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上行至鼻根部,與足太陽經脈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中,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下緣至大迎穴,沿下頜角至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過上關穴,沿髮際到達前額;面部支脈:從大迎前向下到人迎穴,沿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
胸部支脈:從缺盆沿乳房內側下行,經臍旁到少腹兩側氣衝穴;腹部支脈:從胃口分出,沿腹裡向下至氣衝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關節中。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附,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分出,下行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部支脈:從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內側端直行出末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概要
起於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的承泣穴,直下挾口角,繞面頰,經耳前至額角頭維穴。另一線由面頰下頸,循胸正中線旁開4寸,腹正中線旁開2寸,經下肢外側前緣,沿足背止於第二趾外側端的厲兌穴。共45穴。
(二)主治概要
脾胃病證 胃痛、嘔吐、腹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等。
頭面五官病證 頭痛、眩暈、面痛、口喎、眼瞼瞤動、齒痛、目赤腫痛、近視等。
神志病證 癲狂、譫語、吐舌。
熱病。
婦科病證 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等。
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下肢痿痺、中風癱瘓、足背腫痛、乳癰等。
三、足陽明胃經腧穴
(一)地倉(ST4)手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開0.4寸(指寸)
【主治】口喎、眼瞼瞤動、流涎、齒痛、頰腫等頭面五官病證。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二)頰車(ST6)
【定位】在面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中指)
【主治】口喎、口噤、齒痛、面痛等面口病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頰車穴透刺1.5~2寸。
(三)下關(ST7)
【定位】在面部,顴弓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牙關不利、面痛、齒痛、口喎等面口病證;②耳鳴、耳聾、聤耳等耳部病證。
【操作】直刺0.5~1寸。
(四)頭維(ST8)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
【定位】在頭部,額角髮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迎風流淚、眼瞼瞤動等頭面五官病證。
【操作】平刺0.5~1寸。
(五)天樞(ST25)大腸募穴
【定位】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繞臍腹痛、腹脹、便秘、洩瀉、痢疾等脾胃腸病證;②癥瘕、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症。
(六)【歸來】(ST29)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痛;②疝氣;③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帶下、陰挺等婦科病症。
【操作】直刺1~1.5寸。
(七)足三裡(ST36)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下3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脹、洩瀉、痢疾、便秘、腸癰等脾胃腸病症;②膝痛、下肢痿痺、中風癱瘓等下肢病症;③癲狂、不寐等神志病症;④氣喘,痰多;⑤乳癰;⑥虛勞諸證。
(八)上巨虛(ST37)大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下6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
【主治】①腸鳴、腹中切痛、洩瀉、便秘、腸癰等腸腑病症;②下肢痿痺、中風癱瘓等下肢病症。
【操作】直刺1~2寸。
(九)豐隆(ST40)絡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
【主治】①頭痛、眩暈等頭部病症;②癲狂;③咳嗽、哮喘、痰多等肺系病症;④下肢痿痺。
【操作】直刺1~1.5寸。
(十)內庭(ST44)滎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吐酸、洩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症;②足背腫痛;③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病症;④熱病。
參考文獻
[1]趙吉平,李瑛.針灸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石學敏.針灸推拿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