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
【用量】: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60g,陳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g,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現代用法:加生薑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鬱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義】: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洩,氣鬱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淨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溼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溼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溼,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且生薑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薑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鬱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症自愈。
【運用】:本方為治療膽鬱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
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後世醫家加入茯苓,故有溫膽湯從「二陳湯化裁」之論。
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
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
溫膽湯臨床常用於久病之後有痰飲鬱蓄,未能盡消,加之胸膈餘熱未清,胸脅氣機失和,因而產生虛煩驚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飲的常用方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清脾胃鬱熱,枳實破滯去痰。全方無治膽之藥,但有清痰利氣,調暢氣機之功。氣機調和則膽之痰熱自去,邪去則正安,至於有「溫膽」之名,實則是因「膽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溫和膽腑」。《醫方集解》錄溫膽湯為和解劑,屬於調和肝胃的常用方,對肝胃不和,痰熱為患之胸悶口苦,噁心嘔吐,虛煩不眠均有很好的療效。
臨床若見心氣不足加人參、炒棗仁,心中煩熱加黃連、麥冬、梔子,口舌乾燥加麥冬、花粉,脾虛便溏加白朮、山藥。
【相關閱讀】
《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認為本方主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並在《傷寒心法要訣·匯方》中以歌訣形式概括其主證為「口苦嘔涎煩驚悸」。但現在臨床上運用本方可以治療許多病證,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方名考識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於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於清而不在於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麼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
中醫認為肝屬剛髒,性喜條達而忌抑鬱,膽喜寧靜而惡煩擾。《備急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由於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能條達。如果痰熱邪氣客於肝膽,則肝膽失其溫和則發病。欲復其性,必先去其痰熱,痰熱去則膽氣自和而溫,因此用「溫膽湯」作為方劑的命名。
病因病機
溫膽湯證的發病原因及機理,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傷,如惱怒,抑鬱,思慮不決等,都能影響肝膽而使氣機不利,不能順其生長發陳之性,於是木氣鬱而土氣不達,土氣不達則易生痰溼;氣鬱日久則化熱,痰與熱因氣鬱而交阻,則內擾肝膽為患。
2)飲食內傷:如嗜食肥甘,過於飲酒喝茶,以致素體痰溼壅盛,日久蘊而化熱,內犯肝膽而成疾。
3)外邪所傷:如外受溼熱,或被暑溼所傷,或大病後痰飲未消,餘熱未盡,痰熱擾於肝膽而為病。
總之,痰壅氣鬱,肝膽失於疏洩,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痰、氣、火三者交鬱,就形成了「溫膽湯」證。
主治病證
溫膽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多種病證,但根據臨床所見,其主要脈證是:頭目眩暈或疼痛,失眠,心煩,噁心,嘔吐,心悸,胸脅脹滿或疼痛,膽怯易驚。舌質紅絳,舌體胖大,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或數。
其主證分析如下:肝膽風火相煽,挾痰熱上擾,壅閉清陽之位,故頭目眩暈或疼痛;肝膽氣鬱而失於決斷,神魂無主,所以心悸而善驚;痰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寧,失眠而多夢不安;木鬱土壅,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出現泛惡欲吐,納呆;肝膽氣鬱,使其經脈不利,則胸脅脹滿或疼痛。
此外,痰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各種兼挾證比較多見,或挾溼熱;或挾食滯;或挾陽亢,或挾風陽入絡等證。
臨床運用特點
凡用溫膽湯,一定要掌握其加減變化的基本規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病證而取效的關鍵。
1)柴芩溫膽湯:治療少陽氣鬱化火,經氣不利比較嚴重,如胸脅苦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疼痛或氣竄作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少陽氣鬱,發越少陽火鬱,而能利少陽樞機。若脅下痞硬,加生牡蠣、川楝;胸脅疼痛引背者,則加片薑黃、南紅花。
2)黃連溫膽湯:治療痰熱擾心而熱勢較重,以心煩不安或失眠為主。火熱重者再加黃芩,以清洩膽腑火熱之邪。
3)歸芍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陰血虧虛。肝為藏血之髒,體陰而用陽。氣鬱化火,最易耗損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肢體麻木,肢體拘急痙攣或肢顫,或周身竄痛,舌質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當歸、白芍滋養肝血;若頭暈或頭痛以月經為甚,上方再加白薇、黨參;頭脹痛者加夏枯草,巔頂頭痛加川芎、白蒺藜,後腦痛加桂枝;陰虛嚴重而舌質光絳者,可加生地或烏梅。
4)龍牡溫膽湯:治療膽氣虛怯,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怖而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志,同時加大茯苓劑量,以加強其安神的功效。嚴重者,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與龍齒。
5)桃紅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血瘀脈阻,出現神呆或健忘,舌質有瘀斑,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脈,嚴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6)丹梔溫膽湯:治療痰熱內蘊,少陽相火鬱勃,出現心煩不安或煩熱汗出等,加丹皮、山梔以洩少陽相火。若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午後低熱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7)鬱蒲溫膽湯:治療痰熱蘊於胸膈,痺阻氣機而見胸悶胸疼等,加鬱金、菖蒲豁痰利氣以開痺。若善太息或心中懊憹者,加佛手、香附;或由於痰溼上蒙心竅而出現神呆不語或語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開竅,嚴重者加遠志、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8)蒼柏溫膽湯:治療痰熱挾溼熱下注,而見腰膝疼痛,尿黃短不利,婦女帶下多等,加蒼朮、黃柏清下焦溼熱。帶下黃穢加土茯苓,椿根皮;溼邪重而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9) 黛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相火鬱勃而擾心犯肺,出現躁煩神狂多夢,或咳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殼清肝涼血,滌痰化結。痰多加瓜蔞仁、枇杷葉;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10)羚鉤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肝陽上亢動風,眩暈耳鳴或昏僕,腰膝酸軟,或肢麻、肢顫,加羚羊角、鉤藤平息肝風。
11)蠶蠍溫膽湯:治療痰熱動風入絡而見肢體麻木,項強疼痛或肢體拘急痙攣者,加全蠍、僵蠶蟲類搜剔之品以通經活絡。
12)硝黃溫膽湯: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胃家實滯者,症見腹脹滿,大便乾結或不爽,加大黃、芒硝或風化硝通腑洩熱,以和胃氣。
以上所舉的12種兼挾證,常常伴隨著主證而出現,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能將以上所說的各種證治規律及特點熟記於心中,臨證時審察病機之所變,病證之所偏重而加減變化不拘一格,則用方投藥,多能取效。
病案舉例
病案一:唇舌感覺異常
楊某,女,59歲。得病已5年,屢治無效。自稱其右側唇與舌體感覺熱而麻,如塗辣椒末,而左側唇舌則感覺寒涼如冰。每日晨起必定先嘔吐痰涎數口,而且心悸易驚,少寐多夢,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用溫膽湯加膽星、竹瀝、黛蛤散,服六劑後諸症全消。
病案二:心胸憋悶
張某,女,32歲。病從驚嚇而得,心胸憋悶,有時氣上衝胸,心中煩亂難忍,必須奔出戶外,大聲喊叫才覺舒緩。夜寐不佳,多夢,善畏,情志嘿然。舌質紅苔白,脈沉弦。用溫膽湯加鬱金、菖蒲、香附、青皮、丹皮、白芍,服二十餘劑,逐漸獲愈。
病案三:幻覺幻視
王某,女,30歲。素常膽怯善驚,如果一人獨居,往往幻見一屋老幼媦集,並向之吃吃而笑,非常森人。經常失眠,夜多噩夢,頭痛,心煩口苦。舌質絳苔黃厚,脈滑數。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龍骨、牡蠣、夏枯草、梔子等,進退十餘劑而安。
病案四:身體振顫
朱某,女,21歲。平時膽怯易驚,少寐多夢。近日來每天午後周身振顫但無寒熱,飲食尚可,經帶也正常。只見面色黧黑,舌苔白膩,脈沉滑。此為痰氣內鬱,肝膽神魂不潛,挾有血虛動風之象。用溫膽湯去甘草加鉤藤、當歸、白芍、熟地、香附、鬱金、膽星,四劑愈。
病案五:失眠
張某,女,58歲。患失眠已有一個多月,經常感覺心中煩悶而難以入睡,或睡後亂夢紛紜,常被夢中景物所驚醒,心悸,聞聲則驚。舌質紅苔薄,脈弦。其證每因情志鬱怒而加劇。用柴芩溫膽湯加黃連粉、夜交藤、夜合花,服四劑即能安寐。
病案六:抽搐
周某,男,5歲。患小兒驚風,四肢不時抽搐,受驚嚇後更加嚴重。舌苔膩,脈滑。用溫膽湯去生薑、甘草,加天竺黃、天麻、鉤藤、龍膽草、全蠍,連服五劑而抽搐止。
病案七:狂躁
武某,男,22歲。一年前精神受到劇烈刺激而患病。神情默默或多言不止,心煩不眠,時而狂躁不安,西醫診斷為:狂躁型精神分裂症,曾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大便幹,舌質紅絳,脈弦滑。證屬陽火亢盛,挾痰擾心,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鬱金、菖蒲、青黛、海蛤殼,並送服紫雪丹。連服四劑,神志轉清,言答正常。續用上方加減調治而愈。
病案八:眩暈
李某,男,41歲。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伴心悸,汗出,嘔吐酸苦。舌質紅苔白,脈弦細。用歸芍溫膽湯加白薇、石斛、石決明、龍膽草、生龍牡,服六劑而眩暈止。半個月後,天旱不雨,溽熱襲人,病證又發作,上方加青黛、滑石、鮮荷葉進退而愈。
病案九:頭痛
溫某,女,27歲。患前額脹痛,伴頭暈,泛惡欲吐已2年,近來發作頻繁,每月2次。舌苔白膩,脈弦滑。用溫膽湯加夏枯草、菊花、黃芩、當歸、白芍。服藥四劑,頭痛若失。
病案十:熱極似寒
王某,男,44歲。患者常覺有一股寒氣從少腹向上衝逆,或向四肢滾滾流動,所到之處,寒冷麻木不堪忍耐。雖在炎暑烈日之下,也必須穿棉褲棉鞋才覺舒服。曾用附子一次量達30克也毫無反應。其人身材高大,雙目炯炯有神,大便常,小便黃短,口苦噁心,胃脘作脹。舌苔白膩,六脈弦數有力。這是肝膽氣鬱,鬱極化火,火極似水反見寒象。用柴芩溫膽湯加當歸、白芍、全蠍、青黛、滑石、龍膽草、梔子、青皮,前後加減共服九劑,寒流不作,身已覺溫,能脫去棉褲棉鞋。後用四逆散調治。
【歌訣】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鬱痰擾諸證除。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55581517@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蓮溪(微信號:13853687565)
有什麼想諮詢的問題都可以給小灸留言哦,小灸會根據大家反饋的問題和想了解的問題更新公眾號,喜歡的話記得關注小灸哦!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左下角有一個「穴位查找」的工具,你點進去後,可以找到所有的經絡穴位,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穴位知識。
戳下方「閱讀原文」名師帶你學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