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能發現早期腸腫瘤,奉勸4類高危人群,無論如何要做一次

2020-12-09 騰訊網

「能這麼早發現,真的是非常幸運。」醫生說。51歲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首次做腸鏡,便發現了體內的腸息肉,而腸息肉的病理結果顯示為癌前病變。

(威爾史密斯做大腸鏡檢查)

去年,年逾五旬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了自己做腸鏡檢查的過程,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第一次做腸鏡的威爾史密斯和大部分人一樣,會感到尷尬和害怕,但檢查結果卻讓他意識到了腸鏡的重要性。

醫生發現威爾·史密斯有大腸息肉,而為了避免發展成癌症,史密斯進一步做了切除手術。威爾·史密斯的粉絲紛紛在社交網站留言,其中大多數粉絲表示自己第一次發現腸鏡這麼重要。

我國腸鏡普及率低

腸鏡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有專家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按理來說每年有1億人以上需要做腸鏡。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我國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不足15%。

總的來說,我國腸鏡普及率低。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腸鏡未劃入常規體檢項目,要做腸鏡只能去大醫院,比較繁瑣,再加上一部分人對腸鏡了解不多,根本沒有做腸鏡的意識。

二是大部分人對腸鏡有恐懼心理,認為腸鏡檢查有風險,會帶來疼痛感和後遺症,所以不願意做腸鏡檢查。

關於腸鏡,你需要了解這些

父親結腸癌去世之後,王輝才終於意識到,有時候,生與死之間,就是一次腸鏡的距離。

一年前,王輝的父親頻繁出現腹瀉、便血等症狀,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懷疑王輝的父親結腸癌,建議他先做腸鏡檢查。然而,王輝的父親聽別人說腸鏡檢查要從肛門插一根管子到腸子裡面進行檢查,覺得不靠譜,就拒絕了。

醫生只能根據症狀給王輝的父親開了一些緩解症狀的藥,吃了一段時間之後不見好轉,在家人的勸說下,王輝的父親終於同意做腸鏡。然而,檢查結果顯示,王輝的父親已處於大腸癌晚期。

腸鏡檢查可救命

腸鏡檢查是檢查大腸疾病的金標準,臨床上,八成以上的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因此腸鏡檢查也成為發現腺瘤性息肉的第一選擇。

腺瘤性肉發展成腸癌,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如果能在息肉癌變前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和切除,就能降低癌變風險。

李玉的母親死於大腸癌,醫生告訴李玉,大腸癌有家族聚集性,建議李玉定期做腸鏡檢查。李玉卻認為,醫生是故意騙自己花錢做不必要的檢查,因此十分抗拒。想不到,幾年後,李玉在一次體檢中,真的被查出了大腸癌。

與X線、CT、MRI、PET等檢查相比,腸鏡檢查更直觀,有助於更快速、更全面、更準確地診斷疾病。

腸鏡檢查真的很痛苦嗎?

很多人對醫院有距離感和恐懼感,因此也對各種檢查感到抗拒。尤其是腸鏡,很多人聽說腸鏡檢查很痛苦,是真的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消化內科金城鋒醫生,為了讓病人更加重視胃腸鏡,同時也為了查明自己胃部不適的原因,自己給自己做了胃腸鏡,體驗了一把既當病人又當醫生的感受。

在做腸鏡時,平時只花10分鐘就能完成的檢查,金城鋒醫生足足花了1個小時。

不過,金城鋒表示,腸鏡檢查沒有想像的那麼痛苦,只是用力的時候會感到酸脹,只要放鬆心情,認真配合,問題就不大。

(金城鋒醫生在做胃鏡)

不過,如果操作時不規範,或者在麻醉的過程中出現血壓下降、呼吸驟停等危險情況等,腸鏡檢查也會造成穿孔、出血、氣胸等風險。

數據顯示,腸鏡檢查引起腸穿孔的可能性小於1‰,出血可能性小於1%。也就是說,腸鏡檢查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很小,不必過於擔心。

哪些人建議定期做腸鏡?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表示,在腸鏡檢查中,查出最多的是結腸腸息肉。結腸息肉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

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那麼一定要做一次。做一次腸鏡可以管5-10年,保證不會得結直腸癌。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姜泊也提醒,大腸癌高風險的人群應進行早期篩查,及時發現並處理癌前病變,避免進展成癌症。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二是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人群;三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四是有結腸息肉病和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做腸鏡前後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腸鏡檢查的準確率,做腸鏡檢查前一天晚上禁食或只喝湯、蜂蜜水等流質食物,用醫生開的瀉藥清洗腸道。腸鏡檢查只有應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如果出現腹痛情況應及時就診。

其實,腸鏡檢查並沒有傳說中那麼誇張,只是一項普通的檢查,但是卻很有必要。腸鏡是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預防腸癌還要做到健康飲食、適度運動,保護好腸胃。

參考資料:

[1]《浙江32歲男醫生自己給自己做胃腸鏡!同事:一旦失手我們頂上》.錢江晚報. 2019-03-05

[2]《這六類人都是大腸癌高危人群》.人民網.2017-09-27

[3]《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消化醫學界.2019-04-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 做一次腸鏡可保5年平安,這12類人群注意了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尤其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存在惡變傾向。不過,從息肉到癌症,惡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早期結直腸癌常無症狀或僅隱約有腹部不適。隨著腫瘤進展,症狀逐漸明顯,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次數改變,出現便血,腹痛等症狀。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大腸癌雖然兇險,但卻是公認最易預防、最易早發現、最易治療的癌症。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床期癌以致晚期腫瘤是一個10年以上的過程,因此也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早期檢測大腸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病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那麼除了腸鏡檢查,還有沒有其他檢測方法呢?
  • 做胃鏡和腸鏡檢查哪一個更痛苦!醫生:這兩類人群,再痛苦也得做
    而對於患者來說,胃鏡和腸鏡都是通過一條細長的管子伸入胃或腸,通過電子攝像探頭抓取胃腸黏膜和食道黏膜圖像,然後醫生根據顯示於屏幕上的圖像,觀察胃腸道內病變。不同的是,胃鏡是經口腔進入,依次經過食管、胃、十二指腸,主要用於上消化道疾病檢查,如食管病變和胃部病變等。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特別是對於胃、食管癌高危人群時,這類早癌篩查非常有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胃鏡精查在無痛條件下進行,讓患者在短暫的睡眠狀態下完全放鬆自己,安全地進行胃鏡檢查,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檢查完畢很快就能甦醒;另一方面在無痛條件下由於沒有噁心反應,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醫生進行全方位的觀察,何松教授說。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癌,醫生直言:3種情況的人,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再花費更多金錢進行腸鏡篩查,根本就是沒有必要的做法。所以,聽到腸鏡篩查時,患者都會反覆諮詢醫生:能不能不做,能不能換一種檢查方式!想要知道醫生為何建議自己做腸鏡,首先就要了解腸鏡的功能!腸鏡其實就是一種細長和彎曲的醫學儀器,這種纖維軟化的直徑大約1釐米左右,在軟管的頂端有攝像頭連接,它和電腦屏幕相連。
  • 一天做了16個腸鏡發現2個癌,9個瘤!這概率有點嚇人
    近日,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肛腸外科主任沈忠發布了一個朋友圈,「非門診日,收住病人13個;16個腸鏡,發現2個腸癌,9個腺瘤。這概率有點嚇人,我也要去做個腸鏡了!」16人檢查11人中招,為何腸腫瘤高發?腸癌為何高發?
  • 做腸鏡很可怕?在這9種情況下,再怎麼硬著頭皮也要做
    正如前文所說,腸鏡檢查範圍很大,它在幫助醫生指導診斷或者治療腸道黏膜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幫助發現腸道息肉、腸道腫瘤、腸道炎症等等病變,尤其是腸癌。腸鏡對早期腸癌的診斷率比較高,柳葉刀曾經發表過一項關於腸癌篩查的研究,跟蹤隨訪17萬人,隨訪的時間長達17年,結論認為,一次柔性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17年的時間裡,腸癌發病率大幅度下降,降低近30% 。
  • 情緒不良、飲食不規律導致胃腸疾病 專家:高危人群要定期胃腸鏡檢查
    近日,64歲的陳先生因為胃部不適前往湖北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就診,除了發現胃部疾病,還通過腸鏡檢查發現了早期腫瘤。該科學科主任胡運蓮主任醫師說,較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和不規律飲食都會導致功能性胃腸疾病,近一個月門診診治的患者中,有一半都是這類患者。
  • 【杏林微科普】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去做腸鏡?
    為/什/麼/需/要/做/腸/鏡 大家有沒有發現 身邊做腸鏡的朋友越來越多 大家都在做的腸鏡到底是在查什麼
  • 無論男女,過了40歲一定要做次腸鏡檢查!關鍵時刻能救命
    說起腸鏡檢查,很多人是抗拒的,覺得尷尬又痛苦。然而,這項人人都恐懼的檢查項目,卻是醫生眼中的「保命檢查」!為什麼要做腸鏡?什麼時候要做……本篇,跟隨小薇管家,仔細了解這項能「救命」的檢查吧~好好做一次腸鏡有多重要?
  • 腸鏡怎麼做?哪些情況需要做?有什麼注意事項?
    原創 曾哥每日科普 曾哥每日科普曾醫生,我肚子不舒服,需不需要做腸鏡?我經常拉肚子,要不要做腸鏡?我的大便有血,需不需要做腸鏡?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到底哪些情況需要做腸鏡。
  • 結直腸癌早診早治並不可怕,腸鏡檢查了解一下
    不過,結直腸癌從癌前病變(腺瘤)發展到惡性病灶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是少數能通過篩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結直腸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5%,甚至可以完全治癒。早篩查,早發現,結腸癌不可怕近10年來,發病率逐年攀升,每年新發約40萬人,死亡約194萬人,每年增速約為4.2%,遠超2%的國際平均水平。據北京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化虹教授介紹:「結直腸癌是可以通過篩查預防的腫瘤,早期診斷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可節約大量醫療費用。」
  • 半年前曾有一次症狀
    醫生檢查發現,江江的體溫有38.5℃,輕壓右下腹就疼得冒冷汗,醫生摸著他的肚子檢查時,能摸到腹腔內有雞蛋大小的不規則腫塊,感覺不妙。果然,CT結果顯示回盲部團塊、腸梗阻。但是半年前他曾發生過一次腸梗阻,當時只在當地醫院簡單做了腹部立位平片檢查,禁食治療後症狀好轉,後來沒有做胃腸鏡檢查,也沒再進一步細究病因。醫生介紹,孩子已經是結腸癌晚期,存活時間可能只剩半年,手術機會也沒了。
  • 轉告父母:腸鏡檢查過程,腸鏡檢查多少錢一次
    腸鏡結腸鏡是一種通過肛門將結腸鏡插入迴腸,從黏膜一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方法,是目前診斷結腸黏膜病變的最佳方法,它通過安裝在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探頭將結腸黏膜圖像傳送到計算機處理中心,然後顯示在監視器屏幕上,並能觀察到結腸黏膜的微小變化。指南:在現代生活中,工作節奏非常快。許多人有規律地進食和休息,經常感到不舒服。
  • 身體怕「4黑」,檢查一下準不虧,別給腫瘤細胞趁機「下手」
    腫瘤的發病率極高且低齡化,很多人年紀輕輕卻患上了腫瘤。最讓人們氣憤的是腫瘤早期多數沒有症狀,等有明顯症狀時再去醫院做檢查,已經達到中晚期,錯失最佳的治療機會。其實當身體內有腫瘤時,身體會有其他的一些外在表現,特別是注意以下4個部位變黑時,提示腫瘤來臨。
  • 這些癌症發現就是晚期!為什麼癌症偏偏盯上你?就憑這幾點…
    例如,早期肺癌需要通過胸部CT才能夠發現,而絕大多數體檢,做的都是胸片檢查,胸片是不可能發現早期肺癌的。大腸癌只能夠通過腸鏡檢查來發現,而查大便常規,腫瘤指標CEA均有可能漏診。食管癌和胃癌,只能夠做胃鏡才能夠早期發現,做B超或者抽血檢查是很難發現的。此前據媒體報導,李詠罹患的是喉癌,早期喉癌表現為咽喉異物感,咽喉瘙癢,吞咽不適。
  • 警惕18種癌症早期信號!附:常見癌症篩查建議
    健康提醒:一般而言,18歲以上的女性要學會乳房自檢,每月定期檢查一次。40歲以前的成年女性,每年體檢除了要做外科觸診外,應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40歲以後,除了乳腺B超,還應根據個體情況,每年做一次乳腺鉬靶檢查。
  • 六類人群屬於高危,平時飲食要科學
    等病情發展後,真到了醫院檢查時,才發現已經延誤了病情。這是因為大腸癌早期常見的症狀很容易和一些常見病混淆的緣故。 醫生忠告,如果你屬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則一定要注意一些大腸癌早期常見的症狀,發現這些「蛛絲馬跡」後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這些蛛絲馬跡包括: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大便帶血,莫名其妙的腹疼,腹部存在腫塊,突然的貧血和體重下降等等。
  • 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選擇保乳手術,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鉬靶檢查
    此外,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大、缺少運動、肥胖等因素,飲食上過多攝入高熱量食物、脂肪類等的食物,以及放射線、化學藥品、化妝品、吸菸等因素的影響,也會使得乳腺癌患者增多。「事實上,乳腺癌並非不治之症,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江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