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四面牆」,運用色彩劃分階級,《大佛普拉斯》展現眾生苦

2020-12-21 影視劇材優選

2017年,臺灣導演黃信堯帶著作品《大佛普拉斯》橫掃海內外多個獎項。而就是這部小成本電影,沒有任何流量明星,沒有女主角,只是幾個社會底層的臺南城鄉結合部的男人故事。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不出彩的電影,在看似幽默的氛圍中將社會的醜惡和荒誕無限放大,帶給人別樣的反思

講述方式變化,旁白打破"第四面牆",黑色幽默反諷意味十足

《大佛普拉斯》的表現手法之一,是故意打破銀幕與觀眾的界限,導演全片用臺語旁白,讓某些戲謔的地方得以間離,表面看似散漫,內在誠摯。通過旁白的設置,導演使自己與影片中的虛構角色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他作為講述者一再出現,用上帝視角的講述,將現象縫合為事實,將零碎拼接為整體。

在早期觀看舞臺劇時,舞臺的左、右和後方構成了三面牆,剩下的方向就是觀眾席。"第四面牆"是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下假設出來的一面虛構的牆壁,用以分隔觀眾席和舞臺,演員因而身處一個和外界無法觸碰的虛擬空間裡。而打破第四面牆,則是通過讓舞臺上的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等方式,突破劇中人和觀眾無法交流的界限,讓角色成為和觀眾活在一個維度裡的人。

《大佛普拉斯》中,導演直接推倒了電影的"第四面牆",和《紙牌屋》、《死侍》、《辛普森一家》一樣,讓觀眾意識到自己只是在看電影而已,從而擺脫對電影的沉浸式體驗,啟動觀眾的理性反思。故事在旁白的鋪陳中展開,電影與觀眾的界限被完全打破,社會的種種不平以及小人物的無奈逐漸顯露出來。

與此同時,《大佛普拉斯》將黑色幽默玩得爐火純青,頗具荒誕色彩的人物行為投射了導演對現實狀態的觀察與思考。每一句玩笑的背後都包含著深刻的寓意,令觀眾在笑完之後,只剩下無盡的心酸和悲憫。比如受人尊敬的黃啟文表面上是留美藝術家和慈善家,私底下卻幹著世人難以啟齒的齷齪勾當;混血女Gucci所說到底是Buddha(大佛)還是Puta(賤人),無人知曉;不值一提的可憐人葬禮與護國法會同天舉行;虔誠拜佛的人向佛祖奢求美好,大佛肚內卻藏著一具女屍。

觀眾在看的過程中笑得有多開心,笑過之後就會感到有多悲涼。荒誕不經的幽默背後,是底層人物展露無遺的艱辛,是上流社會掩蓋不住的無恥醜惡,更是留給觀眾深層次思考。

黑白色調風格,富人的生活也不全是彩色

雖然影片在整體的色調風格上採用了黑白的處理方式,但為稱道的是,故事中出現的所有行車記錄器畫面都是彩色的。黑白色原本是絕望的色彩表示。上流社會的生活是彩色的,下層窮苦人的日子是黑白的,他們無滋無味,少有的樂趣是窺探通過記錄儀想像富人的多姿多彩

彩色和黑白,將階級劃分的鮮明又對立。命運對每個人來說就像牢籠和規則般無法突破,正如電影裡的黑白和彩色之間是難以逾越的。導演真真切切明白底層人民的苦,對他們來說,光是吃飯這件事情就耗盡了力氣,他們沒有時間,更沒有能力去掙扎。他們只能是求神拜佛,求個內心的安穩,而崇尚眾生平等的佛,怕是也很難照顧到他們。

但上流社會就沒有一絲煩惱嗎?黃啟文去應酬時的"酒池肉林"依舊是黑白色的,這個看似風光的藝術商人,也不過是個禿頭大叔。假髮仿佛是他的面具,偽裝得讓他自己都找不到真實的自己。他瘋狂地追求財富,除了錢,他的靈魂怕是都已腐朽,也只能是黑白色了。

在影片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黑白裡掙扎,卻又試圖進入到一個彩色的世界裡。同時,每個人都可能正處於別人眼中的彩色裡而不自知。在影片輕鬆又歡快的配樂中,窮人有窮人的苦悶,富人有富人的齷齪,少有贏家。他們的窘迫模樣,不禁讓人記起《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那句經典對白

生活總是如此艱辛嗎?還是僅僅童年如此?總是如此。

眾生皆苦,生活從來都不容易。這就是生活的真相。當我們去除一層層美顏濾鏡,揭開現實中光鮮亮麗的神秘面紗,走進生活本身,不得不承認,哪兒有什麼歲月靜好,誰不是劫後重生

懸而未決的開放性結局,帶給觀眾不同觀影體驗

很多電影的結局往往是將需要解釋的元素解釋清楚,將需要完結的事件都給一個結果,讓觀眾心滿意足地回家。而《大佛普拉斯》最高明的地方在於沒有給電影一個確定的結局,既沒有大部分電影所倡導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政治正確結局,也沒有用隻言片語交代故事後情。

觀眾只明白:大佛外表慈眉善目,高高在上地俯視眾生,但內在卻藏有一具早已腐爛的女屍那尊萬人朝拜的大佛,暗地裡卻隱藏著可駭的罪惡。

電影雖然沒有結局,但是觀眾還是會以自己的方式賦予它意義,通過前後的因果關係,在大腦中對故事進行合理構建,並接受它。當《大佛普拉斯》結束時,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觀眾的心理和現實生活連接,跟著觀眾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這就是導演所留下的電影與現實最好的溝通橋梁

《大佛普拉斯》與韓國導演李滄東備受好評的電影《燃燒》一樣,真相到底是什麼造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李滄東曾這樣談電影結局:

"我做電影的時候,不希望我的電影有一-個很明確很完滿的結局,或者很幸福,或者很悲慘,我都不喜歡。如果一部電影,電影本身就有完美無缺的結局的話,那麼這個結局只能是電影的結局,而不是觀眾的結局。如果你看了個結局很幸福的電影,你的人生就會很幸福嗎?這是不確定的。很有可能你看了個很幸福的結局的電影,在電影院的時候你興奮鼓掌,非常幸福,但你走出電影院,你就回到了現實中,電影的結局跟你的人生是無關的。所以我覺得,電影的結局應該跟觀眾的心理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它的結局是不完整的,跟著不同觀眾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發展和結果。我就追求這樣的電影。"

《燃燒》的結尾,寒風中男主找藉口約富家子出來,將其殺害並把隨身的全部衣物扔在豪車裡付之一炬。從邏輯上講,男主在富家子家中找到手錶以及貓,這似乎能夠構成其殺人動機,然而,全片真實性的模糊導致了其結局指向多譯。這個結局究竟是男主的小說構思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所有的真相都蒙著厚重的面紗,待人去一探究竟。這或許就是《燃燒》敘事上的高光所在。

不清晰的告訴觀眾往往不是最終的答案,而任由觀眾想像,答案卻是細思恐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大佛普拉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讀。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屏幕驟然一黑,觀影者們都仿佛就置身在那尊大佛裡面。人生沒有固定的結局,事情的真相可能被揭穿,也可能永遠被埋藏,孰是孰非很難通過三言兩語就能說清,人與人之間的無解是常態。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製作,然而這個電影中無論是旁白的講述方式,亦或是色彩的表現手法,還是開放式結局帶給觀眾的眾多思考,都算得上的極具特色的。這對於目前電影市場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大佛普拉斯》:瘋狂的人間金字塔
    2017年的臺灣金馬獎出現了兩部可以載入華語電影影史的佳作,一部是《血觀音》,另一部則是《大佛普拉斯》。雖然最後《血觀音》成功奪魁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但是這一部《大佛普拉斯》的整體水準完全不遜色。 導演黃信堯在2014年拍過一部名叫《大佛》的短片,市場反響非常不錯。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情景喜劇電影,只是圖哈哈一笑,而是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與一般的喜劇片不同,《大佛普拉斯》引發觀眾發笑的並不是因為電影的情節或者演員的表演,而是來自於導演幽默的解讀。很多人把這部影片定義為打破"第四面牆"的做法,意思就是類似《死侍》在電影中演員和鏡頭面前的我們進行交流。
  • 大佛普拉斯——眾生皆「佛」
    大佛普拉斯——眾生皆「佛」近段時間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很黑,很黃,還充斥著五彩斑斕的黑。這部電影叫——《大佛普拉斯》,我是很鄭重其事的想再重複一遍他的名字,因為很有趣,普拉斯不是佛的名字,而是PLUS。
  • 《大佛普拉斯》,階級固化的時代裡,一個小人物的悲喜劇
    很多文藝片都把故事的核心放在夢想、人性的解脫、自我救贖、親情等一些主題上,而《大佛普拉斯》則以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核心聚焦在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差異上,它的載體是平常司空見慣的行車記錄儀。這是一部極具創意的影片,它冷酷又好玩,笑中帶淚。敘事手法上,甚至帶有一些別具特色的激進。
  • 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彩色的,關於《大佛普拉斯》的色彩與批判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該如何自渡,佛沒有說。佛只是像《大佛普拉斯》裡的釋迦一樣,悄無聲息地出現,靜靜地看著人世間的悲喜劇。釋迦沒有身份,身無分文,在金錢、權力至上的社會,他什麼都做不了。也許根本就沒有辦法自渡。導演黃信堯認為,人無法擺脫自己的命運。
  • 金馬獎多項提名,豆瓣8.4高分的《大佛普拉斯》值得一看
    這樣簡單的故事,導演卻用了非常複雜的方法做敘述,展現了臺灣社會的眾生相。這樣簡單的故事,導演卻拍出了一堆榮譽:在54屆臺灣金馬獎評選中,它曾入圍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在內的10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新導演獎,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等很多大獎。一堆獎項,也許說明這部電影很有深度,卻不一定值得一看。
  • 三部角逐奧斯卡的國產片,我最看好《大佛普拉斯》!
    小眾、文藝片導演們今年的成就也頗豐,胡波導演在隕落前的《大象席地而坐》描繪了這個時代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們對當下的困苦、以及想逃離的苦悶心境;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以來中華大江南北,不同地區每個人心境的變遷和保持。
  • 豆瓣評分8.7:《大佛普拉斯》反諷手法,揭露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
    《大佛普拉斯》無疑是電影中的一匹黑馬,一部文藝片,沒有流量明星,拍攝底層人民的生活。因對人性深刻的思考,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哲學思想的思辨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大佛普拉斯》講述的是雕塑廠的夜間保安菜埔和拾荒者肚財,他們是彼此的好朋友。
  • 打破第四面牆:玩家與遊戲的異次元接觸
    百年前,電影打破了戲劇的第四面牆,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但電影仍然無法擺脫「牆」的尷尬:雖然不再是靜止不動的牆,但卻像是同電影劇情處在不同的次元,能看到但無法觸及。(想想《星際穿越》裡馬修·麥康納飾演的飛行員在高次元空間試圖聯繫三次元女兒的情景)
  • 以《大佛普拉斯》為例,淺析黑色幽默喜劇的魅力及其現實意義
    電影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將社會邊緣人物與上流官商的強烈反差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對比、上帝視角的旁白,將社會的滑稽、醜惡、荒誕無限放大,展現出濃厚的人文社會關懷和哲學思辨。今天我就以黑色幽默為切入點,帶你一起解讀《大佛普拉斯》這部荒誕喜劇背後的魅力及其現實意義。01 絕望的黑色與反諷的幽默,構成了黑色幽默的內核什麼是黑色幽默?
  • 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優於國產喜劇片的這幾點,決定了它的優秀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讓人很難暢快地笑出來的喜劇片,你可以說它是一部黑色幽默電影,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正劇,電影中的笑點十分真實,沒有刻意的誇張和過分的偶然,真實又諷刺。你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部懸疑劇或者是犯罪片,不過這並不是電影中要突出去表現的。
  • 《大佛普拉斯》無緣56億,卻獲得金像獎兩岸最佳電影!
    樹頂仔一隻虎頭蜂, 導演仔一個騎牆派, 蓮霧開花滿樹紅, 電影色彩階級學, 有錢人的世界是彩色的, 三餐海產呷魚塊, 假髮一天不戴不安心, 閩南三尺有神靈, 大佛肚中眾生相, 世上哪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口一個阿彌陀佛, 一口一個幹你娘,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 為何他眼瞼低垂,是佛還是娼妓——《大佛普拉斯》的黑色幽默
    ——《大佛普拉斯》這是一個只拍過紀錄片和廣告片的導演,《大佛普拉斯》是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片。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臺灣本土新人導演,嬉笑間拍出了這部2017橫掃金馬的片子,斬獲無數殊榮,並以一己之力打破了臺灣影劇圈多年的低迷,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蹟。臺灣影視圈和曾經的香港一樣,曾是一代人的回憶。
  • 《大佛普拉斯》:佛也有Plus?
    《大佛普拉斯》藉由電影中的看似莊嚴的大佛,卻不知暗藏了什麼玄機,用大佛代表一個根植在臺灣人心中的權威,黃信堯希望觀眾藉此反思不可挑戰的權威之下更值得深思的真實面貌。《大佛普拉斯》是幾年來少有的佳作,說人性,從不矯情,見社會,沒有控訴,講佛性,不露痕跡。劇本紮實,節奏老練,表達完整,寓意深遠。
  • 電影《大佛普拉斯》:有些人和事雖看起來荒誕,但卻真實地存在
    純以表面來看,《大佛普拉斯》算是好看的。作為一部黑色喜劇,它的節奏當然不似一般商業片快速,但也不沉悶遲緩,故事發展令人好奇,每一場戲都是梗,演員演技之強大,當然也不用多說。不過,導演黃信堯其實並不是在拍好笑或好看的電影,即便觀眾觀影的過程不會覺得無聊,也應該會被逗笑。
  • 陽光普照:大佛普拉斯之後又一力作
    《陽光普照》的導演鍾孟宏同時也是《大佛普拉斯》的製片人,影片和《大佛普拉斯》一般,營造了非常讓人沮喪的氛圍,雖然不再是講述階級話題,也不再是黑白色調,但大量冷色調的畫面,依舊將家庭和成長主題刻畫得十分壓抑。雖無陳果導演的《香港製造》那般稍顯殘酷,但觀影之後仍然讓人陷入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 豆瓣8.7,黑白影片《大佛普拉斯》,包裹著喜劇外衣的黑色幽默!
    然而,這也不是堯氏幽默第一次嶄露頭角,早在前作《大佛普拉斯》就曾經跟《血觀音》殺得煙硝四起。所以,對比於具有聲光效果的好萊塢電影,《大佛普拉斯》這部灰暗的黑白草根片,到底有何魅力?01座落於懸崖的廢墟屋舍與他者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廣泛被影展評審、影劇從業人員、影評人或媒體所推崇的大量隱喻設定,比如影中名字的設定,就直白地點出社會體制中所埋藏的區隔性與階級
  • 《大佛普拉斯》,又是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
    就是它——《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肚財先來解釋一下這個看起來意味不明的電影名《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之前拍攝過一部短片《大佛》。而這部電影就是在短片的基礎上製作的。除了這個片名起的很趕客之外,《大佛普拉斯》還有幾個不討大眾喜歡的特質——文藝片。對白基本是閩南語。全片80%的畫面都是黑白的。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代表中國臺灣地區角逐奧斯卡:控訴與慈悲
    按:中國臺灣地區確認電影《大佛普拉斯》將代表臺灣角逐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金馬獎最佳影片苦戰4輪,《大佛普拉斯》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血觀音》。金馬獎只是十幾人的評審團的趣味,其實很多人都更喜歡《大佛》。影片在娛樂性和藝術性的天平兩端做出了示範級的展示,以自由散漫的方式給出了精準的平衡。影片中的階層隔閡是如此的漫不經心,又觸目驚心。
  • 從《大佛普拉斯》到《同學麥娜絲》,同樣的套路,卻不同的結果
    但也正因為在創作的道路上持續耕耘,黃信堯終於在2017年交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並在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囊括最佳新導演等5項大獎。而繼《大佛普拉斯》獲得廣大迴響後,黃信堯在《同學麥娜絲》裡試圖複製相同套路,在說故事之時,還輔以極具個人特色、既幽默且戲謔的旁白,也運用了大量的諧音雙關製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