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之乎者也羅大佑 - 10年朋友 1
01
「成語」意義因時不同
按隔壁學校劉叔新同志的說法,大凡是有兩重意義,譬喻又很形象的固定語,都可以算是成語。這種說法和我們常常認為的不大一樣,但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除了「狐假虎威」、「衣冠禽獸」這樣的成語以外,還有「穿小鞋」、「欲速則不達」、「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種,字數既非四個,讀起來也不拽的成語在。而「華而不實」、「為所欲為」這類看起來像東西的東西,還真就未必是個東西。
南開的劉叔新同志
成語,成語,顧名思義,是已經有人說過的話,是「既成之語」。《民國演義》講五四運動,其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某校學生近百人,自成一隊,人各一旗,旗上寫著,統用成語,如:『時日曷喪』及……等類」就是說前人用過的話。但是前人用過的話不等同於今天概念上的成語,古人講的「成語」,往往是作為諺語、典故而經常被使用的。比如《紅樓夢》裡,就有「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的句子,《警世通言》裡也有「借用吳歌成語,吳歌雲:『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句子,上數到宋朝,仍有這樣的用法,像《朱子語類》:「就問者之言以成語,如『吾聞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02
成語是好用的
但北洋艄公可不是要複習古代漢語,我們雖沒有完全探明成語的源流,但仍能知道成語的一條特點,就是它是歷史地形成的,是過去的人說過的話。而成語之所以能形成,必然有其方便可用的優點在,慣用語也不例外。比如我是一個口舌很笨拙的人,經常想表達什麼東西而表達不出來,但借用成語就很方便。前天去配眼鏡,就有了這樣一場對話:
「這一排能看清楚嗎?」
「輕而易舉。」
「這一排呢?」
「……無能為力。」
「現在呢?」
「撲朔迷離。」
「這回應該差不多了。」
「恰如其分。」
你看,既簡明清晰,言簡意賅,這是表達的極致。因此高中政治老師才感慨中國成語的精妙:「『作鳥獸散』,簡直惟妙惟肖!」
初中的語文老師的孫子,在她的點化之下也有了精妙純熟的表達能力,一去太原街:「川流不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就連宋丹丹同志演老太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雖不算成語,但也是常用的說法,常用的說法之所以能常用,還是人家表現力強。
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被炒。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03
成語是會上癮的
可是現代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澆築思維的軌跡,語言也能影響人的思維。克羅齊的話我們也可以重新理解:「表達即創造」。當一個人因為表達能力不夠,只能說某種情感「溢於言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時候,他的表達能力也被限制了,像我就經常只能說,「大恩不言謝」。
其實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解釋這種現象未免有些牽強。這好像更像一種偷懶,就像電流更願意從短接的電線中穿過一樣。蒙田談自己的記憶力,往往是記在紙面上的時候心裡有底,反而腦子裡就記不得了。成語用慣了,現在的話就不會說了。我讀古書的時候,往往看見某些精妙的句子,用鉛筆描一遍,到了做批註的時候,卻總是發現這全是春秋戰國時中國人的陳詞濫調了。
其實「成語」沒有什麼不好,但一旦禁錮了現代人的思想,就是不好;「陳詞」也沒有什麼不好,但2000年後還說著當年的話,只恐怕這是一個僵死的、消化系統有問題的民族。清朝的惠棟就寫道,
「有人喜用古文現成語及摹擬體製成文。餘謂之曰:「譬如人食魚肉便下魚肉,醫家必謂大病。讀古文便鈔古文,可不謂之病耶?」此雖戲言,亦有至理。」
學了成語就只會用成語,就是「直腸子」,真是妙啊!
《快樂星球》裡的「老夫子」一旦張嘴,就要飆一嘟嚕成語。
所以我的語文老師,雖然教她孫子成語,但是卻鼓勵我們不用成語,用自己的精確表達代替成語,才能寫好文章——言下之意,「誰只會用成語誰孫子」。
04
其他
人們往往以為成語只是中土特產,但也有西方傳來的成語。中國古代有關佛教的成語就有很多,比如咒人咒自己常用的「阿鼻地獄」;同時當然也產生了許多關於印度的成語,比如形容數量多的「恆河沙數」;到了近代還有歐洲傳來的成語,像典出法國寓言的「火中取慄」。
這說明什麼?說明英雄不問出處,成語也是。成語產生在人民大眾的使用過程中,當然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實用怎麼來,怎麼表達準確怎麼來。
所以成語和別的什麼東西一樣,自然也是可以在使用中改的,不是嗎?現在經常可以看見的賣自行車的「其(騎)樂無窮」、止咳糖漿「刻(咳)不容緩」、「無屑(懈)可擊」洗髮露、「隨心所浴(欲)」澡堂子……用起來確實妙啊,現在人民群眾說話份量小,我們要論證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還是要訴諸神明——看看魯迅吧:「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已經是改動了成語了,更不要說「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 正好辦教席!」等「篡改」古詩的了。
事實上,這種手法修辭上稱為「仿詞」,而現在有一些文人政客,以「漢語純潔性」為幌子,將之一概否決,真難怪2015年《咬文嚼字》說他們「低估人民群眾的智商」了。看來只有立法要求大家在每晚的「黃金時間」只能讀《漢語成語詞典》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05
這是一個帶序號的標題
上文有一句妙語:「誰只會用成語誰孫子」。而像成語這樣,是曾經的優秀成果,現在人因方便或可以附庸風雅而經常使用,但用起來而反而綁架了自己,或者平常人稍作改動就會被扣帽子的東西,是否還有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