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白
sì bái
足陽明胃經 之 二
白指光明,本穴能使目明四方而光明,故名四白。別名面鼽、骨空。
針麻常用穴之一,常用於眼科手術、耳鼻喉科手術。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穴性】疏風活絡,舒筋鎮痛。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穴】
配瞳子髎、翳風、頰車,治三叉神經痛(第二支)。
配下關、頰車、地倉、顴髎、合谷,治面神經麻痺,或三叉神經痛。
配陽白、地倉、風池、頰車、合谷,治面癱,口眼歪斜。
配豐隆、太白、太衝,滌痰通絡,疏肝明目,治目翳,眼瞼瞤動,青光眼。
配太衝、睛明、豐隆,治眼瞼動、目翳、青光眼。
配陽白、瞳子髎、攢竹,治眼瞼閉合不全。
配頰車、攢竹、太陽,通經活絡,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配太陽、太衝,治目赤。
配湧泉、大杼,陰潛陽,治頭痛目。
【刺灸法】
1. 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可向上唇放射。
2. 斜刺透顴髎,透下關0.5~1寸。
3. 不宜灸。
治療面肌痙攣
用30號1寸毫針直刺四白,邊捻邊進,深0.2~0.3寸,有麻電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捻留針5~10分鐘。
出針後用特製撳針從原針孔刺入,用膠布固定5-6天出針。
隔2~3天,再如上法治。
5次為一療程。
治療膽道蛔蟲病
針刺四白透迎香,強刺激,留針30分鐘。
行針1次即可見明顯療效。
典籍摘要
《針灸甲乙經》: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
《類經圖翼》:頭痛目眩,目赤後翳,瞤動流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當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針灸大成》: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僻不能言。
出 處
《針灸甲乙經》: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顴空,足陽明脈氣所發。
歌 訣
四白承泣直下看,眶下孔處有凹陷。
目赤痛癢與目翳,頭痛眩暈或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