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所謂藝術,就是利用手中有限的東西,而又能讓人類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句話用來描述四合院中的私家花園是再合適不過的。這些花園以咫尺之地,通過巧妙的設計構思,使主人在詩之情、畫之意、遊之景、書之趣中得到心靈的慰藉。
東城區魏家胡同馬輝堂花園
過去北京的四合院中有不少自建的私家花園。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中所列的清代北京之宅園,就達114個。北京的私家園林受到江南園林的影響,卻又自成一格,帶著帝都的大氣,彰顯文人趣味,寄託隱逸情懷,成為四合院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咫尺小院巧妙「換景」往昔之時,能在北京的四合院裡建起私家花園的的人,大多以有錢和有情趣作為前提。正如白居易說的:「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惟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在京為官,最好是閒職,這樣,便可利兼出處,避勞負飢,更重要的是,可以隨心所欲,優遊卒歲。
「帝京夜闌聞雁聲,何人不起故園情」,長期客居北京,必然令人漸生思鄉之情,往昔來京趕考、做官者,南方人居多,所以才把江南園林移到自家的後院,仿家鄉老宅的曲廊、幽徑、亭臺和小橋,聊慰對故地的懷念。當然,這也成為主人炫耀自己家世和根基的機會。
居京不易,空間限制尤大。因此,北京的四合院花園形式中縱然有闊達十餘畝的大花園,但大多數四合院中的花園仍為咫尺小院,儘管如此,主人仍可以精心營造,從而產生無限空間的感覺,採用疊石、樹叢、水池、花籬、曲廊、月亮門等「換景」手法,以求達到三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
「借景」是創造花園「畫意」的重要手法。走廊上的牆窗,借來窗外景物,一窗一世界,步步有天地,步隨景移;花園中的一泓池水,面積雖然不大,但猶如「嵌」在花園中的一面小鏡,晝夜的景象都是變動的了。
林語堂的《瞬息京華》(《京華煙雲》的另一譯本)中描繪了北平一處私家花園,就極有此特色:「主要的起居室都靠南面的大門裡面,逐漸向北分布,開鑿一條小溪和一個池塘,溪流穿越走廊、小橋,流經各座樓閣平臺而進入一座大果園。過了果園,有一座伴農亭。亭前泊有一隻小船,再過去二十來步,是一座朱紅色的小橋,站在橋上,可以望見溪流開闊為一個小池塘,其南側約五十尺長,一座帶頂蓋的小榭突出在地上。幾個老婆子在小榭上來回走動,水塘左右兩側樹木遮蔭,長廊不時隱沒在樹蔭裡又復出現,通到水榭。」
在這一大段關於花園的描寫當中,幾乎包括了絕大部分的花園中的建築、景物,但有如此之多景觀的園林,其面積卻十分有限,不過「二十幾步」、「五十尺長」,正是體現了「換景」手法之妙。
書香詩意和文人情趣歷史上許多滿腹經綸且家道又殷厚的文人都曾精心地設計自己的花園。也許這些文人並未受過關於花園設計的專業訓練,但這當中所需要的和諧一致、錯落有致、出人意料、影影綽綽,以及含蓄回味等造園手法,正是中國諸多傳統藝術門類所共同遵崇的一貫原理。
表現在四合院的花園設計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條重要主題。通過山(有時不過是一個小土堆,有時不過是疊起的幾塊太湖石)、水(極小面積的一泓池水,或者是一條連腳面都沒不了的淺而短的「小溪」)、樹、亭、橋(極小,有時甚至一步就能邁過去)等幾個基本構件吸附人文因素,還自然之本,成為縮小了的自然山水。通過把世俗所有的一切「景物」、器物、活動方式……借到園內、引到園內,凡所應有無所不具,「收天地無盡之景於一園之內,一堂之上」,覽蒼生無限之欲在山水之間,一上之下。
這樣的私家花園花園寄託了主人的情懷與心緒,因此在詩文中經常能看到它們的影子。後海北岸的醇王府,曾經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家。他在一首《鷓鴣天》天中借家中花園之景,寫出了自己的心情:「山構園林寂石譁,疏籬曲徑仿山家。晝長吟罷風流子,忽聽楸枰響碧紗。添竹石,伴煙霞。擬憑樽酒慰年華。休嗟髀裡會生肉,努力春來自種花。」
東城美術館後身有條弓弦胡同,內有一座清初園林專家李漁疊石建造的半畝園。除了園中亭臺樓榭、溪橋曲徑的清幽景色外,更以園中的「嫏嬛妙境書屋」聞名後世。書齋與花園相得益彰,更增雅趣。
東城區弓弦胡同裡的半畝園
清代文人以藏書為時尚,嘉慶、道光年間在此居住的麟慶,可算是八旗貴族的藏書家,自幼勤奮好學,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儒臣。曾有《鴻雪因緣圖記》三集傳世。麟慶的「嫏嬛妙境書屋」位於半畝園的最後面,為三間軒式建築,依晉朝人張華夢遊嫏嬛仙境的典故,希望子孫世守藏書,不失仙境。為此,他輯錄了兩句名詩作為廊柱上的對聯。上句是「萬卷藏書宜子弟」,下聯「一家終日在樓臺」。軒內共藏書八萬五千卷,有書目傳世,只是藏書歷經戰火,時變而雲散他處。
最富自然情趣的理想住宅東城東四北魏家胡同18號內的馬輝堂花園,是一座建於民國八年的帶花園住宅。之所以叫「馬輝堂花園」而不稱「馬輝堂宅」,可見花園在這當中的地位。
馬輝堂為清代營造家,自己也開有幾個大木廠,專做皇家、官家的木工活,曾參與修建過頤和園。因此,有這般手藝再給自己修花園,肯定錯不了。該宅坐南朝北,進大門即是花園,中為住宅,東為戲樓,佔地約七千平米。住宅部分為兩個並列的四合院,正院與東邊戲樓相接。西邊的花園部分很有特色:假山、水池以不同形式遍布全園,共有五組。北面最大的一組假山上有一灰筒瓦歇山頂的大房子,為主人的撞球房,房西為祖師爺魯班和財神的供殿。園中偏西處有一三卷勾連搭的大房子,出後抱廈 ,為主人居室。
花園中間還有一兩卷勾連搭的大客廳,廳西為佛堂、花洞。最南端為書房。園東為一長長的帶坐凳欄杆的走廊,可通住宅,又能沿客廳通花園各處。園東南還有一井亭,整個花園山石布局得當,花木扶疏,別有情趣。
北京的這類宅園府第中,像馬輝堂花園這樣,花園與宅院相連的,還有後海的醇王府花園、蔣家房的棍貝子府、二龍坑(路)的鄭王府、缸瓦市禮王府等。
這些花園都是水平延伸的平面布局,給人接近自然的感覺。這種感覺和心態,都是為了獲取些許情趣上的解脫,人們或求諸宗教,或投奔自然,即便因衣食等原因而不得不滯留城市者,也以花園的形式,把自然引到身邊,寄託情懷。
這樣「園中有宅,宅在園中」設計理念應是北京最富自然情趣的理想住宅,四合院和自然的融匯也成為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即使沒有私家花園,北京很多普通百姓的小院也處處體現出這種自然和美好。
正如舒乙在他的《過去,也有可愛的》一文中說的:「胡同裡的四合院,處處有空,可以處處種樹,當樹冠躥過房頂之後,由上面看下去,連成一片的是綠色的樹海。四合院除了四邊有房子當中間有院子,還有空地,能栽樹,能種花,能養草,家家都是,連成一片。不是要淨化空氣,消除汙染嗎?院子裡有這麼多樹,地上還有各式各樣的草花,南牆根一定有玉春棒兒,院當中甬路邊上有指甲草,有草茉莉,有死不了兒,有蝴蝶花,它們都能淨化空氣,還可以儲存水分,提供氧氣,改善局部小環境。每一個四合院就是一個小小的」肺泡「,無數的」肺泡「每時每刻在自動淨化著北京。」
庭院中的樹木,如此讓人留戀。汪曾祺當年有一次出訪香港。他望著中環一帶五六十層以上的高樓和如流水般的車龍,竟不禁想到了北京,想到了北京的大樹。他說:「所謂故國者,有喬木之謂也。」然而沒有喬木,是不成其為故國的。
如今,搬進樓房居住的北京人,雖然再蓋四合院及其花園已不可能,但這種隨處栽樹種花的傳統卻得以繼承,因為它可以給人帶來回歸自然的感覺。這不禁讓人更加懷念往昔那種四合院中的花園生活,真稱得上是一種詩意的棲息了。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