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隔3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蔣晨陽依然記得那位75歲的老太太:她因為心慌來就診,可又覺得心慌不是大問題,說緩緩再來看。沒想到,兩個禮拜後,突發中風,又過了一個月,人走了。
「這位患者是房顫,我的門診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有這種疾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但這幾年,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多。」
6月6日是第8個「中國房顫日」,中國是房顫第一患病大國,目前約有超過1000萬病患。而房顫所致的心衰、腦卒中又具有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
在強生醫療攜手北京白求恩基金會開展「醫路相伴——中國房顫日公益健康教育項目」之際,蔣晨陽形容「房顫」:比癌症更可怕。「我們應該像重視癌症一樣重視房顫。」
75歲老太太突發心慌
一個月後就走了
蔣晨陽對那位75歲的老太太印象深刻,是因為老人本可以躲過這一劫。
「她的丈夫中風多年,一直是她在照顧,那段時間,她覺得心慌、氣短,我給她做了心電圖,非常明確的房顫。」蔣晨陽勸老人要儘快規範治療。
但老人覺得房顫不是大事情,休息休息就好了。
「她說自己要照顧老伴,過段時間再來看。」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老人的家屬找到了蔣晨陽,「老人突發中風,很嚴重,半邊身子沒知覺,也不能動。」
家人知道她曾就診過,非常懊悔當時沒有陪著一起來。他們說,媽媽辛苦一輩子,一定要好好治療。沒想到,老太太出現了梗塞後腦出血、腦疝,前後搶救不到一個月,就走了。
蔣晨陽感嘆,老人這一走,老伴也沒人照顧了,整個家都被拖垮。
「房顫是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跳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是很多心臟疾病最終的一種表現。」蔣晨陽說:「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起中風,造成心動過速型心肌病。國外有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患者每發生一次房顫,智力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它會隨時隨地傷害腦細胞,比定時炸彈還可怕。」
房顫高危人群
自備心電卡
「體檢報告上,如果出現腫囊、高血脂、高血壓,或者腫瘤指標高了,大家都很重視,但如果提示房顫,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蔣晨陽解釋,這也和房顫本身的特性有關,有些房顫是有胸悶、氣短、尿頻等明顯症狀,有些房顫沒有症狀,又是陣發性房顫,它來無影去無蹤,即使做心電圖檢查,沒有發作時也檢查不出。
「我們建議這類患者自備一個心電卡(一種即時可記錄心電圖的小設備),自覺不舒服時,隨時隨地測量記錄心電情況並儲存在手機裡或雲端,然後帶給醫生診斷。」
蔣晨陽說,65歲以上的老人,本身合併高血壓、糖尿病、打呼嚕、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如果既往有中風史的,更要高度警惕是不是房顫;另外普通人出現心慌症狀時,也要提高警惕,現在房顫有年輕化趨勢。
「房顫是一種增齡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但並不是說年輕人就不會發,尤其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生活作息不規律,時間久了,心臟也會受損。」
40多歲老闆射頻消融術後
安然至今
雖然房顫的危害大,但它是可以治療的。
「房顫容易引發中風,但不是說會立刻引發,如果患者及早發現房顫,完全是可以通過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只要不發作,中風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蔣晨陽說。
大概十多年前,蔣晨陽曾接診過一位蕭山的老闆,對方當時40多歲,很講究健身,經常和朋友一起爬山。在一次爬山的過程中,他突然極度呼吸困難,咳出的痰是粉紅色的泡沫狀。
「他是典型的快室率房顫,心臟重度擴大,合併急性左心衰,當時病情很危重。病人自己和全家六神無主,又難以接受事實。如果單純藥物治療,可能要心臟移植。」蔣晨陽權衡之後,建議病人做房顫射頻消融手術。
這是一種微創手術,醫生在患者的大腿根部股靜脈穿刺後,將僅有原子筆芯粗細的消融導管送入心房,通過射頻能量將房顫的異常電激動去除或限制隔離在一定範圍內。房顫射頻消融技術目前在全球已經發展了20多年,技術成熟、安全。
蕭山老闆最終接受了射頻消融術,心臟半年左右恢復正常,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再也沒有復發過。前段時間,他還給蔣晨陽寫信,感謝當年的手術救了他的命。
對於多數有症狀的房顫患者,蔣晨陽都會建議射頻消融術。
「它對病人的傷害小,手術做完後,術後第一日就可下床,第二天即可出院,能大大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不僅改善房顫的症狀,如果沒有再發,還能降低中風機率。」
蔣晨陽20多年前就開始做射頻消融術,參與了8000多例,對這類手術非常有信心,他經常對病人說,這個手術的風險和你從家到醫院看病的風險是一樣的,甚至更低。「15多年前,做一臺這樣的手術要七八個小時,現在1個多小時就夠了。」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做了手術,也還是要呵護好自己的心臟,定時到醫院檢查、隨訪很重要。」蔣晨陽說,預防房顫最好的辦法除了管理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合併疾病外,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抽菸、酗酒、熬夜,控制體重、積極樂觀,同時持之以恆地鍛鍊身體。「
【來源:央視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