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之 四白 | 每日一穴

2021-02-07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四 白

sì bái

足陽明胃經 之 二


白指光明,本穴能使目明四方而光明,故名四白。別名面鼽、骨空。

針麻常用穴之一,常用於眼科手術、耳鼻喉科手術。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穴性】疏風活絡,舒筋鎮痛。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穴】

配瞳子髎、翳風、頰車,治三叉神經痛(第二支)。

配下關、頰車、地倉、顴髎、合谷,治面神經麻痺,或三叉神經痛。

配陽白、地倉、風池、頰車、合谷,治面癱,口眼歪斜。

配豐隆、太白、太衝,滌痰通絡,疏肝明目,治目翳,眼瞼瞤動,青光眼。

配太衝、睛明、豐隆,治眼瞼動、目翳、青光眼。

配陽白、瞳子髎、攢竹,治眼瞼閉合不全。

配頰車、攢竹、太陽,通經活絡,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配太陽、太衝,治目赤。

配湧泉、大杼,陰潛陽,治頭痛目。

【刺灸法】

1. 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可向上唇放射。

2. 斜刺透顴髎,透下關0.5~1寸。

3. 不宜灸。



治療面肌痙攣

用30號1寸毫針直刺四白,邊捻邊進,深0.2~0.3寸,有麻電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捻留針5~10分鐘。

出針後用特製撳針從原針孔刺入,用膠布固定5-6天出針。

隔2~3天,再如上法治。

5次為一療程。


治療膽道蛔蟲病

針刺四白透迎香,強刺激,留針30分鐘。

行針1次即可見明顯療效。


典籍摘要

《針灸甲乙經》: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

《類經圖翼》:頭痛目眩,目赤後翳,瞤動流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當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針灸大成》: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僻不能言。

出  處

《針灸甲乙經》: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顴空,足陽明脈氣所發。


歌 訣

四白承泣直下看,眶下孔處有凹陷。

目赤痛癢與目翳,頭痛眩暈或面癱。

相關焦點

  • 足陽明胃經之 梁丘 | 每日一穴
    梁 丘liang qiu足陽明胃經 之 卅四
  • 足陽明胃經之 外陵 | 每日一穴
    外 陵wài líng足陽明胃經 之 廿六外與裡相對,
  • 足陽明胃經 | 每日一穴
    【主要腧穴】45穴(左右共90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合),上巨虛(大腸下合),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豐隆(絡),解溪(經),衝陽(原),
  • 足陽明胃經之 乳根 | 每日一穴
    乳 根rǔ gēn足陽明胃經 之 十八
  • 時間醫學-----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經絡腧穴學》:足陽明絡脈,名豐隆。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頸部(會大椎),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
  • 足陽明胃經之 髀關 | 每日一穴
    髀 關bì guān足陽明胃經 之 卅一髀指大腿,關即機關
  • 足陽明胃經之 陷谷 | 每日一穴
    陷 谷xiàn gǔ足陽明胃經 之 卌三
  • 足陽明胃經之 犢鼻 | 每日一穴
    犢 鼻dú bí足陽明胃經 之 卅五犢即小牛,鼻即鼻子
  • 道醫穴解:足陽明胃經之解溪穴
    解溪穴為胃經五腧穴之經穴,五行屬火,胃經為土,此穴為火,是為土中火。傳統針法以此穴補胃經之虛,以火能生土,為土之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取解溪穴補不足。但我們這個道醫體系的針法補胃經之虛主要取足三裡。解溪穴名,傳統上的解釋主要為:此穴位於足腕陷上繫鞋帶之處,解之而開,故名為解,其穴下陷位兩筋之間凹陷如溪谷,故名解溪;故又名鞋帶穴。又有醫家認為解溪之解,其音非念解jie(三聲),當念xie(四聲),《現代漢語大辭典》解釋解(xie)為物體相連接的地方。因為解溪穴位於足腕與下肢關節相連接的地方,故名為解(xie)溪。
  • 經絡圖說——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
  • 扶陽祛痛療法之經絡講解 ——足陽明胃經
    (頞,漢字,讀作è,釋義為鼻梁 、鼻根、眉心,出處為《說文〉〉)通過這句話大家就應該明白,鼻子的病其實是可以通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治療的,並且效果非常好,日本的一位中醫師就通過陽明經的一個穴位治療感冒流鼻涕,可以做到針入鼻通的效果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所以上牙痛,我們往往會選擇內庭穴來治療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根據《靈樞·逆順肥瘦》所說「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說明:手三陰經從胸腔的內臟起,行至手指末端;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起,行至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起,行至足趾;足三陰經從足趾起,行至腹腔(胸腔)。我們可以看出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上篇)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
  • 【足陽明胃經】對人體有什麼功效, 附45個胃經穴位講解
    如果您有些毛病總是在上午7點到9點期間發作或加重,那就是胃經裡的艮土之氣運行失常,要多加保養胃經。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某些病症,咽喉、口、牙、鼻等的病症,以及胃經所經過的腿部、側面腹部、胸部和頭面部的很多毛病。上面的這些毛病都是出在胃經上,自然也能用胃經來調治。雖然一天中任何時間都可以使用胃經,但是,使用胃經的最佳時間卻是上午7點到9點。
  •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上行至鼻根部,與足太陽經脈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中,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下緣至大迎穴,沿下頜角至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過上關穴,沿髮際到達前額;面部支脈:從大迎前向下到人迎穴,沿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
  • 從頭到腳的足陽明胃經
    在講手陽明大腸經的時候說到了,與胃經在鼻翼兩側迎香穴連結,首先上於承泣因此,足陽明胃經開始於承泣穴,大家看下面這個經絡圖,可以看到有個上關穴,其實這個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那麼脾胃相表裡,和脾經連結的位置在哪呢?
  • 經絡養生——足陽明胃經,神清氣爽吃嘛嘛香
    足陽明胃經擔負著人體的消化與吸收職能,地位顯赫、責任重大,堪稱人的後天之本。因此,欲求自身的健康,就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學習,力爭全面做好足陽明胃經的維護和保養。今天開始就來說說關於足陽明胃經養生那些事!
  • 十二正經之 足陽明胃經
    屬火的炎炎夏季已經進入屬土的長夏,我們從今天開始介紹五行屬土的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是人體一條很長的經脈,它從腳經腿前,沿胸腹一直到頭,對人體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足陽明胃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本經一側45個穴位(左右兩側共90個穴位),其中15個穴位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
  • 墨菊有約: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裡
    本經脈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直行向下一支是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穴。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 十二經絡要穴用法3:足陽明胃經脈
    分支:自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嚨向下,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穴。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經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沿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分支:自膝下三寸處(足三裡穴)分出,下行至中趾外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