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來,關羽一直在走著紅運。他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神。人們竟連他的名字也不敢叫,只稱他為「關公」,或「關忠義」。人們把關羽當作一尊神,雲頂禮膜拜。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又對關羽作了種種的美化,把他寫成為忠,義、勇的化身,成為人們行動的楷模。
在《水滸傳》中,關羽也時常被搬了出來,並把他作為一種鼓舞人的精神力量來描寫。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第一百十回中,描寫了李達徵王慶回來後,他跟隨著燕青到東京桑家瓦子去聽說書。藝人正說《三國志》平話中的關雲長「刮骨療毒」。關公一邊與賓客下棋,一邊伸起左臂,命華陀刮骨去毒,面不改色,對客談笑自若。這時候,李逵在人叢中高聲叫道:翻這個正是好男子!」燕青責備他不應該在勾欄瓦舍中大驚小怪時,李逵說:「說到這裡,不由人喝彩!」
李逵情不自禁地對關羽的喝彩,完全發自內心,是「惺惺識惺惺,好漢識好漢」。這段描寫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但像隨手拈來,不露痕跡,妥帖自然,真實可信。既描寫了關羽的「神氣」,又表現了李逵的純真。可謂一箭雙鵰。李贄在這裡批上:「有如此文心文筆,快絕,快絕!」「作者、觀者俱當擊節。」 這段描寫好就好在,關羽與李逵兩人的性格,相互烘託,相得益彰。
《水滸傳》的作者為什麼選擇了關羽的「刮骨療毒」與李逵的性格相映襯?這是因為作者對關羽有一種特殊崇敬的感情。只要讀過《水滸全傳》的人,都會感到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只要有機會,都直接或間接地稱贄關羽一番。
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裡,朱武、楊春來救陳達時對史進說:「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巳上山落草,當初發願道: 『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這是《三國演義》裡寫的桃園三結義的誓詞。在這裡,《水滸傳》的作者故意把關羽擺在張飛、劉備的前面。
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裡,魯智深到五臺山下市鎮的鐵匠鋪,要打造一條一百斤重的禪杖。店老闆說,太重了,「便是關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不敢給打造。魯智深只好提出與「關王刀」一樣重。店老闆也不同意。最後只同意給打一件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魯智深只好接受了。其實,關羽根本沒有使用過八十一斤重的大刀,那是「說三分」的民間藝人創造出來的。在這裡,《水滸傳》的作者又著意地加以渲染。即使像魯智深能夠倒拔垂楊柳的大力士,手中的禪杖,重量也比關羽的刀輕了十九斤。
在描寫關勝上梁山的過程中,作者更加直接地把關勝與關羽聯繫起來。說關勝是關羽的嫡派子孫,「生得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大刀關勝。」這簡直如關羽的重生。所以,又被稱「關菩薩玄孫」,梁山軍馬與關勝對陣時,眼看林衝、秦明即將把他擒拿到手,宋江即突然鳴金收軍。林、秦問是何緣故,宋江高聲道:「賢弟,我等忠義自守,以兩取一,非所願也。縱使一時捉他,亦令其心不服。吾看大刀義勇之將,世本忠臣,乃祖為神,家家廟。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願讓位。」關勝終為宋江的「忠義」所感動,歸順梁山。
《水滸傳》所提到的關羽的故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們都不來自正史,而出自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比如上引的「刮骨療毒」,便從元代的《三國志平話》裡引來的。有人根據這一點,認為:「《三國志平話》成書在《水滸》之前,《三國志演義》成書又在《水滸》之後」。這還可以看到,《水滸傳》在成書的過程中,三國故事已深入人心,關羽的形象家喻戶曉。施耐庵在寫定《水滸傳》時,除了從民間文學這個無限豐富的寶藏中,汲取水滸故事作為創作素材之外,還巧妙地利用了當時民間流行著的三國故事某些合乎需要的部分,從而使作品帶上更濃鬱的時代色彩,有著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