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劑:地黃煎

2021-02-12 山河國醫網

【處方】 生地黃120克(取汁)鹿角膠30克(搗碎,炒黃。如無鹿膠,則以透明阿膠代之)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童便150毫升加溫,入薑汁少許調下。

【處方】 生地黃3斤(取汁),乾漆1兩,牛膝半兩。

【製法】 上為細末,將地黃汁於銀器內慢火熬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驚恐憂思,意所不快,氣鬱抑而不舒,則乘於血,氣滯則血結,以致經候頓然不行, (疒丂)痛,上攻心腹欲死;或因不行,積結漸漸成塊,臍腹下如覆杯。

【製法】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入水相和,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陰益血,退熱。主婦人血風勞,心忪,發熱不退。肝脾血虛發熱,內熱晡熱,盜汗作渴,體倦,筋骨疼痛,筋脈拘攣,血虛發躁,虛熱生痰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用地黃湯送下;或只茶、酒、醋湯送下亦可,日3次。覺臟腑虛冷,早晨先服8味丸1次。

【處方】 生地黃汁3升,防風2兩(去蘆頭),黃耆2兩(銼),鹿角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2兩,丹參2兩,桑寄生2兩,狗脊2兩,牛膝2兩,羊髓1升。

【製法】 上為細散,先煎地黃汁,減1升,納煎藥末入汁中,次入羊髓,攪令勻,慢火煎如餳,收瓷盒中。

【處方】 生地黃汁半升,牛蒡根汁3合,蜜3合,黃丹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鉛霜1分(研),太陰玄精半兩(研)。

【製法】 上合和令勻,入銀器內重湯煮,用槐枝子不住手攪,看色紫即傾入瓷盒中盛。

【處方】 生地黃汁5兩,酥1兩,生薑汁1兩,蜜1兩,鹿角膠半兩。

【製法】 先將地黃汁安鍋內,慢火煎,手不住攪,約5-6沸,下酥,又5-6沸,下蜜,次下膠,又下薑汁,慢火煎,候如稀餳即住火。

【功效與作用】 小兒疳勞,肺氣熱,咳嗽,四肢漸瘦,心肺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準繩.幼科》引作「幹地黃煎」。

【處方】 生地黃汁1升,藕汁1升,生薑汁2合,蜜4合。

【功效與作用】 產後虛勞百病,血氣不調,腹肚結痛,血暈昏憒,心煩躁,不多下食。

【用法用量】 上相和,煎如稀餳,每服1匙,空心溫酒調下。

【處方】 生地黃1升,淡竹葉1升,生薑1升,車前草1升,幹藍(切)1升,丹參4兩,玄參4兩,茯苓2兩,石膏5兩,赤蜜1升。

【功效與作用】 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2-3沸,分3次服。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地黃滋肝腎真陰,幹藍引領淡竹、車前等味降洩諸經遊火,又鬚生姜、赤蜜辛甘滋養肺氣,不使虛陽留宿於上。然蜜有赤白之分,白者補而赤者瀉,兩不移易之定法。

【處方】 生地黃汁3升,生葛汁1升,生玄參汁1升,大黃2兩,升麻2兩,梔子仁3兩,麻黃3兩,犀角3兩,石膏5兩,芍藥4兩。

【功效與作用】 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肢筋急煩滿。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筋極而見手足爪甲青黑,頗有似乎陰寒之證,然有煩滿而無厥逆,洵有瘀熱無疑,故於解利藥中,得麻黃、升麻外通經氣之結,得地黃、大黃破蓄血之滿也。

【處方】 生地黃汁2盞,刺薊汁2盞,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研)1兩,阿膠(炙令燥,碾為末)半兩。

【處方】 生地黃汁1合,苦參(銼)1兩,酥3合,鹽花2錢(後入),生薑汁1合。

【製法】 先以地黃、生薑汁浸苦參1宿,以酥和於銅石器中,煎9上9下,候汁入酥盡,去滓,傾入盒中。

【處方】 地黃汁4升合,茯神4兩,知母4兩,萎蕤4兩,栝樓根5兩,竹瀝3合(一方用竹葉),生薑汁2升,白蜜2升,生地骨皮(切)2升,石膏8兩,生麥門冬汁1升。

【功效與作用】 積熱。腎氣不能上蒸於肺,肺胃枯槁不能滋其化源,而致煩渴便難。

【用法用量】 以水1鬥2升,先煮諸藥,取汁3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4-5沸,下蜜、生薑汁,微火煎取6升。初服4合,日3夜1,漸加至6-7合。4月5月作散服之。

【各家論述】 1.《法律》: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聖方也。

2.《千金方衍義》:方中用涼潤諸味潤血生津,單取生薑之辛以開結滯之氣。

【處方】 生地黃汁2升,麥門冬汁5升,生薑汁5合,紫菀3兩,貝母3兩,款冬花3兩,甘草(炙)3兩(一方有人參3兩)。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7升,煮取3大升,去滓,卻入鍋中,下地黃汁、麥門冬、薑汁等,煎30沸,下蜜1升,煎如餳,盛不津器中放冷。含如棗許,漸增之。

【製法】 將地黃汁熬耗一半,納大黃末同熬,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血熱。心經火熱,脈洪數,或吐或衄。

【用法用量】 每服5粒,熟水送下。未效,加至10粒。

【處方】 生地黃汁1盞,生杏仁(取油)1盞,生紫蘇汁1盞,生麥門冬汁2盞,生天門冬汁2盞,萊服子(炒)半兩,五味子2兩,桔梗2兩,桑根白皮(炙,銼)2兩,旋覆花2兩,貝母(炒)2兩。

【處方】 生地黃5斤(洗,焙),補骨脂5兩,人參5兩。

【製法】 上為末。每用酒2升,藥末2兩,羊髓1具(去筋膜),一處細研,慢火熬稠,瓷器盛之。

【用法用量】 每服1小匙,溫酒化下,空心、日午、臥時各1次。

【處方】 生地黃(細切)3斤,生薑(細切)半斤,生麥門冬(去心)2斤。

【製法】 上於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汁,用銀石器盛,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瓷盒貯。

【處方】 地黃汁1升半,麥門冬汁5合,生薑汁5合,天門冬汁5合,玄參1兩,柴胡(去苗)1兩,茯苓(去黑皮)1兩,射幹1兩,黃牛乳1升,蜜2升,黃牛酥5兩,黃耆(鈔,炒)2兩,桂(去粗皮)2兩,人參2兩,五味子(炒)2兩,款冬花2兩,紫菀(去苗土)2兩,貝母(去心)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5兩。

【製法】 上將餘藥為末,次將各自然汁及酥、乳、蜜等入銅銀器中,以文武火煎百沸,時時攪轉,然後旋旋調下諸藥末,攪令勻,煎百餘沸,來日封閉幹甑上,蒸2炊久,待冷以蠟紙緊封閉10數日,時復一看,莫令損動。

【用法用量】 每日飯後服1匙頭,仰臥漸漸咽之,令藥浸潤心肺,至夜臨睡時如前再服。

【處方】 生地黃汁1升半,生薑汁半升,白蜜1升,牛酥半升,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2兩半,紫蘇子(研令細)2兩,甘草(炙,銼)1兩半,貝母(去心,炒黃)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紫菀(去苗土,洗,焙)1兩半,竹葉半升。

【製法】 先搗後5味為細末,以水4升半,煎取2升,去滓,入紫蘇子、地黃汁、生薑汁,淨濾,同白蜜、牛酥銅器中重湯煎,攪勿住手,候如稀餳,以幹器貯之。

【用法用量】 時含1匙,細細咽汁,常令喉中藥不絕。

【處方】 生地黃汁2升,生薑汁1升,枸杞根汁3升,荊瀝5升,竹瀝5升,酥3升,人參8兩,天門冬8兩,茯苓6兩,梔子仁4兩,大黃4兩。

【製法】 後5味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散藥攪調。

【功效與作用】 冷補。補虛,清熱,潤燥,滌痰除風,開通瘀壅。主風熱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地黃煎用杞根、天冬而兼地黃、乳酥,佐二瀝以潤血燥,梔子、大黃以洩煩熱,人參、茯苓以助祛邪,薑汁以闢痰涎之滯也。

【處方】 生地黃汁1鬥,生薑汁1升,酥1斤,蜜1升,杏仁1升(湯浸,去皮尖,研如膏用之)。

【製法】 先取地黃汁,於銀鍋中煎如稀餳,納姜、酥、蜜、杏仁等和,更煎令稠,於不津器中盛。

【處方】 生地黃汁2升半,生栝樓汁2升半,牛脂3升,蜜半升,黃連(去須)1斤(為細末)。

【用法用量】 每服1大匙,熱湯化,通口服,日3次。

【處方】 生地黃(搗取自然汁)2合,生薑汁4合,白蜜4合。

【製法】 上以垍銅鍋內相和,慢火煎令稀稠得所如餳,以幹垍瓶內盛。

【用法用量】 每服1匙頭,空腹熱酒調下。產後10日內,吃2-3服甚良。以臘月修合貯之。

【處方】 生地1斤(擂絞淨汁),麥冬8兩(擂絞淨汁),川芎1兩(擂絞淨汁),生薑1兩(擂絞淨汁)。

【功效與作用】 壯水散滯。主陰虛血滯鼻痛,脈虛微數者。

【各家論述】 陰虛血滯,清肅之令不行,無以分布營氣以上榮於鼻,故鼻準作痛特甚。生地滋陰以大壯其水,川芎活血以上榮於鼻,麥冬之涼潤能清心火,佐川芎以除肺燥,生薑之溫行善開肺氣,率地黃以止鼻痛也。絞汁取其味之清,煎膏得其力之醇,鹽花潤下,噙而化之,俾陰精上奉,則血滯頓行,而肺燥自潤,安有鼻準作痛特甚之患乎。

【處方】 生地黃不拘多少(取汁熬成煎),生麥冬不拘多少(取汁熬成煎)。

【製法】 上2煎合入1處,濾過,入砂鍋內同熬1時4分,入蜜1分,再熬1時,取出,細瓷罐內收之。

【功效與作用】 駐容顏。補腎水真陰,填精固精,生血烏髮。主男婦血虛。

【製法】 上於銀鍋內微火煎1-2沸,投白蜜1升,再煎至3升。

【功效與作用】 吐血,憂恚絕傷,胸膈疼痛,及虛勞唾血。

【處方】 生地黃10斤(浮洗漉出,1宿後,搗壓取汁),鹿角膠1斤半,生薑半斤(絞取汁),蜜2大升,酒4升。

【製法】 上以文武火煎地黃汁數沸,即以酒研紫蘇子濾取汁下之,又煎20沸下膠,膠盡,下酥、蜜同汁煎良久,候稠如餳,貯潔器中。

【處方】 生地黃(沉水,掬取汁)2升,生藕(取汁)1升,生薑4兩(取自然汁),真酥3兩,人參1兩(為細未),阿膠1兩(微炒,為末)。

【製法】 上先將地黃、生薑汁與阿膠末入石器,同慢火熬,候稍稠,即加人參末熬,少時,方加真酥熬,攪勻,稀稠得所。

【用法用量】 每服1彈子大,早晨、日中、臨臥含津咽,或以麥門冬湯化亦得。

【處方】 生地黃汁1升,生薑汁1升,藕汁半升,大麻仁3兩(去殼,為末)。

【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溫酒調下。更以北秫煎膏半盞,入之尤佳。

【處方】 生地黃汁5兩,蜜3合,生薑汁3合,沙糖1兩半,升麻(細銼,綿裹同煎)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研成膏)2兩,人參(為末)3兩。

【製法】 上先將6味於銀器中微火煎,頻攪,以地黃等外汁盡為度,乃去升麻,下人參末攪勻,候冷,收置瓷盒中密蓋。

【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候。

【處方】 地黃(生,取汁)6升,天門冬(生,取汁)3升,醇酒1升,生薑(取汁)2兩,白蜜2合,鹿髓2合,牛膝2合,大棗(煮,去皮,研成膏)2合,石斛(去根)1兩,黃耆(銼)1兩,茯神(去木)1兩半,枳殼(炒,去瓤)3錢,芎窮3錢,甘草1兩(巳上6味並搗為末)。

【製法】 上先將地黃、天門冬、酒三物,慢火煎減半;次下薑汁、鹿髓,再煎減半;次下棗膏、蜜、煎如稠糖,侯小冷,細石斛等6味藥末於銅器中,重湯上熬,勿住手攪,候可丸,即取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足厥陰經有餘,筋實極,足下滿痛,四肢筋急。

【用法用量】 地黃煎丸(《聖濟總錄》卷九十二)、地黃蒸丸(《醫學從眾錄》卷一)。

【處方】 生地黃汁3升,酥2升,蜜3升,棗膏2升,髓1升(牛、羊皆得用),杏仁1升(湯浸,去皮尖,研用之),生薑汁1升,天門冬10兩(去心),麥門冬6兩(去心),黃耆8兩(銼),紫菀6兩(去苗土),桔梗5兩(去蘆頭),甘草8兩(炙微赤,銼),五味子8兩,百部6兩,狗脊7兩,丹參8兩,牛膝10兩(去苗),杜仲10兩(去皴皮),防風7兩(去蘆頭),地骨皮10兩,桑根白皮10兩,桂心6兩,羌活6兩,肉蓯蓉10兩(酒浸,去皺皮),白茯苓10兩,薏苡仁10兩。

【製法】 天門冬以下20味銼細,以水7鬥,煎取3鬥,續去滓,和地黃汁、生薑汁等,綿濾,納於銅鍋中,以微火煎之,3分減2,即下酥、蜜、髓及大棗、杏仁等相和,以重湯煎,以物不住手攪之,可如稀餳即止,以瓷瓶貯之。

【處方】 生地黃汁5升,生杏仁汁1升,薄荷汁1升,生藕汁1升,鵝梨汁1升,法酒2升,白蜜4兩,生薑汁1升(以上同於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卻入後藥),柴胡4兩(去蘆,焙),木香4兩,人參2兩,白茯苓2兩,山藥2兩,柏子仁2兩,遠志2兩(去心),白朮2兩,桔梗2兩,枳實2兩(麩炒),秦艽3兩(去蘆),麝香2錢(另研),熟地黃4兩。

【製法】 上為末,入前藥膏中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處方】 生地黃汁2升,甘草3兩(炙,末),豉心1升,蔥白(切)1升,牛酥半斤,藕汁2升,白蜜1升。

【製法】 以小便6升煮蔥、豉等,取2升,絞去滓,次下地黃、藕汁,更煎取3-5沸,下酥、蜜,攪勿住手,候似稀餳,以器貯之。

【用法用量】 每服1匙,漸至3匙。桑枝熬煎湯調和服之尤妙;桃仁湯亦良。

【處方】 生地黃1斤(搗絞取汁),牛酥1斤,白蜜2斤。

【製法】 上先以慢火煎地黃汁減半,納牛酥更煎,良久,次下蜜,攪令勻,候稀稠得所,於瓷器中盛。

【處方】 生地黃1斤(研取汁),白蜜5兩,馬牙消3兩(細研)。

【製法】 先將地黃汁及蜜入於石鍋內,慢火熬成膏,去火,次下馬牙消,攪令勻,用瓷盒盛。

【用法用量】 每服抄1杏核大,含咽津;冷水調下亦得。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汁1中盞,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黃牛髓6兩,阿膠3兩(搗研,炒令黃燥,為末),生薑汁1合,薯蕷2兩(末),酥4兩,蜜4兩。

【製法】 上用石鍋子納一處,以慢火熬成膏,收於瓷器中。

【用法用量】 每服1茶匙,以溫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處方】 生地黃汁2合,鉛丹(炒)1兩,豬牙皂莢1挺(去皮,酥炙,為末),白蜜2兩。

【製法】 上和勻,以瓶子盛,密封頭,飯上蒸1時久,去滓收之。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咽喉不能咽食,口中生瘡,積熱上攻,涎出不止。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公號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山河中醫網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我們將會做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千方百劑:地黃湯
    【處方】 生幹地黃(焙)3分,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升麻半兩,龍膽(去土)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桑根白皮(銼,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 千方百劑:地黃飲
    每服半盞,煎令沸服之。未效再服。【處方】 生幹地黃(焙)1兩,人參1兩,當歸(切焙)1兩,桑寄生1兩,芍藥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銼,炒)1兩,桂(去粗皮)半兩,鉤藤(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用法用量】 每股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擘),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 方劑選萃:通幽湯 千金地黃煎
    通幽湯(養血潤腸法)    元李杲《蘭室秘藏》     炙甘草一分 紅花一分 生地黃五分 熟地黃五分 升麻一錢
  • 本草綱目:地黃
    此方名「地黃煎」。2、利血生精。用地黃(切)二合,與米同煮,熟後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黃粥」。3、明目補腎。用生、熟地黃各二兩,川椒紅一兩,共研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4、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後,四休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幹唇燥,飲食無味,多臥少起)。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搗爛炒幹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
  • 「四川造」熱潮不斷,中藥個護國民品牌千方百劑引關注
    ,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吸引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千方百劑、全友家居、好醫生等眾品牌商參展,帶給全國人民一場「四川造」盛宴。以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綠色藥業」)旗下綠色本草公司的千方百劑品牌而言,此次展會亮相獨具中藥文化及四川特色的牙膏、漱口水等中藥個護產品,深受眾人歡迎和認可。
  • 抗擊河北疫情,千方百劑緊急捐贈免洗消毒洗手凝露防疫物資
    緊急時刻,四川千方百劑綠色本草科技公司緊急調配免洗消毒洗手凝露防疫物資,在母公司四川新綠色藥業集團的指導安排下,連同2輛在武漢抗疫中起到突顯中醫藥創新作用的集團「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中藥配方顆粒等,奔赴河北石家莊、邢臺地區,以責任先行,為生命安全「加速」,不遠千裡馳援疫區,加入到同心抗「疫」大軍。
  • 千方百劑:茯神散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服。【摘錄】 《宣明論》卷十五《聖惠》卷二十:茯神散【處方】 茯神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龍齒2兩,黃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菖蒲1兩,人參1兩(去蘆頭),防風3分(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熟幹地黃1兩,石膏2兩,羚羊角屑1兩。【製法】 上為粗散。
  • 千方百劑亮相四川消費品精品展,綻放中藥個護國民品牌風採
    前不久,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吸引了五糧液、瀘州老窖、千方百劑、全友家居、好醫生等眾品牌商參展,帶給全國人民一場「四川造」盛宴。展會結束後,諸多品牌備受關注。以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綠色藥業」)旗下綠色本草公司的千方百劑品牌而言,此次展會亮相獨具中藥文化及四川特色的牙膏、漱口水等中藥個護產品,深受眾人歡迎和認可。
  • 涼血地黃湯
    功用編輯①涼血熱,清大腸。附方編輯名稱:涼血地黃湯組成:生地黃四錢、白芍藥兒、黃芩、梔子(炒)、川黃柏各二錢,牡丹皮、犀角尖、黃連各一錢,甘草五分用法:清水煎服主治:胃火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嗽水不欲咽,陽毒發斑等證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功用:涼肺胃,解熱毒,涼血止血
  • 每日學一方【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擘)24g,生地黃汁一升24g。(200ml《中華名醫方劑大全》)[用法]以上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現代用法:水煎服)[功用]養陰清熱,補益心肺。
  • 洋地黃與強心苷
    他在伯明罕結識了許多當時英國第一流的學者,如:氧氣發現者之一約瑟夫·普利斯特列(1733~1804),蒸汽機發明者詹姆斯·瓦特(1736~1819),達爾文的祖父伊拉司馬思·達爾文等。威瑟林一面當醫生,一面與這些學者定期聚會,自由洋地黃討論各種學術問題,對他的科學研究有很大好處。威瑟林發現,農婦的秘方雖含20多種藥物,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紫花洋地黃一種。
  • 溫病條辨——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 青龍試註:口唇痛,全身隱疹赤紋,考慮陽明血熱,瘦人多火,雖然沒有脈舌,也可治血熱,犀角地黃湯涼血散瘀止血。葉天士加減法犀角地黃湯王(十四) 脈左數右長。頸項結癭。時衄。總結來看以上就是犀角地黃湯演變繼承。臨床應用:程杏軒醫案鼻血案汪氏婦,夏月初患齒衄,衄止旋吐血,血止鼻又衄,大流三日,諸治不應。診脈弦搏,知其肺胃火盛,非寒涼折之不可,乃用犀角地黃湯,取鮮地黃絞汁,和童便衝藥,外用熱酒洗足,獨蒜搗塗足心,一晝夜衄仍不止。
  • 「外顯美」催熱假髮市場,中藥個護國民品牌千方百劑呼籲健康生發養發
    消息獲悉,千方百劑作為中藥個護國民品牌,全新打造的悅生洗髮水即將帶來功效舒適新攻略。 針對這些情況,千方百劑綠色本草公司研究發現稱,人們選擇中藥產品育發護髮,要認清「成分不等於配方」的事實,許多產品只是概念性添加中草藥成分,但不代表有功效,中醫理論中強調「經方配伍」,經過時間驗證的經方才會發揮成效。另外,「配方不等於有效」,保持藥理成分且促進吸收才能達到功效。而育發同時,「有效更要舒適」才能慢慢緩解頭皮拔幹、氣味難聞、發質毛躁等尷尬。
  • 傷寒學堂——防己地黃湯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 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 千方百劑:茯苓湯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聖濟總錄》卷一六○:茯苓湯【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遠志(去心)半兩,白薇1兩,龍齒(研)1兩,熟幹地黃(焙)1兩半,人參1兩,防風(去叉)1兩,獨活(去蘆頭)半兩。【製法】 上為粗末。
  • 每日學一方【地黃飲子】
    熟幹地黃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各30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15g),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現代用法:加姜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功效]滋腎陰,補腎陽,化痰開竅。
  • 千方百劑:大青丸
    【處方】 大青(去根)3分,甘草(炙、銼)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苦參(銼)3分,黃連(去須)1兩,生幹地黃(焙)1兩,升麻1兩。【功效與作用】 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瘥。【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熱水送下,1日2次。【處方】 薄荷3錢,甘草3錢,梔子3錢,黃芩3錢,黃連3錢,大黃8錢,玄明粉6錢,連翹6錢。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地黃湯
    (9克) 防風三錢(9克) 甘草一錢(3克)生地黃二斤(60克)【用法】上四味(前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畋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再絞地黃汁,和,分再服(現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 防己地黃湯醫案整理(一)
    方中重用生地黃以補三陰枯竭之液,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桂枝甘草助心力、通血脈,與地黃相伍,又用酒,是「復脈湯」之意;防風稟生發之氣向上,陰液得以外達;防己有肅降之性,浮熱得以下潛。上下交通,表裡脈復,則其病已。
  • 洋地黃功效與作用
    其中,由洋地黃毒甙元(digitoxigenin) 衍生的甙有:紫花強心甙(purpurea glycoside)A,洋地黃毒甙(digitoxin),洋地黃毒甙元單地黃毒糖甙(di-gitoxigenin-monnodigitoxoside),洋地黃毒甙元雙洋地黃毒糖甙(digitoxigenin-bisdigitoxoside),夾竹桃甙(odoroside)H,洋地黃普甙(digipr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