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方知父母恩,然而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從來體會不到父母的辛酸與無奈,學業上貪,生活中懶惰,這樣混日子一輩子也就完了。
中國家庭中中產及以上的家庭,很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文明習慣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然而普通老百姓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不懂怎麼培養後代,對孩子嬌生慣養,不嚴格要求,不立規矩,不進行禮儀教育和吃苦教育,孩子到了學校,認為孩子交給老師就好了,家裡只管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就是正確的,把孩子當「金包卵」,含在嘴裡怕化了,捏在手裡怕碎了,貧困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像溫室裡的花朵,長此以往,孩子肯定養尊處優,不懂得父母的心酸和不易。
另一方面,家長們為了一門心思掙錢,沒有進行家庭環境設計,更沒有設身處地和以身作則,也沒有主動做孩子們的榜樣,想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不易,就應該讓孩子們看到父母勤勞勇敢、正義和善良的一面。家長如果做好了榜樣,孩子們也會學習大人,懂得體貼父母。
現在手機泛濫,家長們時時手機不離身不離手,時時在孩子們面前玩遊戲,耍抖音,或者其他更惡劣的活動,家長又如何能讓孩子們腳踏實地地學習呢?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應該從家長自身做起,孩子面前放下手機,陪孩子們閱讀學習知識,既提高了家長們的知識面又增進了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們在這潛移默化過程中也會愛上學習。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你若勤快,孩子也勤奮,你若懶惰則孩子懶散。
有的人為了教育孩子,讓孩子體會不努力長大以後生活會艱辛,把孩子送到最艱苦的農村去,去體驗農村孩子們都下地幹農活的景象。找典型的農村孩子雖然吃不飽穿不暖,然而仍然愛學習考上名校的事例感染孩子,才能讓孩子親身體會父母打拼掙錢養家的不容易。到了寒暑假,可以讓孩子到窮苦的農村家庭鍛鍊,每天讓孩子像農村孩子一樣去地裡割豬草,割牛草,割麥子,挖紅苕,打穀子,讓孩子將地裡所有的農活都幹一遍,這樣孩子更能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
中央音樂學院某知名女教授是小時候棄嬰,被撿垃圾的老婆婆收養,婆婆沒有家業,一個人帶著棄嬰女孩生活在大橋橋洞底下,每天靠撿垃圾賣錢的微薄收入支撐窮苦的家,孩子只能吃粗食,漸漸長到了7歲,風雨無阻地與婆婆一起撿垃圾,某天經過一富裕家庭的門口,棄嬰女孩被悅耳的音樂聲吸引,久久不願離開,原來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在練鋼琴,從此棄嬰女孩連續幾天都去聽音樂,富裕家庭的父母見狀,覺得自己的孩子小,沒有人陪,乾脆叫棄嬰女孩陪自己的孩子練鋼琴,棄嬰女孩跟著也學了不少彈鋼琴的技巧。
後來棄嬰女孩9歲了,婆婆央求了無數個小學校長要求讓孩子讀書,最終一個好心的校長收留了孩子入學,此時棄嬰女孩的鋼琴演藝已出神入化,參加學校以及其他文藝演出節目獲得好評,由於身世特殊,從此出名,上初中時,許多學生家長慕名而來,要求女孩教自己的孩子彈鋼琴,家裡生活由此轉好,高中時女孩已經帶著徒弟參加世界級的音樂大賽,自己及徒弟均獲特等獎,高考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如今已成國際知名音樂家。
所以,要讓孩子走一段時間的坎坷路,體驗一下人生百態,經歷人生的酸甜苦辣,孩子才能長大,才能體會和感恩父母,希望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多一些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