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液氮凍死細胞、載藥回注體內|專訪

2020-12-13 騰訊網

死掉的細胞還能幫助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據了解,基於 AML 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這種「死細胞」能夠運載著藥物直達骨髓,也就是說,比傳統化療藥物使用更加精準,並可減低復發風險。

這是浙江大學藥學院顧臻教授的團隊研究出的一種用於 AML 的全新療法,其巧妙的藥物遞送方法讓人聽聞後眼前一亮。相關論文也於 12 月 11 日登上《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

圖|《Science Advances》當期封面

那死細胞是怎麼傳遞藥物的呢?

簡單來說,首先需要從患者體內提取出腫瘤細胞,再利用液氮在體外將腫瘤細胞「凍死」,隨後在含有死細胞的溶液中加入治癌藥物,比如阿黴素。如此,搭載藥物的「死細胞」就製備好了。

圖|死細胞製備流程圖

最後,再將這些載藥死細胞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到患者體內即可。這就是一次完整的治療過程。

方法雖好,不過離臨床試驗還有一段距離,上述實驗的研究對象也都是小鼠。DeepTech 向顧臻教授了解到,該團隊很快就會在其它動物模型上進行實驗,以進一步發掘其臨床應用前景。

也許有人會好奇,被液氮凍死的細胞結構不會被破壞嗎?這些細胞是否還會繼續增殖,又是否具有致病性呢?

載藥死細胞成功「歸巢骨髓」,顯著延長小鼠存活期

顧臻教授團隊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這篇文章題為 Cryo-shocked cancer cell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vaccination,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副教授慈天元博士及浙江大學藥學院特聘研究員李洪軍博士。

圖|刊登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相關論文

基於 AML 癌變細胞本身「骨髓歸巢」這一特點,該團隊提出利用經液氮處理的 AML 細胞的「死細胞」構建具有骨髓靶向功能的遞藥系統,以提高化療藥物在骨髓內的富集、抑制 AML 細胞的增殖。

同時藉助 AML「死細胞」本身所攜帶的腫瘤相關抗原,聯合免疫佐劑,刺激機體對 AML 癌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及殺傷。團隊在小鼠模型上,驗證了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那麼,回到前面的問題,被液氮凍死的細胞不會支離破碎嗎?答案是:不會。

在論文中,作者證實了死細胞具有與活細胞類似的細胞結構。不過,實際上這一結論證實起來並不容易。

顧臻告訴 DeepTech,這的確是當時團隊攻克的一道難點。因為既要保證細胞徹底被「凍死」、不會復甦,又要讓細胞儘可能保持完整的結構,在冷凍方式上著實難以把握。

經過反覆實驗,該團隊終於得出結論,將 AML 細胞分散於特定的細胞凍存液並快速浸沒於液氮中12 小時,然後在37℃ 的溫水中快速解凍,經過液氮處理(liquid nitrogen-treated, LNT)的細胞就能「死得其所」。

如下圖所示,細胞雖死,卻有著相對完整的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這不就可以成功「混入」活細胞的隊列中了。

圖|死細胞的結構表徵: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左),掃描電子顯微鏡(右)

由此表明,LNT 細胞具有與活細胞類似的細胞結構。

但是接下來還需要評估 LNT 細胞的細胞活力,以驗證其在體內沒有致病性。對此,研究人員做了以下實驗,證實了與活細胞相比,LNT 細胞沒有表現出增殖活性,可作為化療藥物如阿黴素的遞藥載體。

圖|圖 G 為用 CCK8 法對活細胞和 LNT 細胞進行的細胞活力分析;圖 H 為用螢光素酶標記的活細胞和 LNT 細胞在體內的增殖情況

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死細胞具有與源細胞類似的蛋白表達,例如 AML 細胞株 C1498 的死細胞同樣攜帶 CD44 及 CXCR4 兩種與骨髓靶向密切相關的抗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 AML 活細胞的「骨髓歸巢」功能。

經 C1498 死細胞包載的阿黴素,與游離藥物相比具有更長的血液半衰期及更高的骨髓富集,與免疫佐劑聯用後,可顯著延長 AML 小鼠的生存期。

圖|載藥 LNT 腫瘤細胞聯合免疫佐劑顯著延長荷瘤小鼠存活率(G1: 生理鹽水; G2:阿黴素;G3:死細胞+免疫佐劑;G4:阿黴素/死細胞+免疫佐劑)

由此可見,該平臺技術可聯合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抑制腫瘤發展、提升生存率。

那麼,這項新療法到底強在哪裡?

既有靶向性,又有「疫苗」效應

了解這項新療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ML 是一種髓系造血幹細胞癌變的惡性疾病,表現為無法成熟的髓系癌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增殖、聚集,導致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被抑制及其它生理機能的病變。

骨髓移植是治療 AML 的理想方法,但幹細胞來源、數量、配型以及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反應等眾多問題往往限制了其廣泛應用。化療是除骨髓移植外,AML 最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化療愈後差、復發率高,五年生存期僅為 30%。

也就是說,常規化療很難清除骨髓裡面的一些癌細胞,並且毒副作用明顯。而顧臻團隊的這種靶向性更強的療法,理論上講相比傳統的化療可抑制復發。

顧臻教授對 DeepTech 說,「我們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直接用作 AML 的治療。一方面可以把化療的效果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刺激機體免疫,降低化療過後潛在的復發風險。」

簡而言之,從理論上講,採用這種「死細胞遞藥」的方式,可以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採取進一步的治療,而且毒副作用較小。

顧臻教授也向 DeepTech 透露,除了細胞具有靶向功能這一天然優勢外,它還擁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命體組織對非活性材料產生反應的一種性能),因為「細胞本身就來源於體內」

由此可見,相比合成材料製備的一些遞藥體系,以自身的細胞作為藥物載體具有一定優勢。

另外,類比其他細胞療法,顧教授稱,該治療方案在質量把控上潛在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常規的細胞療法需要取活的細胞,所以怎樣保證批次與批次之間的活性相仿,就需要一些非常細緻標準的驗證。」「現在這個細胞是死的,所以相對來說在質量控制上面,難度或許會小一些。」

「自身細胞遞藥」這一平臺未來可期

據了解,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對「死細胞療法」的抗癌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動物模型上做進一步的系統評估,並與企業合作,推動該創新技術臨床轉化的進程。

在這項研究中,遞送的藥物是一種經典的化療藥物阿黴素,當然這只是作為一種藥物模型進行的實驗。顧教授表示,未來也可以換作其他的抗癌藥物,或者一些大分子藥物,包括抗體類的藥物等都可以進行嘗試或組合嘗試,比如可以把一種藥物滲透到死細胞內部,一種藥物放在細胞的表面,起到一個協同作用。

此外,DeepTech 也向顧臻教授了解到,團隊正在拓展「利用液氮高效製備死細胞」的這一平臺技術,有望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比如一些實體瘤的相關治療。

圖|顧臻教授(右)與團隊成員

「我們強調的實際上是一個平臺技術,通過很簡易的操作流程,可以把細胞凍死。但是細胞的形態還在,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用作載藥,一方面細胞表面蛋白,比如抗原的活性還能夠保留下來,那麼如果用作腫瘤治療的話,也能夠起到一個疫苗的作用。」顧教授告訴 DeepTech。

其實早在兩年前,顧臻教授的團隊就研究出一種「聯合細胞藥物遞送」的 AML 治療方法,將藥物「搭載」在血小板上,再將血小板與造血幹細胞相結合來遞藥。

相較於之前的研究,顧臻教授直言,「這次的設計相對簡單一些,直接用一種細胞就可以把藥物遞送過去。」在藥物模型的選擇方面,也與此前的研究不同,上次用到的是抗體藥物,而這次的阿黴素屬於小分子。

最後,顧臻教授表示出對「自身細胞遞藥」這種平臺技術的期待,並持以樂觀的態度。事實上,近年來顧教授的團隊也在充分探尋我們體內一些細胞具備的靶向功能,除了血小板、造血幹細胞,甚至還研究過把抗癌藥載入脂肪細胞的油滴裡來高效遞送藥物。

儘管從創新研發到投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顧教授也表示一直在努力推進,想辦法轉化。如他所言:「我認為在藥物遞送平臺設計上面,可以做的事情特別多。而且從轉化這個角度來講,因為這些凍死的細胞都源於體內,副作用小,並且在量產、質控方面有潛在的優勢。」

-End-

相關焦點

  • 浙大顧臻團隊發明「死細胞療法」,液氮凍死細胞、載藥回注體內
    圖|《Science Advances》當期封面那死細胞是怎麼傳遞藥物的呢?簡單來說,首先需要從患者體內提取出腫瘤細胞,再利用液氮在體外將腫瘤細胞「凍死」,隨後在含有死細胞的溶液中加入治癌藥物,比如阿黴素。如此,搭載藥物的「死細胞」就製備好了。
  • 39歲加盟浙大任藥學院院長 顧臻:讓醫藥創新更快「浮出紙面」
    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了團隊通過體外冷凍癌細胞治療白血病的最新研究。團隊通過用液氮凍死癌細胞,然後把抗癌藥物裝載進這些死細胞,再回注到動物模型後,這些死細胞能靶向到骨髓,有效釋放藥物,並且還有「疫苗」記憶的功效,治療過後的小鼠不再復發。 此前,顧臻團隊還曾利用血小板向出血及炎症部位聚集的天然特性,率先提出用血小板裝載藥物,靶向抗癌的策略。
  • T細胞免疫療法對陣晚期癌症:英國女子「逃離死神」的故事
    T細胞免疫療法 今年初,修斯開始接受T細胞免疫療法。這種新療法是利用病人自身的T細胞來摧毀癌細胞。由於它是根據每位患者自身的細胞來量身定做的,因此又被稱為「活體藥物」。 首先,醫生把病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就是白細胞中的T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用液氮冷凍,然後再送到在美國的實驗室。 研究人員然後把T細胞經過基因修改,成為具備能夠尋找和摧毀癌細胞能力的T細胞特異性受體。
  • 免疫療法之CAR-T細胞療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其改造為CAR-T細胞; 大量擴增CAR-T細胞; 將其輸回至患者體內展開治療。 4.擴增CAR-T細胞:在體外培養以大量擴增CAR-T細胞。一般一個病人需要幾千萬,乃至幾億個CAR-T細胞。 5.CAR-T細胞回輸入人體:把擴增好的CAR-T細胞通過靜脈回輸到病人體內,開始進行腫瘤細胞免疫治療。
  • NK細胞療法對新冠病毒的預防價值
    免疫力,顧名思義就是免疫系統抵禦體內異物的能力,當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後會啟動一系列清除機制,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NK細胞療法提高免疫力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淋巴細胞,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反應和控制中起關鍵作用。
  • ...吉利德考慮將其推進至早期療法中|細胞淋巴瘤|中性粒細胞|療法|...
    CAR-T治療是提取患者自身的細胞,在實驗室中重新注入嵌合抗原受體後,再回輸至病人體內的一種療法。這些經過改造的細胞可指導病人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2017年10月,Kite製藥的Yescarta靜脈輸注懸浮液獲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成年特定類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成為CAR-T領域第二個獲批的療法。同年,吉利德以1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Kite。憑藉這項收購,吉利德獲得了Yescarta這款重磅產品,一夜之間成為CAR-T領域的領跑者。
  • 全身冷凍療法真有那麼神奇?
    全身冷凍療法目前,大部分全身冷凍療法是這樣操作的:用液氮蒸汽在一個狹小的、頂部敞開的罐狀外殼裡維持零下幾十度甚至零下一百度的超低溫。液氮是氮氣在極低溫時形成的液體,沸點為零下195.79攝氏度,在醫學領域,通常用來冷凍保存細胞、組織、細菌。人踏進這個狹小罐子裡,頭露在外面,軀幹和四肢則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在這個環境下呆2~4分鐘之後,整個療法就算是完成了。時尚是真的,但是,所謂的保健治病是真的嗎?
  • 《細胞》:促進創新T細胞療法開發 哈佛大學團隊開創高通量T細胞...
    在適應性免疫反應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CTL)表面表達的TCRs通過識別由主要組織相容性I類複合物(MHC-I)呈現的抗原片段,激活CTL分泌細胞因子和細胞裂解分子,從而殺死靶點細胞。這一T細胞反應不但是抵抗多種傳染病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過繼性T細胞療法的基石。因此,如何對驅動T細胞活性的抗原進行系統性分析是開發基於CTL療法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 液氮冷凍的操作方法有幾種
    按壓開關後需要使用液氮從噴頭處呈現噴霧狀噴射出去,每處噴射需要10-20次,大量使用於雀斑、色素斑、老年斑、扁平疣等皮膚疾病。接觸法:根據病變部位大小來決定,適當選擇合適的金屬冷凍頭,直接接觸皮膚即可,細胞處於凍死、結痂、脫落等過程,新城代謝成新的皮膚細胞。用於較大黑痣、色素痣、增生性疤痕等等。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通用熊貓血」
    為解決這一難題,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聯合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通用熊貓血」,通過細胞膜錨定分子在紅細胞表面構建聚唾液酸-鹽酸酪胺的凝膠網絡,實現了「通用熊貓血」的人工構建和安全輸血。
  • 實施免疫療法1年後,她體內癌細胞全部消失,癌症治癒
    雖然治療過程中李大爺噁心嘔吐乃至吃不下飯,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個月後體內腹膜淋巴結顯著縮小,而這也為外科手術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更讓人驚喜的是,手術切除的腫瘤經病理化驗發現已無癌細胞殘留,這表明李大爺體內的癌細胞經過免疫療法治療後,已經全部被「清零」,醫生說這是十分少見的。
  • 深圳醫院用細胞免疫療法同時治好淋巴瘤和紅斑狼瘡
    張文麗醫生介紹,CAR-T細胞免疫療法就是:先採集病人的外周血,並從中提取病人自身的T細胞;然後將病人的T細胞改裝成CAR-T細胞,讓其具備精準識別腫瘤(癌)細胞的能力,並進行體外培養擴增;把擴增好的CAR-T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對腫瘤(癌)細胞進行精準殺傷。回輸後嚴密監護病人,尤其是控制前幾天身體可能出現的劇烈反應。
  • 浙大科學家修飾紅細胞 RhD血型「陽」轉「陰」 有望解決「熊貓血...
    科學家所說的由「陽」轉「陰」,就是設法將RhD陽性血紅細胞表面的抗原D遮蔽起來,避免其與抗體發生反應。   「我們是在給一個活的細胞『穿衣服』,穿上之後,除了遮蔽抗體,還不能影響它的細胞膜流動性與變形能力,細胞的生物功能也不能受到影響。」王本說。RhD是鑲嵌在紅細胞膜上的一個跨膜蛋白,相比之前提出的給紅細胞「穿」聚多巴胺「外套」,研究團隊需要探索更精細和優化的操作。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提升腫瘤放射治療效果。
  • 出國看病:CAR-T細胞療法的新進展
    Nina Shah表示:「對於往往要忍受多年嚴酷化療和骨髓移植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來說,這種CAR-T細胞療法可能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一種治療。有些患者現在已經活過了一兩年,而且他們從接受了這種CAR-T細胞療法之後不再需要做任何化療。」
  • 回輸NK免疫細胞有什麼作用
    人體大約有60兆個細胞,正常的細胞遺傳子受致癌物質、放射線等影響而損傷,如果細胞的修復機能低下,這些細胞就會轉化為「變異細胞」。這些「變異細胞」受癌化的影響會變成癌細胞。 2.癌症與免疫 我們的身體常常會受到細菌、病毒等形成的各種各樣病原體的侵害。
  • ...安東尼-EBMT青年領袖獎」,其團隊開展CART19細胞療法治療血液腫瘤
    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獲「聖安東尼-EBMT青年領袖獎」,其團隊開展CART19細胞療法治療血液腫瘤 來源:附屬同濟醫院   時間:2020-
  • 默克生命科學加碼在華布局, 「搶食」細胞和基因療法上遊
    細胞和基因療法改變了人類治療遺傳疾病和疑難雜症的方式,同時也在顛覆製藥生態圈。作為全球細胞和基因療法發展沃土的中國市場,在政策東風下吸引了諸多企業加碼入局。7月10日,德國默克公司在上海張江落地了生命科學技術與培訓中心。這是繼美國、歐洲、印度、韓國、日本、新加坡和巴西之後的第九個生命科學技術與培訓中心。
  • 專訪付向東教授:神經元再生療法誕生始末|薛願超|海拉細胞|付向東|...
    引 言2020年4月8日《細胞》雜誌、2020年6月24日《自然》雜誌分別在線發表了上海神科所研究員楊輝團隊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的論文:兩篇論文用不同的手法敲低同一個分子(PTBP1),成功在小鼠腦內將膠質細胞轉化為有功能的神經元—— 這對 「再生療法」 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