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購買慾旺盛,看到什麼都想買,家長對此都要給予滿足嗎?

2020-12-15 父母育兒觀

曉雨跟朋友在商場逛街的時候,遇到了一場鬧劇。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四五歲左右的小男孩來買東西,媽媽在挑完要購買的東西後,準備結帳回家,她牽著的小男孩突然賴著不願意走了。

曉雨從他們的對話中得知,小男孩想要買一個新玩具,媽媽不讓,並且無奈地跟小男孩說:"不是在出門前就跟媽媽保證了,出來不吵著要買玩具的嗎?昨天才幫你收拾了你的玩具,好多都是還沒玩過的。"

小男孩不依,依舊吵著要買。母子倆拉鋸後,這位年輕的媽媽生氣地說:"還要買買買,為什麼就是說不聽呢!家裡都那麼多了,你玩得過來嗎?"

小男孩不為所動,並且好像知道該怎麼對付媽媽,他一骨碌滑坐在地板上,哭得涕淚橫流、哀嚎不止 。

同行的朋友跟曉雨悄悄說:"孩子哭得這麼傷心了,家長就給他買了唄,鬧得多難看。"曉雨沒有說話。

曉雨覺得,如果一味地順著孩子的欲望買東西,是很不對的,但在這種情景下,她也不知道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

後來的結果是,那位媽媽還是給孩子買了他想要的玩具。

當孩子想要買什麼的時候,我們都要滿足他們嗎?如果一直滿足,會不會導致孩子長大以後太過注重物質?如果不滿足孩子,會不會傷害到他們?其實在糾結這些的問題時,我們不妨往前想想,為什麼孩子在對於物質的需求上,有這麼大的渴望。

一,孩子對於物質上的需求為什麼渴望這麼大?

首先,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很重要的。有學者研究發現:長期的物質匱乏,不僅會妨礙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認知發育,而且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的壓力應激系統會被激活,更可能在早年就開始體驗抑鬱的情緒,在成年後也更容易出現身體上的問題。

但對物質的渴望過大,也就成了另一種心理問題,家長們同樣要注意。

1.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孩子在最初的消費觀養成時期,他們大多是模仿家長是怎樣消費的。如果家長們沒有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那麼孩子在消費時也就會有樣學樣。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不注重質量,一味地追求新穎、潮流;不注重實用,一味地追求品牌,這些不良的消費觀體現在孩子面前,就給孩子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

2.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當父母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時,出於內心上的愧疚,家長們會給孩子買許多玩具來彌補。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有這些物質的陪伴,在心理上就會更加依賴物質,自然也就渴望自己能擁有更多物質,想要購買新物質的願望也就停不下來。

3.父母的"懶政"

當孩子最開始提出一些沒有道理的購買需求時,家長因為怕孩子鬧起來麻煩,馬上就應允了,而沒有及時去糾正孩子想法。這樣的"懶政",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只要鬧一鬧,家長就會滿足自己,到最後養成見東西就要,要不到就鬧的習慣。

二、家長的哪些勸阻行為會讓孩子的購買愈演愈烈?

1.直接批評孩子不應該再買

當孩子要求買不合理的東西時,如果家長直接批評孩子,以"學習不好"、"不聽話"或者其他一些能打擊到孩子的事件為由,這樣會讓孩子的自尊心感到受挫,對自己的購買慾感到羞恥,以後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依舊會有強烈的購買慾,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去正視自己的欲望,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2.讓孩子從想買貴的商品轉換到買便宜的

當孩子想要買東西時,家長告訴孩子買便宜一點的也挺好,來以此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時的金錢損失。這樣做,並不會對糾正孩子的購買慾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在心理裡形成一種衡量標準,認為自己只能配得上玩那些廉價的,等到以後購物時,一味地追求廉價,而買不到更好更心儀的物品。

3.設立條件來換取孩子購買慾

家長們在阻止孩子購物時,還會有的一個誤區是:給孩子設一個目標,等孩子達到了目標再買。例如:等你學會洗碗我就給你買、等你考到了第一名我就給你買。

這樣的做法並不能糾正孩子的購買慾,只會讓孩子在自己心裡有了個預期,如果實現了家長的要求,得到了想買的東西,那麼下次還會有下一樣想要買的東西;如果沒有實現家長的要求,那麼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挫,還會對他正在所學的家長提出的要求感到厭煩。

三、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

1.家長以身作則,擺正好自己的消費觀

在平時的消費中,家長要從建立好自己的消費觀開始,方方面面以身作則來給孩子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消費要合理,不能大手大腳、花錢沒顧慮。要讓孩子正視消費這件事,不虛榮,不攀比,只買合適自己的。

2.讓孩子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帶孩子去買東西時,不要讓孩子只會提出要買東西,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如果是在正常範圍內的必需品,可以買;如果只是自己想要,但買了又不太用得上的,不要買。漸漸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教會孩子明白錢的概念

喜歡毫無節制地"買買買"的孩子,大多不明白"花錢"的這種概念。他們以為購物只是父母口頭上的一句應允,根本不明白錢的來之不易。在日常中,家長要教會孩子明白錢的概念,教會孩子認錢,了解家長們賺錢的不容易。在給孩子零花錢時,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想要購買什麼東西,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錢攢起來,以後自己去買。在攢錢的過程中,孩子就能明白想要買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到手的,也就能知道浪費錢去買不合理的東西有多不應該。

你家孩子有不停"買買買"的習慣嗎,你是怎麼克服的?歡迎評論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求著爸媽「買買買」,這過度的購買慾家長該如何控制?
    孩子的「購買慾」強對家長來說是一個挺大的煩惱,孩子對於金錢的認知還不成熟,對於自己喜歡並且想要的東西,只想著從父母這裡得到,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養成隨意揮霍的壞習慣,變得更沒有理財觀念。想要讓孩子改變這種強烈的「購買慾」,家長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並做好以下幾點:1、出門之前定好規矩孩子看到喜歡的就要求爸媽買,還是因為之前嘗過了這樣的「甜頭」,知道父母會滿足自己,所以家長在出門之前跟孩子做好約定,出門不論看到什麼都不會滿足的,讓孩子不再抱有這種會買東西的預期。
  • 孩子一進超市就「啥都要買」?這位日本媽媽的妙招,值得家長學習
    結果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小區門口擺著玩具攤,孩子要是見了肯定走不動路,所以寶爸才緊張地捂著孩子的眼睛,擔心孩子看到了玩具又要滿地撒潑打滾鬧著買。雖然這事兒是挺搞笑的,但確實不少家長都為了類似的事情發過愁。
  • 中學生要求買很貴的鞋,家長要不要滿足?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買
    作為家長應該都聽過「窮養兒,富養女」的話,而這種話的道理大家都懂。最近有家長私信小編問:上初中的兒子看中一款價值不菲的JK球鞋,希望父母可以送給自己一雙,這樣本著窮養兒的家長有些為難,於是問下我的意見。我的回答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給孩子買他能看中的那雙鞋。
  • 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買就哭鬧,怎麼辦?
    大多數孩子買東西時,傾向於選擇別的小朋友都選擇的東西。如有的孩子看到班上的很多同學有一支佩奇圖案的原子筆,可是他沒有,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他會產生一種「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想法。(3)希望被關注孩子從懂事起去逛商場,看到的都是「家長想買什麼東西就買什麼」,但「為什麼我想買的,爸媽卻不肯給我買」。在孩子心裡,這是極大的不平等,他們用哭鬧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希望家長更多地尊重和關注他們。
  • 孩子哭鬧要買玩具,媽媽沒有打罵,說了一句話,孩子乖乖聽話
    前不久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在超市購物。按照這個年紀的通病,肯定會拉著他媽媽給他購買玩具。果不其然,小男孩的腳步停在了玩具區,看上一款遙控汽車。他開始扯媽媽的衣角,對其撒嬌,小男孩的媽媽蹲下了身子,輕輕地詢問孩子:「這種類型的玩具家裡有很多,你確定要買嗎?」
  • 是「兒童讀物」還是「兒童毒物」,家長給孩子買書,一定要先看看
    近幾年,差不多每過段時間都會出現青少年輕生跳樓的新聞,每個輕生的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對傷心欲絕的父母和一個破碎的家庭。是我們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了?還是各方面教育出了問題?講真,對一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讓他不進行所謂斷章取義是不是要求有點高啊,畢竟孩子還在義務教育初級階段。況且,原著中對跳樓細節的描寫那麼生動,「我縱身從教學樓跳了下去,教室的窗戶一扇一扇地從我身邊掠過,我像一片樹葉一般飄向大地」,書中明顯提到跳樓自殺的情節,還予以美化,「找到了飛的感覺,就是死了也值得」。
  • 家長一味的「滿足」孩子,再愛也要停止,這是對孩子的傷害!
    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聽父母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孩子想吃什麼就是缺什麼」,所以在我們以前長身體的時候,一般是自己想吃什么爸爸媽媽就會給做什麼吃,其實,這是一點科學道理也沒有的一種觀點,是從老一輩那裡流傳下來的一個育兒誤區。
  • 孩子出門看到玩具就想買個不停,怎麼辦?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很頭疼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買,我們要滿足他們還是拒絕呢?孩子玩具越多對他越好嗎?其實,美國維吉尼亞學者曾說過:留給孩子的玩具應該是5個。因為低於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超過5個,不僅會讓孩子分心,而且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
  • 兒童拖延症:買的書越多,孩子越懶,家長更要看到深層的心理問題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吃飯,聊到了關於孩子讀書時候最常遇到的問題。因為我的朋友是小學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所以她有一肚子苦水要倒,零零碎碎講了好多自己班級學生的問題,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學生們幹什麼都磨磨蹭蹭的。「這些孩子幹什麼事都很磨蹭!
  • 孩子幼兒園的學雜費1388元,家長覺得不值,園長:這是規定都要買
    不是才剛交費嗎?學雜費又是什麼?豆豆媽媽為此問到了老師和園長,原來學雜費裡有三套校服、一個書包,和幼兒床上用品六件套。豆豆媽媽對孩子的貼身衣服和床被很在意,在看了學雜費物品的質量後,覺得不值尤其是床上用品,詢問是否可以只買書包和園服,不買床被時。
  • 地攤上20塊的衣服,你會買來給孩子穿嗎?家長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而給孩子選衣服更是一門莫大的學問,既要注重材質和質量,也要注意款式和實用性。除此之外,給孩子買什麼價位的衣服也一直是家長所頭疼的問題。地攤上賣20塊的衣服,你會買回來給孩子穿嗎?
  • 孩子總是「搶」別人的東西,怎麼制止孩子?明智家長都是這樣處理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出現過搶其他小朋友玩具的現象,總是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而且孩子的大腦反應非常的快,有的時候家長還來不及阻止,自家的孩子就已經把別人家寶寶的玩具搶到了手,家長對此也是十分的無奈。孩子總是「搶」別人的東西,爸媽很頭疼閨蜜家的寶寶瑤瑤性格非常的活潑,一點也不怕生,走到哪裡都好像是自己家一樣。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可是這些方法都用過了,孩子依然心情陰晴不定,想鬧就鬧,讓夫妻倆傷透了腦筋。想知道孩子們為什麼這樣嗎?其實,孩子情緒時好時壞,和「鐘擺效應」有關,家長懂得正確引導,便能輕鬆解決問題。★★ 「鐘擺效應」是什麼?
  • 所有的孩子都精力旺盛
    有些孩子難管教、愛發牢騷、不好好學習,大多數這樣孩子的家長都簡單地將其歸納於精力過盛的症狀。那麼,什麼算是脾氣正常的孩子的合理焦慮呢?從何種程度開始,兒童身體和行為被視為出現了病症? 精力過盛,從前曾被叫作「精神不穩定」,由於被認為帶有貶義,就改稱為「多動症」,後來普遍使用英文學術名詞「ADHD」(也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孩子要買玩具,家長都這麼回應,2條對策,網友:沒對比就沒傷害
    孩子要什麼?你會給什麼嗎?還是不要什麼,偏要給他什麼嗎?孩子的索求和家長的給予,通常有時候是按反著來。孩子要一架小恐龍,很多的家長的回應就是硬是不買,孩子就哭了大半天,大半天過去了,孩子哭著不吃飯。按照大人的一貫的意見,就是不要慣著孩子,讓他哭,那這樣也沒有一個解決的辦法,對孩子也不好,對家長帶娃的生活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 別把孩子當成你的「意識木偶」,家長要尊重他的人格
    每個家長都會有一些時候會將自己的意識有意無意的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也跟家長有同樣的想法。這樣的家長在孩子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否定孩子們,認為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想讓孩子跟隨自己。01、家長控制欲過強,往往適得其反,對孩子不好1、剝奪了孩子自由的意識如果要問一問這些父母為什麼會一直對孩子灌輸自己的想法呢?這些家長都會說,因為他們覺得孩子不懂,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遠離失敗。但是這樣做真的難道達到這個效果嗎?
  • 給孩子穿帆布鞋容易變成「扁平足」?如何幫孩子挑鞋?家長要重視
    在大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穿帆布鞋,這種鞋子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適用。但帆布鞋也有一定的弊端,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如果長期穿這種鞋子,雙腳很容易形成扁平足。孩子穿帆布鞋為什麼會變成扁平足?而且每個孩子的雙腳形狀都有所差異,鞋子會跟隨雙腳的形狀來改變形狀,孩子穿他人的鞋子並不一定合適,如果別的孩子有外八字,那麼孩子穿上這樣的鞋子,也容易出現外八字的情況。家長在給孩子買鞋子的時候,最好不要在網上購買,有些家長非常願意網購,無論買什麼都在網上買,認為這樣非常方便。
  • 那些家長重金購買學區房的孩子,最後孩子都考上好的大學了嗎?
    尤其是那些花重金購買學區房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好像房子就像白菜一樣便宜。因為這樣的房子能夠幫助孩子就讀重點學校,享受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聲,他們都想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 孩子非要一個200塊錢的喝水杯,家長說他虛榮,這樣教育錯了嗎?
    可是最近有一位家長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很生氣的一件事:她的女兒想要買一個喝水杯,這本來沒啥的,但是一個喝水杯要200元,這下就讓該女士很窩火——你是什麼家庭呀,這麼點孩子問爸媽要一個200元的喝水杯,真的不是你虛榮要跟同學攀比嗎?
  •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容易養出這3類孩子,父母要適當給孩子自由
    現在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就很強,覺得孩子是我自己的,那孩子就應該聽我的話,孩子一旦反抗會激怒父母,控制欲強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在《小歡喜》的電視劇中我就看到了一位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她有一個女兒叫英子,英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是特別的好,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