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劑·燥溼化痰劑·溫膽湯

2021-03-04 醫之艾灸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

【用量】: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60g,陳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g,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現代用法:加生薑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鬱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義】: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洩,氣鬱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淨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溼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溼,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且生薑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薑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鬱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症自愈。

【運用】:本方為治療膽鬱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

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後世醫家加入茯苓,故有溫膽湯從「二陳湯化裁」之論。

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

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

溫膽湯臨床常用於久病之後有痰飲鬱蓄,未能盡消,加之胸膈餘熱未清,胸脅氣機失和,因而產生虛煩驚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飲的常用方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清脾胃鬱熱,枳實破滯去痰。全方無治膽之藥,但有清痰利氣,調暢氣機之功。氣機調和則膽之痰熱自去,邪去則正安,至於有「溫膽」之名,實則是因「膽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溫和膽腑」。《醫方集解》錄溫膽湯為和解劑,屬於調和肝胃的常用方,對肝胃不和,痰熱為患之胸悶口苦,噁心嘔吐,虛煩不眠均有很好的療效。

臨床若見心氣不足加人參、炒棗仁,心中煩熱加黃連、麥冬、梔子,口舌乾燥加麥冬、花粉,脾虛便溏加白朮、山藥。

【相關閱讀】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認為本方主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並在《傷寒心法要訣·匯方》中以歌訣形式概括其主證為「口苦嘔涎煩驚悸」。但現在臨床上運用本方可以治療許多病證,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方名考識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於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於清而不在於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麼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

中醫認為肝屬剛髒,性喜條達而忌抑鬱,膽喜寧靜而惡煩擾。《備急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由於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能條達。如果痰熱邪氣客於肝膽,則肝膽失其溫和則發病。欲復其性,必先去其痰熱,痰熱去則膽氣自和而溫,因此用「溫膽湯」作為方劑的命名。

病因病機

溫膽湯證的發病原因及機理,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傷,如惱怒,抑鬱,思慮不決等,都能影響肝膽而使氣機不利,不能順其生長發陳之性,於是木氣鬱而土氣不達,土氣不達則易生痰溼;氣鬱日久則化熱,痰與熱因氣鬱而交阻,則內擾肝膽為患。

2)飲食內傷:如嗜食肥甘,過於飲酒喝茶,以致素體痰溼壅盛,日久蘊而化熱,內犯肝膽而成疾。

3)外邪所傷:如外受溼熱,或被暑溼所傷,或大病後痰飲未消,餘熱未盡,痰熱擾於肝膽而為病。

總之,痰壅氣鬱,肝膽失於疏洩,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痰、氣、火三者交鬱,就形成了「溫膽湯」證。

主治病證

溫膽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多種病證,但根據臨床所見,其主要脈證是:頭目眩暈或疼痛,失眠,心煩,噁心,嘔吐,心悸,胸脅脹滿或疼痛,膽怯易驚。舌質紅絳,舌體胖大,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或數。

其主證分析如下:肝膽風火相煽,挾痰熱上擾,壅閉清陽之位,故頭目眩暈或疼痛;肝膽氣鬱而失於決斷,神魂無主,所以心悸而善驚;痰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寧,失眠而多夢不安;木鬱土壅,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出現泛惡欲吐,納呆;肝膽氣鬱,使其經脈不利,則胸脅脹滿或疼痛。

此外,痰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各種兼挾證比較多見,或挾溼熱;或挾食滯;或挾陽亢,或挾風陽入絡等證。

臨床運用特點

凡用溫膽湯,一定要掌握其加減變化的基本規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病證而取效的關鍵。

1)柴芩溫膽湯:治療少陽氣鬱化火,經氣不利比較嚴重,如胸脅苦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疼痛或氣竄作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少陽氣鬱,發越少陽火鬱,而能利少陽樞機。若脅下痞硬,加生牡蠣、川楝;胸脅疼痛引背者,則加片薑黃、南紅花。

2)黃連溫膽湯:治療痰熱擾心而熱勢較重,以心煩不安或失眠為主。火熱重者再加黃芩,以清洩膽腑火熱之邪。

3)歸芍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陰血虧虛。肝為藏血之髒,體陰而用陽。氣鬱化火,最易耗損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肢體麻木,肢體拘急痙攣或肢顫,或周身竄痛,舌質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當歸、白芍滋養肝血;若頭暈或頭痛以月經為甚,上方再加白薇、黨參;頭脹痛者加夏枯草,巔頂頭痛加川芎、白蒺藜,後腦痛加桂枝;陰虛嚴重而舌質光絳者,可加生地或烏梅。

4)龍牡溫膽湯:治療膽氣虛怯,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怖而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志,同時加大茯苓劑量,以加強其安神的功效。嚴重者,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與龍齒。

5)桃紅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血瘀脈阻,出現神呆或健忘,舌質有瘀斑,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脈,嚴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6)丹梔溫膽湯:治療痰熱內蘊,少陽相火鬱勃,出現心煩不安或煩熱汗出等,加丹皮、山梔以洩少陽相火。若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午後低熱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7)鬱蒲溫膽湯:治療痰熱蘊於胸膈,痺阻氣機而見胸悶胸疼等,加鬱金、菖蒲豁痰利氣以開痺。若善太息或心中懊憹者,加佛手、香附;或由於痰溼上蒙心竅而出現神呆不語或語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開竅,嚴重者加遠志、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8)蒼柏溫膽湯:治療痰熱挾溼熱下注,而見腰膝疼痛,尿黃短不利,婦女帶下多等,加蒼朮、黃柏清下焦溼熱。帶下黃穢加土茯苓,椿根皮;溼邪重而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9) 黛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相火鬱勃而擾心犯肺,出現躁煩神狂多夢,或咳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殼清肝涼血,滌痰化結。痰多加瓜蔞仁、枇杷葉;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10)羚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肝陽上亢動風,眩暈耳鳴或昏僕,腰膝酸軟,或肢麻、肢顫,加羚羊角、鉤藤平息肝風。

11)蠶蠍溫膽湯:治療痰熱動風入絡而見肢體麻木,項強疼痛或肢體拘急痙攣者,加全蠍、僵蠶蟲類搜剔之品以通經活絡。

12)硝黃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胃家實滯者,症見腹脹滿,大便乾結或不爽,加大黃、芒硝或風化硝通腑洩熱,以和胃氣。

以上所舉的12種兼挾證,常常伴隨著主證而出現,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能將以上所說的各種證治規律及特點熟記於心中,臨證時審察病機之所變,病證之所偏重而加減變化不拘一格,則用方投藥,多能取效。


病案舉例

病案一:唇舌感覺異常

楊某,女,59歲。得病已5年,屢治無效。自稱其右側唇與舌體感覺熱而麻,如塗辣椒末,而左側唇舌則感覺寒涼如冰。每日晨起必定先嘔吐痰涎數口,而且心悸易驚,少寐多夢,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用溫膽湯加膽星、竹瀝、黛蛤散,服六劑後諸症全消。

病案二:心胸憋悶

張某,女,32歲。病從驚嚇而得,心胸憋悶,有時氣上衝胸,心中煩亂難忍,必須奔出戶外,大聲喊叫才覺舒緩。夜寐不佳,多夢,善畏,情志嘿然。舌質紅苔白,脈沉弦。用溫膽湯加鬱金、菖蒲、香附、青皮、丹皮、白芍,服二十餘劑,逐漸獲愈。

病案三:幻覺幻視

王某,女,30歲。素常膽怯善驚,如果一人獨居,往往幻見一屋老幼媦集,並向之吃吃而笑,非常森人。經常失眠,夜多噩夢,頭痛,心煩口苦。舌質絳苔黃厚,脈滑數。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龍骨、牡蠣、夏枯草、梔子等,進退十餘劑而安。

病案四:身體振顫

朱某,女,21歲。平時膽怯易驚,少寐多夢。近日來每天午後周身振顫但無寒熱,飲食尚可,經帶也正常。只見面色黧黑,舌苔白膩,脈沉滑。此為痰氣內鬱,肝膽神魂不潛,挾有血虛動風之象。用溫膽湯去甘草加鉤藤、當歸、白芍、熟地、香附、鬱金、膽星,四劑愈。

病案五:失眠

張某,女,58歲。患失眠已有一個多月,經常感覺心中煩悶而難以入睡,或睡後亂夢紛紜,常被夢中景物所驚醒,心悸,聞聲則驚。舌質紅苔薄,脈弦。其證每因情志鬱怒而加劇。用柴芩溫膽湯加黃連粉、夜交藤、夜合花,服四劑即能安寐。

病案六:抽搐

周某,男,5歲。患小兒驚風,四肢不時抽搐,受驚嚇後更加嚴重。舌苔膩,脈滑。用溫膽湯去生薑、甘草,加天竺黃、天麻、鉤藤、龍膽草、全蠍,連服五劑而抽搐止。

病案七:狂躁

武某,男,22歲。一年前精神受到劇烈刺激而患病。神情默默或多言不止,心煩不眠,時而狂躁不安,西醫診斷為:狂躁型精神分裂症,曾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大便幹,舌質紅絳,脈弦滑。證屬陽火亢盛,挾痰擾心,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鬱金、菖蒲、青黛、海蛤殼,並送服紫雪丹。連服四劑,神志轉清,言答正常。續用上方加減調治而愈。

病案八:眩暈

李某,男,41歲。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伴心悸,汗出,嘔吐酸苦。舌質紅苔白,脈弦細。用歸芍溫膽湯加白薇、石斛、石決明、龍膽草、生龍牡,服六劑而眩暈止。半個月後,天旱不雨,溽熱襲人,病證又發作,上方加青黛、滑石、鮮荷葉進退而愈。

病案九:頭痛

溫某,女,27歲。患前額脹痛,伴頭暈,泛惡欲吐已2年,近來發作頻繁,每月2次。舌苔白膩,脈弦滑。用溫膽湯加夏枯草、菊花、黃芩、當歸、白芍。服藥四劑,頭痛若失。

病案十:熱極似寒

王某,男,44歲。患者常覺有一股寒氣從少腹向上衝逆,或向四肢滾滾流動,所到之處,寒冷麻木不堪忍耐。雖在炎暑烈日之下,也必須穿棉褲棉鞋才覺舒服。曾用附子一次量達30克也毫無反應。其人身材高大,雙目炯炯有神,大便常,小便黃短,口苦噁心,胃脘作脹。舌苔白膩,六脈弦數有力。這是肝膽氣鬱,鬱極化火,火極似水反見寒象。用柴芩溫膽湯加當歸、白芍、全蠍、青黛、滑石、龍膽草、梔子、青皮,前後加減共服九劑,寒流不作,身已覺溫,能脫去棉褲棉鞋。後用四逆散調治。


【歌訣】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鬱痰擾諸證除。

PS: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多多傳揚,幫助更多人了解養生知識,遠離疾病的痛苦。

醫之艾灸,艾產品、砭石產品,廠家直銷,貨真價實,艾條,艾絨,艾柱,艾灸發熱貼,坐灸儀,砭石系例等,產品齊全,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到微店看看,如果您是店面,養生館,個人用量大,還可以訂製,享優惠哦!加盟代理熱線:13853687565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55581517@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蓮溪(微信號:13853687565)

有什麼想諮詢的問題都可以給小灸留言哦,小灸會根據大家反饋的問題和想了解的問題更新公眾號,喜歡的話記得關注小灸哦!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左下角有一個「穴位查找」的工具,你點進去後,可以找到所有的經絡穴位,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穴位知識。

 戳下方「閱讀原文」名師帶你學艾灸!

相關焦點

  • 【加減溫膽湯泡腳,給男人多一點關注】
    在解剖學中,膽只是個「容器」,就是肝臟分泌的膽汁用不了就通過濃縮之後存儲在這裡,如果突然吃肉多,再做為援兵開赴前線…所以膽是可以摘掉的,最多,我就不存儲了,直接把膽汁流到十二指腸不就完了麼?於是,各種先進的手術接踵而至,開腹,腹腔鏡,微創,介入…幾分鐘,輕而易舉地,把膽囊拿掉了,唉,您還別說,不疼了,好了!我們先來說說膽在中醫裡的位置。肝膽同屬木,肝為陰木主生發,膽為陽木,主生火。
  • 驚悸:慌慌不定如人捕,龍薈丸 VS 溫膽湯 | 唱醫雅言•驚悸門
    【方義】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洩,氣鬱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淨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簡析溫膽湯
    患者自訴數月前下放到五七幹校以來,由於政治審查等問題的幹擾,情緒一直處於低落狀態。自覺胸悶心悸,不思飲食,嘔吐呃逆。失眠嚴重,且常在睡夢中驚醒。白天焦慮不安,頭重頭暈,身倦乏力。月經不調,乳房作脹。症狀嚴重時情緒悲觀絕望,甚至厭世。幾個月來體重減輕了十來斤。患者在五七幹校中心醫務室內科就診,服藥及接受理療後未見顯效,因而轉來中醫科。
  • 為什麼用苦寒藥燥溼,辛溫藥潤燥?
    顯然,要去溼,首先要使陽氣不能蒸騰,苦為寒藥,它能夠壓制陽氣,因此苦能夠燥溼。比如中藥的三黃,即黃連、黃芩、黃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那就是燥溼。很多人一直不能理解,三黃是清熱的,為什麼能夠燥溼,其實原因就在於壓制陽氣,水蒸騰為溼,如果不蒸騰了,溼氣就控制了,三黃主要就是去火的。溼與燥相對應,明白了如何去溼,就知道了如何潤燥?
  • 柴芩溫膽湯,上熱下寒方,二丹湯,四逆排寒方,到底該如何選?
    主體質是痰溼體質,溼熱體質和氣鬱體質的人,首選泡腳方是柴芩溫膽湯。溫膽湯是化痰溼的主方,我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又加了柴胡和黃芩來調肝膽,柴胡有一定的疏肝作用,所以氣鬱體質也適合柴芩溫膽湯的。泡腳神方溫膽湯,調理改善這12種常見症狀,誰用誰知道。
  •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
    臨床實用方劑輯錄  十味溫膽湯【方劑名】十味溫膽湯,出自《世醫得效方》。
  • 每日學一方【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歌訣]厚樸溫中陳草苓
  • 用它泡腳:理氣開鬱、燥溼化痰....適合燥熱的三伏天
    如果你也會情緒低落,(因為痰溼比較重,阻礙陽氣運行,所以不容易開心)溫膽湯為千年祛溼化痰的古方,原本是用來喝的方劑,後來被藥師調整成溫膽湯足浴包。對於脾虛有溼的人來說,脾胃的吸收能力還不如腳底的經絡吸收的好,吃東西不如泡腳,讓腳底的經絡,把古方中的有效成分吃下去。
  • 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能主治: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溼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用法用量:內服一般炮製後使用,3~9g。
  • 仲聖說藥 | 厚樸——化溼藥,具有燥溼消痰,下氣平喘之效
    相關條文: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方組: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幹蘇葉二兩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溫胃散寒、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現代研究】陳皮主要含有揮髮油藥理研究表明,陳皮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排除腸道內積氣、抗胃潰瘍、保肝、利膽、祛痰、平喘、加強心臟收縮力、擴張冠脈、降低血壓、縮短出學疑血時間、免疫抑制、抗炎和抗過敏等作用。
  • 黃芩,清熱燥溼的的藥,善於清肺熱,治少陽,要預防燥傷正常津液
    歸肺、脾、胃、肝、膽、大腸、膀胱經。看這個歸經就多了,說明它治療的範圍廣,可治肺,可治脾胃,可治肝膽,可治腸道膀胱。具體的功效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怎麼來運用它呢?從它的功效來入手,我們分四種情況下用它。
  • 千古名方二陳湯,燥溼化痰是良方
    王泰林(字旭高)在內科臨證處方時用藥居於前10位的有茯苓、橘皮、半夏、白朮、甘草、當歸、麥門冬、白芍藥、杏仁、鮮地黃,以入中焦脾胃為主,且茯苓、橘皮、半夏、甘草為二陳湯中主要藥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注重脾胃並善用二陳湯隨證加減的辨治特點。
  • 【中內】各種「X痰湯」,傻傻分不清楚怎麼辦?!
    癇病(休止期)肝火痰熱龍膽瀉肝湯+滌痰湯中風陰閉滌痰湯+蘇合香丸關格腎陽衰微毒擾心神急用參附湯+蘇合香丸;繼用滌痰湯導痰湯(南星、半夏、枳實、茯苓、橘紅、甘草、生薑)燥溼化痰,行氣開鬱。咳嗽痰熱鬱肺清金化痰湯心衰(變證附方)痰飲阻肺清金化痰湯+千金葦莖湯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溼痰證。
  • 養生∣食譜:春砂仁,調脾醒胃,溫腎燥溼
    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湯、縮砂散等著名健脾養胃方,就以春砂仁為君藥,古人稱其為:「為醒脾調胃要藥。」春砂仁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腎經,化溼開胃,溫脾行氣,溫中陽,潤腎燥,多用於溼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洩瀉,對溼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所以,在暑溼季節和寒溼季節,都可用春砂仁入膳。
  • 龍膽-清熱燥溼藥
    二、別名地膽頭、磨地膽、鹿耳草。三、圖片 九、功效清熱燥溼,瀉肝膽火。十、應用1.溼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溼疹瘙癢;2.肝火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強中,驚風抽搐。《中國藥典》規定龍膽含龍膽苦苷(C16H20O9)不得少於3.0%,堅龍膽含龍膽苦苷(C16H20O9)不得少於1.5%;飲片龍膽含龍膽苦苷(C16H20O9)不得少於2.0%,堅龍膽含龍膽苦苷(C16H20O9)不得少於1.0%。
  • 精油作為天然黏液溶解劑和祛痰劑
    祛痰劑是一種通過增加潤滑作用,促進黏液從呼吸道排出的介質。在呼吸系統疾病期間,黏液溶解劑能夠降低聚積黏液的粘度。當黏液流動性更強時,呼吸道纖毛可以更快地移動,從而清潔呼吸道。 黏液溶解劑通常與祛痰劑結合使用,以獲得更快的效果。富含植物素的精油,其化學結構中含有酮和內酯基團,如馬鞭草酮、側柏酮、香芹酮、隱品酮、胡薄荷酮、薄荷酮和松樟酮,是極好的黏液溶解劑。
  • 天南星的功效與作用:燥溼化痰消腫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藥性說明】天南星辛開苦洩,溫燥化痰,既除經絡風痰,又除脾胃溼痰,長於息風止痙,適於風痰諸證及頑痰咳喘,為溫燥性烈之品。  【天南星的功效與作用】  燥溼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 中草藥材|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
    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痺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脾胃氣虛,不思飲食,倦怠無力,慢性腹瀉,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虛汗,以及小兒流涎者宜食。胃脹腹脹,氣滯飽悶者忌食。  山薊、楊枹薊、術、山芥、天薊、 山姜、山連、山精、乞力伽、冬白朮。
  • 清熱燥溼藥——黃芩
    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1.用於溼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溼熱瀉痢、黃疸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