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導
公辦住不進、民辦住不起,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養老服務找不到人,農村與城市養老倒掛,養老服務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種種矛盾困境也益突出。
4月25日,在「2019智匯養老北京高峰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養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黃石松認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痛點突出表現為「結構性」矛盾,如供給與需求對接的矛盾、城市與農村的矛盾、傳統三種養老方式的矛盾、要素價格與成本的矛盾等。對此他提出要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以及構建老齡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等建議,他希望未來中國能有一批像華為一樣掌握核心技術的養老科技企業。
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交織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以上比例就算進入老齡社會。2000年前後,全球按照老年人口數除以總人數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0-15歲(含不滿16周歲)人口為24860萬,佔比17.8%,而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佔比17.9%。這意味著,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15歲以下人口。
黃石松表示,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命題,具體到中國zh發展方式轉變疊加人口老齡化是貫穿21世紀中國基本國情,甚至更長的時間,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的,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安排將為全球提供借鑑。
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各種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黃石松分析,政策變化的分水嶺應該是1982年維也納大會,此前各國更多的考慮是地球爆炸、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通過戰爭減少人口,總之就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快速膨脹,認為地球養不活這麼多人。實際上隨著新技術的革新,能源、糧食問題,都逐步得到了解決,像各種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太陽能利用、頁巖氣開發等等。在1982年的聯合國維也納會議上,正式把老齡問題作為重要的議題,之後許多國家的政策是在關注鼓勵生育、移民,以及構建社會化健康服務的體系。
與西方國家老齡化進程不同的是,黃石松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發展交織在一起。西方很多國家是在完成了城市化和基本保障制度搭建以後進入老齡化。中國從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一條線就是快速的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遷移。另外一條線就是人口的老齡化。「我們還在逐步完善公共服務,還在實現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轉型的過程中,我們突然很快迎來了人口老齡化。」
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我國城市發展模式進行新調整的標誌。「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區域的整合,資源整合都是這個問題。實際上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提出來怎麼走出一個人口密集,人口經濟密集地區的發展新路,這個新路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怎麼應對人口老齡化。」黃石松說。
國內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一直面臨「最後一公裡」困境。對此,黃石松認為,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技術,解決供需對接、降低成本、提高全行業生產效率,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要緊緊抓住信息化的特點來思考我們整個人口老齡化的應對,
另外,黃石松表示,完全用中國資源和條件解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是比較困難的,怎麼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解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他覺得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講,我們必須跳出中國應對老齡化,來看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大家都提出來國外有技術,中國有市場,我們要反思是、在運用市場的同時,怎麼建立我們核心為老服務技術創新的體系,真正形成我們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為老服務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這是非常重大的戰略問題。」
結構性矛盾是最大痛點
有媒體調查指出中國式養老院的現狀是,公辦的住不進,民辦的住不起。
「我們大多數人願意支付、能夠支付的能力低於我們現在提供服務的成本。」黃石松表示,要素價格與成本的結構性矛盾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之一。此外還突出表現為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城市與農村的結構性矛盾、傳統養老方式結構性的矛盾,以及新興和傳統的養老方式之間結構性矛盾等。
黃石松計算的成本構成首先是土地,其次最大成本是人工成本,兩者都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進程息息相關。
北京市人大做過一個調研,北京市大約有13萬張養老床位,實際上入住率也就是50%左右,郊區的更低,城區的高一點。「一方面我們缺大量的床位,另一方面我們是高空置率,這就是結構性的矛盾。」黃石松說。
同時存在社區養老定位不明確,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不清晰的矛盾。社區、居家、機構養老三者之間是什麼格局?怎麼形成相互融合,錯位經營,相互連接?黃石松認為,一方面靠體制機制,一方面靠技術革新突破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依託社區延伸到居家專業化的服務怎麼體現的問題。
據了解,國民GDP增長在6.5%或者6%左右,就可以提供1000到1200萬的就業機會。「我們還有很多大學生,每年六七百萬大學生就業,很多讀完大學就失業了,這又是結構性的矛盾。」讓黃石松體會深刻的是,養老服務行業卻沒有年輕人願意幹,找不著人,留不住人。而我們又有這麼多人找不著工作,這就是一個根本性的結構性問題。
對此,黃石松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提出了新時代深化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10條建議,其中特別提到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把它放到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放在不可逆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跟我們兩個一百年目標,整個目標相適應,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這個事。」
黃石松還建議加快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構建老齡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等,「我相信總有一天世界上最前沿的為老服務的核心的技術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上,我們一定要出來一批像華為一樣,在老齡科技方面偉大的企業。」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