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這麼早發現,真的是非常幸運。」醫生說。51歲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首次做腸鏡,便發現了體內的腸息肉,而腸息肉的病理結果顯示為癌前病變。
(威爾史密斯做大腸鏡檢查)
去年,年逾五旬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了自己做腸鏡檢查的過程,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第一次做腸鏡的威爾史密斯和大部分人一樣,會感到尷尬和害怕,但檢查結果卻讓他意識到了腸鏡的重要性。
醫生發現威爾·史密斯有大腸息肉,而為了避免發展成癌症,史密斯進一步做了切除手術。威爾·史密斯的粉絲紛紛在社交網站留言,其中大多數粉絲表示自己第一次發現腸鏡這麼重要。
我國腸鏡普及率低
腸鏡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有專家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按理來說每年有1億人以上需要做腸鏡。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我國50歲以上人群接受腸鏡檢查的不足15%。
總的來說,我國腸鏡普及率低。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腸鏡未劃入常規體檢項目,要做腸鏡只能去大醫院,比較繁瑣,再加上一部分人對腸鏡了解不多,根本沒有做腸鏡的意識。
二是大部分人對腸鏡有恐懼心理,認為腸鏡檢查有風險,會帶來疼痛感和後遺症,所以不願意做腸鏡檢查。
關於腸鏡,你需要了解這些
父親結腸癌去世之後,王輝才終於意識到,有時候,生與死之間,就是一次腸鏡的距離。
一年前,王輝的父親頻繁出現腹瀉、便血等症狀,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懷疑王輝的父親結腸癌,建議他先做腸鏡檢查。然而,王輝的父親聽別人說腸鏡檢查要從肛門插一根管子到腸子裡面進行檢查,覺得不靠譜,就拒絕了。
醫生只能根據症狀給王輝的父親開了一些緩解症狀的藥,吃了一段時間之後不見好轉,在家人的勸說下,王輝的父親終於同意做腸鏡。然而,檢查結果顯示,王輝的父親已處於大腸癌晚期。
腸鏡檢查可救命
腸鏡檢查是檢查大腸疾病的金標準,臨床上,八成以上的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因此腸鏡檢查也成為發現腺瘤性息肉的第一選擇。
腺瘤性肉發展成腸癌,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如果能在息肉癌變前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和切除,就能降低癌變風險。
李玉的母親死於大腸癌,醫生告訴李玉,大腸癌有家族聚集性,建議李玉定期做腸鏡檢查。李玉卻認為,醫生是故意騙自己花錢做不必要的檢查,因此十分抗拒。想不到,幾年後,李玉在一次體檢中,真的被查出了大腸癌。
與X線、CT、MRI、PET等檢查相比,腸鏡檢查更直觀,有助於更快速、更全面、更準確地診斷疾病。
腸鏡檢查真的很痛苦嗎?
很多人對醫院有距離感和恐懼感,因此也對各種檢查感到抗拒。尤其是腸鏡,很多人聽說腸鏡檢查很痛苦,是真的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消化內科金城鋒醫生,為了讓病人更加重視胃腸鏡,同時也為了查明自己胃部不適的原因,自己給自己做了胃腸鏡,體驗了一把既當病人又當醫生的感受。
在做腸鏡時,平時只花10分鐘就能完成的檢查,金城鋒醫生足足花了1個小時。
不過,金城鋒表示,腸鏡檢查沒有想像的那麼痛苦,只是用力的時候會感到酸脹,只要放鬆心情,認真配合,問題就不大。
(金城鋒醫生在做胃鏡)
不過,如果操作時不規範,或者在麻醉的過程中出現血壓下降、呼吸驟停等危險情況等,腸鏡檢查也會造成穿孔、出血、氣胸等風險。
數據顯示,腸鏡檢查引起腸穿孔的可能性小於1‰,出血可能性小於1%。也就是說,腸鏡檢查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很小,不必過於擔心。
哪些人建議定期做腸鏡?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表示,在腸鏡檢查中,查出最多的是結腸腸息肉。結腸息肉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
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那麼一定要做一次。做一次腸鏡可以管5-10年,保證不會得結直腸癌。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姜泊也提醒,大腸癌高風險的人群應進行早期篩查,及時發現並處理癌前病變,避免進展成癌症。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二是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人群;三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四是有結腸息肉病和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做腸鏡前後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腸鏡檢查的準確率,做腸鏡檢查前一天晚上禁食或只喝湯、蜂蜜水等流質食物,用醫生開的瀉藥清洗腸道。腸鏡檢查只有應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如果出現腹痛情況應及時就診。
其實,腸鏡檢查並沒有傳說中那麼誇張,只是一項普通的檢查,但是卻很有必要。腸鏡是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預防腸癌還要做到健康飲食、適度運動,保護好腸胃。
參考資料:
[1]《浙江32歲男醫生自己給自己做胃腸鏡!同事:一旦失手我們頂上》.錢江晚報. 2019-03-05
[2]《這六類人都是大腸癌高危人群》.人民網.2017-09-27
[3]《我國有一億人需要做腸鏡!一組數據告訴你「腸鏡」是怎麼救命的》.消化醫學界.2019-04-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