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褲子,側身躺下!」
「嗯?」
「對,快點,內褲脫到膝蓋下。」
「……」
別想歪了,這只是腸鏡檢查中普普通通的對話而已,人生在世,誰還沒去過幾次醫院呢?要說醫院中千奇百怪的檢查,腸鏡一定榜上有名。
一、什麼是腸鏡?
腸鏡是消化內科的一種檢查,它是一種細長可彎曲的醫學儀器,主要是通過安裝在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頭,在推送深入檢查的過程中,將腸道黏膜的圖像,傳輸回計算機處理中心,處理後實時顯示在屏幕上,來實現檢查功能。檢查時,由肛門進入,經過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闌尾口。
這樣侵入式的檢查方式,多多少少會給人帶來不適感。而且在做腸鏡前,患者需要服用一些腹瀉的藥物,將糞便充分排出,不然腸道內的糞便,可能會遮擋住攝像頭,讓醫生無法清楚地觀察到腸道黏膜的狀況,這個過程也會帶來不適感。所以腸鏡檢查,在很多人眼裡看起來非常可怕。
二、腸鏡能查什麼病?
正如前文所說,腸鏡檢查範圍很大,它在幫助醫生指導診斷或者治療腸道黏膜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幫助發現腸道息肉、腸道腫瘤、腸道炎症等等病變,尤其是腸癌。
腸鏡對早期腸癌的診斷率比較高,柳葉刀曾經發表過一項關於腸癌篩查的研究,跟蹤隨訪17萬人,隨訪的時間長達17年,結論認為,一次柔性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17年的時間裡,腸癌發病率大幅度下降,降低近30% 。
由此可見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時,建議及時做腸鏡:
1、存在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性狀異常、便秘。
2、下腹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
3、腹部有不明原因的包塊。
4、出現便血、黑便,大便潛血陽性,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消瘦。
5、鋇劑灌腸懷疑腸道有病變,進一步檢查可用腸鏡,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範圍。
6、X線無法確診,懷疑存在結腸腫瘤。
7、結腸癌手術前,可藉助腸鏡確定病變範圍。
8、結腸癌、息肉患者術後複查、隨訪。
9、篩查大腸腫瘤,一些家族中有嚴重結腸病變者的人,或者其他高危人群,需格外關注。
腸鏡的適應症非常廣,不局限於以上這些,總的來說,如果懷疑結腸有病變,應該優先考慮做腸鏡。腸鏡是一種體檢項目,其實沒有症狀,也可以做腸鏡。40歲以上的人群,即使沒有明顯的下消化道症狀,也建議定期做腸鏡達到體檢目的,有腸道腫瘤家族史的人,建議在35歲就開展腸鏡的定期體檢。
三、普通人做一次腸鏡可保幾年平安?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消化內科於長輝副主任醫師表示,按照大腸病變發展的速度,從理論上來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從正常黏膜到息肉等高級別瘤變,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息肉發展到腫瘤,可能又需要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所以,在高質量腸鏡檢查的前提下,如果在檢查中沒有發現異常,普通人做一次腸鏡檢查可以安心10年。
不過,一般來說,推薦3年到5年的時間進行腸鏡複查,因為存在著個體的差異,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現在腸鏡技術並不能100%地探查到腸道所有位置,一些在結腸皺褶處的病變,或者一些微小的息肉,有可能會被漏掉。如果患者存在相關的不適,有病變的存在,則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嚴格地進行複查,可能是更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