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知乎大神」,八十年代的劉慈欣;他一生筆耕不輟,寫下1400萬字的科普著作、1500萬字的紀實文學、500萬字的行走文學。
他就是傳奇一般的作家葉永烈先生。
今天,葉永烈先生離世。
葉永烈先生(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是浙江溫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他是著名科普科幻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
葉永烈從18歲就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20歲時,他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
《十萬個為什麼》在我國經久不衰,多次再版,成為好幾代人的知識啟蒙讀物。
葉永烈先生撰寫了很多化學篇的文章(這套書,我一直保留至今)。
此書採用問答體講解科學知識,很像今天的知乎。葉永烈先生若生在今天,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知乎大神」。
1979年3月,因在科普方面的卓越工作,他被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對於葉永烈先生的著作,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
《小靈通漫遊未來》第一部出版於1961年。1984年,他又出版了《小靈通再遊未來》,之後又出版了《小靈通三遊未來》。
在小靈通系列裡,他以大膽的暢想,給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壇帶來一股清爽的科幻風。
一紙風行,洛陽紙貴。在當時,葉永烈就是科幻的代表,就像今天無人不談劉慈欣一樣。
瞧,這就是他所設想過的手機視頻了。今天我們都實現了。
葉永烈先生是文壇多面手。
1976年春,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科幻小說《石油蛋白》。
1981年,葉永烈任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1983年之後,葉永烈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1984年後成為專業作家,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人稱"舊聞記者"。
令人稱奇的是,從2015年開始,75歲高齡的葉永烈從紀實文學轉向長篇都市小說的創作。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135萬字的"上海三部曲"。
這三部長篇小說,並無故事上的聯繫,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上海。第一部《東方華爾街》,寫當年"冒險家"的後代從美國重返今日改革開放的上海所發生的傳奇故事;第二部《海峽柔情》,是上海、臺北雙城記,寫"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第三部《邂逅美麗》,是上海、溫州雙城記,寫民國時期動蕩歲月的青春故事。
這三部長篇小說每部45萬字,分別從上海-美國、上海-臺北、上海-溫州的角度寫上海,所以稱之為"上海三部曲"。
葉永烈對自己的創作做過一次數字總結:「前段時間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葉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萬字;我的紀實文學作品是1500萬字;還有行走文學,《葉永烈看世界》21本,現在已經全部出版,500萬字。」
哲人已逝,不知魂歸未來,還是遠遊宇宙。
但這一生,已經凝固在這龐大的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