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辨別他人的謊言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一個人開始說謊時,身體就會呈現出矛盾的信號:比如說面部肌肉的不自然,瞳孔的收縮與放大,額部出汗,面頰發紅,眨眼次數增加,眼神飄忽不定等等。說謊者總是希望把體態隱藏起來,所以一個人在電話裡說謊比當面說謊要鎮定從容。
小孩子在說謊的時候,大多會用手遮住嘴巴,潛意識是想防止謊話從嘴裡講出來。長大後,這種手勢則變得精練而又隱蔽。許多成人會用假咳嗽來掩蓋這種護嘴姿勢,還有的則是用大拇指按住面頰,或用手來回抹著額頭。對於女性朋友來說,說謊最常見的是用手撩耳邊的頭髮,似乎想把不好的想法撇開。
有時候,可以從對方談吐的速度、口氣、聲調、用字等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第二信息中,探知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般來說,如果對方開始講話速度較慢,聲音洪亮,但涉及核心問題時,突然加快了速度,降低了音調,十有八九話中有詐。因為在潛意識裡,任何說謊者多少有點心虛,既希望「蒙」住對方又無十分把握。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某人在某個問題上支吾其詞、吞吞吐吐,可以斷言他企圖隱瞞什麼。倘若你抓住關鍵的詞語猛追不放、頻頻提問,說謊者就會露出馬腳,敗下陣來。可見,從說謊者的表現可以探知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透析一個人的性格。
從說話的聲調看說謊
在判斷一個人說話時的情緒和意圖時,固然要聽這個人究竟說些什麼。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更要聽他怎樣說,即從某人說話時聲音的高低、強弱、起伏、節奏、速度、轉折和停頓中領會「言外之意」。當說謊是為了掩飾恐懼或憤怒之感時,聲音通常會比較大也比較高,說話的速度也比較快。當說謊是為了掩飾憂傷的感受時,聲音就會與之相反。那種擔心露餡的心理會使聲調帶有恐懼感,那種「良心責備」的負罪感所產生的聲調效果,會與憂傷所產生的結果極為相近。不過,聲調提高本身並不是說謊的象徵,它只是恐懼、憤怒或激動的象徵。與此相應,沒有聲調提高的跡象也同樣並不意味著沒有說謊。
從說話的停頓看說謊
一般人在說謊的時候,另一常見的言辭印跡便是停頓,如停頓的過於長久或過於頻繁。產生這類說謊印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說謊者可能事先未準備好對策,因而可能會在臨場時產生猶豫或錯誤;其二,即使說謊者已經把對策準備得很充分,也可能會由於擔心露餡而臨時怯場,忘了所編的對策。
說話時東張西望的人
說謊的時候東張西望的這類人通常比較膽小怕事,也就是說他們根本就不會說謊。對於說謊,他們感覺像做了虧心事似的,而且心中受到了譴責,同時等待接受對方的懲罰。這類人通常善良老實,為人處世以誠相待,一般不會說謊,說謊必定有一定的原因,所以他們不是不可以原諒的。
說話時遮掩嘴巴的人
當有人在與你說話時,不自覺地時常出現用手護著嘴的動作。當說到與之相關的關鍵點時,有人甚至有意假咳嗽以便用手來遮嘴,這時就要對這人說話的真實性多加留意。這時候,也許他們說出的話有詐,也許他們在說謊,結合前後的交往,你就不難對他作出準確判斷。當然,這種情況也有「心口不一」的嫌疑。
說話時觸摸鼻子的人
當一個人說謊後,會有一種不好的想法進入大腦,於是會下意識地指示手去遮捂嘴。但是,到了最後的關頭,又害怕別人看出他們在說謊。因此,只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馬上就把手放下來。如果一個人不是在說謊,那麼當他在觸摸鼻子時,一般是要用手在鼻子上摩擦一會兒,或搔抓一下,而不是只輕輕觸一下。
說話時抓耳朵的人
這個動作猶如小孩用雙手捂著兩隻耳朵的動作,但對於成年人則顯得比較世故。除此之外,還有的人會搓耳朵、拉耳垂,或是把整隻耳朵按住以掩住耳孔。他們這類人通常比較膽小,不成熟讓他們在不經意間使出兒時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的忐忑不安。
說話時揉眼睛的人
這個動作有男女之分。女人多半是輕輕摸一下眼瞼的下方,她們怕把眼睛周圍的妝弄花了,而毫無後顧之憂的男人會用力地揉眼睛。如果謊撒得過大,他們還會把視線轉向別處,較多地是看地面,也有的看周圍的景致,為的是在說謊時避免目光與對方的視線接觸。
病態式撒謊
若這人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謊話,包括名字、職業、體重、早餐吃些什麼等等。這種情況表示,這人是個心理十分不正常的人,卻真正相信自己所捏造的一切。雖然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於什麼,但這種現象,通常能協助此人把自己的魅力和說服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萬一別人發現故事中矛盾的地方,此人只會再編造一則更精彩的故事,但最終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認認真真做其他事情的人
這類人有著非常多的說謊經歷,說謊對他們來說有如家常便飯。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鎮靜地對待說謊,說明他們的外部環境相當惡劣。說謊是他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和謀生手段,他們也有心地善良的一面,但這往往被他們的桀驁不馴所掩蓋。
說話語速看出性格圖譜
通常情況下,一個心理健康、感情豐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語速。同時,語言作為一套音義結合的複雜系統,是一個特別的裝置,也是思想上交流的工具。人在說話的同時,也是心理、感情和態度的流露。其中,語速的快慢、緩急直接反映著說話人的心理狀態。
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特定的說話方式、語言速度。有些人天生屬於慢性子,說話慢慢吞吞,再急的事情,他也照樣雷打不動地用他們那種獨有的語速來敘述給別人聽。有些人天生是個急性子,說話就像打機關槍,一陣兒緊似一陣兒,容不得旁人有插嘴的機會。但大多數人介於二者之間,說話語速屬於中速。這些是每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性格特徵,客觀固有的,而且長期存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更微妙地領略語速中透露出的各種複雜的心理變化。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說話時的語速快慢,判斷出這些人當時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講,說話語速飛快的人,比較精明,熱情外向,偏向於張揚的性格。這類人言語流暢,聲音的頓挫富於變化,且能說善道,只要一想到什麼事情,就會毫不考慮地說出來。當對方的意見、想法等等跟他們要說的意思相同時,他們就會隨聲附和地說:「就是嘛……就是嘛……」
這類人跟別人碰面時,只要彼此交談,就能夠使他們的性格更為鮮明。因此,話說到投機處,就無法控制、不斷地湧出話題,好像有取之不盡的「話源」似的。有時話題變得支離破碎,無法再度接合,他們仍然會喋喋不休。
而說話語速相對比較慢的人比較厚道老實,性格內向,可能會有點木訥。這類人往往會在無意識中跟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還會採取內閉式的姿勢,那意味著「我不希望對方知道我的心事」以及「不想讓初次見面的人看穿我的心思」,當然,也就不會暢所欲言了。
內向型的人對他人的警戒心非常強烈,而且認為不必讓對方知道過多的事情。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很溫和,為了使自己的發言不傷害到別人,總是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再說話,同時還擔心自己發表的意見將造成自己跟他人的對立。
因為膽怯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過度害怕錯誤以及失敗,只好通過放慢語速來不斷地調整思維、心態,也許他們認為這種說話方式是最安全的。在會議上的發言也如此,因為他們並不想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致欲言又止,變成了喃喃自語似的,聲音很小,而且語速緩慢。說話時,往往不是明確而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總是喜歡繞圈子,使聽的人感到焦躁不安。這類人即使是對於詢問也不會給出明確的答覆,態度優柔寡斷,給人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
同時,語速還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個人說話時的心理狀況。只要平時我們留意一下對方的語速變化,就不難看到對方內心的變化。如果一個人平時伶牙俐齒,口若懸河,當他面對某個人時,卻突然變得吞吞吐吐,反應遲鈍。這時候一定是他有些事情瞞著對方,或者做錯了什麼事情,心虛,底氣不足的表現。
然而,當有些人在面對別人伶俐的口舌、獨到的見解、逼人的語勢的時候,或緘口沉默,或支吾其詞,一副笨嘴拙舌、口訥語遲的樣子,很可能這個人產生了卑怯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也可能被對方說中了要害,一時難以反駁。出現此類窘境,不僅有礙自身能力的發揮,也增長了對方的氣焰。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可能通過不同的渠道觀看過辯論賽,甚至還親身體驗過辯論中的緊張氣氛。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辯手都保持著儘可能快的語速,儘可能快速且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能夠在語速上勝對手一籌,不僅可以銼銼對方的銳氣,也是增加信心的砝碼。
另外,控制語速還可以達到調節心氣的目的。
美國經營心理學家歐廉尤裡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靜氣的三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向前挺直。」降低聲音,因為聲音對自身的感情將產生催化作用,從而使已經衝動起來的表現更為強烈,造成不應有的後果。放慢語速,因為一旦摻入個人感情,語速就會隨之變快,說話聲音高,容易引起衝動。胸部向挺直,因為情緒激動、語調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傾,一旦胸部挺直,就會淡化衝動緊張的氣氛;而當身體前傾時,就會使自己的臉接近對方,這種講話姿勢將人為地造成緊張局面,這樣只會更添幾分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