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浙大李曉明組發現瑞特症候群恐懼記憶新機制

2020-12-26 腦科學君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課題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CP2 in cholinergic interneurons of nucleus accumbens regulates fear learn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上瑞特症候群基因MECP2調節恐懼學習的分子機制。該研究在瑞特症候群的發病機制方面有著新的突破,並且揭示了伏隔核在恐懼情緒中的重要功能。

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張穎、朱毅和曹淑霞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實驗室學習的醫學院本科生潘浩奇,夏豔芳等參與了本項目的研究,李曉明教授為通訊作者。

瑞特症候群(Rett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發育性疾病,1966年由奧地利醫生Andreas Rett報導,並因此得名。MECP2基因編碼的蛋白MeCP2是一種轉錄調節因子, MECP2基因因缺失/突變喪失功能可導致瑞特症候群。通過對瑞特症候群模型小鼠的研究發現,在不同腦區或者不同神經元類型中敲除MECP2基因可以造成瑞特症候群的不同表型。但是,MECP2基因如何調控學習記憶仍不明確。

為了解決這一科學問題,李曉明教授團隊的研究生首先發現在小鼠膽鹼能神經元(cholinergic neurons)中特異性敲除MeCP2蛋白能夠引起小鼠恐懼學習能力的降低。並且,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特異性恢復MeCP2表達能夠恢復小鼠的恐懼學習能力,而不是基底前腦。這表明伏隔核的膽鹼能中間神經元中MeCP2蛋白缺失導致敲除小鼠恐懼學習能力的降低。

那麼,伏隔核膽鹼能神經元調節恐懼記憶的分子機制是什麼呢?接下來,他們使用免疫組化、膜片鉗技術,發現敲除小鼠中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的自發活動降低,這是由於神經元中GABAA α2受體表達增加,因此神經元接受的抑制性輸入變大所導致。

最後,他們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以及RNA幹擾技術恢復小鼠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的自發活動,並且成功恢復小鼠的恐懼學習能力。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Mary Kay Lobo教授認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操縱了敲除鼠和野生鼠伏隔核內膽鹼能神經元的活動與alpha2-GABAA受體功能,闡明了在膽鹼能神經元中敲除瑞特症候群MeCP2引起恐懼記憶損傷的機制。」「此研究揭示了伏隔核膽鹼能中間神經元上Mecp2在恐懼學習與記憶過程中新的作用。」

伏隔核膽鹼能神經元內MeCP2調控恐懼情緒的模型示意圖。

編輯 | 富禎禎

排版 | 楊博

來源:浙江大學醫學院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天然免疫過程中,泛素連接酶RNF115調控MAVS和MITA不同時空泛素化以應對病毒感染的機制。他們發現在靜息狀態下,E3泛素連接酶RNF115與MAVS持續相互作用,誘導MAVS發生K48連結的泛素化並促進其降解,防止細胞中MAVS的過度累積。
  • 段樹民團隊2020年連續在Neuron、elife和Glia等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該團隊在既往對星形膠質細胞的系列研究基礎上(如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不僅對神經元活動產生異突觸抑制,而且ATP和其降解產物腺苷反向調控不同類型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有效調控神經網絡活動等工作),進一步對星形膠質細胞在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尤其是是否和如何調控恐懼記憶展開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調控星形膠質細胞活動以阻斷恐懼記憶鞏固的新策略。
  •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2020-03-09 21:50:48作者:周馳 責任編輯:周馳   中新網南京3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 通訊員 馮瑤)江蘇省中醫院專家發現
  • 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發現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四年級作文:李曉明過生日
    李曉明抽噎著說:「星期五是我的生日,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出差了……」說完,他哭得越來越傷心,張勇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同學們也停止了討論,一個個默不作聲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都背著書包回家了。林小美背著書包正準備回家,張勇大喊著:「林小美,林小美,別走。」
  • 《飄》:瑞特的愛情消亡史,情深加久伴,都不及她的念念不忘
    斯嘉麗發現阿希禮儘管滿嘴真理名譽,也掩蓋不了懦夫的事實。阿希禮也默認了他最愛的是玫蘭妮,對斯嘉麗有的只是欲望。瑞特宣布不愛了,婚姻進入名存實亡。瑞特對斯嘉麗愛的消亡史從初初相見時,心中默念的一定要得到她,到戰爭時期兩度婚姻之外的陪伴呵護,瑞特一直跟著自己的心走。
  • 三年級續寫故事:同學給李曉明過生日
    李曉明說:「我也快過九歲生日了,但是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小紅對小軍說:「李曉明的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我們可以給李曉明辦個生日會。」小軍和小紅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然後,小紅對李曉明說:"數學老師叫你去辦公室要給你講幾道題,李曉明就去老師的辦公室了。
  • 罕見病科普 | 小胖威利症候群
    「它」是一種萬分之一的殘酷,「它」是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病。罕見病,不僅意味著發病機率非常低,也意味著社會了解少、病症複雜、治療難度高甚至無藥可醫,更意味著父母家人必須付出超過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和艱辛。小胖威利症候群正是眾多罕見病中的一種,是一種15號染色體異常的疾病。發病率約為1/15000。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這……不是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人質症候群,名字是很多。
  • 恐懼情緒可以增強記憶力
    其中電擊會讓志願者產生一個條件性恐懼。在每個階段,志願者都需要對30張基本動物圖片和30張基本工具圖片進行分類。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志願者被分為了兩組,一組觀看的每張圖片只會出現一次(無意編碼組),而另一組觀看的每張圖片會反覆出現三次(強編碼組)。
  • 瑞特股份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變更
    原標題:瑞特股份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變更   瑞特股份
  • 【世界巧克力之旅.德國】之Ritter SPORT 瑞特運動巧克力
    全球第四大巧克力製造商Ritter SPORT 瑞特運動巧克力有別於別的品牌的巧克力,Ritter SPORT 瑞特運動巧克力都做成正方形的。自2004年起 Ritter SPORT 瑞特運動也在別的國家投產了:在莫斯科。自1912年以來,Ritter 家族的不懈努力和對品牌的承諾造就了 Ritter Sport 品牌巧克力的成功。成功秘密來自於嚴格的原料挑選和質量控制,加上最現代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了 Ritter SPORT 瑞特運動巧克力的高質量始終如一。
  • 色彩與線條,帶你來一場浙大奇幻之旅!
    魯曉笑老師將「無審美,不設計」這一理念貫穿全課,希望能帶領同學們一起發現源於日常生活的美,擁有「發現美的眼睛」。也正是基於此,她將課程作業主題設置為「浙大印象」,要求同學們先前往浙大各校區拍攝一幅具有美感的照片,將拍攝圖片在電腦上重新繪製成由點、線、面等基本視覺元素構成的黑白稿後,再對黑白稿進行同類色、鄰近色、對比色、互補色等不同類型的配色。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
  • 【精油新知】doTERRA多瑞特「戰痘」秘笈
    doTERRA多瑞特消炎祛痘doTERRA多瑞特消炎精油主要包含:薄荷精油,沒藥精油,茶樹精油,薰衣草精油等doTERRA多瑞特精油主要作用:消炎,深層殺菌,平衡油脂分泌,預防和收斂毛孔,淨化傷口,淡化疤痕。
  • elife:肺臟細菌如何抵抗肺炎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elife》雜誌上。 在小鼠中進行的研究表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並治療後,肺臟中的Lactobacillus可提供抵抗肺炎鏈球菌定殖的屏障。肺炎鏈球菌可引起嚴重的肺炎,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鑑於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這些發現表明益生菌可能為細菌性肺部感染提供替代治療方法。
  •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2:44:05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映晞(Yingxi Lin)及其課題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 elife:「左撇子」是怎麼造成的?
    來自德國Ruhr大學的生物心理學家們發現胚胎在子宮中發育的過程中就已經出現了脊神經的遺傳活性不對稱的特徵,這與嬰兒出生後的左右手偏好可能存在一定聯繫。事實上,目前這僅僅是一個非常初步的假說,還需要很多獨立的重複試驗加以驗證。不過,儘管這一研究十分初步,但還是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一種可能:即是否在我們的大腦能夠控制行動之前,我們的擁手習慣就已經被確定了呢?
  • elife:腦血管畸形的靜脈起源
    該研究已發表在《elife》雜誌上。(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海綿狀瘤(也稱為腦海綿狀畸形(CCM)或海綿狀血管瘤)中出現的血管病變或血管畸形類似於「桑樹」。它們很容易流血,可能引起癲癇發作,神經系統問題和中風等症狀。這種情況是由於遺傳突變引起的且目前尚無法治癒。手術是一種治療選擇,但是對於具有遺傳缺陷且不斷出現新的CCM的患者,這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