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2022-01-30 明德初心

黃苓湯(《傷寒論》)

【組成】黃芩30g 芍藥20g 炙甘草20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服。

【主治】肝脾不和,下利腹痛,身熱口苦,舌質紅,脈弦數。

【證析】下利腹痛是本方主證,用臟腑辨證定位,病位在脾。兼見身熱口苦,舌紅脈數,用八綱辨證定性,病性屬熱。下利而兼腹痛,是因腸道攣急,腸道之所以攣急,是因膜絡痙攣,肝主周身筋膜,所以下利與腹痛並見是肝木乘脾所致。綜上,此證的基本病理是外邪相侵,津氣宣發之機被阻,內歸腸道,氣鬱化熱,津凝為溼,腸道攣急,溼熱下注,成為下利腹痛。

【病機】肝脾不和,溼熱下注。

【治法】清熱止利,柔肝緩急法。

【方義】下利而兼腹痛,顯然是因腸道攣急,致使飲食所化之糜不待腸道吸收,立即被迫下行。所以,欲達止利目的,必須緩其腸道急迫,欲緩腸道急迫,必須柔肝緩急。此證病性屬熱,又當清熱,柔肝清熱並舉,才能全面兼顧。故本方以黃芩為主藥,清腸胃肝膽之熱。胃腸邪熱得清,身熱下利等證可愈;肝膽之熱去,口苦等證亦可隨之而解。白芍為柔肝佳品,甘草、大棗為緩急要藥,通過柔肝緩急,可解腸道攣急而止腹痛,可緩腸道急迫而止瀉利。四藥合用,共呈清熱止利,柔肝緩急功效。

學習此方,應該注意三點:

①病機:此證病位雖在腸道而病機牽涉到肝,蓋腹痛下利皆因腸膜攣急而肝主筋膜故也。

②治法:清熱是解其氣鬱所化之熱,柔肝緩急是解其腸道之急,一是針對流動的基礎物質施治,一是針對固定的組織結構施治,這種雙管齊下的治療措施,為學者提供了良好的思維範例。

③黃芩與芍藥間的配伍關係:此方除治洩瀉以外,又能治療下痢。鄒潤安說:「仲景用黃芩有三偶焉。氣分熱結者,與柴胡為偶;血分熱結者,與芍藥為偶;溼熱阻中者,與黃連為偶。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不能洩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清溼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溼。之械鬥,但去其鬥者,未平其致鬥之怒,鬥終未已也。故黃芩協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芍藥能洩迫血之熱;協黃連能解熱生之溼也。」此證的下痢,由於熱邪迫血下洩所致。故黃芩與芍藥同用,一「開血分之結」,一「洩迫血之熱」。

【應用】本方既可治療熱瀉腹痛,又可治療痢疾。治痢可隨證加入清熱解毒的黃連、苦參、地榆;涼血的地榆、牡丹皮之類,療效始著。

【化裁】

1.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傷寒論》即本方加半夏、生薑。治黃芩湯證兼嘔逆者。可用於熱性胃腸嘔瀉病變。

2.黃芩芍藥湯(驗方)即本方去大棗。治熱瀉腹痛及火升鼻衄。治鼻衄加青蒿、青黛、梔子、牡丹皮,療效更好。

【歌括】

黃芩湯用芍草棗,清熱止利止痛好,

肝木乘脾痛瀉痢,柔肝緩急建功勞。

相關焦點

  • 除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除溼湯(《是齋百一選方》)【組成】半夏15g 川樸15g 蒼朮15g 藿香葉10g 陳皮10g 茯苓10g 甘草3g 白朮12g 制附子15g 【用法】附子先煮1小時,餘藥後下,湯成,去滓,分3次溫服。【主治】一切中溼自汗,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陽虛自汗,呼吸少氣。
  • 正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正心湯(《古今醫統》) 【組成】人參4g 茯神4g 炙甘草3g 當歸(酒洗)4g 生地黃(酒洗)4g 羚羊角粉)3g 酸棗仁(炒研)3g 遠志(去心)3g 蓮子7枚 麝香0.3g 【用法】水煎,去渣,入羚羊角粉、麝香,和勻,食後,臨臥服。
  • 大秦艽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組成】秦艽15g獨活12g羌活9g防風9g白芷9g細辛6g白朮12g茯苓12g甘草6g生地黃12g熟地黃12g白芍18g當歸9g川芎9g黃芩9g石膏18g【用法】水煎服。【主治】經絡空虛,風邪入中,突然口眼喎斜,皮膚麻木,或語言失利者。
  • 通乳散結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通乳散結湯(《婦科治療學》) 【組成】全瓜蔞一個   青皮9g   絲瓜絡9g   橘絡6g   橘葉3片  通草6g   鬱金6g   刺蒺藜12g   蒲公英15g 【用法】水煎服。 【治法】疏肝清熱,通乳散結法。 【方義】肝氣鬱結,經絡不通,法當疏肝通絡。故方用青皮、橘葉、橘絡、鬱金疏肝氣,解鬱結,通經絡,散結滯。刺蒺藜疏肝散結,《神農本草經》謂本品能治「乳難」;絲瓜絡行血通絡,《簡便方》曾單用本品治療「乳汁不通」,可見二藥治乳汁不通有一定療效。通草下氣通乳,蒲公英、全瓜蔞清熱散結,解毒消腫。
  • 分消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分消湯(《萬病回春》)【組成】蒼朮(米泔浸炒)6g 白朮6g 陳皮6g 厚樸(薑汁制)6g 枳實(炒)6g 砂仁5g 木香2g 香附5g 大腹皮5g 豬苓5g 澤瀉5g 茯苓6g 【用法】加生薑1片,燈草1團,水煎服。氣急加沉香;腫脹加萊菔子;脅痛面黑是氣臌,去白朮,加青皮。【主治】中滿臌脹,兼治脾虛發腫。
  • 加味葛根苓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葛根苓連湯(新方)【組成】葛根15g 黃芩10g 黃連10g 金銀花30g 牡丹皮12g 白芍12g 芒硝10g 馬齒莧汁3匙【用法】前6味水煎,湯成去滓,納芒硝、馬齒莧汁,分三次服,1日量。兼見驚厥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半粒和服。【主治】小兒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 調胃承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組成】大黃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 【用法】先煮大黃、甘草,湯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溫服,或1次服完。【主治】1.陽明燥熱,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象滑數。2.熱結陽明,蒸蒸發熱,或譫語,或心煩,或胸中痛,苔黃而燥,脈滑而數。
  • 青龍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青龍五苓湯(自製方) 【組成】麻黃10g 桂枝15g 乾薑10g 細辛6g 白芍10g 甘草10g 半夏15g 五味子10g 白朮20g 茯苓20g 豬苓20g 澤瀉30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用法】水煎3次,和勻,分3次服,1日量。
  • ​旋代赭石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旋代赭石湯(《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15g 代赭石25g 半夏10g 生薑25g 人參10g 炙甘草15g 大棗12枚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1日量。 【主治】1.中虛濁阻,氣逆不降,胃脘痞硬,噫氣、嘔惡、反胃,苔白膩,脈弦者。
  • 聰耳益氣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聰耳益氣湯(《景嶽全書・古方八陣》) 【組成】黃芪30g 人參 白朮 炙甘草 當歸(酒洗)各15g 陳皮10g 升麻 柴胡各6g 石菖蒲 荊芥 防風各1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氣虛耳鳴,兼見心悸氣短,舌淡脈弱。
  • ​附子八物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附子八物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附子15~60g 生薑10~30g 桂枝10~20g 白朮15~30g 獲苓15~30g 白芍10~20g 甘草5~10g 人參10~20g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1日量。
  • 柴桂五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柴桂五苓湯(自製方) 【組成】柴胡25g 黃芩10g 半夏10g 生薑15g 人參15g 甘草10g 大棗10g 桂枝15g 白芍15g 白朮15g 茯苓15g 澤瀉20g 牡丹皮15g 牡蠣20g 【用法】水煎服。1日1劑,連服數劑。
  • 七味除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七味除溼湯(《續簡易方》)【組成】半夏曲60g 蒼朮60g 厚樸(姜制)60g 藿香葉30g 陳橘皮30g 茯苓30g 炙甘草21g 【用法】上為散,每服12g ,水一盞半,生薑7片,棗1枚,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溫服。【主治】寒溼困脾,身體重痛,腠開汗出,噁心嘔吐,大便溏洩,小便或澀或利,腰腳酸疼,腿膝浮腫。
  • ​清金化痰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清金化痰湯(《醫學統旨》)【組成】黃芩12g 山梔12g 知母15g 瓜蔞仁15g 貝母9g 麥冬9g 橘皮9g 茯苓9g 桔梗9g 桑白皮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1日量。【主治】熱痰壅肺,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象濡數。【證析】咳嗽有痰,為本方主症,由此而知病位在肺。
  •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知柏地黃湯(《中醫眼科學》) 【組成】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2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牡丹皮9g 茯苓12g 澤瀉9g 青葙子9g 菊花6g 熟地黃18g 【用法】水煎服。 【病機】腎陰虧損,水不涵木 【治法】滋水涵木法。 【方義】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炎,水不涵木,虹膜緊縮而呈瞳神緊小。治宜補其不足之陰,瀉其有餘之陽,使其陰平陽秘,肝系筋膜得濡オ與機理相符。
  • 加味防己黃芪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加味防己黃芪湯(《醫經會元》)【組成】防己9g 黃芪12g 白朮9g 甘草3g 蒼朮3g 薏苡仁5g 獨活3g 生薑3片 紅棗1枚【用法】水煎服。【主治】風溼相搏,客於膚表,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證析】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是本方主證;風溼相搏,客於肌表,是此證病機。
  • 藿樸夏苓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藿樸夏苓湯(《醫原》)【組成】藿香10g 淡豆豉10g 白蔻仁3g 厚樸6g 半夏10g 杏仁6g 茯苓10g 豬苓6g 澤瀉6g 生薏苡仁20g 【用法】水煎服。【主治】溼溫,溼盛熱微,身熱不渴,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白滑,脈濡者。【證析】此證屬於溼阻中焦,溼盛熱微機理。
  • 清燥救肺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組成】冬桑葉10g杏仁10g枇杷葉(刷去毛)3片真阿膠(烊化)6g麥門冬6g胡麻仁(炒研)3g人參10g甘草3g石膏15g【用法】水煎,頻頻熱服。【治法】清宣燥熱,養陰益氣法。【方義】溫燥犯肺,津氣兩傷,法當清宣燥熱,養陰益氣,使感受燥熱得清,痺鬱肺氣宣降,損失津氣得補,諸證才可向愈。此方用桑葉清宣燥氣,杏仁、枇杷葉宣降肺氣,石膏清解肺熱,是為消除病因,調理功能而設。阿膠、麥冬、胡麻滋潤肺陰,人參、甘草補益肺氣,是為津氣兩虛而設。合而成方,能呈清宣燥熱,津氣雙補功效。
  • 羌活勝溼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組成】羌活 獨活各9g 防風 藁本 川芎 蔓荊子各6g 甘草3g【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主治】寒溼在表,頭痛、頭重,腰背重痛,或一身盡疼,不能轉側,惡寒微熱,脈浮者。 【證析】此為寒溼在表證候。
  • 貝母瓜蔞散(《中醫治法與方劑》
    【治法】潤肺化痰法。【方義】此方專為燥痰而設。肺燥而見咳痰不利,故用貝母、瓜蔞清熱化痰,天花粉生津潤燥,憑藉三藥清燥熱而化痰濁之功,使熱去痰消,肺氣宣肅有權,其咳自然向愈。欲治痰者當先杜其生痰之源,欲絕生痰之源當使水液運行無阻,欲使水液運行無阻當調脾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