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精神病?防治「心靈感冒」科學認知是第一步

2020-12-21 金臺資訊

很多人以為到精神科看抑鬱症的,不是瘋就是傻,將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患者也容易產生病恥感,這些錯誤認知影響到患者的早期診斷。

問診完最後一位患者,甘照宇看了下時間,已接近傍晚7點。

「一個下午,15個預約號,還有幾個加號的。」甘照宇計算著病人數量。他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其醫院在廣東省梅州市設有分院——粵東醫院,這是他第6次到粵東醫院出診。

「今天接診的患者,有幾位是初、高中生,都是抑鬱症患者。有的是拖延了很久才來看的,耽誤了病情,可惜。」提起患者,他十分痛心,「生病了卻諱疾忌醫,歸根到底是國人對抑鬱症缺乏科學的認知。」

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是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方案》出臺具有積極意義,表明了社會對抑鬱症的正視,有助於提高大眾的認識和重視。」10月16日,甘照宇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錯誤認知影響早期診斷

多年在臨床實踐一線工作,甘照宇觀察到,無論是認知還是就醫,大眾對精神醫學都有著急迫的需求。

「很多人一方面以為到精神科看抑鬱症的,不是瘋就是傻,將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患者也容易產生病恥感;另一方面,病患及家屬對用藥想法多,不是擔心副作用大,就是覺得不吃藥都能好,這些錯誤認知都影響到患者能否得到早期診斷。」這幾年,甘照宇一直堅持做科普,希望喚醒大眾對抑鬱症的科學認識。

西方稱抑鬱症為「心靈感冒」。主要表現出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像今天因被老闆罵了一頓,心情壓抑此類的短期抑鬱情緒,可通過自我調節緩解和消除的,不用擔心。」甘照宇指出,當以上症狀多個出現且持續存在2周以上,有可能已患上抑鬱症,那就要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了。

「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其實是大腦生病了,這種病與懶惰無關,與矯情無關,也不是想開一點,或是堅強一些就可解決。但這種病通過專業治療是能康復的。」甘照宇特別強調一要早期診斷,二要科學精準用藥。

與大眾對抑鬱症不理解相伴的是,我國抑鬱症就診率和治療率均處於較低水平。「抑鬱症不像骨折,通過X光檢查就可清楚診斷,到目前為止,抑鬱症的診斷和康復仍沒有一個較好的指標。」甘照宇接診的病例中,不乏吃藥多年,但病情仍得不到改善的情況。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81萬人。與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相比,我國精神科醫生不超過5萬名,缺口仍很大。此外,我國綜合醫院設立的精神心理科,尚屬於一個新生力量,在學科建設、專業醫生培養方面,政策的支持仍較弱,精神衛生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問題突出。

《方案》也注意到這些問題,因此提出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復發率降低30%。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非精神專科醫院的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

全球超3億人受其困擾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的一份抑鬱症全球統計報告顯示,從2005年至2015年10年期間,全球受抑鬱症影響的人數增加了18%。2015年全球超3億人受抑鬱症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國的抑鬱症病例佔到全國人口的4.2%。

為什麼抑鬱症越來越常見?

甘照宇指出,這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在溫飽都成問題的階段,誰會去關心心理健康呢?以前好像不存在的抑鬱症,並不是突然就暴發了,而是我們開始正視它了」。

《方案》中將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高壓職業人群列為重點人群。其中對於青少年人群,要求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

「青春期剛好處於生理和社會心理的雙重轉折點上,此時遇到的各種矛盾或者同伴間的競爭,都會從心理上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衝擊和壓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為青少年梳理心理壓力,並評估出有抑鬱傾向的孩子,及時幹預,幫助其順利度過青春風暴。」甘照宇說。

孕產婦由於產後體內激素的急劇改變,加上社會角色的轉變,特別是當母親後所面臨的職業生涯挑戰,增加了其患產後抑鬱的風險。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在於面臨更年期社會角色的改變,類似於另一版本的「青春期」,一旦過渡期適應不良,容易出現抑鬱情緒。現代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高壓行業的人群,比如公務員、金融從業者等,容易感到身心俱疲,出現心理疲乏,發展成焦慮、抑鬱的可能性也極高。甘照宇表示,及時識別這些高危人群,及時讓專業醫生介入,是加大對高危人群幹預力度的關鍵。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抑鬱症或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確實有患者因患抑鬱症而自殺,但不能簡單認為患上抑鬱症的必然結果就是自殺。」甘照宇特別強調。

心病還需心藥醫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低落、沮喪的情緒或出現胃口差、失眠等狀況,是否是『抑鬱症』,需要去醫院經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來確定。」臺灣淡江大學心理諮詢專業碩士、廣州執業心理諮詢師高紅梅表示。

抑鬱症如何治療?輕度的一般可不必服藥,中到重度需要遵照醫囑服藥,並配合心理治療,而有生命危機的患者則需要住院治療。「要考慮患者的經濟情況。」甘照宇認為,藥物治療加上家庭支持,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比較經濟的治療方式。

「『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相當於『心藥』。一般來說,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有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不如意或發展受阻等困擾,藥物可較快起到消除或減緩症狀、穩定情緒、恢復功能的作用,但如果生活中個人的心理壓力持續存在或『心結』未解,個人默默在孤獨中掙扎而缺乏專業的陪伴與疏導,抑鬱的症狀可能會加重或反覆。」高紅梅指出,在及時向醫院的精神科求助後,可再根據個人情況,在藥物、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等治療手段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遵醫囑規範地用藥,並結合專業、穩定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是應對抑鬱症較理想的方式,往往效果也比較好。

近幾年,國內心理諮詢行業方興未艾,心理諮詢師水平良莠不齊。高紅梅建議,挑選心理諮詢師時要著重看其執業資格、訓練背景、從業經驗和倫理規範。

抑鬱症並不可怕,它可預防,可治療。預防抑鬱症的關鍵在於情緒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壓力,我們都會焦慮,這並不是壞事。這種情緒更能動員自身力量去應付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我們要儘量避免將此作為病理情緒看待。」甘照宇說。

假如身邊有抑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要學會聆聽,從患者的處境去理解他的心情,引導他積極尋求醫學幫助,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更不要寄希望於通過安慰助其從抑鬱情緒中走出來。

「希望接下來會出臺實施《方案》的相關具體措施,把政策內容變成實際的執行力,為大眾提供實實在在的精神醫學服務。」甘照宇說。(葉青)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是精神病嗎?
    廣義上說抑鬱症是精神疾病或者說是心理疾病,狹義上說不是精病神,而是一種心理障礙。 提起精神病,很多人就認為是那種瘋瘋癲癲,行為古怪,胡言亂語的精神分裂症。但事實卻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廣義的精神疾病其實分為很多種,抑鬱症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為病情輕重程度不一樣,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也不同。
  • 抑鬱症被心理學界稱作「心靈感冒」,科學的抑鬱症自我診斷測試題
    抑鬱症被心理學界稱作「心靈感冒」,下面這套抑鬱症自我測試題是美國權威心理學家杜克教授及其團隊根據多年研究分析總結而成的,是抑鬱症的初步自我診斷方法中較具科學性的一種。
  • 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它們是精神病嗎?
    焦慮症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是精神病嗎?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誤解!通常我們所說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等失去自制力的幾大類疾病。可以這樣說,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認知和行為會出現絕對紊亂,他們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稱為精神病。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不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為什麼?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想要攻擊這個人的時候,他會有很多想法的,比如不道德、被指責、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的行為可控可自制,只是克制的時候會非常痛苦,這是核心差異。
  • 康健園|「心靈感冒」關乎每個人
    抑鬱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生理上的病變,和感冒一樣常見,很容易復發、經過治療能緩解並恢復到之前的功能水平、沒有特別明顯的後遺症,亦被稱作「心靈感冒」。在世界衛生組織(1992)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中,抑鬱症被歸類於「精神與行為障礙」。
  • 心靈感冒的泡沫經濟:抗抑鬱藥流行之後的日本
    雜音系列第09篇日本的輕度抑鬱症文化你一定聽說過把抑鬱症是心靈感冒的說法,這個說法最初在日本提出,多年過去了,日本社會面對抑鬱症的態度方面也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它會「感冒」的概念(kokoro no kaze)由製藥業引入,目的是向這個幾乎從未討論過輕度抑鬱症的國家解釋抑鬱症。註:kokoro no kaze,在日語中寫作「心の風邪」,翻譯成中文為「心靈感冒」,在日本文化中指代抑鬱症。Photo by Aleksandar Pasaric from Pexels用日語談論抑鬱症和用英語談論抑鬱症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 撫慰心靈上留下的疤痕,關愛自我心理健康,淺談傷害心靈的抑鬱症
    01抑鬱症摧殘心靈,是心靈的殺手,那麼抑鬱症的成因有哪些呢?心理上的壓抑與緊張,是造成抑鬱症的一大誘因。3、神經系統障礙神經系統障礙也會引發抑鬱症,比如精神分裂、間歇性精神病等。研究資料顯示,精神分裂者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有著非常嚴重的抑鬱症,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在發病間隙也會明顯地表現出抑鬱症的症狀。
  • 如何正確面對抑鬱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抑鬱症|患病率|病理性|...
    有人說,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這個比喻並不妥當,感冒是一個自限性疾病,通常你不去管它,只要多喝水適當休息,它自己也能好起來。抑鬱症雖然呈周期性發作,但大腦持續的病理性改變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見。而且,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發作的周期會越來越縮短,症狀也會越來越嚴重,當然,大腦的器質性損傷也越來越深刻。
  • 抑鬱症是精神病嗎?
    現在社會壓力很大,相當一部分人都有抑鬱症,從某一方面講,實施了犯罪的人,在精神和人格方面基本上都會有一定的障礙,但這並不是精神病,精神病是指行為人已經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抑鬱症被稱為精神病學中「感冒」。
  • 抑鬱症首選藥物 抑鬱症是聰明病 面對抑鬱症我們要如何做
    抑鬱症首選藥物 抑鬱症是聰明病 。抑鬱症是以持續且顯著的情緒低落為特徵的一種心境障礙。目前常用的抗抑鬱症首選藥物有: 1. 傳統的三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多慮平等。
  • 抑鬱症不能坐飛機,患病者如何解決長途就醫困擾?
    首先,在認知世界上,抑鬱症常表現在情緒上的障礙,精神分裂則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異常。 其次,抑鬱症患者的世界基本上都是消極的,自責的,甚至有自殺傾向。 而精神分裂者的世界是幻想的,幻聽、錯覺,甚至是思維錯亂、攻擊暴力、焦慮抑鬱、自殺。 再說了,抑鬱症患者在就診時,情緒基本上就是痛苦、失落。
  • 談談心靈的感冒-抑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如果說抑鬱症相當於心靈的重病,那麼抑鬱就相當於一場心靈的感冒,人難免會感冒,心靈也是。人們對於感冒司空見慣,對於抑鬱卻知之甚少,其實它們是如此的相似。身體感冒會難受,心靈感冒也會難受。身體感冒會令我們沒有胃口,即使對著滿桌佳餚,也覺得索然寡味,難以下咽,心靈感冒會令我們覺得人生無趣,什麼都不想做,做什麼都覺得沒意思。
  •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什麼傻傻分不清?
    如果有人問我不是精神病:在精神科門診診療最多的疾病是哪些?那我會立即告訴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恰恰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在生活中,很多關心精神健康的人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傻傻的分不清。那麼,這三種病症到底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不是精神病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 演員楊志剛分享抑鬱症經歷,快手「心靈補手」系列直播將心事講給你聽
    你可能想像不到,在塑造《火藍刀鋒》裡開朗堅毅的蔣小魚,《勇敢的心》裡能屈能伸的霍嘯林等角色時,演員楊志剛正經歷著生命中的致暗時刻——抑鬱症。提及那段時間,楊志剛坦言他覺得自己完全喪失生命活力,甚至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哀莫大於心死」詮釋了楊志剛當時的狀態。後來他積極配合科學治療,終於戰勝病魔,而這段浴火重生的經歷讓他對抑鬱症有了更深的認知。
  • 趙楠:我們對抑鬱症的誤解有多少
    欣繪什麼樣的人群是抑鬱症重點關注人群?趙楠:2020年8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旨在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該方案強調,重點人群包括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
  • 國家級抑鬱症防治方案出臺,聽江淮名醫如何解讀
    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鼓勵社會心理服務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抑鬱症為什麼會受到如此關注?
  • 一個重度抑鬱症康復者日記:在精神病醫院治療,醫生給出治療方案
    最後家人和朋友感覺不對勁,把我送進了精神病醫院,檢查結果是重度抑鬱症。2,行為認知療法:通過心理醫生的交談,找到你錯誤的認知,建立正確的認知。請牢記,思維決定情緒。錯誤扭曲的認知,則導致抑鬱情緒。患者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認知「,同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反覆磨練自己的認知,心上覺,事上磨。
  • 拯救抑鬱症患者,正視比「遞水」更重要
    貴州的這位女孩有幸被拉了回來,但透過此次事件,我們卻更應該拉「抑鬱症」一把,從擺正對病理源頭的認知來防微杜漸,讓這一心靈風寒更加客觀、科學地出現在公眾的認知視野。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已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症輕生的死亡人數高達百萬。我國每年約有28萬人自殺,診斷的的大部分誘因便是抑鬱症,而抑鬱症在我國的就醫率卻不足10%。
  • 讀懂抑鬱症和精神病的區別,不輕視,不忽視!
    抑鬱症會變成精神病嗎?抑鬱症只是一種心理障礙,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漸漸地就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例如有的人無法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無法自理,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有的人還會出現輕生的想法,覺得自己活著是害別人,想自殺,甚者會直接付之於行動,成為一個危險的患者。大腦生物反饋帶你走出心境,做回原來的自己。
  • 為何抑鬱症會感到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障礙呢?
    他在自己微博中描述的抑鬱症非常形象,除了不開心沒欲望,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衰退等都讓他無法承受。那為什麼抑鬱症會出現反應慢、記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我們所說的抑鬱症患者的反應慢,記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都可以歸結為認知功能障礙,大約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尤其在首次發作的病例中,有26%的患者存在嚴重的認知損害[2],可以說患者的社會功能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害。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