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上篇)

2021-02-22 北京一康醫學


1.經脈循行: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處,再向後沿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盤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衝;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裡向下到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裡)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1. 承泣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2.四白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4. 地倉穴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5.大迎穴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頰車穴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7. 下關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註]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頭維穴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註] (l)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9.人迎穴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 (l)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穴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至網絡


  諮詢服務電話: 方宇衡  13146615959

                               元汝萍: 13521081561

       
         長按二維碼,關注北京一康醫學

相關焦點

  • 經絡圖說——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前面幾篇文章分別講述了經絡、十二經脈裡面的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根據《靈樞·逆順肥瘦》所說「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說明:手三陰經從胸腔的內臟起,行至手指末端;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起,行至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起,行至足趾;足三陰經從足趾起,行至腹腔(胸腔)。
  • 墨菊有約: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裡
    🔹 經脈循行本經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髮際,到額前。
  • 時間醫學-----足陽明胃經
    胃經的全稱叫做足陽明胃經。這裡的「足」,指經絡經過腿腳部。相對應的,比如:手少陽三焦經,指的是經絡經過手以及手臂部。
  • 人體十二經脈 |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屬於胃,絡於脾,所以和胃的關係最為密切,是關於消化系統的非常重要的經穴,維繫著人的後天之本。敲打胃經能夠增強胃的功能,改善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還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讓五臟六腑氣血充盈。當身體氣血充足、經脈暢通時,身體自然更加強健。
  • 十二經絡穴位圖3——足陽明胃經
    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痺。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上行至鼻根部,與足太陽經脈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中,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下緣至大迎穴,沿下頜角至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過上關穴,沿髮際到達前額;面部支脈:從大迎前向下到人迎穴,沿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
  • 巧記十二條經脈
    在和我學記之前,要明確分辨幾個概念,就是經絡和經脈,我們習慣上總會將十二經脈說成十二經絡等,其實稍有些偏差,經絡是一個總稱,包括經脈和絡脈,有十二經脈也有十二絡脈,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我們養生最常用的是在這裡要和大家一同記住的「十二經脈」!先看一下這十二條經脈是什麼吧?
  • 經絡養生——足陽明胃經,神清氣爽吃嘛嘛香
    足陽明胃經擔負著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職能,地位顯赫、責任重大,堪稱人的後天之本。因此,欲求自身的健康,就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學習,力爭全面做好足陽明胃經的維護和保養。今天開始就來說說關於足陽明胃經養生那些事!
  • 穴位動態圖:足陽明胃經腹部穴位
    穴位動態圖:足陽明胃經腹部穴位
  • 扶陽祛痛療法之經絡講解 ——足陽明胃經
    大家好,今天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經絡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足陽明胃經。
  • 【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清胃瀉火,通經止痛
    內庭穴位置:屬足胃經經脈的穴道,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
  • 十二正經之 足陽明胃經
    屬火的炎炎夏季已經進入屬土的長夏,我們從今天開始介紹五行屬土的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是人體一條很長的經脈,它從腳經腿前,沿胸腹一直到頭,對人體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足陽明胃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本經一側45個穴位(左右兩側共90個穴位),其中15個穴位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 《中醫基礎理論》— 十二經脈的循行:胃經、脾經
    (三)足陽明胃經1.循行部位: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
  • 從頭到腳的足陽明胃經
    在講手陽明大腸經的時候說到了,與胃經在鼻翼兩側迎香穴連結,首先上於承泣因此,足陽明胃經開始於承泣穴,大家看下面這個經絡圖,可以看到有個上關穴,其實這個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那麼脾胃相表裡,和脾經連結的位置在哪呢?
  • 十二經絡養生-足陽明胃經(上)
    【經脈循行】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上行鼻根,向下沿鼻外側目下(承泣),入上齒,環繞口唇,交會承漿,循行過下頜、耳前,沿額角髮際,至額顱中部
  • 十二正經詳解之三:足陽明胃經穴位大全
    足陽明胃經概述  功效:胃為後天之本,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經絡。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痺。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 胃經 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足陽明胃經主治疾病 :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 足陽明胃經之圖(胃主受納與腐熟水谷,主通降.辰時:7:00-9:00)
    【足陽明胃經】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飯後一小時後按揉胃經可調節胃腸功能。-虛症:消化不良、易胃脹氣和食欲不振、顏面浮腫、易打嗝、飯後容易胃痛、腹瀉或嘔吐。-實症:容易餓、胃弱、關節異常、食慾異常、口乾、易便秘。-
  • 胃經——承泣穴
    承泣穴(胃經) chénɡ qì別名:鼷穴,面髎穴,溪穴取穴方法:承泣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與下眼眶邊緣之間。穴位解析:(1)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
  • 十二經脈循行開始於手太陰肺經臨床意義的探討
    例如胃脘脹痛,暖氣泛酸,胃痛有時牽及胸脅後背,遇精神刺激而症加,食慾差,苔薄白、脈弦,這是肝胃不和,局部取中脘,循經取足三裡、太衝,中脘是胃募穴,優點是針對性強,止痛緩解病情快,缺點是遠期療效欠佳;配足三裡目的在於暢行足陽明胃經的氣血,以便鞏固療效。這是臟腑循經取穴,是以胃脘脹痛、暖氣、食慾差之胃腑症現辨證歸經。取太衝目的在於解肝氣之鬱而不犯胃,是以胃痛有時牽及胸脅背後肝的症現辨證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