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劑:地黃湯

2021-02-12 山河國醫網

【處方】 生地黃汁200毫升 川升麻 白蘞 梔子仁 黃連 黃柏 當歸 赤芍 射幹 大黃 甘草(生用)各10克

【用法用量】 用水2升,煎至1.2升,去滓,入地黃汁,攪令微溫,以故帛納湯內,蘸藥拓於腫處,一日數次。

【處方】 生地黃(切,焙)60克 黃芩(去黑心)15克 當歸(切,焙)地榆(銼)柏葉(炙)艾葉(炒)各45克 伏龍肝 蒲黃各60克

【功效與作用】 主婦人血分有熱,月經不斷,綿綿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同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洗)1兩,赤茯苓(去皮)1兩,玄參(洗)1兩,石菖蒲1兩,人參(去蘆)1兩,黃耆(去蘆)1兩,遠志(去心,甘草煮)1兩,甘草(炙)1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5片煎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細切)2兩半,竹茹1兩,玄參1兩,雞蘇苗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如不能多服,細細含咽。

【處方】 生幹地黃(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羚羊角(鎊)1兩,檳榔(銼)1兩,牛膝(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丹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功效與作用】 腎臟實熱,心胸煩悶,腹脅脹急,腰重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3錢,紫菀1錢,知母1錢,白朮1錢,陳皮4分,麥冬2錢,當歸2錢,天冬1錢,甘草4分,黃芩1錢半,犀角8分。

【處方】 生地黃2兩,苦竹茹1兩,刺薊1兩,黃芩3分,豉1合,川升麻3分,黃連3分(去須),梔子仁半兩。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分2次溫服,如人行五裡再服。

【處方】 幹地黃8兩,牛膝8兩,當歸8兩,芎窮6兩,卷柏6兩,防風6兩,桂心3分,牽牛子末3分。

【功效與作用】 婦人久無子斷緒,少腹冷疼,氣不調。

【注意】 忌熱面、蕎麥、炙肉、生蔥、蕪荑、蒜、粘食等物。

【處方】 生地黃3兩(切),柳枝(銼)1合,黑豆2合。

方出《外臺》卷三十四引《廣濟方》,名見《產寶諸方》:地黃湯

【處方】 生地黃汁1升,當歸1兩(末),生薑汁3合,酒5合,童便2升。

【功效與作用】 產後心胸中煩悶,血氣澀,肋下妨不能食。惡露不快。

【用法用量】 上和煎3-4沸,去滓分服,1日令盡,間食服。

【摘錄】 方出《外臺》卷三十四引《廣濟方》,名見《產寶諸方》

方出《外臺》卷十七引《集驗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地黃湯

【處方】 生地黃5兩,香豉5合(綿裹),人參2兩,粟米5合,茯苓4兩,知母4兩,麥門冬(去心)3兩,前胡3兩,甘草2兩(炙)。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合,去滓,分4次服。

【摘錄】 方出《外臺》卷十七引《集驗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

【處方】 生地黃汁1升,川升麻2兩,白蘞2兩,梔子仁2兩,黃連2兩,黃柏1兩,當歸2兩,赤芍藥2兩,射幹2兩,川大黃2兩,甘草2兩半(銼)。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至6升,去滓,下地黃汁,攪令微溫,以故帛納湯中,蘸搨於腫上。

方出《外臺》卷三十四引《集驗方》,名見《普濟方》卷三二七:地黃湯

【處方】 生地黃8兩,芍藥5兩,香豉1升,蔥白(切)1斤,生薑4兩,甘草(炙)2兩。

【功效與作用】 女人傷於丈夫,四體沉重.噓吸頭痛。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不得重作。

【摘錄】 方出《外臺》卷三十四引《集驗方》,名見《普濟方》卷三二七

【處方】 熟幹地黃(切,焙)1兩,人參1兩,石韋(去毛)1兩,滑石3分,王不留行半兩,冬葵子(炒)半兩,車前子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遂(炒)半兩,木通半兩。

【用法用量】 每眼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幹地黃(焙)3分,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升麻半兩,龍膽(去土)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桑根白皮(銼,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處方】 赤芍3錢,當歸2錢,桂心1錢,茯苓2錢,山藥3錢,芷梢2錢,粉草3錢,生地黃3錢。

【處方】 熟幹地黃(銼)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半兩,蒺藜子(炒去角)半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半兩,續斷半兩。

【功效與作用】 消腎。腳脛瘦細,小便數,或赤似血色,臟腑虛冷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夜2服。

【處方】 生幹地黃(焙)1兩,柴胡(去苗)1兩,石膏2兩,梔子仁3分,赤小豆(生)3兩,木通(銼)3分。

【功效與作用】 心勞實熱,口瘡心煩,多笑少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14片,同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熟幹地黃2兩,黃耆(銼)3兩,桂(去粗皮)3兩,甘草(炙)3兩,當歸(切,焙)3兩,芍藥1兩,黃精(焙乾)1兩,黃芩(去黑心)1兩,麥門冬(去心,焙)5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2枚(去核),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午、夜臥再服。

方出《聖惠》卷七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五五:地黃湯

【處方】 淡竹茹1兩半,生地黃1兩半(切),桂心半兩(銼)。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盞半,煎至1盞,去滓,不拘時候,稍熱分為2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七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 生地黃(自然汁)1升(或末2兩重),生藕(自然汁,如無,用小薊汁)半升(再無,用小薊末1兩),虻蟲20個(去足翅,麩炒黃),桃仁半兩,藍葉1握(切,令幹作末),水蛭10個(麩炒),乾漆半兩(炒煙盡),大黃1兩(銼如骰子大)。

【功效與作用】 年老及年少氣虛弱者患傷寒蓄血。傷寒7-8日以後,兩手脈沉遲細微,膚冷,臍下滿,或喜或妄,或狂躁,大便實而色黑,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 生地黃湯(《此事難知》。方中乾漆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處方】 防風、羌活、黃芩、黃連、地黃、當歸、人參、茯苓各等分。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食後溫服。

【處方】 生地黃2兩(切),甘草(炙,銼)半兩,大黃半兩,升麻3分,車前子1兩。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心脾虛熱,舌根腫塞,喉痺。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下樸消末1錢匕,攪勻。食後溫服,每日3次。先針舌下兩邊出血。

【處方】 生幹地黃(焙)3兩,甘草(炙)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當歸(切,焙)2兩,羊肉(去脂,切)3斤。

【製法】 上6味,前5味銼細。將羊肉用水2鬥,煮取汁1鬥,去羊肉入諸藥,煮取7升,加蔥白1把(切),大棗14枚(擘破),再煮取6升,絞去滓。

【處方】 生地黃汁半升,竹瀝半升,獨活(去蘆頭)1兩半。

【用法用量】 將獨活為粗末。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加地黃汁1合,竹瀝1合,再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加地黃汁1合,蜜半合,生薑汁1合,更煎數沸,空腹溫服。

【處方】 生幹地黃(焙)2兩,黃芩(去黑心)1分半,當歸(切,焙)1分半,柏葉1分半,艾葉半分。

【功效與作用】 衝任氣虛,經血虛損,月水不斷,綿綿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加蒲黃1錢匕.空心、食前服。

【處方】 生地黃(切,焙)5兩,艾葉2兩,黃芩(去黑心)2兩,當歸(切,焙)2兩,地榆4兩,伏龍肝3兩,柏葉3兩,生薑(切,焙)3兩,蒲黃3兩。

【功效與作用】 婦人氣血虛損,月水不斷,綿綿不己。及婦人經血不止,顏色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處方】 地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黃耆(銼)1兩,阿膠(炙令燥)1兩,艾葉(炒,焙)3分。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處方】 熟幹地黃1兩,澤蘭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切,炒)1兩,禹餘糧(火煅醋淬)1兩。

【功效與作用】 婦人先有所脫血,或醉中房勞傷肝,致使月事不來,血枯燥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日3次。

【處方】 熟幹地黃4兩,當歸(切,焙)2兩,艾葉2兩,芎窮3兩,阿膠(炒令燥)3兩,杜仲(去粗皮,銼,炒)3兩,五加皮3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處方】 生幹地黃(切,焙)1兩,牛膝(去苗,銼)3分,芎窮3分,桂(去粗皮)3分,樸消(別研)3分,當歸(銼,炒)半兩,蒲黃(別研)半兩。

【功效與作用】 妊娠5、6月,子下腹中不出。產後5、6日,胎衣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酒各半盞,同煎7分,去滓稍熱服,連服3-5次。

【處方】 熟幹地黃(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切,焙)1兩,人參3分,柴胡(去苗)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芎窮3分,肉蓯蓉(切,酒洗,焙)1兩,黃耆(銼)1兩,芍藥3分。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洗,焙)1兩,川芎1兩,半夏(制)3分,甘草(炙)3分,南星(湯洗7次)半兩,芍藥半兩,白芷半兩,茯苓半兩,北梗半兩,前胡半兩,知母半兩,人參半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加生薑5片,烏梅1個,水煎服。

【處方】 黃芩、生地黃各等分(一方加赤芍藥,甘草)。

【功效與作用】 小兒舌苔黃,出血,舌腫,舌裂,舌生芒刺,舌卷,舌黑,舌赤等諸舌病。

【用法用量】 如舌乾燥者,與調胃承氣湯、人參白虎湯並服。

【處方】 生地黃汁1合,射幹半兩,升麻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芒消半兩,白蘞半兩,梔子仁半兩,大黃半兩,甘草1分,當歸1分。

【用法用量】 上將9味銼碎,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3-5沸,以故帛3片,浸藥汁中,交替拓腫上,每日-20次。再暖用即愈。

【處方】 幹地黃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節)1兩。

【處方】 生幹地黃1兩1分,芍藥4分,牡丹皮4分,玄參3分。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處方】 生地黃1兩,芍藥1兩,升麻1兩,木通1兩,甘草(炙)1兩,大黃(銼,微炒)1兩,知母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當歸(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耆1兩半,小麥半升,栝樓根2兩,前胡(去蘆頭)1兩半。

【處方】 生幹地黃(焙)1兩,地骨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大黃(溼紙裹煨,銼)1兩,玄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當歸(切,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藿香(取葉)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1兩,桑根白皮(銼)1兩。

【功效與作用】 心肺壅熱,上焦不利,吐血,胸中痞,口乾。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土地黃汁5合,黃明膠1兩,生藕汁3合(如無,即單用地黃汁)。

【功效與作用】 乳石髮腳氣,熱毒衝上,氣急傷肺,或吐血唾血。

【用法用量】 上先以地黃汁微火煎,令膠消盡,傾瓷器內,下藕汁攪勻,分為2服,不拘時侯。

【處方】 熟幹地黃(焙)1兩1分,芍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桂(去粗皮)3分,栝樓實3分,葛根(銼)3分,獨活(去蘆頭)3分,防風(去叉)3分。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切)1升,升麻8分,玄參8分,芍藥8分,柴胡8分,麥門冬(去心)8分,貝母6分,竹葉(切)1升,白蜜1合。

【處方】 熟地黃4兩,川當歸2兩,北芍藥1兩,川芎1兩,川牛膝1兩,三奈子1兩,杜仲(姜制)半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不拘時服。

方出《聖惠》卷四,名見《聖濟總錄》卷四十三:地黃湯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

【摘錄】 方出《聖惠》卷四,名見《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 熟幹地黃(焙)1兩1分,萆薢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乾漆(炒煙出)1兩,麻黃(去根節)1兩,細辛(去苗葉)1兩,防風(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生幹地黃(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柴胡(去苗)1兩,射幹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3分,麻黃(去根節)3分,紫菀(去苗土)3分,五味子3分,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

【功效與作用】 肺痿咽燥,咳嗽吐膿血,胸脅脹滿短氣,羸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川芎、黃芩、赤芍、牡蠣、生地、牛膝、陳皮、車前子、甘草、黃耆、人參、滑石、歸須、黃連、香附、蜂房、蒲黃(半生半炒)。

【各家論述】 補按:是方以清熱為主。用黃連、黃芩之苦寒以清上中二焦熱;用滑石、車前之甘淡以清下焦溝讀之熱;四物之苦溫酸寒以涼血養血;人參、耆草之甘溫以益氣除熱;牡蠣、蒲黃之澀以止血;香附、陳皮之辛溫苦以行氣,兼治脬中之滯血,而蜂蜜之甘寒以滋肺生津,亦清熱藥中之一小補也。

【處方】 芎、歸、白芍、熟地、人參、黃苓、術、甘草、蒼朮、陳皮、香附、黃耆、麥冬、杜仲、黃芩、大棗。

【處方】 生地1錢,芍藥1錢,白朮1錢,黃柏1錢,地榆5分。

【處方】 熟地、當歸、防風、蟬蛻、羌活、元參、大黃、黃連、白蒺藜、沙苑蒺藜、犀角、炙甘草、谷精草、木賊草。

【處方】 生幹地黃2兩半,桑白皮(洗淨,蜜炙黃)1兩,磁石(搗碎,水淘20-30次,去盡赤汁為度)2兩,枳殼(去瓤,細切,麩炒黃)半兩,羌活(去蘆)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黃芩(去皮)半兩,木通(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效與作用】 男子20歲,因瘡毒後腎經熱,有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快則覺轉重,虛鳴疼痛。耳內出膿。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1日-3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生幹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陰;桑白皮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磁石氣味辛溫,入足少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足少陽、陽明;木通氣味苦平,入手太陽,能洩丙丁之火;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因男子少壯發瘡毒後,腎經留熱,右耳聽事不真,心中常怏怏不快,轉覺重虛,耳鳴或疼痛,放以重鎮之藥,苦降之品,佐以辛散升騰,則升降和平,病自減矣。

【處方】 白芍1錢,生地黃1錢,當歸身1錢,川芎1線,羌活7分,防風7分,柴胡7分,荊薺穗(炒黑)7分,升麻(炒)7分,甘草7分,黃芩(酒炒)5分,黃連(薑汁炒)5分,黃柏(酒炒)5分,藁本5分,蔓荊子5分,紅花1分,細辛1分。

【處方】 地黃10-15錢,牙皂10-15錢,木瓜10-15錢,獨活10-15錢,當歸10-15錢,川芎10-15錢,大黃10-15錢,黃芩10-15錢,黃連10-15錢,甘草10-15錢,土茯苓10-15錢。

【處方】 熟地4錢,淮山藥(炒)2錢,杞子2錢,茯苓2錢,萸肉1錢5分,絲餅3錢。

腎有火邪,去杞子、絲餅,加澤瀉1錢5分,黃芩、知母各1錢。

【處方】 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豬苓、赤獲苓、澤瀉、甘草、山茵陳各等分。

【功效與作用】 胎受母熱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黃,身熱,大便秘,小便黃色,多啼不乳。

【用法用量】 地黃茵陳湯(《幼幼發揮.附方》)。《片玉心書》有木通。

【處方】 麥門冬(去心)5兩,生地黃(幹)5兩,人參3兩,茯苓3兩,芍藥3兩,萎蕤4兩,石膏6兩,遠志(去心)10兩,甘草3兩,白朮3兩。

【功效與作用】 脈實極。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舌赤,甚則言語不快,色不澤,飲食不為肌膚。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不拘時服。

【功效與作用】 小兒榮中熱及肺癰,鼻衄生瘡,一切丹毒。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保嬰撮要》引作「地黃散」。

如鼻衄,臨熟加生蒲黃少許;生瘡,加黃耆等分;丹毒,加防風等分。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公號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山河中醫網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我們將會做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千方百劑:地黃煎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用地黃湯送下;或只茶、酒、醋湯送下亦可,日3次。覺臟腑虛冷,早晨先服8味丸1次。【處方】 生地黃汁3升,防風2兩(去蘆頭),黃耆2兩(銼),鹿角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2兩,丹參2兩,桑寄生2兩,狗脊2兩,牛膝2兩,羊髓1升。【製法】 上為細散,先煎地黃汁,減1升,納煎藥末入汁中,次入羊髓,攪令勻,慢火煎如餳,收瓷盒中。
  • 千方百劑:地黃飲
    按:《宜明論方》卷二"地黃飲子"即本方加薄荷。主治同。【處方】 生地黃 熟地黃 何首烏(生)各9克 當歸6克 丹皮 黑參 白蒺藜(炒,去刺)僵蠶(炒)各4.5克 紅花 甘草(生)各1.5克【功效與作用】 涼血潤燥,祛風止癢。主血風瘡、旋耳瘡遷延日久,血虛化燥生風,身體或耳內生瘡如粟米,瘙癢無度,瘡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鱗屑,心煩便秘,夜不得寐。
  • 傷寒學堂——防己地黃湯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 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 防己地黃湯
    防己地黃湯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
  • 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
    青龍試註:本方來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 涼血地黃湯
    附方編輯名稱:涼血地黃湯組成:生地黃四錢、白芍藥兒、黃芩、梔子(炒)、川黃柏各二錢,牡丹皮、犀角尖、黃連各一錢,甘草五分用法:清水煎服主治:胃火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嗽水不欲咽,陽毒發斑等證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功用:涼肺胃,解熱毒,涼血止血
  • 每日學一方【百合地黃湯】
    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組成]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地黃湯
    本案患者受精神刺激後,時而扶掌大笑,時而歌哭無端,妄言錯語,似有所見,與防己地黃湯證相仿,又見舌絳無苔,脈來細數,則血虛有熱無疑,故經投防己地黃湯重用生地,並略加行氣化痰開竅之品,進退而愈。二、狂證(精神分裂症)丁德正醫案:宋某某,女,25歲。1979年3月5日入所。
  • 千方百劑:茯苓湯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九《聖濟總錄》卷一五四:茯苓湯【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旋覆花2兩,生幹地黃(微炒)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芎藭1兩半,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甘草(炙令赤色)1兩半。【製法】 上為粗末。【功效與作用】 安胎,調勻血脈。
  • 防己地黃湯醫案整理(一)
    防己地黃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 【組成】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2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牡丹皮9g 茯苓12g 澤瀉9g 青葙子9g 菊花6g 熟地黃18g 【用法】水煎服。 【化裁】1.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即知柏地黃湯加赤芍12g,鬱金12g,丹參15g。頭暈重加生地黃、天麻、石決明;視力下降明顯加枸杞子、五味子、櫧實子。水煎服。治雲霧移睛,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自感眼前蠅動蚊飛,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脈細數(屬玻璃體病)。
  • 參芪地黃湯(黃文政經驗方)
    【治驗】案一:消渴(下消)之氣陰兩虛,脾腎不足,參芪地黃湯加減治之。丁某,2004年12月7日初診。發現蛋白尿5年餘。先用六味地黃丸、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四診(2004年12月28日):夜寐尚安,腹脹消失,舌紅,苔薄白,脈細。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5g/24h。中醫診斷為氣陰兩虛,脾腎不足。方用參芪地黃湯加減。
  • 方劑選萃:通幽湯 千金地黃煎
    通幽湯(養血潤腸法)    元李杲《蘭室秘藏》     炙甘草一分 紅花一分 生地黃五分 熟地黃五分 升麻一錢
  • 【金匱要略】第五章 防己地黃湯
    風引湯。除熱癱癇。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頭風摩散方。第8條: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第9條: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洩。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洩相搏,名曰斷洩。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 吃點——百合地黃湯!
    臨床研究表面,百合地黃湯在一定濃度時有抑制腫瘤的作用,此方可與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柴胡疏幹劑合用,治療更年期憂鬱症,夜遊症,輕微腦功能失調,以及慢性疲勞綜合症,也可加沙參、麥冬、五味、貝母治療肺燥咳嗽、喘等肺系疾病,以及胸痺、心肌炎、心動過速、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肺結核、大葉性肺炎恢復期等。「臨床應用」李某,女,50歲。
  • 「四川造」熱潮不斷,中藥個護國民品牌千方百劑引關注
    ,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吸引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千方百劑、全友家居、好醫生等眾品牌商參展,帶給全國人民一場「四川造」盛宴。以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綠色藥業」)旗下綠色本草公司的千方百劑品牌而言,此次展會亮相獨具中藥文化及四川特色的牙膏、漱口水等中藥個護產品,深受眾人歡迎和認可。
  • 本草綱目:地黃
    每服半兩,空心服,白朮、枳殼煎湯調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黃丸」。12、妊娠胎動。用生地黃搗汁,煎開,加雞蛋白一枚,攪勻服下。13、產生血痛(腹中有硬塊作痛)。有熟地黃一斤、陳生薑半斤,同炒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此方名「黑神散」。14、產後中風。用生地黃五兩,搗出汁,生薑五兩,也搗成汁。以生地黃渣浸薑汁中,生薑渣浸生地黃汁中,過一夜。次日取兩藥炒黃,焙乾,研細。每服一匙,酒送下。
  • 抗擊河北疫情,千方百劑緊急捐贈免洗消毒洗手凝露防疫物資
    緊急時刻,四川千方百劑綠色本草科技公司緊急調配免洗消毒洗手凝露防疫物資,在母公司四川新綠色藥業集團的指導安排下,連同2輛在武漢抗疫中起到突顯中醫藥創新作用的集團「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中藥配方顆粒等,奔赴河北石家莊、邢臺地區,以責任先行,為生命安全「加速」,不遠千裡馳援疫區,加入到同心抗「疫」大軍。
  • 千方百劑亮相四川消費品精品展,綻放中藥個護國民品牌風採
    前不久,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吸引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千方百劑、全友家居、好醫生等眾品牌商參展,帶給全國人民一場「四川造」盛宴。展會結束後,諸多品牌備受關注。以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綠色藥業」)旗下綠色本草公司的千方百劑品牌而言,此次展會亮相獨具中藥文化及四川特色的牙膏、漱口水等中藥個護產品,深受眾人歡迎和認可。
  • 第132篇 百合地黃湯
    在《金匱要略》的原文當中,仲景提到的三個典型的百合組方,分別是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和百合雞子黃湯。百合地黃湯。這個組方的組成就是由百合和鮮地黃汁兩味藥構成。百合知母湯。這個組方由百合和知母兩味藥構成。通常用於過多流汗導致身體的水液損傷引起的「百合病」。其中知母可有效補充和固持人體的水液,也偏於「補下」。用百合來補肺寧神。 百合雞子黃湯。原文說「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