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美國權威商業雜誌《快公司》評選出2015年十大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型公司,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惟一一家中國本土企業,在谷歌、特斯拉之後位列第三。大疆公司的創始人汪滔,是一名典型的「80後」,從9年前創建大疆至今,懷著對「飛翔夢」的不懈追求,終於帶領大疆走向國際。
夢想先行 讓熱愛當最好的老師
汪滔198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從小喜歡航模,玩過塑料拼裝玩具,也玩過遙控模型,特別迷戀遙控直升機。「我對直升機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以為直升機可以停在空中不動,想讓它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遙控直升機很難操控,基本上一飛就會摔壞。」汪滔告訴記者,他很早就想做一個能夠自動控制直升機飛行的東西。
2005年,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準備畢業課題。很少有本科生自己決定畢業課題的方向,但他決定研究遙控直升機的飛行控制系統,還找了兩位同學說服老師同意他們的研究方向。汪滔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正是他兒時對直升機最期待的想像——「可以停在空中不動,想讓它停哪裡就停哪裡」的自動懸停。學校給了汪滔團隊18000元港幣作為課題啟動經費,大半年過去他們卻失敗了。不服氣的汪滔繼續沒日沒夜地研究,終於在2006年1月做出第一臺樣品。汪滔試著把產品放到航模愛好者論壇上賣,竟然接到了訂單。
2006年,汪滔繼續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同時和一起做畢業課題的兩位同學正式創立大疆,研發生產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我的性格裡有天真的成分,喜歡一個東西不關心為什麼,也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就是希望把它變成現實。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的成功能讓我更加自如地操控航模,我覺得其他人也會喜歡。」汪滔創業的出發點很單純。到2010年,大疆每月銷售額有了幾十萬元。此後,汪滔又把在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上積累的技術運用到多旋翼飛行器上,從2011年開始不斷推出多旋翼控制系統及地面站系統、多旋翼控制器、多旋翼飛行器、高精工業雲臺、輕型多軸飛行器以及眾多飛行控制模塊。
「我們最初的核心技術在於一套成熟的飛行控制系統。多旋翼市場起來之後,人人都在搞航拍,我就想做一個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汪滔說,這個想法後來變成了面向大眾用戶的Phantom(精靈)多旋翼飛行器,2014年大疆又發布了一款名叫Ronin(如影)的三軸手持雲臺產品,這是對陀螺穩定雲臺系統商業潛力的深入挖掘,原來安裝在飛行平臺上的陀螺穩定雲臺系統懸掛相機後,可以作為單獨的手持設備使用,這改變了原有的影像拍攝方式,攝像師不必藉助搖臂、軌道車、升降機等設施就可以輕鬆拍任意長度的長鏡頭。
「大疆有點像汽車啟蒙時代的福特。19世紀初期,美國有幾百家汽車配件廠,可能只有幾十家汽車組裝廠。很多配件廠以前是生產馬車配件的,核心模塊的可靠性都有待提高。福特出現後,就把其他汽車組裝廠幹掉了。」汪滔說,「一定要做出整體化的產品,才能開闢較大的市場。我們正是瞄著這個點搶佔先機,才有了現在的市場份額。」
追求極致 不走尋常路
2014年,無人機概念大熱,創業團隊、上市公司、投資人紛紛湧入,產業鏈上下遊高度繁榮。汪滔不懼怕激烈的市場競爭,因為「大疆團隊有相當強的技術積累與研發實力,基因和品位難以被模仿。」
汪滔欣賞賈伯斯的一段話:「你問我對產品的直覺從哪裡來,這最終得由你的品位來決定。」汪滔稱,創業之初確定了無人機的目標和定位,那就是堅持一定要做最好。
大疆也曾推出過兩三千元的產品,但大部分消費者還是選擇七千多元的旗艦產品。「無人機裡的高端產品並不是一個價格要素主導的市場,消費者希望買到體驗更好、更可靠專業的航拍設備,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隨便買一個玩具。」汪滔說。
汪滔還有一個心結:過去在國際舞臺上「中國製造」走的是「海量」、「地板價」,外國人對中國產品的印象還停留在「便宜但品質一般」這樣的老印象上,「讓人很不舒服」。
「現在民用無人機行業的話語權在大疆、在中國。大疆掌握著無人機的尖端自主研發技術,其產品領先國際同行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汪滔告訴記者。不僅技術領先國際,大疆的市場佔有率也無人能及。美國聯邦航空局記錄數字顯示,截至4月9日,在獲批使用無人機的129家公司中,有61家在使用大疆無人機,比例達47%,遙遙領先於第二位。在另外695家正等待批准的公司中,有近400家公司申請使用大疆無人機。對於行業領跑者來說,創新意味著超越自我。汪滔為大疆定下的座右銘是「激極盡志,求真品誠」,要求不忽悠、不功利,始終專注創新和研發。大疆研發團隊近800人,對研發投入不設預算限制,甚至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實踐自己的創意。汪滔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和擴大市場降低成本,絕不為控制成本而折損品質。
在汪滔的眼裡,研發團隊應有詩人和藝術家的品位。「我們把極致創新和獨特創意視為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零件設計、外觀造型甚至海報繪製的每一處細節,都致力於給人帶來美感和享受。」汪滔說。(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