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巖間聖母》,1483-1484,巴黎羅浮宮
今天這幅《巖間聖母》雖然不像《蒙娜麗莎》那樣有名,但圍繞它的「解密」事件,卻格外有趣。
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作品,無論是畫法還是畫面上的細節,都非常」達·文西「。
畫面上共有四個人物,正中間的是聖母,她右手護著的是年幼的聖約翰,另一個裸體小嬰兒是耶穌。
判斷兩個小嬰兒的身份,一是看服飾,耶穌是宗教繪畫中唯一被允許裸體的,其他人都得穿衣服,所以你細看小聖約翰腰間是繞了一層薄紗的。
二是根據姿勢,雙手抱在一起禱告的是聖約翰,伸出兩個手指作祝福的手勢,自然就是耶穌了。
聖約翰是耶穌的表哥,幼年時常一起玩耍,所以許多畫面中他們都會「同框」。
耶穌
聖約翰
另一邊是披著紅袍的天使,他伸出一隻手指,指向聖約翰。
畫面上聖母目光低垂,其他人物也都沒有明顯的表情,這種柔和淡然的神態正是達·文西的慣用手法,尤其聖母和天使嘴角輕淺而又溫和的弧度正是達·文西的標誌性手筆。
這是暈塗法的效果。
暈塗法是達·文西的發明,簡單來說,就是他每次只在畫面上塗很薄很薄的顏料,等一層幹透再塗一層,如此反覆多達數十次,畫面的色彩就會顯得過渡極其柔和自然。這種手法在《蒙娜麗莎》中達到了極致。
人物面部因此顯得特別柔和充滿真實感,他們的淺金色捲髮甚至像是真的從皮膚中長出來一般,輕柔蓬鬆,在光線暗淡的巖洞中閃著細細的光。
最不可思議的是天使露在外面的胳膊上那一層透明的衣袖,薄紗仿佛因為觀眾的呼吸而微微顫抖,衣裙下若隱若現的,實在是真實可觸的肌膚!
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原本就在那裡,聖母子在巖洞中休息,他們周圍草木在生長,河水在流淌,你似乎感覺不到任何用筆畫出的線條,這正是達·文西暈塗法的神奇之處。
看起來,它並沒什麼太多的神秘,但卻充滿了話題性,這是因為它還有一個「孿生姐妹」。
現在收藏在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另一件幾乎一模一樣的《巖間聖母》。
這件就是英國的
「姐妹倆」的真偽就一直成了研究者關注和爭議的焦點。
兩件作品我都見過,也就願意湊個熱鬧來找不同了。
兩幅畫最容易找出的不同有幾處:
一是色彩,英國那一幅中聖母與天使的服飾以藍色為主調,而法國的聖母披風呈現出墨綠,天使則是一襲大紅披風,英國的畫面顯得明亮許多,而法國的則顯得比較幽暗。
二是天使的右手,英國的那一幅天使沒有伸出手,而法國的天使抬起右手並直直地伸出食指,這一點成為英國作品中的重大的疑點。
天使伸出的食指顯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修長,這是達·文西作品中常見的姿勢,恰好,羅浮宮還有達·文西的《施洗約翰》和《酒神巴庫斯》就掛在《巖間聖母》旁邊,它們都伸出了右手的食指,這也算是一個佐證。不過,在畫中變變姿勢倒是再正常不過的。
第二幅是《施洗約翰》,第三幅是《酒神巴庫斯》,他們的手都是伸出一個指頭的姿勢,這是達·文西特別愛用的姿勢
第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是光環。
法國作品中四位人物頭頂均無光環,而英國的卻都被畫出了清晰可見的光環,這被認為是偽作的鐵證!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大行其道,當時的流行人本主義,把人的精神看得高於一切,去掉光環在文藝復興的許多畫家筆下已成慣例。
羅浮宮的這一幅畫完成得更早,並沒有帶上光環,英國那件完成較晚的卻似乎走了回頭路,把好不容易拉到人間的神又奉上神壇,實在與達·文西的氣質嚴重不符!不過,加上光環也有可能是委託人特意囑咐的,所以也算不上鐵證。
這些不同雖然不算言之鑿鑿,但一切都對英國不利。
英國的版本中清晰的光環
當藝術史家們一波又一波地尋找著新的線索和證據時,「圈外」的學者也沒有閒著。最近有兩個極有說服力的研究,都是和藝術史毫無關係的理科研究者做出的!
一位是地質學家。根據巖洞和洞外背景中的地貌和巖石樣式,這位學者確定它們與義大利的真實情況無異,甚至還能夠明確指出巖石上冰川期的痕跡。
但英國的那一件,不僅巖石本身形態顯得太「抽象」,與真實的有明顯出入,而且苔蘚塊的形態與品種也與畫面中的砂巖不符!
這還沒完。
生物學研究者也來了。
在畫面中,達·文西畫的植物種類繁多,它們被證實確實都是義大利的本地植物,連生長環境也都和畫面中的一樣。
據辨認,畫上分別有蕨、報春花、蓬子菜、莨苕、仙客來、鳶尾等等,這些都是開在五月間的花,而英國這幅畫上,植物的花期則各不相同,而對生物學頗為精通的達·文西斷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漏洞!
在畫面同樣的位置上,植物確實大相逕庭
出奇制勝!!!
大寫的服!!!
當藝術的標準無法作出準確的真偽判斷時,別忘了,我們還有科學的標準!
不過,大家還是願意認為英國的這幅雖然不是達·文西的親筆,但他本人還是參與了這幅作品,只是手筆不多。畢竟世間的」達·文西「太難得。只不過,這就又留下了一道難題:英國的這幅畫中,究竟哪些是他的親筆呢?
畫面上還有許多細節,都是大家用來判別真偽的「密碼」,這個解密過程,我倒覺得比電影《達·文西密碼》更有趣。
因為羅浮宮這一件是真跡無疑,於是觀眾很熱鬧;英國這一件一直存疑,連觀眾也寥寥了。
究竟是真是偽,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絕不能錯過一幅真跡,當然也絕不能放過一幅偽作!
原因不是別的,就用最庸俗的標準來說,真偽之間的價格差距,可能達到將近1000萬倍!
例子就在眼前。
前幾天,達·文西有一幅流落於私人手中的罕見真跡《救世主》,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了史上最高價4.5億美元,也就是約30億人民幣,60年前,它被當成達·文西弟子的作品,價格不到400元人民幣。
你看,畫還是那幅畫,一旦確實是達·文西的真跡,身價就完全不同了。
達·文西三個字,總是自帶光環。
這就是剛剛登上史上最貴榜首的作品,達·文西的《救世主》
更多與《聖經》故事相關的作品,請閱讀以下文章:
《創造亞當》
《亞當和夏娃的誘惑》
《巴別塔》
《聖母訂婚》
《天使報喜》
《最後的晚餐》
《猶大之吻》
點閱讀原文,看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