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

2021-02-12 臻脊康

(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上行至鼻根部,與足太陽經脈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中,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下緣至大迎穴,沿下頜角至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過上關穴,沿髮際到達前額;面部支脈:從大迎前向下到人迎穴,沿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

       胸部支脈:從缺盆沿乳房內側下行,經臍旁到少腹兩側氣衝穴;腹部支脈:從胃口分出,沿腹裡向下至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關節中。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附,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分出,下行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部支脈:從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內側端直行出末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概要

      起於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的承泣穴,直下挾口角,繞面頰,經耳前至額角頭維穴。另一線由面頰下頸,循胸正中線旁開4寸,腹正中線旁開2寸,經下肢外側前緣,沿足背止於第二趾外側端的厲兌穴。共45穴。

(二)主治概要

脾胃病證  胃痛、嘔吐、腹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等。

頭面五官病證  頭痛、眩暈、面痛、口喎、眼瞼瞤動、齒痛、目赤腫痛、近視等。

神志病證  癲狂、譫語、吐舌。

熱病。

婦科病證  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等。

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下肢痿痺、中風癱瘓、足背腫痛、乳癰等。

三、足陽明胃經腧穴

(一)地倉(ST4)手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

【主治】口喎、眼瞼瞤動、流涎、齒痛、頰腫等頭面五官病證。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二)頰車(ST6)

【定位】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面痛等面口病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頰車穴透刺1.5~2寸。

(三)下關(ST7)

【定位】在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牙關不利、面痛、齒痛、口喎等面口病證;②耳鳴、耳聾、聤耳等耳部病證。

【操作】直刺0.5~1寸。

(四)頭維(ST8)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

【定位】在頭部,額角髮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迎風流淚、眼瞼瞤動等頭面五官病證。

【操作】平刺0.5~1寸。

(五)天樞(ST25)大腸募穴

【定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繞臍腹痛、腹脹、便秘、洩瀉、痢疾等脾胃腸病證;②癥瘕、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症。

(六)【歸來】(ST29)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痛;②疝氣;③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帶下、陰挺等婦科病症。

【操作】直刺1~1.5寸。

(七)足三裡(ST36)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下3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脹、洩瀉、痢疾、便秘、腸癰等脾胃腸病症;②膝痛、下肢痿痺、中風癱瘓等下肢病症;③癲狂、不寐等神志病症;④氣喘,痰多;⑤乳癰;⑥虛勞諸證。

(八)上巨虛(ST37)大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下6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

【主治】①腸鳴、腹中切痛、洩瀉、便秘、腸癰等腸腑病症;②下肢痿痺、中風癱瘓等下肢病症。

【操作】直刺1~2寸。

(九)豐隆(ST40)絡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

【主治】①頭痛、眩暈等頭部病症;②癲狂;③咳嗽、哮喘、痰多等肺系病症;④下肢痿痺。

【操作】直刺1~1.5寸。

(十)內庭(ST44)滎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吐酸、洩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症;②足背腫痛;③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病症;④熱病。

參考文獻

[1]趙吉平,李瑛.針灸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石學敏.針灸推拿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相關焦點

  • 時間醫學-----足陽明胃經
    胃經的全稱叫做足陽明胃經。這裡的「足」,指經絡經過腿腳部。相對應的,比如:手少陽三焦經,指的是經絡經過手以及手臂部。
  • 經絡圖說——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
  • 從頭到腳的足陽明胃經
    在講手陽明大腸經的時候說到了,與胃經在鼻翼兩側迎香穴連結,首先上於承泣因此,足陽明胃經開始於承泣穴,大家看下面這個經絡圖,可以看到有個上關穴,其實這個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那麼脾胃相表裡,和脾經連結的位置在哪呢?
  • 扶陽祛痛療法之經絡講解 ——足陽明胃經
    大家好,今天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經絡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足陽明胃經。
  • 經絡養生——足陽明胃經,神清氣爽吃嘛嘛香
    足陽明胃經擔負著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職能,地位顯赫、責任重大,堪稱人的後天之本。因此,欲求自身的健康,就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學習,力爭全面做好足陽明胃經的維護和保養。今天開始就來說說關於足陽明胃經養生那些事!
  • 【足陽明胃經】陷谷穴:清熱解表,和胃行水,理氣止痛
    特異性:陷谷為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木。陷谷穴意義: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運行規律: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陷谷穴為足陽明胃經輸穴,有健脾利溼、疏風通絡之功。《金針梅花詩鈔》陷谷條:「由來土陷能容水,水腫能教陷谷容。」該穴對水病有效,亦可參證。輸送胃經氣血。主治疾病陷谷穴的功效可治療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那麼下面這篇文章就來探尋下足三陽經裡面的——足陽明胃經的相關知識。足陽明胃經的走向: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向上交會於鼻根部,進入目內眥,向下沿鼻子外側,經過牙齒中,環繞嘴唇,沿下頜骨上行過耳前,再向下穿過膈肌,聯絡脾經。直行的支線沿乳中線下行至腹股溝。再沿腹腔向下,至大腿前側,沿脛骨前緣向下到足背,過足大趾間。
  •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上篇)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
  • 【足陽明胃經】對人體有什麼功效, 附45個胃經穴位講解
    如果您有些毛病總是在上午7點到9點期間發作或加重,那就是胃經裡的艮土之氣運行失常,要多加保養胃經。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某些病症,咽喉、口、牙、鼻等的病症,以及胃經所經過的腿部、側面腹部、胸部和頭面部的很多毛病。上面的這些毛病都是出在胃經上,自然也能用胃經來調治。雖然一天中任何時間都可以使用胃經,但是,使用胃經的最佳時間卻是上午7點到9點。
  • 足陽明胃經之 梁丘 | 每日一穴
    梁 丘liang qiu足陽明胃經 之 卅四
  • 足陽明胃經之 外陵 | 每日一穴
    外 陵wài líng足陽明胃經 之 廿六外與裡相對,
  • 一藥一方一穴位:足陽明胃經-頰車
    一藥一方一穴位:足陽明胃經-頰車 2020-06-11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足陽明胃經之圖(胃主受納與腐熟水谷,主通降.辰時:7:00-9:00)
    【足陽明胃經】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飯後一小時後按揉胃經可調節胃腸功能。-虛症:消化不良、易胃脹氣和食欲不振、顏面浮腫、易打嗝、飯後容易胃痛、腹瀉或嘔吐。-實症:容易餓、胃弱、關節異常、食慾異常、口乾、易便秘。-
  • 十二經絡穴位圖3——足陽明胃經
    胃經穴位  附註、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4、地倉穴 ST4 Dì cāng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 足陽明胃經之 四白 | 每日一穴
    四 白sì bái足陽明胃經 之 二
  • 【足陽明胃經】胃經主治的疾病有哪些?
    這一段是《靈樞》中對於胃經問題的描述。也就是:如果足陽明胃經出問題,那麼會讓人有渾身振寒(感覺冷,立即自動起雞皮疙瘩,自動排寒)、打呵欠、臉色黑,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惕然而驚,心慌慌,關門閉戶而獨處。嚴重的則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胸膈作響,腹脹等。
  • 探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2)經絡感傳        刺激不容穴誘發的經絡感傳通胃經。有串經到脾經。感傳的特點是胃經很弱,脾經較強。        3)敏感刺激        在不容穴上下3cm範圍內,每隔3mm處給與一個指甲壓迫刺激。結果以不容穴處最為敏感。
  • 【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清胃瀉火,通經止痛
    內庭穴位置:屬足胃經經脈的穴道,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
  • 足陽明胃經 | 每日一穴
    足陽明胃經
  • 穴位動態圖:足陽明胃經足部穴位
    郄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積的胃經水液,如胃經的水庫一般,針刺本穴有水庫的開閘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故為足陽明郄穴。附註:足陽明經郄穴。梁丘穴意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洩。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運行規律:循胃經下傳犢鼻穴。功能作用:約束並屯積胃經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