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
【組成】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2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牡丹皮9g 茯苓12g 澤瀉9g 青葙子9g 菊花6g 熟地黃18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瞳神緊小,白睛紅赤不甚,眼內乾澀不適,眼疼時輕時重,神水混濁不顯,兼見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證析】此屬葡萄膜病變。葡萄膜包括三個部分,其前段為虹膜,中段為睫狀體,後段為脈絡膜。瞳神緊小是病在虹膜,但其徵象卻在瞳孔反映最為明顯,因其縮小或參差不圓,故稱瞳神緊小或瞳神幹缺。瞳神緊小是展縮功能失常,緊縮變小。如何會呈緊縮變小?是因虹膜緊縮使然;虹膜何以緊縮?是因陰津虧損使然;陰津何以虧損?是因素體陰虛,陰不濟陽,虛火上炎,虹膜受灼,膜失津濡,緊縮而使瞳神緊小。引起瞳神緊小機理並非一端,風熱外襲者有之,肝膽溼熱者有之,風溼內侵者亦有之。此證以何為據謂系陰虛火旺?因其兼見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一派陰虛陽旺徵象,故可辨為陰虛。其基本病理是:腎陰虧損→陰不濟陽,虛火上炎→虹膜受灼,膜失津濡→虹膜緊縮→瞳神緊小→視物昏花,視力下降。
【病機】腎陰虧損,水不涵木
【治法】滋水涵木法。
【方義】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炎,水不涵木,虹膜緊縮而呈瞳神緊小。治宜補其不足之陰,瀉其有餘之陽,使其陰平陽秘,肝系筋膜得濡オ與機理相符。方用熟地黃、幹山藥補腎填精,山茱萸固精斂氣,補其腎系之精;生地黃滋陰增液,涼血和營,補其腎系之水,精水同滋則陰能濟陽,水能涵木而肝系之膜得濡,虹膜得舒則瞳神緊小之證漸愈。《靈樞・終始》謂:「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此證兼見一派陽盛徵象,自宜瀉其亢陽。故配知母清肺、胃、腎三焦之熱,黃柏瀉其相火,牡丹皮清其血熱,兼通血絡之鬱,再以青葙子白菊花清肝明目相助,滋陰降火之法備矣!火灼目竅,其位最高,若不重鎮潛陽,即當配伍沉降藥物。配人茯苓、澤瀉,不僅可使混濁之神水變清,也可導熱下行,以此組合成方,用治陰虛火炎,水不涵木證候,可謂適宜。唯其不重用生地黃壯水制火,反用熟地黃補血填精,似與本證病理不盡相符。個人認為,方中已有山藥、山茱萸兼顧腎精,還是重用生地黃為妥。
【應用】主證以外兼見陰虛火旺即可使用本方。
【化裁】
1.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即知柏地黃湯加赤芍12g,鬱金12g,丹參15g。頭暈重加生地黃、天麻、石決明;視力下降明顯加枸杞子、五味子、櫧實子。水煎服。治雲霧移睛,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自感眼前蠅動蚊飛,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脈細數(屬玻璃體病)。
2.加減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生地黃30g,牡丹皮12g,茯苓20g,澤瀉15g,知母12g,黃柏10g,女貞子20g,三七粉5g,赤芍12g,白蘞12g,地龍15g,玄參20g,金銀花20g。頭暈眼脹者加石決明、牛膝、代赭石平肝潛陽;滲出較多者加昆布、海藻軟堅散結。水煎服。治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炎屬陰虛火旺者。證見視物模糊,視物變形,視瞻有色,眼前暗影,黃斑部有滲出灶及出血,血色鮮紅;兼見乾澀昏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屬眼底病)。
3.知柏地黃合生蒲黃湯加減方(《中醫眼科學》)生地黃30g,玄參20g,牡丹皮12g,旱蓮草20g,白茅根30g,赤芍12g,地龍20g,知母12g,黃柏8g,梔子10g,澤瀉15g,茯苓20g。水煎服。治老年黃斑部變性屬陰虛火旺者。證見視力下降,眼前暗影,或視瞻有色,視物變形,起病較急,黃斑部出血較多,血色鮮紅;兼見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屬眼底病)。
【歌括】
加味知柏地黃湯;山藥山萸苓澤襄,
丹皮白菊青箱子,陰虛火旺此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