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統一三國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西晉政權卻是個短命政權,這是耐人尋味的。由於它本身誕生於亂中篡權,所以雖然統一了全國,卻沒有通過政權更迭挖掉社會動亂的根子。相反,西晉政權的產生,製造出了更多的內外動亂與戰爭因素。而「八王之亂」就是西晉短命史上一場皇族為爭奪皇權引發的內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以及近三百的動亂,堪稱史上最血腥的內亂。
暗流湧動的西晉王朝
世家大族勢力膨脹西晉王朝的建立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投桃報李,司馬家族也十分支持世家大族獲取更多的利益,賜予了他們很多重要職位和恩典。「九品中正制」就是回饋世家大族的貴重禮物之一,它控制了朝廷選官的途徑,鞏固了世族的地位。
世家大族在一定時期鞏固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但隨著勢力的不斷發展,肯定會對統治階層帶來威脅。
奢靡之風盛行晉武帝司馬炎消滅吳國,不但沒有從吳帝孫皓身上吸取教訓,反而照搬孫皓的辦法,大選天下美女入宮,很快陷入了荒淫無度的生活。吳國後宮的五千美女也統統沒入晉宮。
晉武帝如此窮奢極欲,大臣們則互相比富鬥闊。太傅何曾,一日三餐花萬錢;他兒子散騎常侍何劭,一日三餐花兩萬;尚書任愷,一日三餐花三萬。石崇與王愷鬥富的故事,更是荒唐至極。如此這般,這個小王朝怎能不迅速腐朽?
地方諸侯傭兵自重西晉開國後,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政權不長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同時為了抗衡世家大族的政治勢力,先後封了五十多位司馬氏同姓王。每一位王的封地都是一個「國」,遍地都是司馬王。「雲多暗,王多亂」,內亂的根子就這樣密密麻麻地種下了。
政權到手,同族同宗,雞犬升天,瓜分天下。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很快爭鬥復起,天下復亂,政權速亡,哀莫大於此焉。
削州兵,地方控制削弱消滅吳國的當年,即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十月,晉武帝下了一道「裁軍令」,削去州郡之兵,只留中央軍,不留地方軍;司馬炎早已被滅吳勝利衝昏了頭腦,固執己見。他認為天下已經大定,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各州郡群雄並起、紛爭割據的局面重演,必須堅決裁去州郡之兵。晉武帝沒有記住「天下太平,忘戰必危」這句話。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西晉「去州兵」是導致諸侯紛紛建立割據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內亂起,八王攫取政權,硝煙再起
第一場內亂就是八王之亂。參與八王之亂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八王之亂,實在太亂,需要一層層梳理才能說清。
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時只有四十五歲,年富力強。按理說,他好不容易統一了全國,完全應該在治國方面理出一番頭緒來、幹出一番事業來。由於荒淫過度,統一後第十年即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就病死了,死時五十五歲。司馬炎的楊皇后(楊瓊芝)比司馬炎早死十六年,臨終前力諫司馬炎以她堂妹楊季蘭為皇后,司馬炎依從了她。司馬炎死時,第二位楊皇后楊季蘭才三十二歲。
司馬炎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是個白痴,連後宮太監宮女們都在背後說他「蠢鈍如豬」。當時全國發生嚴重災荒,他聽說餓死了許多老百姓,就問左右大臣道:「何不食肉糜?」
司馬炎生前,為這位白痴太子娶了一位出名的悍婦做媳婦,她就是太尉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晉惠帝繼位,賈南風就成了賈皇后,他的姨母兼繼母楊皇后就成了楊太后。由於這類婚配都屬權力交易,賈皇后的年齡不僅比晉惠帝大兩歲,比楊太后也大兩歲(楊太后三十二歲,賈皇后三十四歲)。
司馬炎彌留之際,指定由他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嶽父(楊皇后父親)楊駿共同輔政。楊駿這個人很狡詐,他趁晉武帝昏迷,讓女兒在一旁問道:「還是讓父親一個人輔政吧?」司馬炎迷迷糊糊點了點頭,結果遺詔上就成了楊駿一人輔政,他一人身兼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
司馬炎叔父司馬亮遭到排斥,在門外大哭一場,連夜去了汝南。朝政大權全部落入楊太后和楊駿手中,賈皇后兇悍無比,她怎肯罷休?她決心除掉楊駿,廢掉楊太后,奪回朝政大權。
後宮妖后
賈皇后派人血洗楊宅。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她密召年僅二十一歲的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殺掉楊駿,夷三族,楊氏親屬黨徒被殺幾千人。楊太后被貶為庶人。賈后召回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兩人共輔朝政。司馬亮不願做賈后的傀儡,司馬瑋統領禁軍,也想抓權,三方出現矛盾。
賈后覺得司馬亮、司馬瑋都成了自己掌權的障礙,就使出一箭雙鵰之計。她先挑唆楚王司馬瑋殺掉汝南王司馬亮。司馬瑋拿了惠帝的詔書,說司馬亮企圖廢黜惠帝,他奉旨前來討伐,把司馬亮和衛瓘都殺掉了。賈皇后轉過身來誣陷司馬瑋假傳聖旨、錯殺忠良,把司馬瑋給殺了。從此,賈皇后把朝政大權抓到手,她讓張華主持朝政。張華兢兢業業,維持朝政穩定了九年。
賈皇后殺太子,趙王司馬倫帶兵進宮逼殺賈皇后。晉惠帝司馬衷在娶賈皇后前,已和宮女謝玖生了一個兒子司馬遹,聰敏機靈,惠帝繼位後被立為太子。隨著太子一年年長大,賈皇后日益感到威脅,一心要把太子除掉。她假裝懷孕,等妹妹生下兒子後立即抱過來冒充自己所生。然後,設計將太子騙到自己住處,將他灌醉,叫他抄寫一份勸父皇晉惠帝退位的信件。太子剛放下筆,她大叫一聲:「來人哪,太子要謀反啦!」以信為證,將太子貶為庶人,朝廷大臣們對此憤憤不平。
掌握禁軍的趙王司馬倫決心除掉賈皇后。他先放出風來說,宮中要迎回太子,以此為計,引誘賈皇后先出手。賈皇后果然中計,立刻派人將太子毒死。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討伐賈皇后害死太子之罪,起兵佔領內宮,強逼賈皇后當面喝下一杯金屑酒。金屑重,墜穿胃腸,賈皇后內出血而死。
列王的紛爭
趙王司馬倫自己稱帝,給晉惠帝司馬衷戴上一頂「太上皇」的帽子,將他軟禁在金墉城(三國時魏明帝所築,今洛陽市東北)。各地諸侯王對趙王司馬倫的篡權稱帝行為憤憤不平,齊王司馬冏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三王起兵」,向洛陽進軍。混戰打了兩個月,死了十多萬人。趙王司馬倫剛過了幾天「皇帝癮」,兵敗自殺。晉惠帝復位,齊王司馬冏輔政,大權獨攬,恣肆橫行,又激起眾怒。
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為爭搶朝政大權「五王混戰」。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河間王司馬顒聯絡長沙王司馬乂,起兵攻打齊王司馬冏。雙方在京城洛陽激戰三日,在京城做內應的長沙王司馬乂入殿擒殺了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原先的計劃是想讓司馬冏與司馬乂在交戰中兩敗俱傷,結果司馬乂擒殺了司馬冏,控制了朝廷。河間王司馬顒擔心大權落入長沙王司馬乂手中,又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攻打司馬乂。這時出現了一位第三者:在洛陽城內的東海王司馬越,利用夜間抓住了長沙王司馬乂,將他活活燒死。這樣,長沙王司馬乂和齊王司馬冏都死了,成都王司馬穎做了丞相。但他不在洛陽待著,回到根據地鄴城,遙控朝政。
東海王司馬越覺得自己擒殺司馬乂有大功,但是沒得到什麼好處,就以晉惠帝的名義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但司馬穎手中有二十多萬軍隊,司馬越根本打不過他,在湯陰戰敗,逃回東海。司馬穎攻進洛陽,把晉惠帝司馬衷抓到鄴城。
惡魔的盛宴
幽州刺史王浚與司馬穎有仇,他不甘心讓成都王司馬穎控制朝政,聯合北方鮮卑、烏桓的軍隊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兵敗,挾持晉惠帝從鄴城逃回洛陽。這時,洛陽已被成都王司馬穎的部將張方控制,張方的軍隊已把洛陽搶劫一空,成都王司馬穎逼迫晉惠帝西遷長安。
成都王司馬穎挾持晉惠帝西遷長安時,長安已被河間王司馬顒控制,他把晉惠帝接過去,控制在自己手裡,獨攬朝政大權。兵敗而來的成都王司馬穎被排斥在一邊,無權過問朝政。東海王司馬越對河間王司馬顒也不服,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又聯合幽州刺史王浚攻進長安。他使出離間之計,先讓成都王司馬穎殺掉他的舊將張方,然後將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打敗,把晉惠帝迎回洛陽。不久,又把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雙雙抓獲,押回洛陽處死。東海王司馬越又將晉惠帝司馬衷毒死,另立晉惠帝的弟弟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
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十六年(公元291—306年),至此才宣告結束,參與動亂的八王死掉了七個,只剩下東海王司馬越。經過八王之亂這場大折騰,西晉王朝元氣喪盡,短暫的統一沒有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反倒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亂和黑暗的時代序幕
這裡涉及一個戰爭之外的話題:從八王之亂看司馬懿家族的家德家風,實在太差!司馬懿家族通過幾代人的苦心鑽營,終於把魏國政權篡奪到手,不能說這個家族沒有「本事」。但是,司馬炎創立西晉政權之後,他和他的後輩們竟沒有任何「立德傳世」的想法和做法,在家族內部瘋狂地相互殘殺起來,整個兒就像一個強盜窩子!