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原標題:特斯拉最大對手來了?蘋果電動車或明年9月問世 臺廠供應鏈已全面爆單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思坦)訊,據臺灣《經濟日報》援引供應鏈消息,蘋果首款電動車Apple Car或將於明年9月問世,比預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兩年,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業內指出,除了品牌效應外,藉由智慧型手機等產品成功的銷售模式,Apple Car預期最快二年內將對特斯拉造成威脅。
根據供應鏈透露,臺廠由於擁有車電、動力馬達、電池、充電與車身系統等完整的供應鏈,且歷經特斯拉多年磨合,使得蘋果優先選擇臺廠進行合作。
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積極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組件廠提出要求備貨,入列首波供應鏈,後者已陸續接到試樣訂單或開始小量出貨,預料放量出貨與商機效益明年放量,2022年全面爆發。
其中,和大位於嘉義大埔美園區的新廠,正加速AI智能化產線布建,明年第2季將可新增六條產線投產;和勤也積極進行兩岸擴產,臺灣全興廠預計年底完成搬遷及量產,嘉興和新廠第五車間擴廠訂明年第2季完成搬遷;富田位於銅鑼的二期廠預計明年投產,一、二期廠電動車動力馬達零組件產能,可由目前的每年40萬套,一舉拉升至100萬套,動力集成系統則增至40萬套以上。
野心由來已久 蘋果造車進程持續加速
這一進度也與此前傳聞吻合。本月早些時候即有報導稱,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研發用於「蘋果汽車」的自動駕駛汽車晶片,據悉類似於特斯拉。兩家公司已制定在美國設廠生產「蘋果汽車」晶片的計劃,目前正在與汽車電子供應鏈中的上遊和下遊供應商進行談判。
另據同一時間外媒報導,蘋果公司已將其自動駕駛汽車部門交由人工智慧業務主管約翰·賈南德裡亞領導,後者為蘋果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高級副總裁,目前還領導著蘋果的Siri和機器學習團隊,他將負責無人駕駛汽車系統的開發,該系統將來可能會被用於蘋果汽車。
事實上,蘋果造車野心由來已久,2013年,蘋果公司在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WWDC)上正式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後更名為CarPlay),宣告蘋果開始進軍汽車領域,並於次年秘密啟動泰坦項目,開始對汽車開展硬軟體的實質性研究。
2019年後,蘋果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落子明顯加快,在汽車領域的專利大量獲批,專利覆蓋廣泛,包括自動導航、充電技術、CarPlay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車內安全設施等多方面技術,同年蘋果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
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2020年WWDC上,汽車作為蘋果未來商業版圖的重要環節也開始佔據更多篇幅,會上介紹了電動車導航、CarPlay系統、手機鑰匙三大新功能。
科技巨頭組團切入 「軟體定義」或顛覆造車業態
除蘋果之外,海內外科技巨頭包括亞馬遜、華為、阿里巴巴、百度等,同樣對造車虎視眈眈,並且與蘋果聯手臺積電類似,紛紛以跨界組團的模式加入造車大戰中,其中全球3C巨頭鴻海集團聯手亞馬遜、高通、寧德時代等組成的MIH平臺「朋友圈」最為「星光璀璨」。
在此背後,是「軟體定義汽車」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的當下,傳統造車業態所面臨的自下而上的顛覆性變化。
部分機構與分析師認為,當前,同智慧型手機等其他硬體製造行業一樣,汽車產業也在經歷「硬體商品化」的過程,硬體所能實現的差異性越來越小,硬體銷售的利潤越來越薄,同時軟體、服務在產業鏈的重要性卻愈發凸顯。
德勤報告認為,「軟體定義汽車」概念有三大核心:
軟體及汽車電子佔整車的研發成本逐步提高,車內軟體和電子硬體價值有望超過硬體,成為整車價值的核心;軟體及軟體更迭所帶來的性能和功能變化,將決定未來汽車的差異性;包括主機廠、零部件企業等產業鏈上企業將加強軟體能力建設,並圍繞「軟體定義汽車」開啟從產品開發模式、組織架構、人員構成、運營體系等的內部變革。
這也解釋了為何上述全球科技巨頭均以「組團」模式進入造車領域,並且均在當下時點,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激進的造車戰略。
據德勤報告測算,預計到2030年軟體成本佔整車BOM(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的比重將從目前不到10%增長到50%。需指出的是,這裡的軟體除應用程式開發、還包括AI算法、作業系統,以及軟硬體一體化程度高的控制器、晶片等電子硬體。
國內方面,據智研諮詢預測,2018年我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870多億美元(約60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0年有望增長至1000億美元(近70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