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程嘉靜 中國社會科學網
西南路招討司是遼朝創設的重要軍政機構,也稱作「西南面招討司」「西南面都招討司」。《遼史·太祖紀》載,神冊元年(916)「秋七月壬申,親徵突厥、吐渾、党項、小蕃、沙陀諸部,皆平之。俘其酋長及其戶萬五千六百……十一月,攻蔚、新、武、媯、儒五州,斬首萬四千七百餘級。自代北至河曲逾陰山,盡有其地。遂改武州為歸化州,媯州為可汗州,置西南面招討司」。《遼史·百官志》載「西南面都招討司,太祖神冊元年置。亦曰西南路招討司」。學界多據以上二則史料,認為西南路招討司設置於神冊元年。事實上,西南路招討司應設置於會同元年(938)。就其軍事防控對象而言,也應分階段討論,不能籠統概之。
設置時間辨
遼朝設置西南路招討司,不能忽略其重要的歷史背景。《遼史·地理志五》記載:「太祖平党項,遂破天德,盡掠吏民以東。後置招討司,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德軍節度使。」此係指神冊五年遼朝兩次攻打後唐天德軍(治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西岸、烏拉山北部),十月攻佔其城,擒後唐天德節度使宋瑤,俘獲其家屬,徙其民於陰山以南,之後「置招討司」之事。遼朝在陰山以南之地統治根基相對穩固後,設置西南路招討司才被提上日程。
關於《遼史·太祖紀》提及的遼太祖在神冊元年改武州為歸化州之事,《遼史·地理志》如是記:「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於遼,改今名。」其追述了後唐太祖、明宗、潞王時武州分別稱為武州、毅州、武州,直到晉高祖石敬瑭割獻燕雲十六州於遼,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並未提及遼太祖時武州改為歸化州之事。938年,因燕雲十六州歸遼,遼朝改年號為「會同」,正式升幽州為南京,而改南京為東京。因而遼朝改新州為奉聖州、武州為歸化州是在情理之中。
武州如果在神冊元年就在遼朝的控制之下,何以又會屬於後唐政權?石敬瑭又怎會獻上武州?因此,武州應是會同元年之後才被改稱歸化州,之前一直屬於五代各政權,媯州改為可汗州與之相同。在此背景之下,遼朝設置了西南路招討司,暗合了二州改稱之後設置西南路招討司的事實。
雖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置部族中有部分隸屬西南路招討司,但這並不意味著其設置於太祖時期。例如,突呂不室韋部與涅剌拏古部,均為太祖時所設,節度使屬東北路統軍司,有學者認為東北路統軍司是遼朝在東北地區設置的重要軍事機構,其前身是東北路詳穩司,成立時間大致在鹹雍七年(1071)至大康三年(1077)之間,則不能以某部族的設立時間來斷定所屬軍司的設置時間。遼太宗天顯十年(935)秋七月丙申,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其主所討,遣趙瑩因向西南路招討盧不姑求救。可見,935年已經設置西南路招討使,這也是現有史料中關於西南路招討使最早的記載。三年後,燕雲十六州歸遼朝,遼朝全面改革官制,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管理西京地區從而設置了西南路招討司。因而僅依據《遼史·太祖紀》和《遼史·百官志》就判斷西南路招討司設置於神冊元年,實際上是對史料的誤判。其設置時間應以會同元年為是。
軍事防控對象的演變
西南路招討司下轄豐州天德軍、雲內州開遠軍、寧邊州鎮西軍、東勝州武興軍和金肅州河清軍。作為遼朝西南重要的軍政建制,西南路招討司起到了震懾絲綢之路上諸小國的作用,對遼朝的河西經略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它和西北路招討司協同作戰、相互配合,共同維護著遼朝的北疆防線。西南路招討司的軍事防控對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周邊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西南路招討司初設之時,目的是防範陰山南北以及幽雲地區的西南諸部及五代諸政權,此可追溯到遼太祖時期。遼太祖建立政權伊始,陰山及幽雲地區就是西南防禦的重要區域,神冊元年,遼朝雖然出兵攻陷了代北河曲及陰山地區,但是在此地的統治並不穩固。直至神冊五年擒宋瑤,徙民陰山南,陰山之地才基本得以控制,進而成為遼朝重要的管轄區域。遼太祖時期設置的二十部族中,乙室部作為防守西南邊境的部族,鎮守於鴛鴦濼,而鴛鴦濼在今天的河北省張北縣西北境,很明顯其所防禦的主要是幽雲地區。其他諸如涅剌部、迭剌迭達部、品達魯虢部、烏古涅剌部等均是由不同部族組成,他們大多鎮守在遼朝的黑山,今天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南側,則遼太祖時期從陰山經今張北以北多倫一直到大興安嶺南側即是其主要的防控區域。遼太宗繼承了遼太祖的遺產並將燕雲十六州收入囊中,因而乘勢正式設立西南路招討司,此時的西夏還不足以對其構成威脅,其防控對象和遼太祖時期是一致的。
隨著遼朝版圖逐漸擴大以及北宋、西夏的建立,西南路招討司的軍事防控對象也相應發生變化。《遼史·百官志》「北面邊防官」條載「西京諸司,控制西夏」。西南路招討司屬於西京諸司之一,控制西夏是其重要任務,這應是西夏建立之後的事情。北宋政權於960年代後周而立,西南路招討司的防控對象從五代政權轉變為北宋政權。
這種變化從遼聖宗析分的三十四部族中可見一斑。這些部族中除涅剌越兀部、斡突盌烏古部等分別保留或重置了部分鎮戍黑山北部的室韋、烏古民戶之外,西南路招討司下轄諸多唐古戶,諸如梅古悉部、頡的部、匿訖唐古部、鶴剌唐古部等,其為党項民,反映了遼朝因俗而治的一種治國方略,同時也說明遼夏間的軍事較量,不排除西夏境內的部分党項人歸化遼朝,得以析分為遼朝內部族的可能。遼興宗朝,由於李元昊稱帝及興平公主去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遼夏關係一度緊張,遼興宗於重熙十三年(1044)和十八年兩次親徵西夏,西南路招討司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後一次對西夏的功伐戰爭,西南路招討司和西北路招討司聯合作戰,重創西夏。
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應雄州知州賀令圖等奏請決定發起攻遼之戰,以收復燕雲故地,即所謂的「雍熙北伐」。遼朝派西南面招討使韓德威等協同作戰,牽制了深入蔚州、平州之宋軍,保障了遼朝燕雲地區的安全,後被加封為統軍使。北宋人餘靖在宋仁宗慶曆三年至五年(遼興宗重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043—1045)出使遼朝,其筆記中記述了西南路招討司的職責——管理河西邊事。
遼朝中晚期,在河西地區最主要的角逐對象是西夏和北宋。遼聖宗以後,西南路招討司的軍事防控對象由初設之時的陰山南北以及幽雲地區的西南諸部及五代諸政權逐漸轉變為西夏與北宋。
西南路招討司的駐所在西京道的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其職責除了軍事防禦外,還兼具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對遼朝政權的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敦煌研究院院級重點項目「敦煌晚期石窟研究」(2020-SK-ZD-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閱讀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漢武帝與甘泉宮「圖畫」之事從古代都城規劃看城建理念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遼朝西南路招討司史實辨誤》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