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脈循行: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處,再向後沿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盤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裡向下到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裡)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1. 承泣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2.四白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4. 地倉穴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5.大迎穴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頰車穴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7. 下關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註]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頭維穴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註] (l)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9.人迎穴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 (l)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穴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至網絡
諮詢服務電話: 方宇衡 13146615959
元汝萍: 13521081561
長按二維碼,關注北京一康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