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正是北京最熱的季節,不由得想起老北京四合院裡的那些獨具風味的吃食,過水麵、拌涼粉、煮鹹茄、涼糕、荷葉粥,每一種都清涼爽口,給人帶來許多涼意。
先說這麵食,老北京人對麵條是情有獨鍾,所以盛夏時節吃得最多的就是麵條。特別是喜歡吃過水麵,清爽、利落。所謂的過水麵是把煮熟的熱面直接放入冷水中過一下,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人們多將熱面放入剛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涼水中,用笊籬攪上幾下就撈到碗裡。由於面是涼的,再放上些黃瓜絲、扁豆絲、煮黃豆等菜碼,然後澆上調稀了的芝麻醬,再配上點青蒜,捧著一碗涼絲絲的過水麵,心中的燥熱先去了一半。北京人在夏天還喜歡吃汆兒面,利落、爽口。如西紅柿汆兒、茄子汆兒和豇豆汆兒。尤其是西紅柿汆兒,做法既簡單,吃著又順口。其做法是把剛買的西紅柿切成菱形塊兒,然後放入焌過油的鍋裡,待水開了後,打入已攪好的雞蛋,再放上鹽、味精等調味品,等鍋再開了勾一點芡就算熟了。煮熟的麵條一般不過水,直接撈到碗裡,澆上西紅柿汆兒後就能吃了,其味清淡,略帶酸味兒,吃上兩碗也不覺得撐得慌。
扁豆燜面也是夏天人們比較喜歡吃的麵食,做法是將扁豆切成細絲(或撅成段)與肉絲一起在鍋裡煸,並多放些蔥蒜,稍稍一炒就行了。手擀麵條時在面片兒的摺疊間輕輕地刷上一層油,切好麵條後碼在蒸鍋裡,一層面一層菜,薄薄地碼上三層即可,然後大點兒的火蒸熟。出鍋時將菜和面攪拌均勻,澆上些醋蒜汁,味道醇厚別有風味
。
韭菜餡合子也是過去四合院裡老北京人盛夏時喜歡吃的麵食。顧名思義,韭菜餡合子就是以餡為主。一進7月,韭菜就大量上市時,不但價格便宜,而且新鮮,正是烙餡合子的時候。所謂的餡合子是將切碎的韭菜和碎粉條或者豆腐、雞蛋等拌在一起,然後拿油調好。皮兒是熱水燙過的白面,擀成海碗大的薄皮,餡要放得鼓鼓的,然後把皮對摺成半月形,邊兒要壓瓷實,再用碗沿把邊上多餘的面切去就行了。早年烙餡合子不用鐵餅鐺,而是用一種像單皮鼓那樣的瓦鐺,上面有許多小洞,因為受熱均勻而不會把餡合子烙糊,所以餡合子是不加油的幹烙,以後才逐步改用鐵餅鐺烙了,現在又有了電餅鐺,但烙出的合子味道遠不如從前。 涼糕是夏日老北京人對切糕的一種吃法。其做法是用棗兒或豆沙及糖和糯米(俗稱江米)做成的切糕切成長方塊兒放在冰上,上面蓋上乾淨的布,這就成了涼糕。看著透亮,吃起來又涼、又甜,爽口舒心。在四合院裡往往是一家做出的涼糕,引來幾家人的品嘗。
盛夏時節四合院裡飯桌上不可少的還有涼菜。拌涼粉、拍黃瓜、糖拌西紅柿、煮鹹茄、拌茄泥、煮毛豆等,也是清爽可口,既是極好的下酒菜,也是清心健胃的「綠色保健」食品。而涼粉是人們最喜歡吃的,其主要原料均以澱粉熬成。過去北京人有自製涼粉的習慣。先把綠豆澱粉用涼水化開攪拌均勻,鍋內盛水燒開,待將要開時將已化均勻的綠豆粉倒入,邊倒邊攪,攪均勻後,盛入大瓷盤中涼一涼,再放入涼水中浸泡,即成涼粉。在拌涼粉之前要將其切成小方塊兒,然後澆上醬油、醋和炸辣椒油、芥末和解好的芝麻醬後即可食用。清涼爽口,老少皆宜。既是菜又能當飯,吃上一碗還想吃第二碗。還有一種涼粉叫「蛤蟆咕嘟」,是在把綠豆澱粉用開水攪拌後,倒入架在缸上的漏盆中,缸內放半缸涼水,澱粉從漏盆的洞內漏出,像蝌蚪,一頭圓一頭尖。吃的時候用漏勺將涼粉撈出盛在碗裡,澆些作料就能吃了。涼粉色澤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稱得上是夏季裡最理想的涼食。
煮鹹茄(又稱獨鹹茄),就是將去了皮的茄子(也可以不去皮)切成碎塊後用白水煮,煮的差不多時,加入煮熟的黃豆,再放入一個大料瓣兒、鹽,等茄子熟後去掉少部分的湯,放入盆裡趁熱在菜上撒一層蔥蒜片和香菜末兒,另外再炸些花椒油潑在菜上,待冷卻後即可食用,不但清香爽口,還有一種燉肉的味道。
7月正是荷花盛開的時候,應時的荷葉粥便開始出現在北京人的餐桌上,它以色美、味香和解除暑熱而受到人們的青睞。荷葉粥的做法是把糯米熬成粥,趁熱蓋上鮮荷葉,片刻揭去,粥變成淡綠色,還散發著荷葉的味道。另一種荷葉粥的做法是先將荷葉下滾水煮,然後去掉荷葉在水中下糯米,漸漸熬成粥,粥便有了荷葉的清香。
盛夏時節,四合院裡還有幾種時令小吃,也是別有風味。一是煮青玉米,過去一進7月,頭茬的青玉米就上市了,胡同裡時常有從近郊區來的農民,挑著一副挑子,走街串巷地叫賣。老北京人有個習慣,就是什麼東西都講究個吃鮮兒,於是都喜歡買上十幾個青玉米拿回家裡煮著吃。這剛出地的老玉米,湛青碧綠,一掐一汪水,透著新鮮,只要煮上一會兒,就滿院子的清香。等煮熟了,您再看那玉米,白的似玉,黃的似金,那香味兒撲得人直要流口水。急性子的孩子們連忙拿過一根筷子讓大人杵上一個,一邊吹著上面的熱氣兒,一邊吃。二是五香芸豆,7月中下旬,郊區地邊、溝沿上種的芸豆開始下地,很快就出現在胡同口兒的地攤上。不少人就稱上三斤二斤的回家,剝去皮兒後,放在鍋裡,加水、加食鹽、花椒、大料,開鍋後,用慢火將芸豆煮熟,趁熱撒上五香粉,輕輕地拌上一拌就能吃了。不但味道好,而且綿潤爽口。
盛夏季節老北京人最喜歡吃的瓜果是西瓜、香瓜和蜜桃。
6月中旬西瓜開始上市,但大撥的上市還是在7月份,那時大街小巷地儘是賣西瓜的,品種也很多,什麼黑蹦筋兒、大花翎等。賣瓜小販有挑擔的,也有推車的,價錢也比較便宜。人們買回家後一般先不吃,而是先用水桶或大盆將西瓜泡上,俗稱用涼水鎮著,也有講究的,找來些冰塊兒,將西瓜鎮上,俗稱冰鎮西瓜。等鎮上個把小時再切開,牙兒牙兒西瓜清涼,一家人圍著桌子敞開著吃。如果是院子裡住著兩三戶,常常是在晚上,大小十幾口人圍在桌前,切開幾個西瓜,一邊聊著天,一邊吃著西瓜,使小小的四合院裡充滿了祥和的氣氛。香瓜又叫甜瓜,也是從7月份開始大量上市,小販從果子市批發來,在胡同口叫賣,品種有白沙密、蛤蟆酥、竹葉青、青皮脆、羊角蜜等,顏色有白、黃、綠,味道有脆、酥、面,許多老北京人都好吃一口兒。買回來的香瓜先用清水洗淨,吃的時候一般不用刀切,講究用手掰,一掰兩半兒,香味便撲面而來,輕輕地吃上一口,香甜爽心,越吃越香。
除了西瓜、香瓜外,蜜桃也是人們喜歡的水果。以河北深州的水蜜桃和北京西郊盛產的五月鮮兒最受人們的青睞。桃是越老越好吃,北京人有句老話,叫「爛桃不爛胃」。過去胡同賣的桃特別便宜,多是論簸箕賣,塊兒八毛的就能買上三四斤,一家人能吃上兩天。特別是西郊盛產的五月鮮兒,個兒大、離核兒,用手一掰就成兩半兒,不但甘甜,而且水分大,吃著痛快。
而今許多過去盛夏時節老北京的吃食還有,但不知為什麼,無論怎麼做,再也吃不出從前的味道,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反季節水果」,樣子雖好,但越吃越沒味,於是更加懷戀四合院裡那遠去的好味道。(作者:戶力平)
目錄
話說京城
【1】老北京風水中暗藏的驚世謎團
【2】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沒有核桃
【3】戀戀老北京—何勇聊那時候的北京
【4】記憶猶新的東單菜市場
【5】咱北京的二鍋頭
【6】南池子之劫
【7】80年代中北京有了計程車「面的」
【8】北京人正在悄悄開溜?
【9】北京胡同名字趣談
【10】老北京酒鋪歷史
【11】417次列車承載了幾代北京人的記憶
【12】北京超速攝像頭位置大全
【13】80年代北京西單人肉包子事件
【14】北京爺們兒
【15】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記憶
【16】無法解釋的老北京十個詭異事件
【17】彩色照片記錄:100年前的北京
【18】老舍說北京
【19】往胡同深處走走,北京還是北京
【20】少見的一些老北京照片
【21】胡同串子們拍攝的「北京的秋」
【22】品品北京話
【23】嫁個北京拽男人
【24】北京俏皮話
【25】地道的老北京土話!
【26】舊時京城四季叫賣聲
【27】京城監獄見證歷史沉浮
【28】從喝豆汁看老北京人
【29】小混蛋和邊亞軍的故事
【30】胡同小子和胡同妞
【31】北京孩子講述的爺孫情
【32】北京爺們兒特點之不完全收錄
【33】東四三條的故事
【34】記憶中的什剎海冰場
【35】尋根老北京四大菜市場
【36】「羊肉汆兒面」
【37】一條禮士路南北皆故事
【38】老北京人「冰上走」的樂事
【39】關於粉子胡同「二妃」的傳說?
【40】話說北京——老話兒臘月
【41】金魚池
【42】出目裡利呂井與八十年代的北京
【43】京城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
【44】說說北京公交各線路
【45】安定門城樓變成立交橋
【46】國子監裡覓書香
【47】胡同裡的煤鋪
【48】北京足球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
【49】出租司機和你聊聊被拒載的那點事
【50】難忘西四包子鋪
【51】五芳齋流油的大包子
【52】說說咱老北京的飯館
【53】憶京城——時光流逝
【54】難得一看的文化大革命!絕版
【55】老北京的那些傳說
【56】胡同裡的鄉音
【57】東皇城根南街32號院的故事
【58】北京胡同:繁華記憶裡的一聲嘆息
【59】無量大人胡同的記憶
【60】那些年什剎海周邊胡同往事盤點
【61】風花雪月憶青樓探北京八大胡同隱秘故事
【62】東四九條的雪
【63】東四胡同裡的故事
【64】寫寫即將消失的兵部窪
【65】回望鐘鼓樓——紀念正在逝去的老北京
【66】追憶茬琴,採訪京城吉他老炮蘇基珍
【67】老北京曾經的早點
【68】老北京的廚行
【69】時光流逝的京城
【70】一個北京土著的廁所見聞錄
【71】1993年北京隆福大廈特大火災
【72】北京東華門三十四號供應部揭秘
【73】市井生活話說老北京的澡堂子
【74】老北京跑堂兒的
【75】北京的大院
【76】北京的北冰洋
【77】說說東廠胡同的故事
【78】雙棒兒雪糕 夏天的冰涼符號
【79】老北京的酒膩子
【80】文革時期北京頑主歷史回顧:西單鬧事
【81】當年北京紅衛兵的派系根源
【82】水墨丹青~老北京
【83】城南舊事:老北京大雜院生活記憶令人懷念
【84】老北京藥鋪
【85】雙橋老流氓
【86】老北京人看一次流一次淚的微電影
【87】一個北京大院子弟的兒時記憶
【88】北京美食八大樓 尋找舊時京城味道
【89】紀實:消逝的永定門火車站
【90】京城記憶——跟著公交找回憶
【91】探訪記憶中的北京煤氣站
【92】東皇城根舊憶
【93】北京老城區胡同新舊名對照(宣武、西城)
【94】東八裡莊的前世今生
【95】在拆除聲中倒下的北京城門樓子
【96】北京老城區胡同新舊名對照表——東城區
【97】京城記憶:總政文化部和黃寺大院1號樓曾是文革"閻王殿"
【98】北京人喝茶的規矩
【99】兒時的鮮魚口只能留存在記憶中
【100】1976年地震,我在北京一監
【101】老北京人飯桌上的規矩
【102】老北京歇後語的來源
【103】老北京的澡堂子
【104】北京人喝酒的習慣
【105】胡同串子自己的茬琴大會
【106】當年的西四小吃店
【107】小混蛋之死
舌尖上的京城
【s1】老北京的八大碗
【s2】老北京的早點
【s3】您覺得京城哪兒的熟食最地道?
【s4】您覺得哪家館兒的延吉冷麵吃著最爽?
【s5】京城爆肚哪家最地道?
【s6】舌尖上的京城——自己動手做最地道的老北京冷飲「酸梅湯」
【s7】京城哪家館兒的炙子烤肉最和您口兒
【s8】京城哪個館子醋溜苜蓿做的最地道?
【s9】京城國營小吃店
【s10】南來順的豆腐腦
【s11】京城哪兒的炒肝最順您的口兒?
【s12】老北京餐館中用的天然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