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形象。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是一個角色鮮明,性格豐富的文學形象,這個溫良敦厚的少年如何變成見利忘義的勢利小人的過程,值得人們深思。
01 蛻變三步曲
第一步:寒門孝子
匡超人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純良、好學的貧困書生。
馬二先生見到匡超人時,「那少年雖則瘦小,卻還有些精神;卻又古怪,面前擺著字盤筆硯,手裡卻拿著一本書看。」此時的匡超人內心抓緊每一個時光空隙,認真讀書,為人生積蓄能量。
因為他出身農家,一無背景,二無資源,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讀書考功名改變命運。
他得知父親生病,然而卻無法回家侍奉,曾幾度落淚。此時,馬二先生問他是否想讀書時,他回答說:「我現今衣食缺少,還拿甚麼本錢讀書上進?只是父親在家患病,我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獸也不如。」這體現了他發自肺腑的一片孝心。
匡超人回到家中對父親盡心侍奉,恪守孝道。他同時銘記馬二先生教誨,他每夜讀書到四更鼓。
第二步:科場祿蠹
因為他的勤奮,被知縣李本瑛賞識,從而使得他的命運發生了第一次轉折。得知知縣有意提拔自己,匡超人只覺喜從天降,在盡孝與功名發生衝突時,他選擇了後者。
但是知縣李本瑛被摘印後,匡超人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折,擔心受到連累的他急忙逃去投奔潘三爺,這是他蛻變的開始。之後他結識了景蘭江、支劍鋒等「名士 」,在他們的潛移默化影響下,曾經善良忠厚的匡超人很快掌握了詩酒風流、逢迎拍馬的訣竅。
在匡超人的內心深處始終都有著一個做官夢。這時候,另一個在他人生軌跡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潘三出現了。在他的教唆下,匡超人嘗到第一筆不義之財的甜頭後,立馬脫離了名士群體,轉而投到官吏群體中,開始做為非作歹的事情——包攬訴訟、賭錢替考、作假公文、拐賣婦女。此時的匡超人徹底變成了科場祿蠹。
第三步:衣冠禽獸
匡超人命運的第三個轉折點便是潘三入獄。當他看見寫滿罪狀的款單,心裡頓時十分恐慌。然後急忙進京,躲在己復任的李本瑛的庇護下,活脫脫成了一棵牆頭草。當李本瑛問匡超人可曾婚娶時,他謊稱沒有,心安理得地做出停妻再娶之事,一個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形象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李本瑛給了他功名利祿,卻讓他已然丟失本心,成為自私無恥卑劣之徒。應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個時候的匡超人,早已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貶損他毫不留情——「這馬純兄理法有餘,才氣不足。」冷酷忘本,自私自利,無情無義,兩面三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已然形成。
然而作者的諷刺並未結束。得知元配偶去世後,他假惺惺地落淚;不回家看望老母,反而獨 自進京;不肯與舊時好友共茶,反而漏洞百出地吹噓督、撫、提、鎮都在自己跟前磕頭;並且將罪責全部推給潘三。曾經乖巧忠厚的少年,早已在官場的染缸中披上了偽善薄情的面具。
如果說此前處處拿捏架子的匡超人是裝腔作勢,那麼此時賣友求榮的他,儼然是一個迷失在功名利祿漩渦裡的衣冠禽獸。
02 蛻變的原因
在《儒林外史》中,有兩人在書中佔有較多的筆墨,一個是杜少卿,另一個就是匡超人。
杜少卿輕視「功名富貴」,是作者肯定的人物;而對匡超人,作者則是用相反的態度,描寫了他從一個淳樸的農家少年墮落成無恥的勢利之徒。
與其說吳敬梓先生在批判匡超人的蛻變,不如說他在反思。是什麼因素讓他徹底轉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形成,應該向誰問責?
筆者認為,匡超人人物的變質,實乃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利的社會風氣。
在吳敬梓筆下,人們執迷地把有限的人生放諸於「國賊祿鬼」的追求上,儒林中人紛紛在科舉功名的欲望裡沉淪,對功名富貴的嚮往直接落實到對八股科舉的熱衷,像匡超人這樣曾經樸實、善良、重孝悌、講仁義的青年,逐步走向忘恩負義、寡廉鮮恥,來昭示八股科舉吃人的本質。
作者譴責的矛頭正是產生這樣人物的社會環境,首先就是科舉制度。假如匡超人沒有受到科舉制度的擁護者馬二先生苦口婆心的教誨,沒有遇到賞識他的李知縣,沒有當時社會對做官的強烈認可與宣揚,沒有誘使知識分子鑽營投機的八股文章,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做個普通人。
科舉制度對人所產生的巨大的毒害作用,作者痛心疾首之情顯然溢於言表。
縱觀匡超人的人生變化軌跡,每當匡超人在功名富貴的誘惑下前進一步,他的墮落沉淪就隨之加深一步。
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
匡超人的墮落正是作者要告訴人們的,只有人品墮落的人,才能在那個人生舞臺上得到施展。
《論語》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我們通觀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其實都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農村青年匡超人,只能去適應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而不可能讓社會環境因他而改變。杜少卿等名士遵循儒家的處世原則可以,因為他們生存無憂。然而匡超人不行,他忠厚的父親被三房叔欺負,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他不可能不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那種社會環境中,為了生存的好一點,他要改變命運也只有讀書考功名,並且學會趨炎附勢,不擇手段地向上爬。作者所諷刺的絕不僅僅是匡超人一人,譴責的矛頭不僅是匡超人這樣人物的社會環境。
結語
作者用最深沉的感情寫出了一個血肉飽滿的人物。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毀滅,一出真正人性淪喪的悲劇。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原因,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造成這種悲劇的正是整個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