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如何養成的?

2021-01-10 好書天天伴

題記:《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形象。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是一個角色鮮明,性格豐富的文學形象,這個溫良敦厚的少年如何變成見利忘義的勢利小人的過程,值得人們深思。

01 蛻變三步曲

第一步:寒門孝子

匡超人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純良、好學的貧困書生。

馬二先生見到匡超人時,「那少年雖則瘦小,卻還有些精神;卻又古怪,面前擺著字盤筆硯,手裡卻拿著一本書看。」此時的匡超人內心抓緊每一個時光空隙,認真讀書,為人生積蓄能量。

因為他出身農家,一無背景,二無資源,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讀書考功名改變命運。

他得知父親生病,然而卻無法回家侍奉,曾幾度落淚。此時,馬二先生問他是否想讀書時,他回答說:「我現今衣食缺少,還拿甚麼本錢讀書上進?只是父親在家患病,我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獸也不如。」這體現了他發自肺腑的一片孝心。

匡超人回到家中對父親盡心侍奉,恪守孝道。他同時銘記馬二先生教誨,他每夜讀書到四更鼓。

第二步:科場祿蠹

因為他的勤奮,被知縣李本瑛賞識,從而使得他的命運發生了第一次轉折。得知知縣有意提拔自己,匡超人只覺喜從天降,在盡孝與功名發生衝突時,他選擇了後者。

但是知縣李本瑛被摘印後,匡超人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折,擔心受到連累的他急忙逃去投奔潘三爺,這是他蛻變的開始。之後他結識了景蘭江、支劍鋒等「名士 」,在他們的潛移默化影響下,曾經善良忠厚的匡超人很快掌握了詩酒風流、逢迎拍馬的訣竅。

在匡超人的內心深處始終都有著一個做官夢。這時候,另一個在他人生軌跡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潘三出現了。在他的教唆下,匡超人嘗到第一筆不義之財的甜頭後,立馬脫離了名士群體,轉而投到官吏群體中,開始做為非作歹的事情——包攬訴訟、賭錢替考、作假公文、拐賣婦女。此時的匡超人徹底變成了科場祿蠹。

第三步:衣冠禽獸

匡超人命運的第三個轉折點便是潘三入獄。當他看見寫滿罪狀的款單,心裡頓時十分恐慌。然後急忙進京,躲在己復任的李本瑛的庇護下,活脫脫成了一棵牆頭草。當李本瑛問匡超人可曾婚娶時,他謊稱沒有,心安理得地做出停妻再娶之事,一個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形象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李本瑛給了他功名利祿,卻讓他已然丟失本心,成為自私無恥卑劣之徒。應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個時候的匡超人,早已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貶損他毫不留情——「這馬純兄理法有餘,才氣不足。」冷酷忘本,自私自利,無情無義,兩面三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已然形成。

然而作者的諷刺並未結束。得知元配偶去世後,他假惺惺地落淚;不回家看望老母,反而獨 自進京;不肯與舊時好友共茶,反而漏洞百出地吹噓督、撫、提、鎮都在自己跟前磕頭;並且將罪責全部推給潘三。曾經乖巧忠厚的少年,早已在官場的染缸中披上了偽善薄情的面具。

如果說此前處處拿捏架子的匡超人是裝腔作勢,那麼此時賣友求榮的他,儼然是一個迷失在功名利祿漩渦裡的衣冠禽獸。

02 蛻變的原因

在《儒林外史》中,有兩人在書中佔有較多的筆墨,一個是杜少卿,另一個就是匡超人。

杜少卿輕視「功名富貴」,是作者肯定的人物;而對匡超人,作者則是用相反的態度,描寫了他從一個淳樸的農家少年墮落成無恥的勢利之徒。

與其說吳敬梓先生在批判匡超人的蛻變,不如說他在反思。是什麼因素讓他徹底轉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形成,應該向誰問責?

筆者認為,匡超人人物的變質,實乃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利的社會風氣。

在吳敬梓筆下,人們執迷地把有限的人生放諸於「國賊祿鬼」的追求上,儒林中人紛紛在科舉功名的欲望裡沉淪,對功名富貴的嚮往直接落實到對八股科舉的熱衷,像匡超人這樣曾經樸實、善良、重孝悌、講仁義的青年,逐步走向忘恩負義、寡廉鮮恥,來昭示八股科舉吃人的本質。

作者譴責的矛頭正是產生這樣人物的社會環境,首先就是科舉制度。假如匡超人沒有受到科舉制度的擁護者馬二先生苦口婆心的教誨,沒有遇到賞識他的李知縣,沒有當時社會對做官的強烈認可與宣揚,沒有誘使知識分子鑽營投機的八股文章,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做個普通人。

科舉制度對人所產生的巨大的毒害作用,作者痛心疾首之情顯然溢於言表。

縱觀匡超人的人生變化軌跡,每當匡超人在功名富貴的誘惑下前進一步,他的墮落沉淪就隨之加深一步。

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

匡超人的墮落正是作者要告訴人們的,只有人品墮落的人,才能在那個人生舞臺上得到施展。

《論語》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我們通觀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其實都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農村青年匡超人,只能去適應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而不可能讓社會環境因他而改變。杜少卿等名士遵循儒家的處世原則可以,因為他們生存無憂。然而匡超人不行,他忠厚的父親被三房叔欺負,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他不可能不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那種社會環境中,為了生存的好一點,他要改變命運也只有讀書考功名,並且學會趨炎附勢,不擇手段地向上爬。作者所諷刺的絕不僅僅是匡超人一人,譴責的矛頭不僅是匡超人這樣人物的社會環境。

結語

作者用最深沉的感情寫出了一個血肉飽滿的人物。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毀滅,一出真正人性淪喪的悲劇。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原因,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造成這種悲劇的正是整個社會制度。

相關焦點

  • 教你如何巧看與速記《儒林外史》精要點
    這樣的個人經歷,讓他看透了當時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同時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所以他通過寫作《儒林外史》,對醜惡現實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三、作品簡介:《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性作品,作品以十多個既獨立又有聯繫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儒林百醜圖。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寫範進母喪之中,如何打秋風赴宴,裝模作樣,不用象牙筷子,要用竹筷。待到範進用筷子夾起一個大蝦元子,張靜齋這才放下心來,作者不動聲色地寫出範進的虛偽。此外,堂堂學道大人,居然不知蘇軾為何人,寫盡八股之徒的無知可笑。 我們讀《儒林外史》,會體會到什麼是諷刺。揭露醜惡並不等於諷刺。
  •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是如何從一個淳樸善良的青年走向墮落的
    在小說《儒林外史》中,作者吳敬梓用了六個回目的大量篇幅,描寫了一個淳樸善良的優秀青年匡超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無恥、墮落的。在回家的船上,匡超人「不拿強拿,不動強動」,對船上的公差鄭老爹一口一個「老爹」親切地叫著,不但省下了飯錢,還為以後的婚姻結下了善緣。這時的匡超人,躊躇滿志,機靈通透,他只需要等待一個能讓他翻身的機會。
  • 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為什麼讀起來很費勁?讀者:有點枯燥
    在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後,如果你還想看古典小說,那麼一般人都會推薦《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一直有很高的評價。比如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摘時弊,機鋒指向當時的讀書人階層。
  • 留學生許可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3大特徵令人作嘔
    作為一名留學生,許可馨的「才華」還是有的,然而,作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許可馨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什麼:什麼叫做「不作就不會死」。許可馨「芳照」第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作為出國留學的「精英」,許可馨用「思想」和「才華」演繹得「淋漓盡致」,因此,可以稱之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團隊最大的災難不是懶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掌權
    謹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掌權,是組織的重要要務。然而,實際上,這樣的人往往一不留神就會溜到關鍵崗位,當你發現時他已經開始起破壞性作用,因為他們往往聰明地偽裝自己,使得你難以辨別。作者:李順軍來源:管理新紀元(ID:lsjcn2019)1團隊最大的災難不是懶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掌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說話來源於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的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莫泊桑《羊脂球》:人生的智慧,是不給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留機會
    小說已「利己」為核心點,講述了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利用和犧牲羊脂球,換取個人自由的過程。那我今天就以「利己」為角度,解讀《羊脂球》背後:人生的智慧,是不給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留機會。0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的善良,但也決不允許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隨意的踐踏我們的尊嚴和利益,學會保護自己是一生的課題。04. 人生的智慧,是不給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留機會01.
  • 沒有愛,即使是北大,也只會培養更多「吳謝宇」或精緻利己主義者
    沒有愛,即使是北大,也只會培養更多的吳謝宇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北大教授錢理群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經典的定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事故圓滑,成熟老道,善於配合,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顧名思義,就是能把利己這件事做到極致。除了精緻的利己主義,或許還會培養像吳謝宇這樣的有人格障礙的學子。這或許是我們當前教育體系當中應當思考的問題。
  •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一、填空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2.《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小說,全書共回。
  •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教出的都是不顧及他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首先給大家闡述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利己主義者,這個怎麼去理解呢?利己主義者是說那些經過精心的打扮,或者偽裝的利己主義者,她們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味,但一切活動的核心都是利己。而中國的一些大學,包括許多名校,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雖然他們的智商很高,但是卻充滿著虛偽和世俗,並且她們喜歡用體制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有一位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就對此表示很失望,他從北大退休以後就轉入了中學,開始關注中學和農村教育。
  • 《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才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人說《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因為她只是為了出儘自己心裡的一口惡氣才答應範柳原去香港赴的,而不是因為她愛範柳原才去的。但我覺得《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才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比起下面這幾位,流蘇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 《儒林外史》:你窮的時候,沒有朋友
    一個同樣從底層爬起,為功名耗了大半輩子光陰的人。現在的範進,就是周進的過去。兩段循環往復的人生,足以向我們揭露一個扎心真相:你窮的時候,沒有朋友;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咿呀的戲文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梁灝八十歲才中狀元,而他的學生十八歲就高中了。正如周進的人生處境。當然,這還不是最膈應人的事。因為周進教出了秀才,申祥甫和其他幾家人請周進當私塾先生。
  • 心理學:如果你身邊有人具備這3個特點,可能是個精緻利己主義者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可就在他給出那封推薦信之後,這個學生卻從此消失,再也沒有在他的課堂上出現過,錢老這時候才反應過來這個學生一直接近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他懊悔不已,自此提出了一個新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李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終的歸宿:具五刑,腰斬,夷三族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我們的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事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 《平凡的榮耀》高思聰: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需要洗白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觀眾們喜歡孫弈秋,喜歡吳恪之,喜歡林宇明,喜歡四組的氛圍。同時,他們也被蘭芊翊的耿直打動,因郝帥的落魄感到心疼。但對於高思聰,很多人迫不及待地開啟嘲諷模式,覺得他高傲,覺得他裝。如果說他真的有什麼做得讓大家覺得不適,無非是他在每個場景下的判斷太理性,在主角光環的照耀下,這種理性結果常常被打臉,就成了格格不入的那一個。但不好意思,高思聰這樣的性格才是現實生活中的主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憑藉自己的本事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後在工作當中不輕易得罪任何人,兢兢業業,勤奮刻苦。
  • 鬼滅之刃:上弦最弱之鬼,被善逸秒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而小編今天要說的就是上弦六獪嶽,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鬼滅之刃中,很多鬼都有著心中柔軟的地方。在生前都有著悲慘的遭遇,牽掛的人,在嘗盡世間冷暖,受盡世人冷眼後,被鬼王利用變成了鬼。所以很多鬼在臨死前會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錯了,雖然鬼是邪惡的,但是同樣值得我們尊敬。但是獪嶽卻是不同的,他的壞是徹頭徹尾的,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
  • 英國女婿拒絕集中隔離:精緻利己主義者有一大特點,就是只愛自己
    這兩天,有一個英國女婿上了熱搜,他的所作所為令很多人感到憤怒,他的行為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一大特點,就是只愛自己。01這個英國人娶了中國女子為妻,經過多次輾轉回到了上海,他的妻子兩個月前才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