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帶有黑色幽默的傑作
《大佛普拉斯》,這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臺灣電影。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獲得10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又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這部臺灣神作被譽為近幾年最好的臺灣電影,導演暗黑的文藝特質在電影裡展露無遺。很多文藝片都把故事的核心放在夢想、人性的解脫、自我救贖、親情等一些主題上,而《大佛普拉斯》則以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核心聚焦在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差異上,它的載體是平常司空見慣的行車記錄儀。
這是一部極具創意的影片,它冷酷又好玩,笑中帶淚。敘事手法上,甚至帶有一些別具特色的激進。導演黃信堯在這之前也只是拍過一些紀錄片和短片,可以說他的第一部長篇就一鳴驚人,從形式到表達,這都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在這種隨性而為的有趣背後,卻是一副現實眾生相,階級固化的社會裡,有錢人和窮人的殘酷割裂一覽無餘。
故事的主角叫菜埔和肚財。菜埔在閩南語的意思是廉價的蘿蔔乾,在這裡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名字。他的主業是給雕塑廠做夜間保安,沒技術沒進取心的一個小人物,同時他還是鄉下喪葬隊鼓手,在團隊中沒有任何存在感,逆來順受。他沒有老婆孩子,除了一個生病的老娘,一無所有。肚財是菜埔唯一的朋友,靠撿垃圾為生,每天撿幾百個瓶子賣給垃圾回收場,為了幾塊錢,跟曾經是同學的垃圾場老闆討價還價、卑躬屈膝,他唯一擅長的事情就是夾娃娃,這是他的最大樂趣。菜埔上夜班時,經常叫來肚財做伴,兩個單身底層小人物聚在一起,總不可能聊什麼人文情懷、家國天下。成人雜誌是他們的精神食糧,討論的也都是相關話題。
在性壓抑的生活常態中,他們安然度日。有一天兩人突發奇想,想看看雕塑廠老闆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都拍了什麼?這一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風流老闆沒有讓他們失望,在裡面他們發現了可供消遣寂寞的精彩內容。原來,一向斯文幹練、溫文爾雅的老闆,表面上看起來道貌岸然,背地裡卻是諂媚官員、勾搭女生。聽著車裡的聲音,兩人都認為老闆很會演戲,記錄儀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雖然裡面沒有畫面,也能讓兩人沉浸其中。
菜埔和肚財為了營生繼續奔波,晚上看記錄儀尋找樂趣。肚財運氣不好,被警察暴力執法,難得的上了一次電視。直到有一天,他們在記錄儀中聽到了奇怪的對話,老闆和情婦吵了起來,他們似懂非懂地意識到老闆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最終他們看到了驚悚的一幕:老闆殺害了情婦葉女士。
後來有警員調查葉女士失蹤案,但沒有人知道女子是死是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電影裡也沒有說明屍體去了哪裡。只有菜埔和肚財成了驚弓之鳥。目睹兇案的他們沒有報警,反而認為自己看到了不乾淨的東西,應對措施竟然是算命。大師抽瘋似地,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全是瞎扯,病急亂投醫的他們又跑到了蔣介石的祠堂,被那裡看大門的忽悠了一通。這時黃老闆被警察叫去問話,沒說幾句,就有當地名流來給警察施壓,要求放人,黃老闆平安無事。一天深夜,他找到值夜班的菜埔,原來菜埔偷看記錄儀的事情,老闆全知道。
菜埔和肚財守口如瓶,然而有一天肚財醉酒被車撞死,但肚財平時根本不喝酒,更沒有錢能夠喝到醉。肚財就這樣像一粒灰塵一樣消失在世界上,似乎他從來沒有來過。他甚至沒有留下照片,遺像是之前被警察抓捕時的新聞截圖。
二.電影特色
無釐頭的電影名,大佛普拉斯實際就是大佛plus。因為之前導演拍過一個叫大佛的短片,於是這一部就成了大佛plus。導演隨性地解釋說,電影有英文,聽起來比較有國際觀。
你見過在電影播放過程中,突然出現導演的旁白給你介紹劇情嗎?電影的開始,導演就說明他會三不五時的出來說幾句話,宣傳一下個人的理念。導演的旁白,不同於某些電影設置的劇情介紹,他的聲音時而出現,娓娓道來一些充滿自我表達的註解。他精句頻出,卻也帶著觀眾抽離了故事,進入到了旁觀者的視角。
這部電影大部分時候都是黑白色的,但偶爾會出現彩色的畫面。原來有錢人的生活真的是彩色的,而底層人的生活只能算是苟延殘喘。導演用畫面的變化來表達生活狀態的不同,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而又拍案叫絕。
整部電影的基調和音樂都是輕鬆和生活化的,不管是貧富間強烈的對比,還是事件的推進,導演都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淡然在講述故事,沒有呼天搶地、讓人不禁想起了周星馳90年代的港片,主角都是小人物,帶著小人物的窘迫,被生活所蹂躪,喜劇的最高境界就是悲劇。
三.當社會階級已經固化,小人物會有怎樣的悲喜劇
電影主要選取了兩種極端人物,處於底層的菜埔和肚財,還有處於頂層的黃啟文,他們三個人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或者叫金字塔,底層的人忙於應對生活的困難,而這幾乎就可以耗盡他們所有的精力了。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那就留著對財富和有錢人生活的幻想,這是他們生活中唯一的樂趣。
在他們眼裡黃啟文的生活是彩色的,他們羨慕那樣的生活,渴望美女在懷揮金如土,所以等他們有錢了,他們就會成為下一個黃啟文。但是他們的痛苦就在於,或許這輩子都成為不了黃啟文,因此他們的生活就只能保持著麻木而認命的狀態。
黃啟文是海歸藝術家、文藝大咖,還是慈善家,表面上彬彬有禮、光環照耀,有如聖人一般,但私下裡卻是勾結官員生活糜爛,並且草菅人命,還有副議長高委員等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社會規則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他們滿足欲望的工具或是遮羞布,而諸如葉女士等一心想往上爬的人們,他們一邊痛罵著規則,一邊卻又利用規則,利用僅有的身體向著權勢靠近。所有人都在追逐著永遠也沒有盡頭的欲望。眾生皆苦,被欲望支配而不自知,大佛不能度人,能度眾生的只有他們自己。
導演只是平靜地揭露了社會真相及其本質,他沒有給出解決方法,或許根本就沒有解決方法。導演安靜地展現著人世間的這一切,不悲痛不憐憫,不批判也不評論,就那麼靜靜的看著,或許社會的規則很難被改變,因為人性很難被改變,而這個世界的救贖之道,本質上就是人類內心的救贖之道,我們別無他法,只能各自去探索各自內心的宇宙。
再來看看電影裡的眾生相,金字塔的底層,忙著應付生活,中層忙著向上爬,匆忙地追名逐利,整個社會看起來一片忙碌,一片和諧,就像那尊大佛一樣,表面上金碧輝煌,其實那裡卻是藏汙納垢,充斥著貧窮、罪惡和欺騙。又像是迷茫的眾生,過於追求表面的光鮮,卻很少去探索或者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個人都被困在某種規則裡,每個人都在苦苦掙扎,想要衝破,但又無往不在牢籠之中。
「咣」!影片的最後,大佛的肚子裡傳出了聲響,導演用這部電影敲了一下社會,也順便敲了一下每個人的內心,人們是會鋸開佛像去見真相,還是會假裝聽不見裡面的聲音呢。或許這個社會不應該只關注大佛的表面,也應該去看看大佛裡面的世界,同時也探索一下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