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Eyal Winter 酷炫腦

《小叮噹:永無獸傳奇》

作者 | Eyal Winter

翻譯| 徐田燃

改寫| 陳陽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小注

朗讀 | 胡恩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湘蓉

不要排斥感性,也別忽略理性,找對方法善用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關鍵。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狀態:一直想辭掉不喜歡的工作、積極鍛鍊減肥、擁抱新生活。而實際卻是:害怕失業、依然超重,壓力越大就吃得越多。

在理性與情感的鬥爭中,似乎總是情感更佔上風——人是不是永遠擺脫不了情緒的操控?如果是這樣,理性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一位名叫菲尼斯·蓋吉(Phineas Gage)的腦損傷病人說起。在一次意外中,蓋吉的頭部被鐵棍貫穿。雖然失去了一部分大腦,但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甚至保留了大部分的認知功能。他仍然做得了數學題,但是卻無法做決策——特別是社交相關的決策。蓋吉失去的那部分大腦位於前額葉皮層,是參與許多高級功能的腦區——這其中就包括決策、推理與情感等功能。

Phineas Gage

決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影響。提到情感、情緒,人們通常只看到它對決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絕對的理性才能做出完美的決策。但是人類之所以在演化過程同時保留了情感和理性,恰恰是因為這兩種能力對我們來說缺一不可。一言以蔽之,情感掌管了當前的欲求,而理性則保障了未來的利益。

如果人類失去了理性思維,就會陷入即時享樂的深淵而無法自拔。我們不再學習、生產,甚至忘記了如何保護自己。在這種成癮般的生活狀態中,人類將會迅速滅亡。

反之亦然。沒有了當下的情緒,人類的生存也會很艱難。當危險迫在眉睫時,正是瞬間的情緒讓我們迅速做出抉擇。比如,過馬路時遇到車輛從對面駛來,恐懼會使我們立刻停下。此刻,雖然理性也能計算汽車的距離和速度,判斷是否危險。但是這個過程相對緩慢,等到得出結論時,可能為時已晚。

情感還對我們的社交行為有強化作用。像愛與共情這樣的積極情緒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連結,甚至連一些負面情緒也會產生積極影響。有研究表明,在討價還價和辯論活動中,一定程度地羞辱或激怒對手有助於獲得勝利。

我們可以開一個腦洞來體會情緒的重要性。著名的人工智慧研究者納夫塔利·泰斯比(NaftaliTishby)認為,在未來幾十年裡,人工智慧將帶給人類「永生」——肉體消亡後,思維將以數據的形式存在。我們的「人生」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肉體還活著的階段,我們所有的決策、觀點、評論、想法,以及這些思維活動發生的環境都被記錄下來。人工智慧技術將會分析這些數據並模擬我們的決策過程。當我們在生物學層面上「死去」時,就進入了第二階段。雖然此時的我們已經無法有任何體驗,但生前記錄的數據和模擬算法卻能代替我們參與其他許多事情,比如商務談判、與家人交談等。

《人工智慧》

這個人生「第二階段」正是生命只受理性支配而不存在感性的最佳例子。然而,當生命等同於計算機算法時,人類還是我們所理解的「人類」嗎?

現實中的人類,無論是極端感性還是極端理性,都無一例外地同時使用著感性與理性。那些偷懶沒有鍛鍊,覺得自己被感性打敗而無法完成目標的人,其實已經用理性制定了某個目標。

既然理性與情感缺一不可,那麼該如何平衡這兩者呢?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對理性的耐心十分有限。這也合乎邏輯,因為理性會妨礙我們享樂。年幼時,我們的父母扮演了理性的角色,約束我們的行為。長大後,我們仍然時不時需要幫助和提醒。一方面,你可以請身邊的伴侶或朋友督促自己,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想像別人遇到相同情況時會如何處理。沒有人喜歡被說教,但多數人還是會願意聽取建議。這種方法雖然聽起來有點自欺欺人,但「旁觀者角度」能幫你暫時逃離感性的影響,不失為一種保持理性的好辦法。

《重版出來》

理性和情感雖然有相反的意味,但它們卻能夠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我們的決策過程。最佳的理性決策會兼顧感情因素。舉一個節食瘦身的例子:在控制飲食的時候,效果最好的方法並不是一直攝入卡路裡最低的食物,而是在低卡食物裡選擇你喜歡吃的,因為這樣才能堅持下去。

所以,不要排斥感性,也別忽略理性,找對方法善用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關鍵。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 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1265.

[2] Filipowicz, A., Barsade,S., & Melwani, S. (2011).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transitions: the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emotions in negotiation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3), 541–556.

[3] Twomey, S. (2010). Phineas Gage: Neuroscience'sMost Famous Patient. Retrieved October 12, 2020, from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phineas-gage-neurosciences-most-famous-patient-11390067/

[4] Winter, E. (2014).Feeling smart: Why our emotions are more rational than we think. PublicAffairs.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只有完全理性,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情緒化與理性:無論決策多麼理性,也無法擺脫情緒化的一面
    你常聽到別人說你情緒化嗎?你可能會覺得受到了冒犯。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這樣寫道:「在強烈情緒的作用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變成傻瓜。」這表明,理性和情感是互斥的,如果你展現出感性的一面,行動上就可能缺乏理性。
  • 星光居士嚴肅臉番外篇:決策的理性方法
    在人類社會,決策無處不在。從晚飯吃什麼到買哪支股票,從公司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在研發新產品上面,到一個國家與鄰國是戰是和,都需要決策。鄙人撰寫本文,將以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第30號公告為引,利用博弈論的理性分析方法,總結決策的一般原則。希望讀者諸君摒棄人云亦云,從純理性的角度出發,嘗試建立獨立人格和思考範式。
  • 經常情緒化決策?學會讓數據「唱歌」,做理性思考的明白人
    數據是根治無知的良方,理性是心靈平靜的源泉。只有擺脫情緒化與本能控制,才能建立對世界客觀全面的認知,這正是《事實》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今天想要分享的書籍。這本書暢銷20多個國家,受到多家媒體的讚譽,比爾蓋茨甚至拿它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全美大學生。可以說,這本書一度掀起了顛覆思維方式的熱潮。
  • 學習「深思熟慮,決策正確」邁向輝煌
    魯莽行事,這是大多數人卡在人生瓶頸期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能夠衝破人生難關的人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保證決策正確。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等於已經邁向了失敗!決策決定行動的方向。那些突破人生難關的人,都能夠果斷做出正確的決策。
  • 敏銳的洞察力,才是決策的關鍵
    決策無則可依、無例可循,這是難以克服的缺陷,也正是其誘人之處。正如一代梟雄曹操所言「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正是充滿不確定性,更凸顯了決策者的勇氣與果斷。學富五車的學者、教授不適合當決策者,因為他們追求理性和確定性,傾向於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處理問題;但決策面對的更多是不確定性,需要冒險精神和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時,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決策無則可依,告訴我們不能輕易依靠經驗做決策。
  • 為什麼你會因為損失厭惡,做出錯誤決策?
    這期,我想講的是,損失厭惡為什麼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決策?當大多數人都這麼隨大流的時候,市場就無法對危機做出及時的反應,這也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交易員選擇了冷門的股票,一旦沒能賺錢,各種批評都會紛至沓來,甚至他的能力也會遭到懷疑。一邊是投資正確,讓所有人分享成功的收益;另一邊是投資失敗,所有的罵名歸於交易員自己。
  • 視頻丨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來源:新浪財經原標題: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央視網消息:9月24日,國新辦舉行廣東省經濟特區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回顧歷史,列舉多項數據、事例證明,4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蹟,這些輝煌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生動縮影,雄辯證明了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 掌握五個步驟,做出有效生涯決策
    從生涯的角度來看,小磊的職業出現了需要決策的問題。究竟選Offer A還是Offer B,這看似一個二選一的決策,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體系。今天我們就從認識職業決策背後的邏輯、決策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怎樣正確地做出生涯決策,來展開討論。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只有巴菲特才做了理性的決策!
    塞勒的研究揭示了人作為經濟行為和決策中的主體,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各種心理作用的影響。  實際上,這是一個遲來的獎項,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在做決定時是理性的,而賽勒的研究顛覆了這一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股票投資者,不理性也是投資失利的第一殺手。
  • 灰度決策:3個方法克服人性的弱點,讓你有效決策,避免損失
    這就要求我們要具有灰度決策的能力,本書教你如何做出灰度決策,以及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避免陷入常見的思維誤區。01、什麼是灰度決策先來看看任正非先生是如何看待「灰度」的?他認為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和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
  • 我們為何總是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因為大腦有四大思維陷阱
    人們到底有多不理性?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這本書將會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大腦的思維誤區在探討如何提升決策效率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大腦的運作方式。但大多數情況下,大腦是懶惰的,它更偏向於不用思考就做出決策,也是就是直接運行系統1,繞過系統2。因此,人們總是做出非理性的判斷。我們常見的思維誤區有以下幾種:第一,框架效應。
  • 「理性」的人是什麼樣的,冷血嗎?你清醒一點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策,決策的依據也五花八門,但結果往往差不多——不管我們做了怎樣的決定,事後總免不了懊悔,覺得損失了一個億。 到底如何做出符合理性的正確決策呢?心理學家Stanovich結合了過去20年來理性的相關理論工作和實證研究,構建了理性思維綜合評估測驗(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ational Thinking, CART)來系統地測量理性。 理性?聰明的我肯定擁有!
  • 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做決策?提升你的決策能力,怎樣不後悔不糾結?
    3 幾種不同類型的決策對於決策,我們一般可以分為下面的三種類型:①根據心理,情感決策②根據經驗,閱歷決策③理性分析做決策依靠經驗做決策,8 適當感性地傾聽內心的聲音儘管決策的時候需要理性,但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為的是不讓自己後悔。理性是一方面,也要重視自己的內心和實際的感受。對於一些暫時無法權衡利弊的決策,就要考慮感情,真正從自己的內心,價值觀等方面去思考。
  • 《管理行為》: 在有限理性源頭遇見一位曠世奇才
    為什麼用「他們」指代,因為單一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任何理性的高度,他需要考慮的備選方案數量太大,評價備選方案所需的信息太多,就算達到近似客觀理性也難以想像。個人只有通過組織才得以合乎情理地接近客觀理性。現實世界的人類行為,至少三方面不符合客觀理性概念:1)行為主體必須完全了解並預期每項決策產生的結果。事實上,人們對決策結果的了解總是零碎、不完整的。
  • 《別做正常的傻瓜》:影響我們做決策的思維誤區,你入坑了嗎?
    其實這種決策誤區在我們生活中還真不少見,並且大多數人也在重複著這些看似正常的錯誤,還後知後覺。所以我也算是一個正常的傻瓜。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發現自己決策中的誤區呢?也許你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就會豁然開朗。它是作者的教學經驗融合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
  • 會選女孩也是一種本事:如何提升你的決策能力
    但是如果這樣來做出選擇,很大概率你會後悔,因為你沒有一個正確的思考過程,忽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也許之後你會發現她除了外表好其他一無是處,跟她相處會很累,處處需要包容照顧她。對於一個問題需要做出決定,我們的快系統首先會做出判斷和認知。但是這時候我們最好不要直接基於這個做出決定,讓那個「理性的我」出來,認知分析。比如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突然對你破口大罵,你會怎樣應對?我們第一反應是這個人在無理取鬧,缺乏教養。
  • 胡博士課堂:分級基金要整改 理性決策控風險
    分級基金要整改  理性決策控風險  胡博士課堂:  分級基金要整改  理性決策控風險  李大爺:胡博士,我通過券商的交易軟體購買了某分級基金B份額,今年10月開始,交易軟體經常給我發送消息提示將修改基金合同並取消分級機制,給我一下整懵了!
  • 於盈眼中的薛瀾:年輕人要學會做出理性判斷
    1 建議年輕人學會面對風險,理性判斷薛瀾是文革後第一屆高考生,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上了三所大學:社會大學、校園大學和國際大學。薛瀾建議學生可以通過支教等活動去了解基層,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同理心和領導力,也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過程中、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學會做出理性的判斷去解決問題。據薛瀾觀察,越是好學生,反而越排斥風險。但薛瀾認為,現代社會變化迅速,面對不確定性,要敢於去做決策才能把握機會。
  • 為什麼選擇越多,決策質量反倒越差?
    許多研究都表明,當人們面對更多選擇的時候,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甚至還會做出阻礙長遠發展的錯誤決策,會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等等心理機制的影響。那麼,選擇太多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做出好的決定呢?一起來聽聽看吧。
  • KT決策法:管理者高效決策的法寶,讓你擺脫決策恐懼症的決策方法
    今天第一桶金學派和大家聊一聊助力企業進行高效決策的法寶——KT決策法。這一經典的決策工具已被翻譯成17種語言,並被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數千名員工和經理使用。KT決策方法通過對各個要素的排序和識別,可以提供無偏見的決策分析,優化最終的決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