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美企藏得太深,偽裝成中國品牌30年,每年賺走300多億

2021-01-07 君武觀察

每一個國家及地區坐落在不同的經緯度上,地理環境各不相同,地方風俗也各有不同。我國南北之間就有了極大的差異,眾所周知北方乾燥,南方溼度較高,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飲食差異。

像北方人面對乾燥的氣候,遠不如南方人愛吃辣椒,因吃完辣椒更易上火。南方人則不同,為了抵禦溼氣入侵身體,多吃點辣椒並無不妥,尤其是雲貴川一帶,更是愛極了辣椒。說到辣椒,有一個辣椒品牌在中國賺了非常大的利潤,每年都能賺走377億!而這個品牌並非中國貨,但成功偽裝「國貨」30年,它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有很多人對於辣椒毫無抵抗力,尤其是冬天,吃起小火鍋時根本停不下來。辣椒這種東西,當真是備受許多中國人歡迎的主要調味品,究竟從哪來的?它的原產地是墨西哥,之後在我國明代時期傳入中國,結果它的市場很廣闊。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種植辣椒麵積佔據全世界的35%,而全世界有40%的辣椒供應給了中國。至於辣椒的吃法,愛吃辣椒的人是很清楚的,其中有一種吃法就是製作成辣椒醬。製成辣椒醬的辣椒,不管是用來拌麵條,還是拿來炒菜,抑或拿來燒烤等均適用。

像我國老乾媽,可謂成績傲人,背後的故事則很溫暖,其聲名遠播的出發點不是創業,而是源於一份善良,誰知火了起來,曾創下一年賣出6億瓶的驚人紀錄。此外,在國內很火的一個辣椒品牌名叫「味好美」,相信很多人也消費過,相較真真切切是國貨的老乾媽,味好美就不是真正的國貨了,不得不說這家外國企業藏得很深。

不知道的人,看到味好美富有中國特色的包裝,會誤以為那是國產,其實不然,它的「真實身份」是美國品牌。1889年,味好美在美國馬裡蘭州成立,最開始專注於調味品,十年之後大概是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把辣椒作為必備調料品,便在1898年進軍辣椒領域。

說起來味好美做辣椒醬的時間比老乾媽早,老乾媽是1984年成立,所以味好美算是辣椒醬老前輩。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者,經過一番對中國市場及消費者的調查,味好美決定選中國人喜歡的喜慶大紅色做外包裝,設計成中國特色風格,且採用了便於攜帶的塑膠袋擠壓式包裝,成功偽裝成中國貨。而且看「味好美」這名字,一點也不像是美國人會取的名字,倒像是中國本土品牌。

當然,外國的辣椒和中國的辣椒有差別,味道偏甜,但這正好把一部分吃不了太辣但又想吃辣的人群給滿足了。另外,它漂洋過海而來,大家都不認識它,而美企也不缺錢,所以廣告沒少打,在我國多方媒體刊登,就連去超市逛一圈,都能看到它在調料區的亮眼大招牌。

廣告打得如此響亮,中國消費者想不知道都難,尤其是那個年代並非人手一部手機,廣告也沒有到無孔不入的地步,所以很多廣告並不那麼惹人煩,或被直接過濾掉……在良好的營銷下,味好美這個牌子漸漸進入中國市場。

味好美不僅是辣椒醬,還有其他調料品,佔據全球份額的20%。此外它不僅進入了中國市場,還遍布全世界,把每個國家民眾的喜好都摸清了,做好了到哪都迎合消費者喜好的水準,這也是它做到一年營業額377億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品牌認真做事的優秀品質,值得學習。

相關焦點

  • 偽裝「國貨」三十年,每年賺走中國300多億,這一美國企業真能藏
    不管原因為何,辣椒,這一舶來品,在中國可謂是頗受歡迎。 而作為辣椒為主料的調味品,一個辣椒醬的品牌,又是如何做到在中國偽裝了30年的國貨品牌又在一年內賺足377億的呢?大多數人用辣椒下飯多半會選擇辣椒醬,這種食物易攜帶滋味足,無論是拌米飯還是夾饅頭都很好吃,來一筷子就是一頓飯,大人小孩都愛吃,在中國可謂是國民度很高的食物了。 據統計,我國每年辣椒醬產量高達500多萬斤,交易額更是達到驚人的400億。而說起辣椒醬,則不得不提我們的國貨之光——老乾媽。
  • 「偽裝」成國產的日本飲品巨頭:與蒙牛、伊利齊名,每年狂賺65億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華為、OPPO、VIVO和聯想等電子產品。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外國品牌進入中國,而且還實現了本土化,讓一些中國人把它們誤當成是國產品牌。養樂多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實實在在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狂賺65億,算得上是「藏」在中國的日企巨頭。一、養樂多的日本發展史養樂多是日本一家歷史比較久遠的企業,外文名為「Yakult」,又譯為「益力多」,意即酸奶。
  • 「潛伏」中國30餘年,年營收高達300多億,沒想到竟然是外國品牌
    其實,當我們去超市的時候,可以看到除了老乾媽,還有很多品牌的辣醬。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個辣醬品牌,雖然沒有老乾媽那麼有名,但很受歡迎,而且每年從中國賺300多億元,它是美國的一個辣醬品牌——味好美。很多中國人不知道味好美的起源,但它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企業。公司的業務不僅限於辣醬品牌,還包括工業、出口等。然而,它的調味品是目前市場上最有名的。那麼味好美有多少市場份額呢?
  • 他是荷蘭啤酒巨頭,卻一直被誤解成國產品牌,每年在我國賺300多億
    喜力創建於1863年,是一家荷蘭的啤酒巨頭,2012年在全球擁有165家釀酒廠,擁有自己的核心釀酒技術,員工超過了65000人,為了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喜力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進入了我國市場並迅速站穩腳跟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在中國賺走65億,卻還被誤認為國產品牌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每年在中國賺走65億,卻還被誤認為國產品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對食品飲料的需求也相應有了變化,相比於以前,現在我們追求健康綠色的食品,飲料則會根據不同的場景提出不一樣的需求,比如熬夜玩遊戲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功能性飲料。
  • 十大美企「依戀中國」,1年賺超8000億?絕不撤華,不惜翻臉?
    中國龐大的市場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企業紛紛進入中國,並且在中國開拓市場、投資建廠。在這些企業為我國貢獻著一定的稅收、為國人提供著工作崗位的時候,其實它們也是賺的盆滿缽滿。為此,中國市場還成為了某些外企在全球的最大市場,並且還特別的依賴中國。例如,日本的服裝品牌優衣庫,其實這家品牌在日本市場也就是普通的服裝品牌。
  • 美國調味品深藏中國30年,一年賺走300多億,常被誤認為是國產貨
    中國的調味品市場豐富,對吃的東西非常講究,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什麼酸甜苦辣鹹、煎炒烹炸、燜溜熬燉,樣樣都離不開,走到超市一看,大大小小的商品擺滿了貨架,其中不乏一些辣椒醬、番茄醬、香辛料等等,以工商登記為準,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天眼查數據顯示,新增註冊47,528家,
  • 一直誤以為國產品牌的飲料,名字用漢字偽裝,每年從中國賺走65億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物質貧瘠的年代,恩格爾係數相當的大,解決溫飽問題已經是人們最大的願望,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人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來著日本的飲料巨頭,他用漢字偽裝成中國的老品牌,每一年中在中國賺取的金額高達六十五個億
  • 這一美國品牌調料:1年賺377億,深藏國內31年,常被人誤認為國貨
    這一品牌調料:1年賺377億,深藏國內31年,常被誤認為國貨導語:最近幾年很多國產品牌開始崛起,其質量並不比國外牌子差,因此很多人都對國貨從「路轉粉」,即路人轉為粉絲。在調料當中,老乾媽無疑就是國產調料的代表,憑藉小小的一瓶辣椒豆豉,以及親民的價格,俘獲了國內幾乎所有吃貨的胃口,而且還走向了國際市場,在海外市場賺走了不少錢。不過,除了老乾媽以外,還有一個品牌的調料,1年營收就高達377億元(53.47億美元),比老乾媽一年營收的7倍還要多(2019年,老乾媽年營收才突破50億元)。
  • 「會偽裝」的日本飲料,在中國年賺65億,常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隨著國內飲料市場的優勢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國外的飲料品牌也開始「潛入」國內,其中名氣比較大的飲料品牌就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了,幾乎佔據了中國大半個碳酸飲料市場,但是這兩個品牌大家都很明白
  • 美國牌「辣醬」,在中國「藏」了30年,年營收300億是老乾媽7倍
    老乾媽只靠辣醬,就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其獨特味道也符合中國大多數人的口味,甚至在海外也很受歡迎。然而,2014年,陶華碧將公司交給兩個兒子後,兒子們私自改變了配方,讓老乾媽變了味兒,於是老乾媽的銷量持續下滑。2016年,老乾媽的年收入是45億元,但2018年卻降到了43億元。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被誤認為國產品牌,每年賺走中國人65億
    可口可樂、康師傅、百事這些歷久彌新的品牌一直都在市場中保持著強勁的表現,不過我我國市場,近幾年有一款飲料十分火爆,它就是元氣森林氣泡水,在便利店隨處可見,看起來比較"日系"的產品,實打實的是國產。
  • 美國2大牙膏「潛伏」中國數十年,年賺數百億,常被誤認成國貨
    經過多年發展,不少牙膏品牌進入國人視野,最後又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淘汰;不過還有一些知名品牌,憑藉著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站穩腳跟。在這其中,中國老百姓比較熟悉的就有雲南白藥、高露潔、佳潔士、黑人等品牌。
  • 美國品牌「藏華」30多年,每年賺走377億,卻被誤以為是國貨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巨大,所以不少外國品牌也紛紛來到中國。來到中國之後,他們搖身一變,換成中文名以及中國風格的包裝,並開始在國內市場撈金。在國內調味品行業,就有一個美國品牌,它成功「藏華」30多年,卻始終被人誤以為是國貨。說到調味品市場,老乾媽無疑是大家率先想到的品牌。
  • 日本飲料巨頭:年賺中國65億,用漢字偽裝,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中所周知酸奶屬於飲料中的一種,經常進入大眾視野的酸奶品牌有安慕希、伊利酸奶、希臘酸奶、君樂寶等品牌。近幾年酸奶的銷售市場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成為食品飲料中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這些酸奶廠家主打的口號是:無脂、代餐、常溫、低溫、口味多元、富含果肉等,都是這些廠家的買點,而消費者也不負眾望,2017年,我國酸奶市場規模達 1220 億元,首次超越牛奶的銷售額。
  • 乳企新戰事:爭奪300億專業餐飲隱形市場
    來源:一財網國內外乳企將角逐隱形市場的新增量。 在北京中關村的一家喜茶門店中,中午正是繁忙的時刻,年輕的店員正忙著把一層厚厚的奶蓋蓋在新出爐的果茶上,但很少有消費者知道,這層奶蓋卻是來自紐西蘭最大的乳企恆天然,而這樣的奶蓋恆天然在中國一年要賣掉6億個。
  • 這家美國公司的產品家喻戶曉,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賺走幾...
    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想法,使很多人盲目追求國外的日用消費品,很少支持國產產品,其實,所謂的很多外國貨也是中國生產的,只不過貼了個國外品牌的標。 不過有些外國公司卻走了另一條路,而且還走得非常成功。
  • 日本飲料深藏中國18年,每年賺走60億,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國產貨
    一年撈金60億,這款日本飲料入華18年,卻總被誤認為是國產飲料!但是很多人其實不知道,養樂多並不是香港的品牌,不是國貨,背後真正的母公司是在日本,這是一款日本飲料,卻在臺灣、香港、大陸三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中國內地市場上,養樂多每年賺走60億元人民幣,撈金60億的養樂多,已經入華18年了,很多人誤認為是國產飲料。
  • 日本飲料巨頭,每年默默從中國賺走65億,網友:難道不是國產的嗎
    尤其伴隨著這兩年「蒙牛」和「伊利」等這種民族品牌也推出了乳酸菌飲料後,愛屋及烏,一直以來,大家一定也以為「養樂多」也是中國品牌。 那麼,這樣一個紅得發紫的日本品牌,又是如何進入中國,最後讓國人誤以為其是國產品牌的呢?還請各位接著往下看。
  • 每年消耗一艘航母?英文學術體系讓中國每年多花300億!
    也就是說這兩個論文資料庫都是英文的,就要求發表的論文必須是英文,就這一點成了中國上百萬科研工作者的致命之痛。最近這幾年已經發生多起中國學者的論文造假問題,其中有一次是多位中國學者的論文雷同,這幾位中國學者相互不認識,甚至都不在一個省,可是卻寫出了類似的論文豈不怪哉?其實,這應該就是那些論文服務機構的「服務」不夠專業,職業道德欠缺,一文多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