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2021-02-07 明德初心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

 

【組成】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2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牡丹皮9g 茯苓12g 澤瀉9g 青葙子9g 菊花6g 熟地黃18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瞳神緊小,白睛紅赤不甚,眼內乾澀不適,眼疼時輕時重,神水混濁不顯,兼見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證析】此屬葡萄膜病變。葡萄膜包括三個部分,其前段為虹膜,中段為睫狀體,後段為脈絡膜。瞳神緊小是病在虹膜,但其徵象卻在瞳孔反映最為明顯,因其縮小或參差不圓,故稱瞳神緊小或瞳神幹缺。瞳神緊小是展縮功能失常,緊縮變小。如何會呈緊縮變小?是因虹膜緊縮使然;虹膜何以緊縮?是因陰津虧損使然;陰津何以虧損?是因素體陰虛,陰不濟陽,虛火上炎,虹膜受灼,膜失津濡,緊縮而使瞳神緊小。引起瞳神緊小機理並非一端,風熱外襲者有之,肝膽溼熱者有之,風溼內侵者亦有之。此證以何為據謂系陰虛火旺?因其兼見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一派陰虛陽旺徵象,故可辨為陰虛。其基本病理是:腎陰虧損→陰不濟陽,虛火上炎→虹膜受灼,膜失津濡→虹膜緊縮→瞳神緊小→視物昏花,視力下降。

 

【病機】腎陰虧損,水不涵木

 

【治法】滋水涵木法。

 

【方義】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炎,水不涵木,虹膜緊縮而呈瞳神緊小。治宜補其不足之陰,瀉其有餘之陽,使其陰平陽秘,肝系筋膜得濡オ與機理相符。方用熟地黃、幹山藥補腎填精,山茱萸固精斂氣,補其腎系之精;生地黃滋陰增液,涼血和營,補其腎系之水,精水同滋則陰能濟陽,水能涵木而肝系之膜得濡,虹膜得舒則瞳神緊小之證漸愈。《靈樞・終始》謂:「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此證兼見一派陽盛徵象,自宜瀉其亢陽。故配知母清肺、胃、腎三焦之熱,黃柏瀉其相火,牡丹皮清其血熱,兼通血絡之鬱,再以青葙子白菊花清肝明目相助,滋陰降火之法備矣!火灼目竅,其位最高,若不重鎮潛陽,即當配伍沉降藥物。配人茯苓、澤瀉,不僅可使混濁之神水變清,也可導熱下行,以此組合成方,用治陰虛火炎,水不涵木證候,可謂適宜。唯其不重用生地黃壯水制火,反用熟地黃補血填精,似與本證病理不盡相符。個人認為,方中已有山藥、山茱萸兼顧腎精,還是重用生地黃為妥。

 

【應用】主證以外兼見陰虛火旺即可使用本方。

 

【化裁】

1.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即知柏地黃湯加赤芍12g,鬱金12g,丹參15g。頭暈重加生地黃、天麻、石決明;視力下降明顯加枸杞子、五味子、櫧實子。水煎服。治雲霧移睛,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自感眼前蠅動蚊飛,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脈細數(屬玻璃體病)。

 

2.加減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生地黃30g,牡丹皮12g,茯苓20g,澤瀉15g,知母12g,黃柏10g,女貞子20g,三七粉5g,赤芍12g,白蘞12g,地龍15g,玄參20g,金銀花20g。頭暈眼脹者加石決明、牛膝、代赭石平肝潛陽;滲出較多者加昆布、海藻軟堅散結。水煎服。治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炎屬陰虛火旺者。證見視物模糊,視物變形,視瞻有色,眼前暗影,黃斑部有滲出灶及出血,血色鮮紅;兼見乾澀昏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屬眼底病)。

 

3.知柏地黃合生蒲黃湯加減方(《中醫眼科學》)生地黃30g,玄參20g,牡丹皮12g,旱蓮草20g,白茅根30g,赤芍12g,地龍20g,知母12g,黃柏8g,梔子10g,澤瀉15g,茯苓20g。水煎服。治老年黃斑部變性屬陰虛火旺者。證見視力下降,眼前暗影,或視瞻有色,視物變形,起病較急,黃斑部出血較多,血色鮮紅;兼見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屬眼底病)。

 

【歌括】

加味知柏地黃湯;山藥山萸苓澤襄,

丹皮白菊青箱子,陰虛火旺此堪嘗。

相關焦點

  • 每日學一方【百合地黃湯】
    臨床研究表面,百合地黃湯在一定濃度時有抑制腫瘤的作用。[加減化裁]1、若兼瘀濁閉塞清澈之髒證,可加膽南星、石菖蒲、鬱金、茯神等。若肺燥或肺熱咳嗽者,加麥冬、沙參、貝母、甘草等潤肺止咳;心神不安者,加夜交藤,炒棗仁等寧心安神。
  • 加味防己黃芪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防己黃芪湯(《醫經會元》)【組成】防己9g 黃芪12g 白朮9g 甘草3g 蒼朮3g 薏苡仁5g 獨活3g 生薑3片 紅棗1枚【用法】水煎服。【主治】風溼相搏,客於膚表,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證析】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是本方主證;風溼相搏,客於肌表,是此證病機。
  • 女人吃知柏地黃丸功效 女人吃知柏地黃丸功效與作用
    女人吃知柏地黃丸功效六味地黃丸雖然是平補的藥,但不可當維生素天天吃。一般主張服用一個月後,停一周;或吃一周,其間停一兩天,讓身體適度休養。六味地黃丸成分有什麼?六味地黃丸成分有什麼購買時要分清楚是否單純的六味藥,如果成分增加了,可能價錢也有所不同。
  • 正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正心湯(《古今醫統》) 【組成】人參4g 茯神4g 炙甘草3g 當歸(酒洗)4g 生地黃(酒洗)4g 羚羊角粉)3g 酸棗仁(炒研)3g 遠志(去心)3g 蓮子7枚 麝香0.3g 【用法】水煎,去渣,入羚羊角粉、麝香,和勻,食後,臨臥服。
  • 大秦艽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組成】秦艽15g獨活12g羌活9g防風9g白芷9g細辛6g白朮12g茯苓12g甘草6g生地黃12g熟地黃12g白芍18g當歸9g川芎9g黃芩9g石膏18g【用法】水煎服。【主治】經絡空虛,風邪入中,突然口眼喎斜,皮膚麻木,或語言失利者。
  • 七味除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七味除溼湯(《續簡易方》)【組成】半夏曲60g 蒼朮60g 厚樸(姜制)60g 藿香葉30g 陳橘皮30g 茯苓30g 炙甘草21g 【用法】上為散,每服12g ,水一盞半,生薑7片,棗1枚,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溫服。【主治】寒溼困脾,身體重痛,腠開汗出,噁心嘔吐,大便溏洩,小便或澀或利,腰腳酸疼,腿膝浮腫。
  • ​加減龍膽瀉肝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清利肝經溼熱法。 【方義】肝經溼熱為患,治宜清利,因其熱盛溼微,應以清熱為主,才合病情。 【應用】《中醫眼科學》謂龍膽瀉湯是「清瀉肝膽實(溼)熱之著名方劑,可治肝膽實(溼)熱之內外障眼病。臨證可用於感染性角膜炎,色素層炎,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期,急性視神經炎及視網膜炎等屬於肝膽實(溼)熱者」。此方是治感染性角膜炎之變化方,清熱解毒藥物甚多,用此以治感染性眼病,可謂合拍。
  • 常見的知柏地黃丸,隨意亂用,會引發這些副作用
    知柏地黃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成藥,也正是因為它的常見,讓很多人在平時會經常使用到它。很多人在自己感覺到頭暈耳聾、喉嚨腫痛、牙痛等現象時,都會隨便服用知柏地黃丸,認為它的功效比較強大,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卻不知知柏地黃丸的功效是有限的,而且隨意服用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 【方劑】柏葉湯
    治法:溫經化瘀,涼血止血。         方劑:柏葉湯合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加味。側柏葉15g  艾葉炭6g  炮姜6g  童便(入煎)100ml  水牛角(先浸、先煎)30g  生地(切薄、黃酒浸)30g  生白芍30g  丹皮炭10g  阿膠(烊衝)10g  烏梅炭10g  仙鶴草30g  海螵蛸20g,3劑。
  • 調胃承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組成】大黃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 【用法】先煮大黃、甘草,湯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溫服,或1次服完。【主治】1.陽明燥熱,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象滑數。2.熱結陽明,蒸蒸發熱,或譫語,或心煩,或胸中痛,苔黃而燥,脈滑而數。
  •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組成】冬桑葉10g杏仁10g枇杷葉(刷去毛)3片真阿膠(烊化)6g麥門冬6g胡麻仁(炒研)3g人參10g甘草3g石膏15g【用法】水煎,頻頻熱服。【治法】清宣燥熱,養陰益氣法。【方義】溫燥犯肺,津氣兩傷,法當清宣燥熱,養陰益氣,使感受燥熱得清,痺鬱肺氣宣降,損失津氣得補,諸證才可向愈。此方用桑葉清宣燥氣,杏仁、枇杷葉宣降肺氣,石膏清解肺熱,是為消除病因,調理功能而設。阿膠、麥冬、胡麻滋潤肺陰,人參、甘草補益肺氣,是為津氣兩虛而設。合而成方,能呈清宣燥熱,津氣雙補功效。
  • 加味葛根苓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葛根苓連湯(新方)【組成】葛根15g 黃芩10g 黃連10g 金銀花30g 牡丹皮12g 白芍12g 芒硝10g 馬齒莧汁3匙【用法】前6味水煎,湯成去滓,納芒硝、馬齒莧汁,分三次服,1日量。兼見驚厥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半粒和服。【主治】小兒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 涼血地黃湯
    歌訣知柏青槐熟地歸。
  • 青龍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青龍五苓湯(自製方) 【組成】麻黃10g 桂枝15g 乾薑10g 細辛6g 白芍10g 甘草10g 半夏15g 五味子10g 白朮20g 茯苓20g 豬苓20g 澤瀉30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用法】水煎3次,和勻,分3次服,1日量。
  • 方劑選萃:通幽湯 千金地黃煎
    通幽湯(養血潤腸法)    元李杲《蘭室秘藏》     炙甘草一分 紅花一分 生地黃五分 熟地黃五分 升麻一錢
  • 分消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分消湯(《萬病回春》)【組成】蒼朮(米泔浸炒)6g 白朮6g 陳皮6g 厚樸(薑汁制)6g 枳實(炒)6g 砂仁5g 木香2g 香附5g 大腹皮5g 豬苓5g 澤瀉5g 茯苓6g 【用法】加生薑1片,燈草1團,水煎服。氣急加沉香;腫脹加萊菔子;脅痛面黑是氣臌,去白朮,加青皮。【主治】中滿臌脹,兼治脾虛發腫。
  • 通乳散結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通乳散結湯(《婦科治療學》) 【組成】全瓜蔞一個   青皮9g   絲瓜絡9g   橘絡6g   橘葉3片  通草6g   鬱金6g   刺蒺藜12g   蒲公英15g 【用法】水煎服。 【治法】疏肝清熱,通乳散結法。 【方義】肝氣鬱結,經絡不通,法當疏肝通絡。故方用青皮、橘葉、橘絡、鬱金疏肝氣,解鬱結,通經絡,散結滯。刺蒺藜疏肝散結,《神農本草經》謂本品能治「乳難」;絲瓜絡行血通絡,《簡便方》曾單用本品治療「乳汁不通」,可見二藥治乳汁不通有一定療效。通草下氣通乳,蒲公英、全瓜蔞清熱散結,解毒消腫。
  •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方劑名】十味溫膽湯,出自《世醫得效方》。
  • 方劑選萃: 聖愈湯 桃紅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     當歸 赤芍藥 生地黃 川芎 桃仁 紅花     水煎服
  • 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
    青龍試註:本方來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