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的學習,是眾多康復從業者繞不開的難關之一,眾多的肌肉走行、解剖位置,複雜的功能分解,主動肌、協同肌、拮抗肌的關係,肌肉學完了還不夠,肌肉後面還有更複雜的神經系統支配。簡直是學海無涯,苦海無涯。更迷之尷尬的是,很多朋友通宵達旦背了一個月神經,最後發現——用不上!
然而,我們現在要教大家的是,以獨特有趣、細緻詳盡的視角,從實用好用、拿來就用的角度出發,以橈神經為例,「一帶一路」看看如何評估和康復橈神經卡壓的問題。
先來問一個問題——神經這麼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神經?
答:一句話,所有的結構都是由神經支配的!
這看上去好像是句廢話,而且很多同學在大學期間已經聽老師重複了無數遍,然而這句話應該有這樣的解讀:
1.既然所有的結構都受神經支配,那麼,我們身上或者說客戶、患者身上所有的問題,也都可能伴發神經的問題。
2.既然所有的結構都受神經支配,那麼我們在做任何治療,任何療法的時候,就都不能夠忽視神經的作用——你扎針,可能針到神經纖維,你手法,可能按到神經出口,你做拉伸、做康復,也都可能、而且是一定會影響到神經,並且還會通過神經起作用。
有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些問題,我們可能沒有做什麼,對方就奇蹟般自愈了——這個時候,也許就是神經在「暗中助你一臂之力」;
同樣,有的時候,我們發現做了很多處理,但是很多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也可能同樣是由於神經在「暗中作祟搗鬼」。
今天我們從「一帶一路」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條神經——橈神經。
橈神經是臂叢神經的一條分支,之所以講它,是因為它在臂叢的分支中最粗、最長、最大。
臂叢神經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一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組成。經斜角肌間隙穿出,行於鎖骨下動脈後上方,經鎖骨後方進入腋窩。
因為臂叢的分支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們教大家一個數字記憶法:「五根/三幹/六股/三束/十四支」。
五根——五個神經根(C5\C6\C7\C8\T1);
三幹——五根合成上、中、下三幹;
六股——三幹分別發出前後兩股,3*2=6股;
三束——六股又合成三束,分別是外側束、後束、內側束;
十四支——臂叢主要的分支一共十四條;
看下圖。
既然橈神經屬於臂叢的一部分,臂叢又從頸椎側面穿出,所以第一個卡壓點就是——
1.頸椎。
頸椎的錯位,非常容易引起頸叢或臂叢神經的卡壓,所以,如果有頸椎曲度變直,頸椎骨質增生等情況,則在康復過程中一定要考慮頸椎的復位與康復訓練。(這部分比較複雜,尤其頸椎復位手法涉及很多禁忌症,我們在此不詳述)
2.斜角肌。
剛才我們說到,臂叢神經從前中斜角肌間隙穿出,所以如果斜角肌由於長期低頭等不良姿勢造成緊張,就會在此卡壓到臂叢神經。
斜角肌的松解手法,注意要在頸椎側面進行操作。
然後,橈神經繼續下行,在鎖骨下方繞到腋下。此處又容易引起卡壓,因為有一個——胸小肌。
3.胸小肌。
同樣是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肩部一直處於前旋狀態,此時,從肋骨連接到肩胛骨喙突的胸小肌就會發生緊張,卡壓到在其下方穿行到的神經。
所以,胸小肌的手法,喙突是重點,從側面入手,松解到肋骨面也是重點。(PS:會很痛哦)
4.鎖骨下肌。
同時,既然橈神經是行走在鎖骨下方,鎖骨下肌這樣一個小肌肉,有時候也不能忽視。
5.腋臂角處。
橈神經繼續下行,在腋臂角處橈神經正好位於肱骨頸和肱骨幹上端的內側。這個位置為什麼容易卡壓呢?
原因一是耍酷。看圖。剛好卡壓腋臂角。
原因二是賣拐。看圖。也剛好卡壓腋臂角。
6.下三邊孔。
在腋下,橈神經下行到腋動脈後面,延伸到手臂內側和穿越大圓肌前方。先經肱三頭肌長頭與內側頭之間(下方三邊孔),然後沿橈神經溝繞肱骨中段背側旋向外下。
在這種出口附近,神經最容易卡壓。
手法示圖。
7.橈神經溝部。
上臂的外側,橈神經從後轉向外側部位,在此段橈神經位於肱骨外側緊貼肱骨,當側臥時將同側上肢壓在身下很容易損傷橈神經。
這個位置,又為什麼容易卡壓呢?
原因是——秀恩愛。
情侶最常見的睡姿。看圖
因為太恩愛,造成的「橈神經卡壓」又稱——「蜜月症候群」。
8.穿出外側肌間隔的部位。
位於肱骨外上髁上方10釐米,在該處橈神經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起包裹,就像是火車穿過的一條隧道,在這裡橈神經也很容易遭受卡壓,特別是在上肢劇烈活動後容易損傷該神經(比如打網球,棒球等)。
手法松解或者針灸,可以找到肱骨外上髁上方10釐米左右進行操作。
ps:當然,肱骨外上髁附近也是一個重要節點,就像是火車站臺一樣。
9.旋後肌管。
橈神經深支(骨間後神經)穿過旋後肌的一個肌性間隙,旋後肌在肱骨處上髁的外側和內側的起點形成一個弧形向遠端的腱性弓(Frohse弓),這個弓可造成骨間後神經在此處卡壓。
看圖吧。
繼續下行,橈神經淺支(皮支)在前臂中下1/3交界轉向背側,繼續下行至手背,分布於手背橈側半皮膚和橈側三個半手指近節背麵皮膚。
如果橈神經卡壓受損,支配的皮膚區域會發生感覺障礙,尤以「虎口區」皮膚最為明顯。
當然,損傷之後,支配的肌肉無力也是其典型症狀,如肱橈肌、肱三頭肌、旋後肌、其他前臂伸肌等,肌力測試也是一個檢查神經受損的好方法。(篇幅問題,暫不展開)
一個典型指徵是——前臂伸肌癱瘓,表現為抬前臂時呈「垂腕」狀態。
10.前臂中下1/3交。
剛才說,橈神經淺支(皮支)在前臂中下1/3交界轉向背側,在這個拐彎處,就像是盤山公路一樣,也是很容易卡壓的。
同樣,為什麼呢?答案是——
所以,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哇!
手法看圖,找到前臂下方一些「發麻」酥酥的點。
而我們在臨床發現,這個地方,很多時候,和一個中醫的穴位有關,而且,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也確實有所幫助,這個穴位就是——列缺穴。
怎麼樣,現代醫學的解剖,和中醫傳統的穴位,有時候卻有著千絲萬縷而又神奇的聯繫,這一點,我們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最後,我們一幅圖複習一下今天「一帶一路」的內容。
這剛好十個點,你都能記清楚嗎?
文:段佳強、呂海兵
轉載請聯繫3Dbody或 「斷層說」 中醫康復,註明出處。
現在,「實用神經解剖和康復手法」系列課已經上線,3Dbody攜手 」斷層說「 中醫康復一起帶你一條條玩轉人體神經。
你將得到:
有趣有料的神經乾貨;
實用有效的神經手法;
和中醫有關的神奇聯繫;
長按下方二維碼報名:【20節神經解剖只要69元,限時優惠,千聊聽課,永久回放】
神經,一直是很多人學習解剖的噩夢和專業進步的瓶頸;
但偏偏也是我們臨床上「事半功倍」、「高效處理」的神器;
神經學不好,也許是你方法沒找好;
本次系列課,帶你一起搞神經;
從每一條神經入手,細述他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淺析它的病因病理,精講它的手法康復;
還有中醫穴位的諸多關鍵點作為「路標」引導;
神經並不難——等你,一起發神經!
關於講師
一個想和你一起搞神經的人。
適合人群
醫務工作者,康復相關從業者,針灸推拿從業者,高級健身教練,瑜伽導師,對肌骨神經康復有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