定也會感覺到,他們見不到老師和同學,還會有孤單的感覺。家長首先要讓自己的情緒著陸,相信國家和政府,相信並堅持科學的防護方法,從緊繃的狀態中走出來。
其次,要去觀察、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點滴閃光點,以適當的方式誇讚,從而喚醒他們的內驅力,激發出他們生命的活力。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沒有閃光點。那麼您就要帶著放大鏡去仔細找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只是您沒發現。或者是您的目標、標準太高,孩子夠不著。那麼就降低目標、標準,給孩子,也給自己更多體驗進步的機會。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家長問題的折射。如果能帶著這樣的觀點去養育,那麼就會少一份對孩子的譴責,多一份對自己的反省。
總之,孩子天生是愛學習的,如果有一天他/她不愛了,一定是我們什麼地方做錯了,或者是有什麼該做事情沒去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