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什麼?遊山玩水也。
孔夫子為我等貪玩好耍之人找了個文雅的藉口:仁者樂山,知者樂水。
日本旅遊書兜售,京都龍安寺,有片好山水,只是多出一個「枯」字,讓我大惑不解。
尋路而去。
從金閣寺出門,不搭車不地鐵,徒步公路小巷,尋山問水。
走過了立命館大學,可是安身處?走過龍安寺御陵道,不見御陵,卻是密布民居別墅庭院。
走過臨濟宗多福院,不聞禪音不見人影,只聞輕輕的鳥鳴。
媽的,全是一番大忽悠!
龍安寺的山水看啥呢?難道它能裝下富士山、容納日本海?
正解「枯山水」——枯山水,以石頭、白沙為主的日式景觀,主要集中在日本京都的庭院當中。
「枯山水」一詞,來源於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49-1192年)庭園經典著作《作庭記》「於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
公元6世紀,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公元12世紀,禪宗傳入日本,日本人把佛教、禪宗的自律苦行精神,結合北宋的山水畫意境,融入到庭院景觀當中,創造了這種無水的枯山水風格。
媽的,枯山水真的是無水哈!
步入龍安寺,確不見山,卻見有水。
一潭清流鏡容池,荷蓮覆綠毯,遊魚蕩碧波。
最經典的枯山水,藏在深院中。
脫鞋,存包,悄悄的,淨淨地,進入木閣庭院,如入秘境。
源於中國,當然挺有中國味——中國書法,中國雕刻,中國意境。
轉角一個大沙盤,簡單的幾塊石,一盤沙,就成了無數人讀不窮盡的山水畫。
庭院中不見池不見塘連水龍頭也看不到,完全就沒有水元素。
沙盤沒有樹沒有花連寸草也不長,除了石頭、白沙,剩下就有點點的苔蘚而已。
展現的,卻是完全屬於日本的景觀,一個要有高超園林技藝、深厚禪宗修行功夫、獨特審美品味才能看得懂的「莫名其妙」境。
白沙耙制的各式紋理,是水的漣漪,是雨的腳印,是蕩漾的水花,是水的各種形態。
石頭組成一組一組的,是起伏的山峰,是海中的島嶼,是……想什麼就是什麼。
禪宗,禪意,禪境。
在日本,叫做禪宗的「侘寂」和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
15世紀,日本禪庭的發展高峰,從最初的無水的石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枯山水風格,龍安寺就是當時完成的枯山水傑作。
方丈庭院的這個枯山水,由15塊石頭、白沙以及少量的苔蘚組成。
15塊石頭分為5組,數量從左到右分別是5塊、2塊、3塊、2塊、3塊。
有意思的是,15塊石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最多都只能看到14塊,各有各的方向性,動態中展現出了絕妙的平衡。
一進門看到第一組,是最大的石組,擔任著庭園石景的主角。
5塊石頭,有2塊在白沙中,有3塊被苔蘚圍繞著。
石頭圍繞著苔蘚,好似一個個的小島,白沙畫出的水紋,圍繞著小島,而直線的紋理,則好似平緩的水流。
山水畫的旁邊圍繞著2米多高的土牆,牆外的大樹伸枝展葉,成為了枯山水的背景、屏障。
綠色的苔蘚,深青色的石頭,白色的沙礫,深黃的土牆,庭院的色彩在淡雅之中相互調諧,營造出了安靜氛圍。
方形景觀形狀,不規則的石組,直線形的圍牆,種種元素的結合,組成了庭院的整體之美。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我這外行,卻是連熱鬧也看不到。
玄幻奇妙的枯山水,最強烈的震撼是無聲。
山水面前,圍滿了觀賞者。
來來去去,起起落落,都悄無聲息。
赤腳行走,輕輕悄悄。
我的身邊,靜悄悄的坐著一個日本小孩。
他用左手畫著山水的繪畫,畫得很好,我差點驚嘆的叫出聲來。
但這其中,確有無窮的絕妙與門道。
有一種說法,它蘊含著中國故事。
這個故事來源於南宋《癸辛雜識》,原文是:「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這幅枯山水講了這樣的故事:一隻母虎帶著三隻小老虎要過河。
三隻小虎中有一隻性情兇狠,若母虎不在時,兇猛的小虎會吃掉另兩隻小虎。
所以母虎只好先把兇猛的小虎帶過河,再回來帶一隻小虎過河。
返回時把兇猛的小虎帶回原地,替換另一隻過河,最後再帶兇猛的小虎過河。
聽了故事,看著山水,我還是如雲如夢。
龍安寺是由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於寶德二年公元1450年創建的禪宗古寺。
龍安寺庭園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建寺時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的時期,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枯坐山水前,禪悟枯山水。
我的淺薄,雖難悟出山水之禪意禪境。
但聽說了山水間老虎的故事,卻感慨於老虎的智慧。
其實,智慧並非在於讀的書多少還是腦力開發程度高低,之所以老虎都能解決的母子難題,憑的是母虎的責任心。
有種徹悟,也不再糾結於是否解讀了枯山水的意境。
悄悄地,觀察中院中的情形。
方丈室空空如也,庭院裡枝繁葉綠,偌大的寺院靜寂無聲。
人在靜坐,樹在沉思。
寂然之境,是我越來越喜歡的狀態。
到了閉門的時間了,被工作人員小聲的提醒。
出了方丈室,繞行鴛鴦池。
一叢紅豔出牆來,早紅的楓葉是品種的不同還是誤入了季節?不問究竟,掀簾而入木柵欄,悠悠院落,藏著湯池。
楓樹疏影,通向木閣。
過馬路,要先按鈴,這也是日本見識。
走到馬路邊,不是撿到一分錢,卻遇到一個「洗手缽」。
日本人叫它「蹲踞」,流淌著清清水,形狀如古錢幣。
趣味的是,中的「口」與四邊分別形成「吾」「唯」「知」「足」。
似有字中警示,告誡著人要知足的道理。
我常以知足為懶惰的藉口。
包括今日之遊,雖天色尚早,也覺遊興已足。
早早收兵,回歸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