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始終是最兇險的地方。
24歲男子來到急診。
哪裡不舒服,醫生抬起頭來,望著眼前這個年輕的病人問。
胃痛,而且早上還吐了一次。病人皺著眉頭,表情有點痛苦。
哪裡痛,指給我看。醫生邊書寫病例,邊問。
病人撩起衣服,指著肚臍周圍一圈,說這裡痛,這裡也痛,都痛,隱隱痛。不是太厲害。
痛了多久了,醫生問。
昨晚開始就不舒服了,今天早上疼痛有所加劇,而且還吐了一次,所以我才來急診看。
都吐了什麼?醫生問。
都是沒有消化的早餐,早餐吃了兩個包子,全吐出來了。病人悻悻地說,乾脆請了一天假,過來醫院看看。
嗯,醫生點點頭,問還有哪裡不舒服,有沒有肚子脹、腹瀉,頭暈、頭痛、胸悶、氣促等等不舒服。
肚子不是很脹,就是胃痛。病人指著自己的肚子又說。其他沒什麼,也沒拉肚子。
好的,醫生放下筆,指著患者的肚子,說那裡是腹痛,不是胃痛,要分清楚。不是所有的肚子痛都是胃痛,知道麼。
病人似懂非懂,緩緩點頭,說反正就是肚子不舒服,然後咧嘴笑了笑。
既往有沒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膽囊結石等等病史,醫生開始問既往情況。
沒有。病人回答地很肯定。
平時有沒有經常肚子痛的?醫生又問。有些病人不知道自己有胃潰瘍,所以一定要問具體的症狀,如果平時沒有經常肚子痛,那麼估計就不會有胃潰瘍等慢性疾病。
也沒有,平時挺健康的,經常鍛鍊,打球,踢球都有。病人回答。
嗯,醫生又開始埋頭書寫眼前病人的病例,頭也不抬,吩咐病人躺上旁邊的檢查床上。
準備好後,醫生給病人稍微壓了壓腹部,沒有明顯腹部壓痛,也沒有反跳痛。沒有急性腹膜炎體徵。一個年輕人的腹痛,加上嘔吐,多數都是急性胃腸炎,但也要排除有沒有闌尾炎、膽囊炎、胰腺炎、腸梗阻、胃腸穿孔、腎結石等等情況。
右下腹麥氏點沒有壓痛,加上既往沒有腹痛病史,估計闌尾炎診斷依據不足。如果有闌尾炎,一般麥氏點都會有壓痛,而且闌尾炎典型的表現是先上腹痛,然後肚臍周圍痛,最後轉移到右下腹疼痛。
這都是跟闌尾發炎嚴重程度相關的。剛開始是牽扯痛,後來是實實在在的炎症波及了闌尾局部組織導致的疼痛,所以最後的疼痛會固定在右下腹麥氏點。
肝膽區叩痛陰性,估計肝膽問題也不大,膽囊墨菲徵也是陰性的,患者也沒有黃疸表現。
翻過來,醫生囑咐患者。趴在床上。簡單叩擊了兩下腎臟區域,沒有疼痛,估計也不像腎結石、輸尿管結石等等引起的腎絞痛。
醫生自己內心快速排除了常見的急腹症原因,比如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管炎、腸梗阻、胃潰瘍、胃穿孔等等,患者沒有膽囊結石病史,本次發病沒有暴飲暴食病史,不像胰腺炎。
當然,所有的診斷,都必須有客觀證據支持才能下結論。
急性胰腺炎,需要抽血化驗澱粉酶、脂肪酶,還要做腹部B超或者CT看胰腺有沒有滲出;急性膽囊炎、膽管炎,也必須做肝功能檢查,看看轉氨酶、膽紅素是否升高,還要看腹部B超或者CT,看有無膽結石、膽囊膽管是否有增大擴張等等。
即便是腸梗阻,也要完善腹部X光片看看有沒有氣液平面才能排除,但患者是有腸鳴音的,而且問他早上還有過一次大便,所以不支持腸梗阻,好端端的也不會有腸梗阻啊,一般如果有做過腹部手術的患者,就要考慮腸梗阻可能,因為術後可能有腸子黏連,引起梗阻。但他不像。
我雖然片裡吧唧寫了這麼多,但是醫生是邊看邊過的,一瞬間的事情,內心基本不考慮上述原因引起的腹痛。
像是一個普通的腸胃炎,醫生邊寫處方邊跟病人說。用點解痙藥吧。
什麼叫解痙藥,病人問,有點詫異。還說,腸胃炎不應該消炎麼。
解痙藥就是解除腸道痙攣的,可以止痛,還有消炎藥,用點左氧氟沙星,殺殺菌,好得快。醫生頭也沒抬,繼續寫。
醫生,這兩天我比較累,要不你寫一個病假單給我,我跟公司請多幾天假。病人說。
可以,我開三天的假期給你,再多不行了,胃腸炎又不是什麼大病。醫生大手一揮,答應了病人的要求。
最後開了抽血,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病人繳費抽血去了,差不多搞了1個小時,才開始用上藥。
藥還沒滴完,病人腹痛逐漸有改善。
第二天醫生上班,看到搶救室裡面鬧哄哄的,不用說,肯定是在搶救。搶救室門口還站著幾個人,來回踱步,其中有一個50歲左右的女性家屬哭的雙眼通紅。
作為一名急診科醫生,這些場景太熟悉了。
馬醫生,你來了。一個護士急匆匆路過,跟馬醫生打了聲招呼。剛走過頭,又折了回來,悄悄跟馬醫生說,搶救室裡面那個,聽說是昨天來過的,昨天吊完針,今天一大早家人發現他不行了,趕緊送來醫院搶救.....
護士那話還沒說完,馬醫生的內心瞬間繃緊了,昨天來過了?什麼病人?
好像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護士小聲說。
那一霎那,馬醫生怔住了。護士叫了他幾聲,都沒反應過來。逕自忙去了。
馬醫生內心極為忐忑,幹了急診這麼多年了,什麼波浪都見過,但從來沒有今天這麼惶恐不安。
他撥開人群,擠進搶救室。
一個年輕的病人躺在搶救床上,面無血色,幾個同事輪流給他胸外按壓,已經插了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旁邊還放著凌亂的除顫儀.....
這就是昨天那個腸胃炎的年輕人!
馬醫生瞬間大腦一片空白。
再推一支腎上腺素.....急診科主任在現場指揮搶救,那是一名老將,是科室帶頭人,此時他的眉頭緊鎖,嘴唇乾燥。
心電監護依然是一條直線,如果停止按壓。
沒了,估計沒了。馬醫生一個踉蹌,差點沒站穩。
經過幾輪搶救後,科主任跟病人家屬交代了,說搶救無效,病人已經死亡了。
死亡通知一出,家屬嚎啕大哭,整個急診科都被這幾個人的哭聲籠罩。
最後馬醫生才了解清楚,病人當晚回到家,情況還行,下半夜說胸口悶不舒服,起床喝水,父母還問要不要去醫院看,病人說不用。
一大早父母喊兒子起床,才發現他已經沒反應了。
那時候可能已經死亡了。
驚慌失措的父母,趕緊報了警叫了120,送來醫院。值班醫生急忙搶救,但已經晚了。
這件事鬧得很大。
家屬說肯定是昨天的醫生誤診了,用錯了藥,才導致他兒子死亡,要求給個說法。最後做了屍體解剖。
屍體解剖結果出來了:病毒性心肌炎。
這是意料內的結果。
病毒性心肌炎我們見多了,但致死的,還是頭一次。媒體上偶爾有報導,但親身經歷的也就這一例,而僅此一例,已經足以讓人焦頭爛額。當然,最慘的還是病人,和家屬。
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病變的程度和部位,輕微的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症狀,而重症患者可以出現心源性休克,還可能發生猝死。
這個年輕人,就是猝死。
多數患者發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症狀,比如發熱、全身疲憊感和肌肉酸痛,或者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隨後可以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水腫,甚至有暈厥、猝死。
多數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都會有心律失常,都會有訴說胸悶、心悸等不適,少數以消化道症狀為主,或者乾脆沒有症狀,直至最後突然致命一擊,猝死。
馬醫生有錯,他沒有給病人聽診心肺,而且沒有給做心電圖。因為他壓根就沒考慮過心肺的原因,沒有考慮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消化道症狀,因為病人說沒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他大意了。
但如果他聽診了心肺無異常的話,還要不要做心電圖?這是個問題。
做了心電圖如果沒有發現問題,要不要進一步做其他的檢查,比如心臟彩超?這些都是問題。
疾病總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努力找出每一個幕後兇手,但現實有時很殘酷。
但現實再艱難,都要迎難而上。揪出兇手,拯救人質,不就是我們的使命麼。
最後告訴大家,多數病毒性心肌炎都會有胸悶、心悸症狀的,普通感冒不應該有胸悶、心悸,如果你有,一定要警惕。如果你告訴醫生,醫生會比你更加警惕。
祝福,祝福大家。
祝福馬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