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的秧苗比其他蔬菜果的秧苗要貴一點,要兩塊錢一根,和它一起被賣的其他秧苗,如四季豆、黃瓜、冬瓜、絲瓜、西紅柿、辣椒等是賣一元或五角錢一根。
5月1日栽下去的兩根苦瓜秧苗,到7月25日把它們的根從土裡扯了出來,扯它們的根時它們的藤蔓還長得正茂盛,藤蔓上黃色的小苦瓜花朵也還開著有不少。
也許是土壤問題,也許是七月總是在下雨問題,種的這兩根苦瓜只瘋狂爬藤開花,不怎麼結瓜,難得結出來的苦瓜也是長不大,而且有的還硬梆梆的像生病長蟲了一樣。
種下地到離開地,兩根用時快三個月的苦瓜,也還是結出讓炒成兩盤菜的苦瓜來,而且也還是好吃的。等苦瓜結瓜的時間也有些長,超過兩個月了才肯結瓜,有時去到菜地裡,給苦瓜葉子花朵還有苦瓜藤蔓上的鬚鬚拍拍照,就覺得即使苦瓜不願意結苦瓜也沒關係,就這樣看看它們的葉子它們的花朵,給它們拍拍照也是挺好的。
我是還蠻喜歡吃苦瓜的,從小就愛吃。但是也吃過一次很難吃的苦瓜,還是上學時期有次跟著班級組織去崀山玩,在崀山山腳下一餐館裡,桌上的一盤涼拌苦瓜,吃了一小塊苦瓜,結果苦的難吃的記憶保存至今,以至現在看到涼拌苦瓜雖然也會嘗試吃去吃,但總會有些心有餘悸,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般,所以炒苦瓜我愛吃的,但是怵涼拌苦瓜。
瑛送我的一本書裡,寫著再也沒見到過比苦瓜長得更醜的瓜類了。我倒不覺得苦瓜醜,但是苦瓜確實也是看著苦,外層的那些坑坑窪窪也增加了它們的苦感。其實苦瓜藤和葉子還有花朵散發出來的氣味都不大好聞,那氣味也不知如何形容,就說是像是苦味一般吧,也許因為要結苦瓜,所以根藤蔓葉都在一起努力的發著苦味攢著勁,為著結出一個苦瓜來發出它們所有的力量來吧。
寶子是不吃苦瓜的,公司食堂裡炒苦瓜,也有同事不吃。看『明代苦瓜盛行餐桌 國人各有各的「苦」好』的文,文裡寫到苦是一種很獨特的味道。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子,對它似乎天然有一種畏懼感。有的學者認為,苦味造成的不愉悅感覺,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因為許多吃起來苦苦的東西,是有毒的。相應地,吃起來甜甜的東西,則往往享受到特別高的待遇。
在民間傳說中,苦瓜有一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品質,就是苦瓜與任何菜如魚、肉等同炒同煮,都不會把苦味傳給對方,所以有人說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
苦瓜在中國大行其道大約可以追溯到明代。明皇室後裔、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曾以「苦瓜和尚」為號,以此冠名了他自己的著名畫論——《苦瓜和尚話語錄》,闡述了山水畫創作與自然的關係、筆墨運用的規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現方法。據說他餐餐不離苦瓜,甚至將苦瓜供在案頭朝拜。
網上一篇『人到老年,就像一籃子菜』裡寫到苦瓜,寫要看到開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去計較,身外之事也不必再去管,人到老年,千萬別像苦瓜,滿臉皺紋,苦一輩子。
與苦瓜有關的,好像都顯得很悲情,因為味苦加上外表起很多疙瘩像老人的臉上的皺紋吧。
苦瓜,葫蘆科苦瓜屬植物,一年生攀援狀柔弱草本,苦瓜原產東印度,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中國南北均普遍栽培。苦瓜果味甘苦,主作蔬菜,也可糖漬;成熟果肉和假種皮也可食用。苦瓜起源於熱帶,要求較高的溫度,耐熱而不耐寒,但通過長期的栽培和選擇,適應性較強,10-35℃均能適應。
大叔手指秧苗的位置是秧苗栽到土裡的位置。
一朵黃花 一隻螞蚱
想見螢火蟲,種絲瓜,想見螞蚱,種苦瓜
結瓜了
七月底,把仍茂盛著的它們扯了,耗時近三個月,就結出兩盤菜的苦瓜來,但是看了一場熱鬧豐盛的綠色的苦瓜葉和黃色的苦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