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

2021-03-04 啟東傳統中醫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

【方劑名】十味溫膽湯,出自《世醫得效方》。

【組成】半夏、枳實、陳皮各三兩(各90克),白茯苓一兩半(45克),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各一兩(各30克),粉草半兩(15克)。

【用法】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不拘時服。

【功效】益氣養血,化痰寧心。

【主治】主治心虛膽怯,痰濁內擾,觸事易驚,驚悸不眠,夜多噩夢,短氣自汗,耳鳴目眩,四肢浮腫,飲食無味,胸中煩悶,坐臥不安,舌淡苔膩,脈沉緩。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管神經症、抑鬱症、失眠等病症。

  【方解】本方即《三因方》溫膽湯減去清膽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人參、熟地黃、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而成,故本方無清熱之功,而增補養心神之力,組成化痰寧心的方劑。方中二陳燥溼化痰、健脾滲溼,倬溼去痰消而寧神;熟地黃滋養心血;遠志、棗仁、五味子養心安神,斂心氣止汗;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炙甘草補益心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心,安神寧志,行氣豁痰之功。

  與本方在組成、功效相近的方劑有《醫示金鑑》所載「加味溫膽湯」「清熱化痰湯」,《證治準繩》所載「十味溫膽湯」,《六因條辨》所載「清心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症方論》所載「溫膽湯」,《雜病源流犀燭》所載「清心溫膽湯」。

  【現代研究】臨床報導也見於治療震後神經衰弱、膽心症候群、高脂血症、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慢性腸炎、支氣管哮喘、不孕症、頸性眩暈等證屬心虛膽怯、痰濁內擾的病症。實驗研究表明,溫膽湯具有調節大腦皮層功能作用,調節植物神經而緩解冠狀動脈痙攣,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方歌】

       溫膽湯方減竹茹,

       加以參地酸棗仁,

       再添五味子遠志,

       益氣養血寧心神。

相關焦點

  •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香貝歸芍散
    特別是香附、浙貝母二味藥,作為本人常用的藥對, 實際上從香貝養榮湯提取出來。《醫宗金鑑》香貝養榮湯(香附、貝母、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桔梗、甘草)其中香附藥性辛、微苦,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作用,個人認為香附偏入血分,不同於柴胡偏入氣分。
  • 朱進忠丨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的十味溫膽湯(上)
    擬十味溫膽湯加減: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0克,麥冬10 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藥進10劑,精神、食慾均正常。家屬、患者均歡喜異常。適應證:氣血俱衰,痰濁阻滯,痰多或不多,昏迷或失語,或癱瘓緩縱不收,心悸失眠,煩躁易怒,舌苔白或黃白而膩,脈虛大弦滑。
  • 梅國強先生運用柴胡溫膽湯的經驗(上篇)
    《外臺秘要》卷十七病後不得眠證下,有《集驗》溫膽湯,其方與今所常用之溫膽湯,有一定差異,故略而不論。今臨床常用者,多據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卷十之溫膽湯:由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炙)一兩,茯苓一兩半。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服。此法基本為煮散法,而今主要作為湯劑使用。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每天行色匆匆,不是擔心前程,就是擔心職位,成家前擔心找不好自己的另一半,成家後有了小孩,又擔心孩子的學業,孩子大了,自己的父母已年過古稀,父母的身體健康又成了擔心的問題,生活的壓力一直跟著自己,這難免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時候有些人承受不住這些壓力,身體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特別是情緒失調,五志過極的現象就會發生,今天我介紹的這個方劑就與情緒有關
  • 【中藥方劑】藿樸夏苓湯
    【方劑名】藿樸夏苓湯,出自清·《醫原》。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腹瀉、消化不良合併慢性胃炎、手足口病等病症。(《中國臨床研究》2012年第9期)  2.消化不良合併慢性胃炎:以加味藿樸夏苓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疊慢性胃炎35例,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十莫沙必利片治療34例,療程4周,以症狀消失程度及臨床症狀積分.3個月內復發率為療效評價指標。
  • 臨床常用的28個經典方劑(珍藏)
    《神農本草經》: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1]小青龍湯 - 小青龍湯的來源小青龍湯來源於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
  • 【中藥方劑】菖蒲鬱金湯
    【方劑名】菖蒲鬱金湯,出自清·《溫病全書》。  【主治】主治主伏邪風溫,辛涼發汗後,表邪雖解,暫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則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識時昏時清,夜多譫語,四肢厥而脈陷,脈數舌絳。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失眠症、腦卒中後抑鬱症等病症。
  • 【中藥方劑】玉真散
    【方劑名】玉真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瘋犬咬傷,更用漱口水洗淨,搽傷處。  【功效】祛風止痙。  【主治】主治破傷風,症見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帕金森病、慢性滑膜炎、肩關節炎、面神經麻痺;還可以用於帶下病、狂犬病、跌打損傷、肌筋膜炎等病症。
  • 【今日方劑】羌活勝溼湯
    方劑釋義本方主治為風溼在表,其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溼地,風溼之邪侵襲肌表所致。風溼之邪客於太陽經脈,經氣不暢,致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風溼在表,宜從汗解,故以祛風勝溼為法。方中羌活、獨活共為君藥,二者皆為辛苦溫燥之品,其辛散祛風,味苦燥溼,性溫散寒,故皆可祛風除溼、通利關節。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中藥方劑】保元湯
    【方劑出處】保元湯,明·《博愛心鑑》。  【組成】人參一錢、黃芪三錢、甘草一錢、肉桂五至七分。  【用法】水煎服。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白細胞減少症、胃脘痛等病症。  1.冠心病心力衰竭:保元湯結合西醫常規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7例,並與西醫常規治療56例相對照,以心衰控制、心功能提高為療效評價標準。結果:治療組顯效15例,有效35例,無效6例,惡化1例,總有效率87.72%。
  • 【中藥方劑】化陰煎
    【方劑名】化陰煎,出自明·《景嶽全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前列腺增生、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病症。  1.前列腺增生:以加減化陰煎隨證加減治療62例,療程20日,可連服2~3個療程,以臨床症狀消失、殘餘尿量測定小於20毫升、直腸指診、前列腺體大小、形態及質地恢復正常為顯效標準。結果:顯效24例,佔38.7%,有效34例,佔54.8%,無效4例,佔6.5%,總有效率93.5%。
  • 簡析溫膽湯
    9.頑固性失眠  本方加酸棗仁、珍珠母、龍齒。10.慢性胃炎  本方加麥芽、砂仁、玫瑰花。11.胃/十二指腸潰瘍  本方加木香、川楝子、白及。12.帕金森病  本方加鉤藤、厚樸、靈磁石。患者自訴數月前下放到五七幹校以來,由於政治審查等問題的幹擾,情緒一直處於低落狀態。自覺胸悶心悸,不思飲食,嘔吐呃逆。失眠嚴重,且常在睡夢中驚醒。白天焦慮不安,頭重頭暈,身倦乏力。月經不調,乳房作脹。症狀嚴重時情緒悲觀絕望,甚至厭世。幾個月來體重減輕了十來斤。患者在五七幹校中心醫務室內科就診,服藥及接受理療後未見顯效,因而轉來中醫科。
  • 【中藥方劑】啟膈散
    【方劑名】啟膈散,清·《醫學心悟》  【組成】沙參三錢(9克)、丹參一錢(3克)、茯苓一錢(3克)、川貝母一錢五分(4.5克)、鬱金五分(1.5克)、砂仁殼四分(1.2克)、荷葉蒂兩個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食管瘞、胃賁門癌、胃食管反流病、賁門失弛緩症、食管功能性疾病等病症;也用於治療梅核氣、胸痺等上焦,中焦相關部位病症。  1.食管癌:本方加減聯合化療治療食管癌40例,與單純化療組42例對照。以WHO制定的實體瘤療效評定標準和生活質量積分評定療效,化療期間同時服用本方加減方。
  • 【方劑】柏葉湯
    【方義】方以柏葉之清降,折其上逆之熱,童便之寒降,引其下行,乾薑、艾葉之辛溫,溫守中陽,使脾能統血,氣能攝血。四藥又有止血作用,能夠直接治療出血主證。此方溫中與清降並行,就其結構分析,是清肝與溫脾並舉的配伍形式;就其治法而言,仍屬溫陽止血法則。原方用馬通汁(馬糞用水化開濾汁澄清)合煮三藥,此處換成童便易於收集。此藥祛瘀、止血兼而有之,尤宜於跌僕損傷及產後失血。
  • 【中藥方劑】左歸飲
    【方劑名】左歸飲,明·《景嶽全書》。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更年期症候群、冠心病、白細胞減少等病症。  1.更年期症候群:本方隨證加味治療婦女更年期症候群40例,與更年康治療30例對照,療程為2個月。臨床療效評價以自覺症狀明顯好轉為顯效;自覺症狀改善,異常感覺減輕為有效;自覺症狀無改善為無效。結果:治療組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優於對照組總有效率63%。
  • 【中藥方劑】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方劑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出自漢·《傷寒論》。別稱「苓桂術甘湯」。  【組成】茯苓四錢(12克)、桂枝三錢(9克)、白朮三錢(9克)、甘草二錢(6克)。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合併脂肪肝、冠心病心絞痛、精神藥物所致肥胖症等病症。  1.充血性心力衰竭:將1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常規給予洋地黃毒苷及利尿劑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3個月為1個療程。以心功能糾正至I級,症狀、體徵基本消失,各項檢查基本恢復正常為臨床近期治癒標準。
  • 祛痰劑·燥溼化痰劑·溫膽湯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後世醫家加入茯苓,故有溫膽湯從「二陳湯化裁」之論。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