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空置率並存 黃石松: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大痛點是結構性矛盾

2021-01-08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導

公辦住不進、民辦住不起,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養老服務找不到人,農村與城市養老倒掛,養老服務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種種矛盾困境也益突出。

4月25日,在「2019智匯養老北京高峰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養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黃石松認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痛點突出表現為「結構性」矛盾,如供給與需求對接的矛盾、城市與農村的矛盾、傳統三種養老方式的矛盾、要素價格與成本的矛盾等。對此他提出要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以及構建老齡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等建議,他希望未來中國能有一批像華為一樣掌握核心技術的養老科技企業。

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交織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以上比例就算進入老齡社會。2000年前後,全球按照老年人口數除以總人數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0-15歲(含不滿16周歲)人口為24860萬,佔比17.8%,而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佔比17.9%。這意味著,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首次超過15歲以下人口。

黃石松表示,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命題,具體到中國zh發展方式轉變疊加人口老齡化是貫穿21世紀中國基本國情,甚至更長的時間,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的,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安排將為全球提供借鑑。

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各種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黃石松分析,政策變化的分水嶺應該是1982年維也納大會,此前各國更多的考慮是地球爆炸、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通過戰爭減少人口,總之就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快速膨脹,認為地球養不活這麼多人。實際上隨著新技術的革新,能源、糧食問題,都逐步得到了解決,像各種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太陽能利用、頁巖氣開發等等。在1982年的聯合國維也納會議上,正式把老齡問題作為重要的議題,之後許多國家的政策是在關注鼓勵生育、移民,以及構建社會化健康服務的體系。

與西方國家老齡化進程不同的是,黃石松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發展交織在一起。西方很多國家是在完成了城市化和基本保障制度搭建以後進入老齡化。中國從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一條線就是快速的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遷移。另外一條線就是人口的老齡化。「我們還在逐步完善公共服務,還在實現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轉型的過程中,我們突然很快迎來了人口老齡化。」

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我國城市發展模式進行新調整的標誌。「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區域的整合,資源整合都是這個問題。實際上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提出來怎麼走出一個人口密集,人口經濟密集地區的發展新路,這個新路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怎麼應對人口老齡化。」黃石松說。

國內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一直面臨「最後一公裡」困境。對此,黃石松認為,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技術,解決供需對接、降低成本、提高全行業生產效率,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要緊緊抓住信息化的特點來思考我們整個人口老齡化的應對,

另外,黃石松表示,完全用中國資源和條件解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是比較困難的,怎麼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解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他覺得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講,我們必須跳出中國應對老齡化,來看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大家都提出來國外有技術,中國有市場,我們要反思是、在運用市場的同時,怎麼建立我們核心為老服務技術創新的體系,真正形成我們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為老服務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這是非常重大的戰略問題。」

結構性矛盾是最大痛點

有媒體調查指出中國式養老院的現狀是,公辦的住不進,民辦的住不起。

「我們大多數人願意支付、能夠支付的能力低於我們現在提供服務的成本。」黃石松表示,要素價格與成本的結構性矛盾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之一。此外還突出表現為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城市與農村的結構性矛盾、傳統養老方式結構性的矛盾,以及新興和傳統的養老方式之間結構性矛盾等。

黃石松計算的成本構成首先是土地,其次最大成本是人工成本,兩者都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進程息息相關。

北京市人大做過一個調研,北京市大約有13萬張養老床位,實際上入住率也就是50%左右,郊區的更低,城區的高一點。「一方面我們缺大量的床位,另一方面我們是高空置率,這就是結構性的矛盾。」黃石松說。

同時存在社區養老定位不明確,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不清晰的矛盾。社區、居家、機構養老三者之間是什麼格局?怎麼形成相互融合,錯位經營,相互連接?黃石松認為,一方面靠體制機制,一方面靠技術革新突破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依託社區延伸到居家專業化的服務怎麼體現的問題。

據了解,國民GDP增長在6.5%或者6%左右,就可以提供1000到1200萬的就業機會。「我們還有很多大學生,每年六七百萬大學生就業,很多讀完大學就失業了,這又是結構性的矛盾。」讓黃石松體會深刻的是,養老服務行業卻沒有年輕人願意幹,找不著人,留不住人。而我們又有這麼多人找不著工作,這就是一個根本性的結構性問題。

對此,黃石松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提出了新時代深化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10條建議,其中特別提到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把它放到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放在不可逆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發展規劃,跟我們兩個一百年目標,整個目標相適應,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這個事。」

黃石松還建議加快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構建老齡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等,「我相信總有一天世界上最前沿的為老服務的核心的技術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上,我們一定要出來一批像華為一樣,在老齡科技方面偉大的企業。」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

相關焦點

  • 應對人口老齡化 正視挑戰與機遇
    原標題:應對人口老齡化,正視挑戰與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提出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有利於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對衝不利影響,積極轉化老齡風險為「長壽紅利」;有利於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催生銀髮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拓展銀髮消費,持續擴大內需,充實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 到2022年 我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四川省貫徹落實〈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實施方案》。《方案》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創新體制機制,走出一條四川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方案》明確了我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目標,到2022年,我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老年友好型社會總體建成。
  • 關於徵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的啟事
    為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廣泛共識,北京市老齡辦、天津市老齡辦、河北省老齡辦聯合組織開展「科學籌劃『十四五』,積極應對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徵集活動。
  • 歐洲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努力挖掘「銀髮經濟」商機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歐洲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際視點)核心閱讀人口老齡化是歐洲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歐洲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歐盟27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9050萬,佔總人口的20.3%,已整體步入「超高齡社會」。到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298億,佔總人口的29.4%。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充分評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中國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26.44%持續上升到2019年的60.60%,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但遠超同期印度水平。未來幾年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城鎮化的速度將繼續平穩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
  • 結構性用電矛盾不容忽視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並未出現大面積缺電導致的「拉閘限電」,「有序用電」是應對短時特殊用電高峰的常規之舉。不過,此輪「有序用電」反映出的結構性用電矛盾問題也不容忽視。近日,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陸續發布了「有序用電」通知,給部分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用電帶來一定影響,甚至被解讀為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重新上演。「拉閘限電」因何而起?如何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之一,至2019年底,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518.12萬,佔戶籍總人口比重為35%,65歲及以上人口為361.66萬,佔比為25%。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增加到40%,而同期全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20%和14%。上海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迫切。一、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徵上海老齡化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是「人的突變」中影響最大最持久的,堪稱人類史上最大「灰犀牛」。中國的老齡化又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老齡化更加強悍的「超級老齡化」,即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的人口老齡化,同時也是與城市化、信息化「同步共振」的人口老齡化,直到本世紀末,我國都會處於很高的老齡化水平。在超級老齡化推動下,我們正在面臨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轉型。人們一談到老齡化往往就是指養老,不是的,老齡化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養老的範疇,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大轉型。
  • 應對老齡化!因為這事,最近在如皋專門開了一個會……
    12月5日,2020第二屆如皋長壽高峰論壇暨第一屆主動健康研討會在開元名都大酒店舉行,旨在策應「健康中國」的號召,助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全國政協副主席何維作視頻致辭。
  • 任澤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少子化加快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抓緊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和長期經濟增長。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一。應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驚人:老齡化全球領先
    記者在會上獲悉,按照目前的常住人口來看,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並非上海、北京這樣的東部城市,而是重慶和四川;全國有4700萬老人處於喪偶狀態,其中女性佔70%。從1964年起中國人口結構一路「變老」杜鵬在論壇上表示,從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時候是1964年,當時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不足4%。
  • 應對人口老齡化,興業銀行打造「安愉人生」養老金融生態圈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刻不容緩,已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記者了解到,近期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由理論研究轉向實踐推廣,興業銀行充分利用福建作為養老金第三支柱試點省份的地緣優勢,獨家開展個人養老金帳戶稅收優惠政策試點,首批代理銷售稅延商業養老保險等,積極參與其中。
  • 應對人口老齡化 興業銀行打造「安愉人生」養老金融生態圈
    來源:金融界網站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刻不容緩,已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老齡化過程。預計到2022年左右,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化社會的轉變。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未富先老」,社會保障體系養老統籌帳戶缺口逐步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多層次(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 2025年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我們準備好了嗎
    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這兩個指標翻番(即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的時候,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社會,也可以說是「中度老齡化」社會。按照這一標準及人口預測結果,我國2000年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2025年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 人口學者黃文政:老齡化背景下需統籌考慮生育、延遲退休問題
    近日出版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以下簡稱《百問》)中提出,這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現行制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告耗盡;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預計在2024年出現累計赤字。
  • 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人的肌肉流失或成為意外死亡的最大隱患
    由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中指出,中國將在2022年左右,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屆時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4%以上。 老齡化下降是社會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誌,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日本愈加嚴重,我們中國會出現嗎?
    但是實際上,日本這個國家經濟停滯的問題,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房地產泡沫,而是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就是因為日本人口老齡化非常的嚴重,而且日本老年人的死亡人數要大於出生人數,日本人口在負增長,這才讓日本的經濟下降了很多,從而就阻制了日本經濟的長遠發展了。
  • 穆光宗:區別對待、分清三種類型的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從成因和結構都具有豐富性,我們不能簡單化。   第一種是人口絕對老齡化。也就是老年人口老齡化,包括了老年人口長壽化和新增人口老齡化兩種力量,人口學根據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稱之為「頂部老齡化」。前者是說長壽老人越來越多,過去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人生九十不稀奇,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餘壽更長,老年人口的平均存活期更長。
  • 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民政部部長李紀恆在相關輔導讀本中撰文解讀指出,「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持續保持社會活力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