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朵
1
昨晚洗漱後發現護膚品快用完了,便打開手機準備網購一瓶保溼水和乳液。
可是在購物車準備下單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添加了有眼霜、防曬霜……可是這些平時很少用,到底還要不要買一點啊?
腦子裡的兩個小人兒不停地打著架,最後感性贏了,因為打完折下來,便宜了一百多塊錢。
最終多買了三百多的東西。
為了最省錢,我挑挑選選試了各種產品組合,整整花了我兩個多小時。想想自己為了湊單,居然買了好多自己平時都不怎麼用的東西
我可真是個傻瓜,明知道有些東西幾乎無用,卻還是買下來。
其實這種決策誤區在我們生活中還真不少見,並且大多數人也在重複著這些看似正常的錯誤,還後知後覺。所以我也算是一個正常的傻瓜。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發現自己決策中的誤區呢?
也許你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就會豁然開朗。它是作者的教學經驗融合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
它我們揭秘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常見的那些決策誤區並給到我們一些淺顯的方法,幫助我們不做正常的傻瓜。
希望你在讀完本書後能夠少幾分錯誤,多幾分理性。
2
作者奚愷元出生於上海。
由於自幼弱視,他沒能考他想考的專業,想而不得的他便開始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中學畢業後他便在家看了四年的書。
後來在親戚的幫助下去了夏威夷讀大學。
本科畢業的時侯,奚愷元同時得到了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等10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他最終選擇了耶魯大學,現在受聘為世界一流學府:芝加哥大學商學院。
這所大學是全世界出產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
奚愷元在芝加哥大學和其他老師教授了一門高級管理決策的課程,讓大家意識到自己決策中的誤區,並幫助他們改正。
後來這門課程成為了芝加哥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此外,奚愷元的研究還涉及心理學、行為經濟、管理學、市場學以及幸福學等諸多領域。
3
如何成為理性的決策者?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被各種偏差認知影響,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那麼,怎樣才能在做決策時不陷入誤區呢?
我們做決策時都會考慮的兩個方面:成本和收益。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考慮到一些附加的成本和收益,這些方面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決策。
比如買衣服,我們考慮的成本不僅僅是錢。
還有從準備買衣服的想法到穿新衣服的,這期間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時間、精力等成本。收益也不僅僅是蔽體,還有使用時長、是否好看的虛榮心等間接收益。
但是,很多隱形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商家誇大後的表面誘惑。
所以,做決策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真實的需求,不要受到成本和收益之外東西的影響。
如此,才能讓我們不陷入做決策的誤區。
你會買沒用的東西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買一樣東西時,總會反覆綜合評估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作用及它的價格和價值是否對等。
可是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從而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消費判斷和行為,經常買了一些沒用的東西。
事後發現時才後悔不已。
記得兩年前我在網上買了一件兩百多塊錢的漢服披風,可是自從洗了一次以後,它就被我壓在箱底,再也沒有出來見過陽光。
壓在箱底還佔地方。
真懷疑自己當時腦子進水了,才會買這麼華而不實的東西。
當時買這件披風是因為那段時間跟著同事一起迷上了漢服,同事說當時它關注的那個店有滿減的活動。
其實,我當時覺得價格有點高於心理預期,但是看著那披風的買家秀確實挺好看,想像著自己也可以經常穿,覺得挺值得,便一時衝動剁手了。
我當時並不需要這樣一件披風,但是礙於面子和自己的「提前體驗」想法,做出了失誤決策。
堅持就是勝利?
生活中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情時,會再三思慮。
不僅從方方面面的角度去分析做這件事的好處,也會看自己之前是否已經在這件事上面有所投入。
如果已經投入過多,就會再次增加或多或少的投入,想要去挽回自己已經付出的成本,從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成本浪費。在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事尤為常見。
比如,我們在買了電影票去看電影時發現,這部電影太難看,實在坐不下去了。
可是,一想到自己已經花了錢,還專程花了時間才來的,不看完豈不是浪費了?
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堅持讓自己坐在原座,等到影片結束才離開。
卻也浪費了坐在電影院的那兩個小時,如果離開,也許還能做點其它開心的事兒,浪費的也就是買票的錢而已。
這跟我們經常會感嘆時間過的太快發生的事一樣。
在感嘆的同時我們又浪費了一些時間。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清晰的了解這一切,做出另一種選擇,也就不會浪費那麼多成本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都在重複著「事後諸葛亮」的行為,當了一個正常的傻瓜。
為了不當一個正常的傻瓜,請在做決策時避開決策中的思維誤區,保持幾分「不正常」。
作者簡介:雲朵,喜歡閒時碼字,執筆於紅塵滾滾中的你我他。願與你一起探索蓬勃豐盈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