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苓湯(《傷寒論》)
【組成】黃芩30g 芍藥20g 炙甘草20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服。
【主治】肝脾不和,下利腹痛,身熱口苦,舌質紅,脈弦數。
【證析】下利腹痛是本方主證,用臟腑辨證定位,病位在脾。兼見身熱口苦,舌紅脈數,用八綱辨證定性,病性屬熱。下利而兼腹痛,是因腸道攣急,腸道之所以攣急,是因膜絡痙攣,肝主周身筋膜,所以下利與腹痛並見是肝木乘脾所致。綜上,此證的基本病理是外邪相侵,津氣宣發之機被阻,內歸腸道,氣鬱化熱,津凝為溼,腸道攣急,溼熱下注,成為下利腹痛。
【病機】肝脾不和,溼熱下注。
【治法】清熱止利,柔肝緩急法。
【方義】下利而兼腹痛,顯然是因腸道攣急,致使飲食所化之糜不待腸道吸收,立即被迫下行。所以,欲達止利目的,必須緩其腸道急迫,欲緩腸道急迫,必須柔肝緩急。此證病性屬熱,又當清熱,柔肝清熱並舉,才能全面兼顧。故本方以黃芩為主藥,清腸胃肝膽之熱。胃腸邪熱得清,身熱下利等證可愈;肝膽之熱去,口苦等證亦可隨之而解。白芍為柔肝佳品,甘草、大棗為緩急要藥,通過柔肝緩急,可解腸道攣急而止腹痛,可緩腸道急迫而止瀉利。四藥合用,共呈清熱止利,柔肝緩急功效。
學習此方,應該注意三點:
①病機:此證病位雖在腸道而病機牽涉到肝,蓋腹痛下利皆因腸膜攣急而肝主筋膜故也。
②治法:清熱是解其氣鬱所化之熱,柔肝緩急是解其腸道之急,一是針對流動的基礎物質施治,一是針對固定的組織結構施治,這種雙管齊下的治療措施,為學者提供了良好的思維範例。
③黃芩與芍藥間的配伍關係:此方除治洩瀉以外,又能治療下痢。鄒潤安說:「仲景用黃芩有三偶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偶;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偶;溼熱阻中者,與黃連為偶。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洩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清溼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溼。之械鬥,但去其鬥者,未平其致鬥之怒,鬥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洩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溼也。」此證的下痢,由於熱邪迫血下洩所致。故黃芩與芍藥同用,一「開血分之結」,一「洩迫血之熱」。
【應用】本方既可治療熱瀉腹痛,又可治療痢疾。治痢可隨證加入清熱解毒的黃連、苦參、地榆;涼血的地榆、牡丹皮之類,療效始著。
【化裁】
1.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傷寒論》即本方加半夏、生薑。治黃芩湯證兼嘔逆者。可用於熱性胃腸嘔瀉病變。
2.黃芩芍藥湯(驗方)即本方去大棗。治熱瀉腹痛及火升鼻衄。治鼻衄加青蒿、青黛、梔子、牡丹皮,療效更好。
【歌括】
黃芩湯用芍草棗,清熱止利止痛好,
肝木乘脾痛瀉痢,柔肝緩急建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