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經——天樞穴

2021-02-12 張春清孕產育兒工作室

天樞穴(胃經) tiān shū

別名:長溪穴,谷門穴,長谷穴,循際穴,谷明穴,補元穴,循元穴

取穴方法:

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穴位解析:

(1)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鬥星的北鬥一,其左連線為北鬥二天璇星,右連線為北鬥四天權星。該穴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運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運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門穴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衝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它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2)長溪、長谷。長,源源不斷也。溪,水流的路徑也。谷,狹谷也。長溪、長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向外輸出源源不斷。本穴物質由胃經上下二部匯聚而成,其氣強盛,源源不斷地輸往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3)谷門、谷明。谷,胃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明,可見之物也,指本穴氣血強盛,外輸氣態物為可見之物。谷門、谷明名意指胃氣由本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4)循際、循元。循,循氣血運行的固有道路運行也。際,際會也。元,本元也。循際、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循氣血物質的固有通路外輸大腸經。理同天樞名解。(5)補元。補,充補也。元,本元也。補元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強盛,為人體後天之氣的充補之元。人體之氣分為多種,有元氣、宗氣、神氣等等。元氣為先天之氣,也就是腎氣,它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元氣為人的先天之本,它隨著人的生長發育而不斷消耗,但元氣的消耗隨人體後天之氣的盛衰而改變,後天之氣盛則元氣消耗慢,後天之氣衰則元氣消耗快。同理,補充了人的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本穴輸出的強盛之氣即是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功用,故名為補元。(6)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附註:(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天樞穴意義:募集氣血上輸大腸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溼濁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水溼濁氣由本穴交於大腸經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腸經的氣血物質。

主治疾病: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洩瀉,痢疾,月經不調,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痺、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裡穴治腹脹腸鳴;配氣海穴治繞臍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便秘、洩瀉。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相關焦點

  • 天樞穴
    人以肚臍為中心,臍旁兩寸左右各有天樞穴,針刺或按揉該穴,按照左升右降方向調氣,帶動氣機運行。《素問》:「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天樞是胃經上的腧穴,胃屬土,居中焦,五行為土,以天之氣而論,地位於中心,這個中心在人體就是天樞穴,在天上就是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第二,以神闕為中心,神闕位於任脈,任脈統一身之陰,精藏為陰,神闕以上「精化為氣」,神闕以下腎藏精,神闕為人體的中心點,也就是陰陽的中心,相對於北極星的位置。
  • 天樞穴的針刺方法
    天樞穴是胃經的穴位,是大腸經的募穴。是臨床消化系統疾病和部分婦科病比較有效的穴位,但要取得好的療效,如何針刺至關重要。
  • 胃經上的重要穴位解析(十)
    胃經是非常長的一條經絡,單側有46個穴位。在身體上半部有30個穴位,腿上有16個穴位。胃經不通暢,人會有很多怪病。胃經經過頭面部、胸部、腹部、腹股溝、大腿、小腿、一直到腳,整條胃經涵蓋了身體的很多器官,與很多經絡相連。所以說萬病之源來自脾胃。經絡循行之處只要有淤堵,相應的臟腑和功能就會減弱。
  • 【足陽明胃經】對人體有什麼功效, 附45個胃經穴位講解
    如果您有些毛病總是在上午7點到9點期間發作或加重,那就是胃經裡的艮土之氣運行失常,要多加保養胃經。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某些病症,咽喉、口、牙、鼻等的病症,以及胃經所經過的腿部、側面腹部、胸部和頭面部的很多毛病。上面的這些毛病都是出在胃經上,自然也能用胃經來調治。雖然一天中任何時間都可以使用胃經,但是,使用胃經的最佳時間卻是上午7點到9點。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那麼下面這篇文章就來探尋下足三陽經裡面的——足陽明胃經的相關知識。足陽明胃經的走向: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向上交會於鼻根部,進入目內眥,向下沿鼻子外側,經過牙齒中,環繞嘴唇,沿下頜骨上行過耳前,再向下穿過膈肌,聯絡脾經。直行的支線沿乳中線下行至腹股溝。再沿腹腔向下,至大腿前側,沿脛骨前緣向下到足背,過足大趾間。
  • 探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25、天樞穴        1)傳統位置        天樞穴位於臍旁兩寸處。        2)經絡感傳        刺激穴誘發的經絡感傳通胃經。有串經到腎經前線、督脈(經帶脈向後到命門穴,再沿督脈上行的分支很強烈)、大腸經和小腸經。
  • 《人紀》-針灸篇9[足陽明胃經]
    胃經在臉上走,臉都是胃經,所以很多年輕男女有青春痘,青春痘都在胃經上面。隔鹽灸神闕,灸完後,腸鳴腹瀉 還有就可以配合天樞穴。太乙和滑肉門都可以用在長高 ,下針灸都可以。小孩想長高,都可以幫他灸。 :)12—足陽明胃經之天樞穴,主治便秘、精神病;腹四針介紹天樞穴,位置正在神闕外開兩寸。
  • 蘇夏教你美丨減重+豐胸 每天按摩胃經穴位20下
    豐滿美胸依然在中醫師表示,體重控制會出現胸部明顯變小、脫水幹扁的現象,主要與不當減重或氣血不調的體質有關,建議減重時應循序漸進、不貪快,且可依據個人體質使用合適的中藥處方暢通全身氣血,代謝身體多餘脂肪和水分,且保持胸部的胃經氣血不瘀滯,同時達到減重和豐胸的效果。
  • 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針灸|足陽明胃經二
    那這個承滿,後面的穴道呢,從不容開始,我們回到胃經的走向是這樣子,我們以男人 做標準,會比較清楚一點。這是肚臍、乳頭,由胃經下來到乳根。這邊是任脈,如果以男人 扎針,兩乳中間就是羶中穴,這兩間相距是四寸。二寸就是三個指頭。不要買個尺,沒有那麼笨的人。當你知道大概位置在這裡後,開宗明義就告訴你,穴道在兩條肌中間。像男人肌 肉比較大一點,你把拉過來一點,反正在肌肉中間嘛。
  • 足陽明胃經筋絡穴位講解!
    胃經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主要分布在頭面、胸部、腹部和腿外側靠前的部分。
  • 穴位動態圖:足陽明胃經足部穴位
    郄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徵是屯積的胃經水液,如胃經的水庫一般,針刺本穴有水庫的開閘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故為足陽明郄穴。附註:足陽明經郄穴。梁丘穴意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洩。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運行規律:循胃經下傳犢鼻穴。功能作用:約束並屯積胃經經水。
  • 【足陽明胃經】胃經主治的疾病有哪些?
    這一段是《靈樞》中對於胃經問題的描述。也就是:如果足陽明胃經出問題,那麼會讓人有渾身振寒(感覺冷,立即自動起雞皮疙瘩,自動排寒)、打呵欠、臉色黑,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惕然而驚,心慌慌,關門閉戶而獨處。嚴重的則想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胸膈作響,腹脹等。
  • 胃經——承泣穴
    承泣穴(胃經) chénɡ qì別名:鼷穴,面髎穴,溪穴取穴方法:承泣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與下眼眶邊緣之間。穴位解析:(1)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
  •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上篇)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裡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
  • 胃經在哪裡 足陽明胃經穴位圖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穴),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穴
  • 【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清胃瀉火,通經止痛
    內庭穴位置:屬足胃經經脈的穴道,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
  • 【中醫】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及圖解
    足陽明胃經(一)經脈循行1.經脈循行《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
  • 十二經絡穴位圖3——足陽明胃經
    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痺。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 時間醫學-----足陽明胃經
    胃經的全稱叫做足陽明胃經。這裡的「足」,指經絡經過腿腳部。相對應的,比如:手少陽三焦經,指的是經絡經過手以及手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