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為什麼經常把關羽搬出來?

2020-12-26 騰訊網

宋元以來,關羽一直在走著紅運。他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神。人們竟連他的名字也不敢叫,只稱他為「關公」,或「關忠義」。人們把關羽當作一尊神,雲頂禮膜拜。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又對關羽作了種種的美化,把他寫成為忠,義、勇的化身,成為人們行動的楷模。

在《水滸傳》中,關羽也時常被搬了出來,並把他作為一種鼓舞人的精神力量來描寫。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第一百十回中,描寫了李達徵王慶回來後,他跟隨著燕青到東京桑家瓦子去聽說書。藝人正說《三國志》平話中的關雲長「刮骨療毒」。關公一邊與賓客下棋,一邊伸起左臂,命華陀刮骨去毒,面不改色,對客談笑自若。這時候,李逵在人叢中高聲叫道:翻這個正是好男子!」燕青責備他不應該在勾欄瓦舍中大驚小怪時,李逵說:「說到這裡,不由人喝彩!」

李逵情不自禁地對關羽的喝彩,完全發自內心,是「惺惺識惺惺,好漢識好漢」。這段描寫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但像隨手拈來,不露痕跡,妥帖自然,真實可信。既描寫了關羽的「神氣」,又表現了李逵的純真。可謂一箭雙鵰。李贄在這裡批上:「有如此文心文筆,快絕,快絕!」「作者、觀者俱當擊節。」 這段描寫好就好在,關羽與李逵兩人的性格,相互烘託,相得益彰。

《水滸傳》的作者為什麼選擇了關羽的「刮骨療毒」與李逵的性格相映襯?這是因為作者對關羽有一種特殊崇敬的感情。只要讀過《水滸全傳》的人,都會感到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只要有機會,都直接或間接地稱贄關羽一番。

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裡,朱武、楊春來救陳達時對史進說:「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巳上山落草,當初發願道: 『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這是《三國演義》裡寫的桃園三結義的誓詞。在這裡,《水滸傳》的作者故意把關羽擺在張飛、劉備的前面。

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裡,魯智深到五臺山下市鎮的鐵匠鋪,要打造一條一百斤重的禪杖。店老闆說,太重了,「便是關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不敢給打造。魯智深只好提出與「關王刀」一樣重。店老闆也不同意。最後只同意給打一件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魯智深只好接受了。其實,關羽根本沒有使用過八十一斤重的大刀,那是「說三分」的民間藝人創造出來的。在這裡,《水滸傳》的作者又著意地加以渲染。即使像魯智深能夠倒拔垂楊柳的大力士,手中的禪杖,重量也比關羽的刀輕了十九斤。

在描寫關勝上梁山的過程中,作者更加直接地把關勝與關羽聯繫起來。說關勝是關羽的嫡派子孫,「生得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大刀關勝。」這簡直如關羽的重生。所以,又被稱「關菩薩玄孫」,梁山軍馬與關勝對陣時,眼看林衝、秦明即將把他擒拿到手,宋江即突然鳴金收軍。林、秦問是何緣故,宋江高聲道:「賢弟,我等忠義自守,以兩取一,非所願也。縱使一時捉他,亦令其心不服。吾看大刀義勇之將,世本忠臣,乃祖為神,家家廟。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願讓位。」關勝終為宋江的「忠義」所感動,歸順梁山。

《水滸傳》所提到的關羽的故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們都不來自正史,而出自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比如上引的「刮骨療毒」,便從元代的《三國志平話》裡引來的。有人根據這一點,認為:「《三國志平話》成書在《水滸》之前,《三國志演義》成書又在《水滸》之後」。這還可以看到,《水滸傳》在成書的過程中,三國故事已深入人心,關羽的形象家喻戶曉。施耐庵在寫定《水滸傳》時,除了從民間文學這個無限豐富的寶藏中,汲取水滸故事作為創作素材之外,還巧妙地利用了當時民間流行著的三國故事某些合乎需要的部分,從而使作品帶上更濃鬱的時代色彩,有著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一百單八漢偏偏武松沒綽號?施耐庵渲染主角特技寫法
    因此,在《水滸傳》裡儘管武松有被稱作「行者武松」的時候,但這和他外表裝扮的角色形象是吻合的,因此不能說「行者」就是作者給武松起的綽號。既然連「打虎將」的綽號都不是武松,看來,應該有一種情況是跟作者施耐庵的疏忽有關,也許他寫的人物太多,寫到武松時,就偏偏唯獨忘了給武松起個綽號,從而構成了《水滸傳》最大的「bug事件」。
  • 《水滸傳》作者很可能是個南方人,為何署名只剩下傳說的施耐庵?
    現存最早版本的《水滸傳》,如明嘉靖本《忠義水滸傳》、袁無涯本《忠義水滸全傳》,題的都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另外有筆記中,記載著「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題為施耐庵集撰」等說法。反正是莫衷一是。後人因資料不足,甚至署上「施耐庵、羅貫中合著」。
  • 《水滸傳》為何仇視女性?
    從書中看出,施耐庵對女性婚外情慘澹的描寫,可以說是淋漓盡致,施耐庵對女人紅顏薄命以及婚外情的歧視為何得以推祟呢?筆者通過閱讀《水滸傳》,現解讀如下。其一、強化封建「禮教」的需要。如書中描寫武松對潘金蓮實施酷刑的時候,以及楊雄對潘巧雲實施暴虐的時候,採用的語言對暴行的實施者沒有一絲的責備,大家讀到的是一種大仇得報的暢快之感,如果說這種情節的設計安排完全來自一種意識形態性頗強的「禮教」的作用,則未必符合真實情況。在宋代,道學、理學都還不是宋學中的主流學派,它的正統地位是在元代被確立的。
  • 《水滸傳》中此女子才是美女,施耐庵如此安排,堪稱完美
    文/浪波潘金蓮,扈三娘,潘巧雲都是《水滸傳》中的美女,作者用極為華麗的詞彙進行了描述,但其品行都令人惋惜。而另外一個美女,施耐庵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寫,但確實一位相貌品行完美的美女,只是結局讓人惋惜,不過這也事出有因。
  • 施耐庵是不是詞窮了,為什麼對武松的外號敷衍了事?
    ——【宋】王淇《水滸傳》是我國的古典文化名著,一直以來在人民群眾心中佔有重要地位。英雄們的快意恩仇被作者施耐庵用濃墨重彩的筆觸一一刻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與內涵。英雄輩出,何故單單冷落行者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傳》裡面的大量故事都體現了英雄豪傑們的行事作風,讀來讓人手不釋卷、血氣上湧。多虧了施耐庵這一不世出的文學大師,描述了英雄們精彩絕倫的世界,使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裡也可以遐想一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勇果斷。
  • 施耐庵詞窮了嗎?起了100多個經典外號,為何對武松敷衍了事?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中國古代作家施耐庵的作品,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水滸並不是一個獨立IP,在施乃庵編寫水滸傳之前,關於水滸傳的傳說,已成為了民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水滸傳的故事已經有了很多版本,許多經典橋段,已經出現了雛形。
  • 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出來別不信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受到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裡面的綠林好漢,行俠仗義,共聚梁山,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樂自在,裡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細節,比如說梁山泊大聚義中,因為地點在山東,因此大多數人操的都是北方口音,李逵、阮氏三兄弟等人,在自稱的時候,都一般讀作為「俺」,而楊志魯智深
  • 《水滸傳》開篇為何會寫到範仲淹
    《水滸傳》第一回,宋仁宗聽取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的建議,大赦天下,免除稅賦,以禳天災,救濟萬民,可惜毫無效果,瘟疫反而越來越盛。這時,一個在宋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範仲淹,時任參知政事。他出班奏曰:「目今天災盛行,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
  • 水滸傳成書比西遊記早,那書裡託塔天王、八臂哪吒這些詞哪裡來的
    《水滸傳》、《西遊記》中的這幾位大神講的是一回事雖然施耐庵、吳承恩在各自的小說中都強調「佛道合一」,但到底是佛高還是道高,卻有不同的看法。施耐庵認為佛比道高,但卻寫了一個道家星煞「替天行道」的故事,佛教似乎處於次要地位了。
  • 讀了這麼多年《水滸傳》,「水滸」這2個字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的網上梁山」《水滸傳》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四大名著,其藝術成就非凡。且它膾炙人口的可讀性,讓人們一直津津樂道。裡面宏大的敘事背景,把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體現了出來。儘管沒有具體地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各階層人物關係的碰撞,將北宋社會圖景通過人物表現了出來,又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刻畫。可要說這《水滸傳》為什麼叫《水滸傳》,人們也一直眾說紛紜。可其實在這名字當中,就隱含了施耐庵寫這部小說的重大精神內核。
  • 四大名著的名字都簡單明了,「水滸傳」中的水滸二字是什麼意思?
    其實都不是,這樣猜永遠也猜不透的,關於水滸傳名字的由來其實有很多,而最可靠的一個就是今天要為大家講的這個了。我們中國人寫文章有一種慣用手法叫「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直白或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水滸」就是用典,我們來看一下「水滸」這一詞最早額出處,它來自《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 根據施耐庵的描寫,武松也不過是虎頭狗尾
    但是施耐庵筆下的武松卻並不像影視劇中所呈現的那般完美,武松由一開始的打虎英雄,逐漸墮落成為喪失人性的暴徒,這種從善到惡的轉變,才是《水滸傳》原文中著力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廣大觀眾心中的那個徒手打虎、武藝高強、不近女色、行俠仗義的英雄武松,已然是被刻意刪減、美化之後的人物形象。
  • 一把新出土的漢尺,告訴你身長九尺的武聖關羽,放到如今究竟多高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各方勢力爾虞我詐,但也是英雄輩出,像關羽,張飛,呂布等。哪怕有這麼多高級將領,依然沒有影響關羽地位,被封為「武聖」。除武力高,關鍵一點在於講義氣。桃園三結義中與劉備,張飛,結為兄弟,一路上幾人互相扶持。哪怕曹操給予他豐厚的物質條件,依然不為所動,身在曹營心在漢。為追隨義兄劉備,過五關斬六將,值得人們追捧。
  • 關羽身高九尺,放到現在是多高?一把新出土的漢尺揭開了答案
    其實本來關羽可以免除這一場災禍的,但是他自己本身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太驕傲了,雖然他有才但是例如他有點自傲,對別人很不禮貌。這就讓他每次上戰場的時候容易孤立無援。可儘管如此,關羽的這一生還是讓人很羨慕的。關於他的過五關斬六將以及桃園結義這一些事情,讓很多的人津津樂道,而且對於他的身高也讓很多的人產生興趣。
  • 水滸傳中的四位朱姓好漢,將名字連起來,發現這就是作者的秘密!
    名著《水滸傳》講述的是底層人民對宋朝腐朽統治的鬥爭,這其中也充滿著對封建教條的踐踏。在當時這部名著對統治者來說是很危險的書,那麼為何朱元璋沒有禁它呢?把《水滸傳》中四位朱姓好漢的名字連起來,你就會發現這其中的秘密了。
  • 讀了這麼多年的《水滸傳》,「水滸」2字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水滸傳》作為我國傳統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其藝術成就非凡,而且它所傳達出來的意義也是耐人尋味。少年以為看到的是一群好漢嘯聚山林,快意恩仇的故事。殊不知背後的故事,將英雄有血有肉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刻畫出少年的意氣與體魄,熱血與激情。
  • 沒有農民的農民起義,《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為啥一個農民都沒有
    《水滸傳》發端於城市說書人,它本質上是種市民文學,所以對於農民,施耐庵和其他城裡人一樣,是以鄉下人的眼光來看待的。 看看書裡對農民的描寫就知道了,比如這段: 更有那村姑農婦,丟了鋤麥,撇了灌菜,也是三三兩兩,成群作隊,仰著黑泥般臉,露著黃金般齒,呆呆地立著,等那粉頭出來。
  • 《水滸傳》又名《紋身傳》!
    文章轉載自「中國TATTOO繡」官方微信公眾號:chinatattooshow《水滸傳》中稱紋身做「花繡」。然而《水滸傳》裡,寫到花繡的地方,無作者施耐庵對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如同全書把一夥犯了十惡不赦大罪的強人寫成英雄好漢一樣。為什麼說以讚嘆的筆意寫花繡,透著叛逆精神呢?因為不但在宋朝以前,而且在作者施耐庵生活的明初以及此後,紋身都被看做市井下一處不是讚嘆,無一處不是因著這花繡而表彰人物。單從這一點,就知道人的作為,為士大夫階層所鄙夷,為禮法所不容,甚至還為政治生活所排斥。
  • 為什麼《水滸傳》中的人都吃牛肉,而沒有現在的豬肉?
    還有,《水滸傳》十四回,吳用前往石碣村,邀請阮氏三雄入夥,一起參與搶劫生辰綱的犯罪活動。 有人說,梁山好漢經常吃牛肉,卻極少吃豬肉,這是為何呢? 有人解釋說,是因為施耐庵是明朝人,而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不允許吃豬肉,真的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 縱觀《水滸傳》,吃豬肉的場景很多,不亞於吃牛肉,比如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鎮關西就是賣豬肉的,不賣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