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藥:青皮(理氣藥4)

2021-02-12 北京康瑞祥中醫

其他中藥知識,請看本公眾號的歷史文章。


青皮  Qingpi



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乾燥果皮。產地同陳皮。5~6月間收集自落的幼果,曬乾,稱為「個青皮」;7~8月間採收未成熟的果實,在果皮上縱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去瓤肉,曬乾,習稱「四花青皮」。生用或醋炙用。

性能:

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功效: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應用:

1.肝鬱氣滯證。

  本品辛散溫通,苦洩下行而奏疏肝理氣、散結止痛之功。尤宜於治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房腫痛。治肝鬱胸脅脹痛,常配柴胡、鬱金、香附等;治乳房脹痛或結塊,常配柴胡、浙貝母、橘葉等;治乳癰腫痛,常配瓜蔞皮、金銀花、蒲公英等;若治寒疝疼痛,多與烏藥、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如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

2.氣滯脘腹疼痛。

  本品辛行溫通,入胃而行氣止痛。治療脘腹脹痛,可配大腹皮同用,如青皮散(《症因脈治》);若脘腹冷痛,可配桂枝、陳皮同用,如三皮湯(《醫方類聚》)。

3.食積腹痛。

  本品辛行苦降溫通,有消積化滯、和降胃氣,行氣止痛之功。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常與山楂、神曲、麥芽等同用,如青皮丸(《沈氏尊生書》);若氣滯甚者,可配木香、檳榔或枳實、大黃等同用。

4.癥瘕積聚、久瘧痞塊。

  本品氣味峻烈,苦洩力大,辛散溫通力強,能破氣散結。用治氣滯血瘀之癥瘕積聚,久瘧痞塊等,多與三稜、莪朮、丹參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醋炙疏肝止痛力強。

鑑別用藥:

陳皮、青皮二者皆可理中焦之氣而健胃,用於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但陳皮性溫而不峻,行氣力緩,偏入脾肺 ,長於燥溼化痰,用於痰飲停滯肺胃之咳嗽氣喘、嘔噦、腹痛、洩瀉;青皮性較峻烈,行氣力猛,苦洩下行,偏入肝膽,能疏肝破氣,散結止痛,消積化滯,主治肝鬱乳房脹痛或結塊,脅肋脹痛,疝氣疼痛,食積腹痛,癥瘕積聚等症。

古籍摘要

1.《本草圖經》:「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2.《本草綱目》:「治胸膈氣逆,胸痛,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青橘皮,其色青氣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

3.《本草匯言》:「青橘皮,破滯氣,削堅積之藥也。……此劑苦能洩,辛能散引能闢邪消瘴,運行水谷,誠專功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所含主要成分與陳皮相似,但所含成分的量不同,如所含對羥福林比陳皮為高。另外含多種胺基酸,如天冬氨酸、穀氨酸、脯氨酸等。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其煎劑能抑制腸管平滑肌,呈解痙作用。此作用強於陳皮。本品對膽囊平滑肌有舒張作用,有利膽作用。其揮髮油中的檸檬烯有祛痰、擴張支氣管、平喘作用。

3.臨床研究:以牛蒡青皮湯(牛蒡子30g,青皮15g)治療急性乳腺炎獲滿意療效;或以立效散(青皮、當歸、瓜蔞仁各10g,制乳香、制沒藥、生甘草各6g)隨證加減治療224例,均獲痊癒;以青茵合劑(青皮、茵陳、大黃、鬱金、香附等)治療非膽總管膽石症67例,總有效率89.56%。

溫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切勿擅用。

健康大講堂微信群:請添加18001398619

歡迎掃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鹿茸
    (《聖惠方》鹿茸丸)4、治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眼前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或見物有二:鹿茸,每服15克。用無灰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少許服。(《證治要訣》)5、治室女衝任虛寒,帶下純白:鹿茸(醋蒸,焙)60克,白蘞、金毛狗脊(去毛)各30克。上為細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溫酒下。
  • 每天學一味中藥—香附
    每天一味中藥—香附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木香!
    屬理氣藥。內服:煎湯,3~9克;研末,1.5~2克,每日2~3次。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磨汁塗。主治胸脅脘腹疼痛,疝氣痛,腸炎,下痢腹痛,咳嗽痰喘,蛇蟲咬傷,癰腫疔瘡,溼疹,皮膚瘙癢,高血壓病。抑制平滑肌的運動;鎮痛抗炎;抗病原體;降壓;鎮靜;催吐;鬆弛橫紋肌等。
  • 出自於同一物的青皮與陳皮,功效各不相同,一起泡水喝,有什麼用
    當然,芸香科的「重要地位」可不僅僅於此,在中醫藥領域中,也不處不是它們的身影:陳皮、佛手、枳實、吳茱萸等,都是臨床常用的中藥。不過,在芸香科植物中,令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橘子了。尤其是很多熱愛養生的人們都知道,就連橘子皮都是一味良藥。剝下成熟的橘子外皮經過曬乾炮製就成為了可以入藥的陳皮,不僅僅可以作為中藥,在兩廣地區陳皮還廣泛用於煲湯和各種小食,由此可見,陳皮有多麼受歡迎。
  • 每天學一味中藥,海藻!
    (《外臺》崔氏海藻散)2、治肉癭、石癭: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獨活、甘草各3克,海帶1.5克。水煎服。(《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3、治肝經癭瘤:海藻、昆布各60克,小麥120克(醋煮炒幹),龍膽草60克。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白湯送下,並噙化咽之。
  • 陳皮青皮功效各不相同,泡水一起喝有什麼作用?
    當然,芸香科的「重要地位」可不僅僅於此,在中醫藥領域中,也不處不是它們的身影:陳皮、佛手、枳實、吳茱萸等,都是臨床常用的中藥。不過,在芸香科植物中,令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橘子了。尤其是很多熱愛養生的人們都知道,就連橘子皮都是一味良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烏藥
    烏藥,中藥名。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樟科植物烏藥的塊根。屬理氣藥。用量3~9克;磨汁或入丸、散。用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等。有增強胃腸活動、止痛、止血、保肝、抗菌、平喘、抗組胺、止血、抗單純皰疹病毒、抗癌等藥理作用,對離體平滑肌有興奮和抑制的雙重作用。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腳極細弱,4趾均向前。多見於熱帶沿海地區,在島嶼險峻的巖洞深暗處築巢聚居。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及太平洋各島嶼上。2月、4月、8月間採集。金絲燕在每年4月間產卵,產卵前必營築新巢,此時其喉部黏液腺非常發達,所築之巢,純為黏液凝固而成,色白潔淨,稱為「白燕」;這時如被採去,金絲燕立即第二次築巢,往往帶有一些絨羽,顏色較暗,稱為」毛燕」;有時亦可見有血跡,稱為「血燕」。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葉對生;葉柄長3~9釐米;葉片心形至卵狀心形,長4~12釐米,寬3~10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呈耳狀內彎,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被微毛。聚傘花序傘房狀,腋生;總花梗圓柱形,長10~15釐米,著花約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狀長圓形,反折;花冠輻狀,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內具疏柔毛;副花冠淺杯狀。
  • 【中藥學堂】青皮
    相關名四花青皮、個青皮、青皮子產地產於福建、浙江、廣東、雲南、四川等地。採收加工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曬乾,習稱「個青皮」或「青皮子」;7~8月採收未成熟的果實,在果皮上縱剖成四瓣至基部,除盡瓤瓣,曬乾,習稱「四花青皮」。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於四川、陝西、甘肅等地。4~6月剝取,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 每天學一味中藥,烏藥!
    4 產地分布 生於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屬理氣藥。 9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磨汁或入丸、散。用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等。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聖濟總錄》安息香丸)4、治小兒驚邪:安息香一豆許,燒之自除。(《奇效良方》)5、治婦人產後血暈、血脹,口噤垂死者:安息香3克,五靈脂(水飛淨末)15克。共和勻,每服3克,炒薑湯調下。(《方脈正宗》安息香丸)6、治卒然心痛,或經年頻發:安息香研末,沸湯服1.5克。
  • 每天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小葉片披針形,長23~46毫米,寬3.5~9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稍不對稱,兩面疏被毛近無毛,託葉卵狀披針形,長2~4毫米。總狀花序腋生,生花6~14朵,萼片5,長卵形,不等大,花瓣5,黃色,倒卵形,下面2瓣較大,雄蕊10,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長,下部3枚身下彎曲,花葯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彎曲呈鐮刀狀,子房具柄,疏被毛。
  • 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佩蘭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桑白皮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爐甘石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一】❽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二】❾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三】
  • 每天學一味中藥,槐花!
    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枚,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l輕。無臭,味微苦。槐米:卵形或橢圓形,長2~6毫米,直徑2~3毫米。花萼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為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花梗細小。體輕,手捻即碎,無臭,味微苦澀。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大腸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秦皮!
    花期4~5月,果期8~9月。均生於山坡路邊或林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春、秋季剝取枝皮或幹皮,曬乾。枝皮:捲筒狀或槽狀,長10~60釐米,厚1.5~3毫米。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
  • 每天學一味中藥,乳香!
    花小,排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先端尖;花萼杯狀,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瓣5片,淡黃色,與萼片互生,卵形,先端急尖;雄蕊10枚,著生於花盤外側,花葯橙色,花絲短;子房上位,弘4室,花柱粗,柱頭頭狀。果實小,倒卵形,有三鈍稜;果皮光滑,肉質,肥厚。生於熱帶沿海山地。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等地。春、夏季均可採收。
  •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花!
    瘦果倒卵形,有4稜,基部稍歪斜。花期5~7月,果期7~9月。原產埃及,我國多有栽培。在5~6月花開放,花冠從黃色變紅色時,於早晨露水未乾時採摘管狀花,保護好子房,以便結子。將花在弱陽光下曬乾或陰乾,也可微火烘乾。不帶子房的管狀花,長1~2釐米。表面紅黃色或紅色。
  • 每天一味中藥——龜甲
    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稜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