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燥救肺湯
方藥分析: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燥名劑,出自《醫門法律》,由清代醫家喻嘉言所創。具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之功效,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臨床常見症狀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
-
方劑選萃:清燥救肺湯 潤燥滲溼湯
清燥救肺湯 (甘涼滋潤法)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 經霜桑葉三錢,去枝、梗 石膏二錢五分
-
每日學一方【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組成]
-
清燥救肺湯在皮膚科中的運用
(2) 老年瘙癢症 患者皮膚乾燥,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協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可投本方合四物湯治療。 清燥救肺湯,為治燥劑,具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之功效。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臨床常用於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漢城孝貞經方惠民工作室】解析: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
-
貝母瓜蔞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主治】肺有燥痰,咳嗽,咯痰不利,咽喉乾燥咽痛,苔少而幹。【證析】此方所治,屬於肺燥有痰機理。以咳嗽、咯痰不利為主證,咽喉乾燥,苔少而幹為其辯證依據。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宣肅,才能敷布津液於體表,通調水道於三焦,故稱肺為水之上源。如果熱傷肺系,津為熱灼,煉液成痰,痰阻氣道,肺失清肅,遂成咳痰不利。何以知是津為熱灼,煉液為痰?
-
除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除溼湯(《是齋百一選方》)【組成】半夏15g 川樸15g 蒼朮15g 藿香葉10g 陳皮10g 茯苓10g 甘草3g 白朮12g 制附子15g 【用法】附子先煮1小時,餘藥後下,湯成,去滓,分3次溫服。【主治】一切中溼自汗,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
-
青龍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主治】風寒束表,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兼見惡寒、鼻塞、流涕、喉癢,舌苔水滑,脈象浮緊或弦緩。 【證析】咳嗽、痰多,是本方主證;風寒束表,氣鬱津凝,是此證病機;其餘徵象,是其辨證依據。肺合皮毛,主表。風寒侵襲,肺衛首當其衝。
-
調胃承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組成】大黃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 【用法】先煮大黃、甘草,湯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溫服,或1次服完。【主治】1.陽明燥熱,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象滑數。2.熱結陽明,蒸蒸發熱,或譫語,或心煩,或胸中痛,苔黃而燥,脈滑而數。
-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 【組成】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2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牡丹皮9g 茯苓12g 澤瀉9g 青葙子9g 菊花6g 熟地黃18g 【用法】水煎服。因其兼見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一派陰虛陽旺徵象,故可辨為陰虛。其基本病理是:腎陰虧損→陰不濟陽,虛火上炎→虹膜受灼,膜失津濡→虹膜緊縮→瞳神緊小→視物昏花,視力下降。 【病機】腎陰虧損,水不涵木 【治法】滋水涵木法。 【方義】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炎,水不涵木,虹膜緊縮而呈瞳神緊小。
-
旋代赭石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旋代赭石湯(《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15g 代赭石25g 半夏10g 生薑25g 人參10g 炙甘草15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1日量。 【主治】1.中虛濁阻,氣逆不降,胃脘痞硬,噫氣、嘔惡、反胃,苔白膩,脈弦者。
-
清營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由於邪初傳營,氣分之熱未盡,故身熱口渴,苔黃而燥。若氣分熱勢已微,營分熱邪偏盛,蒸騰營氣上潮於口,則反不渴,故口渴與否是熱在氣分或營分偏多偏少的辨證依據。熱邪傳營,伏於陰分,入夜陽氣內歸營陰,與熱相合,故身熱以入夜尤甚為特徵。熱入營陰,灼及心包,則神明欲亂而時有譫語。熱傷血絡,血有外溢之勢而斑疹隱隱。舌為心之苗,營分有熱,血變濃稠,故舌絳。熱入營分,心功能亢進,故脈數;營陰受損,脈失充填,故脈細。
-
治肺八法
導讀:今天說說治肺的八種方法。直接治肺之法,常用的有宣肺、肅肺、清肺、瀉肺、溫肺、潤肺、補肺、斂肺八法,凡是醫生,人人會用。其中宣肺、肅肺二法最為常用,但其概念卻有被誤解之處。宣 肺宣者通也,肺主氣,氣宜通暢。
-
黃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黃苓湯(《傷寒論》)【組成】黃芩30g 芍藥20g 炙甘草20g 大棗12枚【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服。【主治】肝脾不和,下利腹痛,身熱口苦,舌質紅,脈弦數。【證析】下利腹痛是本方主證,用臟腑辨證定位,病位在脾。兼見身熱口苦,舌紅脈數,用八綱辨證定性,病性屬熱。
-
中醫治法:攻裡法的總結篇………………
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尤效。但必辨其為毒火宜急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鑑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之類,對症酌用。風火宜疏下,如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清心湯(丹溪心法方)之類。
-
加味葛根苓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葛根苓連湯(新方)【組成】葛根15g 黃芩10g 黃連10g 金銀花30g 牡丹皮12g 白芍12g 芒硝10g 馬齒莧汁3匙【用法】前6味水煎,湯成去滓,納芒硝、馬齒莧汁,分三次服,1日量。兼見驚厥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半粒和服。【主治】小兒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
清金化痰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清金化痰湯(《醫學統旨》)【組成】黃芩12g 山梔12g 知母15g 瓜蔞仁15g 貝母9g 麥冬9g 橘皮9g 茯苓9g 桔梗9g 桑白皮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1日量。【主治】熱痰壅肺,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象濡數。【證析】咳嗽有痰,為本方主症,由此而知病位在肺。
-
柴桂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柴桂五苓湯(自製方) 【組成】柴胡25g 黃芩10g 半夏10g 生薑15g 人參15g 甘草10g 大棗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白朮15g 茯苓15g 澤瀉20g 牡丹皮15g 牡蠣20g 【用法】水煎服。1日1劑,連服數劑。
-
沙參麥冬湯
方藥分析: 沙參麥冬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醫潤燥名劑。本方具有甘寒生津,清養肺胃之功效,主治燥傷肺胃或肺胃陰津不足之咽幹口燥,乾咳痰少而粘,或不熱或發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本方病機乃燥傷肺胃,津液虧損。故治宜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
藿樸夏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藿樸夏苓湯(《醫原》)【組成】藿香10g 淡豆豉10g 白蔻仁3g 厚樸6g 半夏10g 杏仁6g 茯苓10g 豬苓6g 澤瀉6g 生薏苡仁20g 【用法】水煎服。【主治】溼溫,溼盛熱微,身熱不渴,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白滑,脈濡者。【證析】此證屬於溼阻中焦,溼盛熱微機理。
-
增液湯
肺與大腸相表裡,故用麥冬甘寒,滋肺增液,生津潤腸以潤燥,為佐藥。三藥合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溫病條辨》卷二),養陰增液而清熱,使腸燥得潤,大便自下,故名之曰「增液湯」。【配伍特點】重劑鹹寒甘潤,增水行舟,寓瀉於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