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足陽明胃經穴
虛線表示體內循環線
—— 實線表示體表有穴通路,即外形線(實際在體內深部不可見)
足陽明胃經
【循行】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1)旁約太陽之脈(2),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3),卻循頤(4)後下廉,出大迎(5),循頰車(6),上耳前,過客主人(7),循髮際,至額顱(8)。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10)。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11)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12),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13),抵伏兔(14),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內間(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本經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合),上巨虛(大腸下合),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豐隆(絡),解溪(經),衝陽(原),陷谷(輸),內庭(滎),歷兌(井)。
[交會穴] 睛明(足太陽),頷厭、懸釐、上關(足少陽),水溝、神庭、大椎(督脈),承漿、上脘、中脘(任脈),迎香(手陽明)。
【注釋】
(1)頞——音遏。鼻莖,指鼻根,又稱山根。
(2)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約」或作「納」。
(3)承漿——穴在頦唇溝中央,屬任脈。
(4)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
(5)大迎——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適當下頜骨斜線部,有面動脈。
(6)頰車——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
(8)額顱——即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9)人迎——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
(10)脾——按古人說「脾」,每兼指胰而言。《難經》云:「脾,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黃庭內景經》說:「脾長一尺掩太倉。」是指胰掩於胃旁。
(11)氣街——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此處之氣街,是指氣衝部,當股動脈搏動處。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
(13)髀關——髀音俾。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
【語譯】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釐、頷厭),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衝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裡,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衝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裡)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脈:從足背部(衝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1)而處;甚則欲上(2)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3)腹脹,是為骭厥(4)。是主血所後病者(5):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7),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則脹滿。
【注釋】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問·陽明脈解篇》作「登」,《素問·脈解篇》作「乘」。
(3)賁響——楊上善註:「賁,謂膈也。」賁響當指胸膈腸胃部作響。
(4)骭厥——指足脛部氣血阻逆。
(5)主血——胃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營血,即所謂「營出中焦」。其經多氣多血,故主血所生??
(6)溫淫——指熱性病症。
(7)唇胗——胗與疹通,指唇瘍。《甲乙經》、《脈經》、《千金》作「唇緊」。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溲溲戰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欠,顏面暗黑。病發時,就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房門,遮塞窗戶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腧穴主治「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疾;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衝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戰,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
足陽明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痺卒(1)。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2)。取之所別也。
【注釋】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脛枯——足不收,足弛緩鬆軟無力;脛枯,脛部肌肉萎縮,氣血虧虛所致。
【語譯】
足陽明絡脈,名豐隆,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部(會大椎),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
其病症:氣厥逆,就會患喉部腫痛,突然音啞。實證,發生癲病,狂病;虛證,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可取足陽明絡穴治療。
足陽明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1),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出頁)(2),還系目系(3),合於陽明也。
【注釋】
(1)腹裡——腹腔之內。
(2)頞(出頁)——頞,鼻根;(出頁),眼眶下部。
(3)目系——眼後內連於腦者。
【語譯】
足陽明經別,在大腿前面從足陽明經分出,進入腹腔之內,屬於胃腑,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連心臟,沿著食道淺出於口腔,上達於鼻根和眼眶下部,回過來聯繫到眼後與腦相連的組織(目系),脈氣仍會合於足陽明經。
足陽明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1),結於跗上,邪(斜)外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九頁),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2),陽明為目下綱(3)。其之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4),伏兔轉筋,髀前腫,頹疝(5),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6),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注釋】
(1)中三指——即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
(2)(3)綱——原作「網」,此據《甲乙》、《太素》改。
(4)腳跳堅——腳部活動感覺僵硬不舒適。
(5)頹疝——又作「隤」。因疝氣下頹,故名。參見足厥陰條。
(6)口僻——指口角歪斜。
【語譯】
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脛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又向上沿脅部屬於脊;其直行的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之筋結於外輔骨部,合併足少陽經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部而聚會於陰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再向上至頸,夾口旁,合於鼻旁顴部,相繼下結於鼻,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為「目上綱」(上瞼),陽明經筋為「目下綱」(下瞼)。另一分支之筋,從面頰結於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現足中趾及脛部支撐不適,拘緊疼痛,足部活動感覺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緊疼痛,髀前部腫,疝氣,腹部筋肉拘緊,向上牽制到缺盆和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則掣引眼瞼不能閉合;如有熱邪則筋鬆弛使眼瞼不能睜開。頰筋有寒使筋脈緊急,牽引頰部致口角移動;有熱時則筋肉鬆弛收縮無力,所以口歪。
《腧穴》足陽明胃經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歷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 【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 【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 【衝陽】【陷谷】【內庭】【歷兌】
ST01: 承泣Chéngqì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一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ST02: 四白 Sìbái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ST03: 巨髎 Jù1iáo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ST04: 地倉 Dìcāng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ST05: 大迎 Dàyíng
【定位】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06: 頰車 Jiáchē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ST07: 下關 Xià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ST08: 頭維 Tóuwéi
【定位】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配合谷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平刺0.5一l寸。
【附註】①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②《甲乙》禁不可灸。
ST09: 人迎 Rényíng
【定位】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
【配伍】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①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②《甲乙》:禁不可灸。
ST10: 水突 Shǔitū
【定位】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直刺0.3—0.8寸。
ST11: 氣舍 Qìshě
【定位】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癧,頸項強。
【配伍】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直刺0.3—0.5寸。
【附註】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ST12: 缺盆 Qūepén
【定位】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
【配伍】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註】《圖翼》:孕婦禁針。
ST13: 氣戶 Qìhù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布處。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4: 庫房 Kùf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5: 屋翳 Wūyì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配天宗治乳癰。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6: 膺窗 Yìngchuāng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配屋翳治乳癰。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7: 乳中 Rǔzhōng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註】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ST18: 乳根 Rǔgēn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配伍】配少澤、羶中治乳癰;配少澤、足三裡治乳少。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9: 不容 Bùróng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直刺0.5—0.8寸。
ST20: 承滿 Chéngmǎ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配足三裡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l寸。
ST21: 梁門 Liáng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洩瀉。
【配伍】配梁丘、中脘、足三裡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
ST22: 關門 Guān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洩瀉,水腫。
【配伍】配足三裡、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直刺0.8—1.2寸。
ST23: 太乙 Tàiyǐ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直刺0.8—1.2寸。
ST241: 滑肉門 Huáròu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配足三裡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
ST25: 天樞 Tiānshū
【定位】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洩瀉,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配足三裡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洩瀉。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l)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ST26: 外陵 Wàilíng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直刺l—l.5寸。
ST27: 大巨 Dàjù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洩。
【配伍】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直刺 l—1.5寸。
ST28: 水道 ShuǐDào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直刺 l—1.5寸。
ST29: 歸來 Guīlái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直刺 l—l.5寸。
ST30: 氣衝 Qìchōng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衝脈所起。
ST31: 髀關 Bìguān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腰痛膝冷,痿痺,腹痛。
【配伍】配伏免治痿痺。
【刺灸】直刺l一2寸。
ST32: 伏兔 Fútù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痺,疝氣,腳氣。
【配伍】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痺。
【刺灸】直刺 l一2寸。
ST33: 陰市 Yīnshì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腿膝痿痺,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配足三裡、陽陵泉治腿膝痿痺。
【刺灸】直刺 l—l.5寸。
ST34: 梁丘 Liáng qiū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配足三裡、中脘治胃痛。
【刺灸】直刺l—1.2寸。
【附註】足陽明經郄穴。
ST35: 犢鼻 Dú bí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膝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配陽陵泉、足三裡治膝痛。
【刺灸】向後內斜刺0.5一l寸。
ST36: 足三裡 Zú sān lǐ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洩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痺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羶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痺痛;常灸天裡可養志保健。
【刺灸】直刺1—2寸。
【附註】①足陽明經所人為「合」。②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參考】1、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裡和手三裡,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
2、據報導,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裡、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據報導: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裡,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
4、據報導:針刺家兔的「足三裡』、「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ST37: 上巨虛 Shàng jù xū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洩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痺,腳氣。
【配伍】配足三裡、氣海治便秘、洩瀉。
【刺灸】直刺l一2寸。
【附註】大腸經下合穴。
ST38: 條口 Tiáo kǒu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痺,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直刺l—1.5寸。
ST39: 下巨虛 Xià jù xū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小腹痛,洩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痺。
【配伍】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小腸經下合穴。
ST40: 豐隆 Fēnglóng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
【配伍】配風池治眩暈;配羶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足陽明經絡穴。
ST41: 解溪 Jiě xī
【定位】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痺。
【配伍】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痺。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ST42: 衝陽 Chōng yáng
【定位】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ST43: 陷谷Xiàngǔ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第二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ST44: 內庭 Nèitíng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ST45: 厲兌 Lìduì
【定位】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淺刺0.1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出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